耶日·格洛托夫斯基(1933~1999)Jerzy Grotowski,波兰导演,戏剧家。曾在克拉科夫戏剧学院学习 ,毕业后赴莫斯科戏剧学院表演系进修。回波兰后曾在克拉科夫老剧院和波兹南波兰剧院担任导演。二十世纪剧场大师,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Stanislavsky) 、布莱希特 (Brecht) 、 阿尔托(Artaud) 同为影响当代剧场最为深远的导演和理论家 。
Grotowski 认为大量运用灯光、服装、化妆、布景的演出形态实际上扼杀了剧场最重要的元素:人与人的直接面对。相对于他所称之于「满盈的剧场」(Rich Theatre) , Grotowski 提出 " 贫穷剧场 " 的原则,舍弃遮盖演员躯体的装饰,试图透过身体技艺的训练来展现人的本来面目。在他的剧场训练中,运用了各个古老传统文化戏剧的演出技巧,但并非仅止于学习陈套的模式,而是希望藉由演练先人累积传承的世代记忆,用身体知觉来重现表演时的状态。这是一种还原互为主体的过程,透过身体经验,来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 Grotowski 称这样的方法为「负面之道」(via negativa),运用削减的方法,剥除行为中虚假的花样和伪装,来实现真正的行动,探讨主体性的本质。
所以 Grotowski 大量使用身体技术来激发演员的潜能,翻滚、跳跃等运动技巧,声音的灵活运用,身体塑形、节奏韵律、空间感等种种能力都是演员的必要条件。他理想中的演员是一个" 行者 "(doer) ,能够展现出真实的行动,触发观众最深层的情感而在当下达到一种神圣的同在感。 Grotowski称之为 「神圣演员」(Holy Actor) 。因为 Grotowski 的启发,许多表演艺术家重新思考身体的可能性,让身体不只是个工具,而成为实践存在的重要凭藉。 Grotowski 为当代剧场开拓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存疑:格洛托夫斯基32个动作是哪些动作呢?我暂时没有找到资料。
【分集收获】
1.求实
敢问真的是个好品质。
2.汲取
秦海璐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
理性在前,感性在后,学到的知识在用的时候不能生搬硬套,因为现场和你学习时候并不相同而会有变化(信息内容增加),正确的方法是掌握它的逻辑,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得到——这也是我喜欢做的方法,只要你掌握了它的内在逻辑关系,记忆是非常简单的事。我记性其实很差,但是内存的扩大倍数是不及劣势算法在扩大应用时所比例增大占用内存的,因此记性比我好的人所记忆的内容未必比我多。但算法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优势如果人群中是1/1000比例。和你同为1/1000比例的人里面,和你同方向如果是1/1000000比例。那么这个方向有些什么问题,所需要的人是多少……因此最首先你得知道自己要什么方向、要解决什么问题,多少人能完成,你的算法是什么,能否改进。但是你的算法往往不是确定方向以后发展出来的,而是靠积累重复验证。
录音是一种客观看待自己表现的方式。(记日记也是)。
一定要有一种信念感,就是你得觉得自己可以。
3.筋骨
其实我个人理解为细节,出彩的细节,决定一个人/突出一个人性格本质的细节。
冯远征提到话剧重复而不重复的时候,我想起高中时候问很喜欢的物理老师是否喜欢他的职业。他说一天八节课,连笑话都是一模一样,你觉得呢?——正是这段话印证我内心想法,即我绝不要当老师。那么不同学生的回应一样吗?这对于老师而言是什么呢?以前还看过一个采访,歌手说,虽然国籍不同,但粉丝给他的感受却相似。也就是说,他追求的只是那一瞬间的正面体验而与事件无关对吗?
换句话说教学相长只在你真正吸收了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否则获得只是情绪满足。
此外,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的积累。那其他职业呢?
4温度
角色行为的合理性,能够更宽容,关爱自己的角色———emmm换位思考的实际应用啊。
5充实
模仿是开始
浸入式
返璞归真
6融合
和不同的人沟通合作
7根脉
喜欢段奕宏,很艺术家。坚定、确凿。当他说千里迢迢去北京考表演落选却仍然很高兴、坐在天安门看升旗感动到落泪的场景,真的很富有感染力。
“选择梦想、确立梦想的挣扎,仍在经历着坚持梦想的风险。”
“没有知道结果的严重性,也不愿意去深思熟虑地计较这个严重性”
“遇见自己、探索自己”
“自卑挺好的,动力”
“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去安放自己浮躁的心”
8弥新
突破惯性、惰性,走出舒适区
9磨砺
“这个时刻演,其实是之前几天几年的体验。”——其实每次短时间做出什么我也都会有这种类似体验,是过去的知识累积,用的时候能快速整合。现学现用真的很难,尤其是需要多方面知识整合的一个任务。
“然后无论做得怎么样都得先去做了。不能等着大角色。”
“得奖只是一个肯定,像漂亮衣服,经历过就可以”
“知识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越来越丰富”
10传承
“进入角色、松弛自然的状态”
“保持新鲜感”
【总结收获】
态度:
1.自知:遇见自己、探索自己。让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去安放自己浮躁的心。
2.梦想:选择梦想、确立梦想的挣扎,仍在经历着坚持梦想的风险。没有知道结果的严重性,也不愿意去深思熟虑地计较这个严重性
3.肯定:肯定就像漂亮衣服,经历过就可以
4.自卑:自卑挺好的,动力
5.信念:一定要有信念感,就是你得觉得自己可以
6保持新鲜感
学习:
浸入式
模仿是开始
敢问
先做,不能光等大角色
发现捷径(随机接触的3个途径:1.和不同的人沟通合作2.教学相长:吸收不同的东西而非情绪满足;补充3.新闻&信息流)
知识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越来越丰富
这个时候要突破惯性、惰性,走出舒适区。返璞归真
积累:
录音&记日记
理性在前:掌握它的逻辑,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得到,从而随机应变
临场发挥来自过去累积
现学现用
积累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一个人/突出一个人性格本质的细节
看看表演者言请的嘉宾,黄渤、秦海璐、冯远征、奚美娟、吴君如、蒋雯丽等等无一不是在表演方面有成就、有感言的演员, 他们以最朴素的心、最简单的话一起来交流和分享在电影与生活中所获得的创作经验。真的是都是干货啊,不管是新生代演员,还是在校学表演的学生都值得一看的节目。
节目形式也非常朴实,没有花哨,就是以讲述为主,为大家带来一场表演课。
周迅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员,精妙的演技加敬业的精神都是值得新生代演员学习的地方。特别喜欢她的眼神戏,眼波流转,很多故事就出来了
国内,终于出了一档演员对谈表演的访谈类节目,而不是请一堆所谓“演员”去参加“跑吧”的竞技类综艺,或是“合家欢”一般、谈七零八碎的“春晚”一般的访谈类节目。
主持人和周迅与11位表演者,对谈对于表演的感悟和准备,没有绯闻,没有辩解,只有他们对于表演的热爱、执着和尊重。
真心希望这样的演员对谈类节目,能够在国内越来越多。但这个节目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就是时长太短了,很多问题也因为时长和剪辑,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还有就是大家拍戏都很多,闲暇时间也不多吧,所以周迅与表演者之间,对彼此的作品,也不是太了解,不够深入。
也希望,国内在做类似节目的时候,能够给表演者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的案头工作做得更好,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第一期:求实篇,黄渤。
1.黄渤管周迅叫“小周姐”!
2.黄渤早年间学配音的。当年他们经常的学习要求是,要用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去单独练习笑或是哭。
3.拍《斗牛》时,与牛培养表情。
4.表演的时候,要注意机位。
第二期:汲取篇,秦海璐。
1.拍《红高粱》的时候,周迅被秦海璐现场背台词惊吓到了。
2.秦海璐敢现场背台词,是因为她在拍戏之前,无论主角与配角,她都把整本台词梳理一遍了,然后还会用环境和事件,将台词内容,串联在一起。
3.秦海璐贴钱《钢的琴》。
4.所有表演最后都要回归理性的。
第三期:筋骨篇,冯远征。
1.冯远征评价周迅是表演者中的一个“精灵”,灵动,用心去表演。
2.冯远征建议周迅,如果有时间,去进行话剧表演方面的训练,对于声音的运用,会有提高,会能更好地进行细节处理。
3.拍《美丽上海》的时候,主动要求学上海普通话,居然骗过评委,评委们大呼“上海有这样的演员,我们怎么不知道”,但被告知是“北京人”时,评委们表示不可能,不相信。(冯远征大大居然和王祖贤都合作过)
4.拍《非诚勿扰1》的时候,设计钻石耳钉,临时现场“加戏”,吓到葛优大爷后来回忆,当时都起鸡皮疙瘩了。
第四期:温度篇,奚美娟。
1.奚美娟与周迅在1997年就合作了《红处方》。
2.有一场戏,周迅突然蹿上来,奚美娟还担心挡了镜头,让之前的戏白拍了,没想到周迅凭借着本能和感觉,居然没挡住镜头。
3.准备《山楂树之恋》时,去江西参观老式信封制作方法。后来拍戏的时候,真得裁纸的时候,让纸飞舞了起来。
4.题外话——奚美娟是一位给人感觉很知性,同时很理性,甚至有距离感的人,但是她的表演啊!却非常打动人,有穿透力,其实挺奇妙的。
第五期:充实篇,蒋雯丽。
1.为了《暖春》里的王丽娟,坚持增重30斤!那可是30斤啊!太令人佩服了。
2.考艺校时,用了德洛克洛瓦的《墓地上的孤女》和葛丽泰嘉宝的《瑞典女王》乘船离开,两个素材,做好的艺考表演。
第六期:融合篇,吴君如。
1.吴君如谈了和大鹏他们合作的感受,很有节奏感,很迅速,很适应这种快节奏、有速度的拍片进度。
2.陈可辛和吴君如说,本来想让周迅在《如果爱》里,演个坏女人的。
3.演员自身的气质还是会影响到角色最终的效果的。
第七期:根脉篇,段奕宏。
1.考了3次中戏。长途跋涉,先坐20多小时去乌鲁木齐,然后四天三夜硬座去北京,一点都不觉得苦和累。
2.第一次考中戏后,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晚,等升旗的时候,突然觉得不能再蹉跎了,回到伊犁后,学习更有劲头了。
3.周迅演《橘子红了》,为了体验角色,拍戏的时候,真得穿了“三寸金莲”,很小的鞋子。
4.题外话:段奕宏真“为戏为奴”!他拍《食人狂魔》时,他去博物馆看细伟干尸的时候,居然默默向细伟许愿,求你赐予我力量,让世人了解不一样、真实的你。简直是与恶魔订立契约。后来段奕宏回忆道,那段拍戏的时光,晚上都是噩梦连连的。
第八期:弥新篇,赵立新。
1.他居然去过俄罗斯、瑞典学习、工作过。去瑞典是被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吸引到的。
2.题外话:既然去过饿了俄罗斯、瑞典,他的语言技能也就满点了!精通中文、英语、俄语和瑞典语。佩服啊!难怪他有点不太像中国人,可能在国外待得就一些吧。
3.曾经歧视电影演员。直到他们的师姐,演了《红高粱》一炮而红之后。他们才开始正视电影演员。
第九期:磨砺篇,王千源。
1.王千源被骗演《钢的琴》。当时没钱到,每天导演只能拍一场戏。
2.《解救吾先生》,如何准备准备最后一场戏的。
第十期:传承篇,王庆祥、易烊千玺。
1.回忆宫先生和叶问在金楼的那场戏,氛围、音乐,都很难得。
2.愿意和年轻演员合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年轻人不要着急,慢慢来。
总的感觉:像周迅这种感性演戏的,太耗费心力了!没有点意志力和咖位的,根本没法应付。
科班出身的还是将表演看得更理性、客观。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可循。
哈哈哈真的太短了!我明明觉得他们还有很多话能说。一直很喜欢周迅,看着周迅很认真的聆听、请教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员们真的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更喜欢我的迅哥儿了一方面想起来那些没演技还觉得自己走的不顺利运气不好的人简直云泥之别,印象很深的是王千源那期,老王一个片段迅哥儿就掉泪了,后面说在特殊学校演戏的时候迅哥儿也是一直在抹眼泪,感觉她还是个小孩子。这里请来的每一个演员都超级喜欢,这个节目不火真的好气!
昨晚偶然翻看《影评.表演者言》,听到于和伟老师,娓娓道来他在《军师联盟》饰演曹操一角时,有一场“元日大祭”大戏,在那场戏中,他饰演曹操时感受到了“自由”。他喝酒时将不小心洒在身上的酒液擦去,这一段表演没有提前刻意设计,也不仅仅是即兴发挥。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自由。
在那一刻或者一个瞬间,演员无论精神还是肢体动作,自然而然的跟随人物去体验。于和伟老师说,一个演员在他表演的生命历程中,其实不多见的会有几次这种自由的状态。自由就是:演员在现场要达到一种表演的所需要的角色状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
因此,他感到幸福。
看到此处,我想说,演员因为演绎达到一种自由的感性状态,因此而带来的这种幸福的感受,恰恰是来自于他大脑中由理智控制的那部分,对表演的真实感中残余的不真实。
感性的自由和理智觉察到得幸福,不正是真实感中包含的不真实感么?
这种“自由”,与“沉浸式”表演何其相似。
在《演员自我修养》的专业理论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指出:表演的真实感本身也包含着不真实。
这段话起初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为从此书的第二章开始,导演一直在强调演员需要走入人物内心,从“假如”开始,利用规定情境,体验人物潜意识的精神世界,这样演员才能让自己的表演令观众信服,从而得到共鸣。
沉浸式的表演,犹如演员潜意识中的火花,灵光乍现,璀璨而夺目。
那么,这种灵光乍现之下,用残存的理智、用意识的自我掌控,更是一位专业演员的能力。如何才能令自己在表演真实感的同时,用理智去保护自己的一部分意识?假如这位演员投入的情感太炙热,是否会有无法抽离之感。
“永远不要在舞台上丧失自我。务必作为艺术家自身扮演角色。你永远无法与自身分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
他告诫演员,破坏这个准则,等于杀死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因为它剥夺了跳动、鲜活的人类灵魂,而灵魂是角色具有活力的真正来源。
从长期来看,演绎一个人物,从情感体验走入他的精神世界开始,演员就开始进入了感性的过程,戏杀青了之后,迅速出戏,脱离这个人物,又是一种理性的控制能力。
理智的保留,是真实感中的不真实,是一门学问。
节目立意很好,极具文本价值,当然也稍有遗憾,期待未来的更多发展。
很有意义的节目。周迅能想到办这种节目,很有担当。谈话很有内容,对年轻演员和影视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很有启迪作用。
原来周迅从小是长在电影院的,童年经验积累影响,让她的感性更加卓越。其他嘉宾多是理性出发,探讨技术,她却聊起在非洲看动物,住树屋看下雨月亮,靠本能感觉支撑,生活经验蓄能,天才可遇不可得。
缺点是太短。
最喜欢蒋雯丽和段奕宏那两期 蒋雯丽真是魅力爆棚 这才是真正的演员
秦海璐拍戏前会认真研究全剧本,没有她的戏的场次也分析。这就是她和那些小花的差别。
明星和演员是有区别的,来这个节目的嘉宾展现了他们的真诚,中国电影需要担当。
现如今的“演员”行当乱象诸多,但幸好还存在一批认真琢磨戏的表演者,新人入行需要立规矩,演员的匠人精神更是值得传承。周迅肯“顶风作案”牵头做这件事,很了不起。但从内容上来说,已经完成分享的黄渤、秦海璐、冯远征的三人,都是随便拿出一作品就立得住演员,可以说是行业福音了。
干货和八卦都较多。另一部综艺请继续您的表演~
周公子吹必看节目
除了时长不满意,节目目的已经超过节目本身了。现在红火的市场,各种优而演的偶像,他们需要门槛和思考
说的都是常识,怎么进入角色,又怎么打破舒适区。请的都是学院派,但一点先锋派技巧都没提。说实话国内表演知识体系挺陈旧了,要进入更高阶状态凭这些根本不够。但即便这些浅显的大白话,很多线上演员都做不到。
周迅是很有责任感的演员,不忍心时下的市场被流量打乱,辜负观众的期待。长者对表演的理论与观察成就他们每一个经典难忘的人物光影。与演员的诞生相同,四十岁的周迅始终保持内心纯粹非常不易,章子怡更有一种不断挑战的快感,与优秀的导演合作更多的章子怡对表演的体会已经到诗人的曲高和寡。
客观理性的综艺节目,也只有最大的爸爸CCTV敢做,能做。因为不怕广告商不给钱,不怕请不来腕。清汤寡水的阳春面,却是别家学不来的踏实饭。
非常棒,嘉宾及周公子可以说非常真挚了。
央视节目制作意识比较陈旧,但贵在嘉宾选择好,谈表演态度诚恳,收获颇多,希望早日推出足版!
这才是表演课,真人秀那些哗众取宠的下课吧
访谈太央视化,时间太短,除了最后嘉宾tf成员无感其它全部是我喜欢欣赏的演员!普通观众看了也会对观影有所感悟!周迅不太善于表达但是有心,好像她和陈坤陈国富要办理一个学表演的“山下学堂”学院,感觉比隔壁的综艺《演员的诞生》有诚意干货多了!希望我们影视剧以后出现更多的是演员而不是明星。
他们总是在告诉女演员,你最好的年纪是20-30岁,其实不是,岁月会增长你的皱纹,也会加深你的阅历。周迅说的好棒啊!谁能想到她是一个口吃呢?除了老天爷赏饭吃,还有她无尽的努力啊
章子怡和秦海璐师出同门,她们俩同样脱口而出“信念感”。秦海璐这儿如此理所当然,可是,当章子怡在郑爽笑场的那个舞台上说出来的时候,却那么掷地无声,甚至过气,甚至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