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住在“梦想之家”,这是中学体育老师柏剑成立的马拉松俱乐部,以公益的方式招收他们进来练习长跑,用体育成绩搏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孩子们管柏剑叫老爸。 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个叫小金子的男孩,爸爸去世,妈妈扔下他和哥哥走了,爷爷还要照顾卧床的奶奶。 听小金子讲话,会恍惚地从他的年纪中跳脱出来。他说他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别的小朋友说他本来是黑煤块却总认为自己是红钻石,他处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总能蹦出来一些富有哲理的话,比如:这个世界上谁能知道自己是谁。 有些孩子是需要不停地奔跑才能抢出来别人的起跑线,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坚持。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人生第二次》第2集摄影师尤桢炜。我们这一集最终定名
《缺》,与第一集的团圆餐馆的《圆》互为应和。人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是我们几个主创,依然惯性地称它为:“长跑少年”
本片2020年的11月8号正式开机,一群孩子,每天早晨430起床,无论寒暑,长跑16公里。这是我进驻项目之前所获得的全部信息。
在拍摄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凭着第一印象,把视线投入到“长跑”“早训”这些概念里面。一隔一天,凌晨四点起床,跟着孩子们。
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练习跑步的。纪录片的拍摄很需要共情,拍摄孩子们的跑步,这个年纪,在零下二十多度,长跑那么远,其实你坐在交通工具上拍摄,很难体会到那种辛苦。什么时候胸腔开始痛,什么时候喉咙发甜,什么时候小腿紧绷。如果你不能感同深受,其实镜头也不容易给的精准。于是我也让自己在冬天跑起来………所以我感冒了
但是拍着拍着,我们发现,长跑所谓的艰苦在这些孩子们的世界里,是如此的表征。这是他们可以改变命运的手段,但是原生家庭的苦难才是这些孩子们真正的痛苦的源头,比起长跑的辛苦,那种深埋心底的恐惧,不安,疑惑,迷惘等等情绪,在他们叫人心疼的懂事的笑容下,才真的叫人心酸。
而随着我们拍摄的深入,我们的重心也逐渐往他们的内心靠近。而孩子们对我们镜头打开心门的时候,我们惭愧的不忍心看。
作为摄影,我也是那个时候发现,好的画面不是我拍出来的,是故事自己长出来的。
我拍摄《人生第一次》的《上学》和《长大》,拍了《人生第二次》的《缺》,很奇怪,三四年一直和孩子打交道。说句说烂的话:孩子们是一面镜子,折射的是成年人的内心。
我觉得拍摄孩子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全感。我可以直视自己内心所有的谦虚和虚荣,正直和幽暗。
喜欢这样子拍纪录片,我也想一直这样拍下去。
@猫六人
长篇小说永远有其魅力,不只在于其篇幅,更在于其浩瀚的文字中可能蕴含的长长的人生,可以是关于一个人,一个家族,也可以关乎一代人,数代人。漫漫人生,莽莽天地,何其广阔,高山低谷,悲欢离合,又何等沧桑。
帝王们寻求永生,因为人生没有第二次。“人生第二次”,恰如其名,给你我人生的寓言和启示,是啊,有勇气改变自己的思维和心境,有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现状,也许门只是虚掩着的,也许那些阻碍只是存在于思维里的墙,如此我的人生是不是可以从此不一样。也许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但那我是我想要的人生,我想成为的样子。 我从河南小县城里的农村而来,回顾人生前30年,读书19年,工作5年。工作5年,换过三个城市,也是三个省份,如此频繁地换工作地,未必是值得借鉴的事情,其中的斗争和悲辛,也不足为外人道,但现状于我,是我想要的样子。如果站在今天回首过去,事后证明能称其为我的“人生第二次”的是14年夏天,从郑州火车站坐上去西安读研的一趟火车旅途,也许是出于对本科校园的不满,对立时工作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彷徨,总之我的人生旅途从此开始。 硕士学位,是我第一份工作的起点。第一份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开始对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都产生了深深的厌倦(现在想来是矫情),裸辞重回校园图书馆,找实验室师弟借图书证,每日从早到晚往返于西三环和南二环,在一片踌躇中度过了第一周,在焦虑中度过了剩下的大半个月,然后背起行囊来北京,在天通苑短租一个月,最炎热的7月份,周一到周五,穿行在北京的各号地铁线上,从北到南,由西向东,从早七点的准备,到白天的面试,到晚上的复盘,周中的每天被drive着向前走,直到周五的晚上,筋疲力尽,然后大睡两天。如此鏖战一个月,还是没有留在北京,去了杭州。 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故事,余不一一。
我从一个爱读爱听也爱讲宏大叙事的人,慢慢地,越来越回归底层,也回归自己,回归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无时无刻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他们说你总能把它忘个精光,但这些日子的欢笑和泪痕,却仍使我心痛像刀割一样,鸟儿歌唱,无产者歌唱,...”,我有时经常在脑海里回忆起本科爱读的一首李零老师在《鸟儿歌唱》开篇引用的乔治奥威尔的一首底层劳动者之歌。劳动最上,便是生活最上,我们都无时无刻不活在生活里的么。有喜有忧,苦中作乐,眼前事,身后身。 “人生第二次”,每集主要人物也就几十人,短短8集,不足千人,在自己的影像里,成为主角,被记录,被看见。把镜头对准人生转折中的普通人,不正是对准你我他么。普通人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勇气,也许是你我他所最需的。观照诸己,不求改变太多人,不需改变太多,微小的触动,微小的改变。
如果人生如画,那么人生的每一次都像逐渐徐徐展开的画卷,画卷中的局部和细节,都需要勇气去挥洒画笔。画穷而人生底牌也尽,那么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我想要涂抹的人生画卷,我给自己的生命礼物。
看完第七集,在B站发的评论,过去一周了,也没有放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控评。但是这集确实烂,实在不吐不快。
以下是7.1发的评论:
本季最差劲的一集!白费我拒绝加班早早回家和女朋友做好晚饭在屏幕前摆好碗筷点开视频的期待[嫌弃]
前面六集随着镜头和故事,无论单主人公还是多主人公,无论人物的年龄、性别、地位,我都被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牵动着情绪。
《圆》:重逢的悲喜交加、两个家庭的无奈和对拐子的切齿之恨。
《缺》:对孩子们的怜,对父亲的敬。对青春的一点点羡慕。
《纳》:克服重力那一瞬的欣慰与感动。自驾团乐观精神的鼓舞。
《拒》:对两方对立观点的思考。对小姑娘重塑人生的喜悦。还有开场的痛痛痛。
《是》:对检察官与上诉人身心疲惫的感同身受。(这一期相对平淡,但我觉得至少人物都是饱满的)
《非》:对男女主遭遇的可惜。对破镜重圆的祝福。
这些都是有足够支点支撑的情绪,因为支撑就在大地上,有根基,有生命力。
可这一集没有。没有打动我的情绪。里面的人物就像包装得很精致的白开水。
前面两个人物,还会让人对她们的结果与未来有一些期待,在母婴博主那一段,我只感到了强烈的情绪——烦。
真的看得很烦,没有主题,缺乏实感,不能理解,无法共情。
我这份工作7.8离职,买了当晚离开深圳的机票,看预告发现正好7.7是本季的最后一集,而且故事发生在深圳。更巧的是,我上个月刚去的翻身站的城中村理的头发(因为便宜)。
如此的巧,又让我对故事充满了期待。希望千万千万不要再像今天一样令人失望。[保佑]
7.7更新:
事实证明,第八集的水准在本季能排前三,尽管没有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常,但却最能让人产生共鸣——尤其是我这种既没经历过亲人失散父母抛弃(圆和缺),也没经历过肢体残疾整容手术(纳和拒),更没有上诉抗诉犯法坐牢(是和非)经历的普通年轻人。
就算没到为孩子未来操心的年纪,工作肯定是都要找的嘛。
立足大城市改变命运的“立”,过程和结果都没有轰轰烈烈,却时刻能感受到人物的心中和眼中蕴含着一股坚韧又平静的力量。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民族精神”。
用这一集作为深圳不足三个月的“旅行体验式工作”的收尾,我觉得很赞。
所以还是那句话,第七集真的烂,看了等于浪费时间。相信我。
因为有《人生第一次》的“前车之鉴”,今天我特意准备好了纸巾才敢点开《人生第二次》,意料之中的破防,却是意料之外的百感交集。
片头一出来就感觉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一颗钢珠滚动向前,撞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随即无数的蓝色骨牌依次倒下去。骨牌的行进带出了一幕幕人生图景,首先是团圆餐馆里的合照,继而是坐着轮椅的自驾游,正在进行手术的手术室,书房里的案牍劳形,书桌前的挑灯夜读,铁窗前的独自悔恨,隔着一道门背向而立、各自怀抱着孩子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奔跑着的少年们。蓝色的骨牌犹如一条人生的河流,从最初的一滴雪山融水,慢慢汇聚为涓涓细流,一路蜿蜒曲折,爬过高峰,也落回低谷,在人间四季里逐渐壮阔,又在岁月流转中分化出支流。这些支流奔腾东去,带着人生的笑与泪,最终百川归海。人生海海,仅仅是片头就透出一股苍茫的意味。
片头过后第一个画面,是对于中文字“圆”的解释,字义为团圆,散而重聚,可组词为团圆、圆满。宋代词人吕木中有词“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句词的下方还有一个对联,上联“子失十八载望眼欲穿心已碎”,下联“喜归庚子年魂牵梦绕终团圆”,横批“喜从天降”,落款为《人生第二次》卫书银、占绪莲一家。黑底白字,寥寥数语,却道尽一家人丢失的十八年。
记得《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是“出生”,准妈妈们拼尽全力把新的生命带来这个世界,纵然过程惊险,更多的则是甜蜜和憧憬。今天《人生第二次》的第一集“圆”,离散18年的团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犹如新生,除却激动和欣喜,还参杂了丝丝难言的酸涩。
从4岁到22岁,卫卓再次出现在亲生父母眼前,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然而在卫书银和占绪莲的眼里,这个22岁的小伙子还是当年那个一手就能提溜起来的小娃娃,所以卫书银一见到儿子就毫不犹豫地一把横抱起来。这个横抱,他等了18年。而占绪莲在团圆之后的第一顿家宴上,坚持要喂儿子吃一口饭,这一口饭,她也等了18年。18年,6570个日夜,做饭时她会想起卫卓吃饭了没有,天冷时会想起卫卓添衣了没有,夜深时会想起卫卓会不会怕黑……孩子在她不知道的地方长大,她唯一能祈求的除了早日团圆,大概就是卫卓能够吃饱穿暖,平安长大。
我很难想象这18年占绪莲是如何度过的,她忧心小儿子,还要照顾大儿子。一个丢失了孩子的母亲很容易陷入无尽的悲痛和自责之中,但是占绪莲不能奔溃,因为她是卫卓的母亲,也是卫伟的母亲。卫卓刚丢的那会儿,她的家庭也陷入过危机,每天在争吵和眼泪中度过。此后她眼看着婆婆因为寻找卫卓而遭遇车祸,知道自己必须重新振作,和丈夫互相扶持,不放弃找寻卫卓,也要照顾好身边的家人。那之后,全家的生活才有慢慢走向正轨。正如大儿子卫伟所说,“现在住的这个房子,六层,全是妈妈用炒瓢炒起来的。”这样的占绪莲,身上没有作为“受害者”的自怨自艾。片中有一个镜头给我很深的印象,占绪莲和卫卓去菜场给街坊们发糖,告知找到孩子的喜讯,之后母子二人手牵手前后摆动着一路走回家。冬日阳光下,22岁的卫卓宛如稚子,这18年的岁月犹如从来没有缺失过,占绪莲步伐轻松,背影坚挺,周身满是一个中国母亲的坚韧和乐观。
都说为母则刚,占绪莲的强大是这18年来对卫卓的思念铸就的。当卫卓说,养父担心别人的议论,占绪莲一边低头切菜,一边淡然道,“这么在意人家干什么呢?”这其实并非事不关己的淡然,而是一种过来人的淡然。寻子18年,身上贴着“受害者”的标签,占绪莲一定听到过无数旁人的议论,也一定不止一次被人劝过放弃。毕竟她所面对的,是一个在当时看来没有尽头的等待和没有方向的寻找。然而正如她一直保留着婆婆去世前存钱的那个铁罐子,那是她的坚守和执着,无惧旁观,无畏流言,她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占绪莲的强大,也是温柔的强大。失散18年,一朝团聚,父母自然想孩子能够时时刻刻留在身边。占绪莲问卫卓是不是一定要走,能不能多留几天,看到孩子为难,她哪怕心里再不舍得,也马上改口要他不用担心自己。依依惜别时,她也尽力克制,不让情绪过于外泄。她理解卫卓的左右为难,也拥有适时放手的勇气。这大概就是母亲的爱,想要一颗心全掏出来对孩子好,又怕吓坏了孩子,让孩子为难,于是小心翼翼,温柔试探。
更让我惊讶的,是得知卫卓欠债之后占绪莲的反应。相对于欠债这件事本身,她更为关注的是欠债的原因。从民警那里了解到卫卓是因为生意失败而欠债,她看上去似乎松了一口气。对于经历过人生风雨的占绪莲来说,欠债可以还清,生意可以重来,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人生总有希望。于是我们看到占绪莲没有直接找卫卓询问欠债的事,而是不远千里奔赴深圳,给卫卓过了一次真正的生日。对照着手机和丈夫一起拼英文“生日快乐”的占绪莲,很可爱,也很令人感动。当她拿出给卫卓的生日礼物——奶奶留下的存钱罐和里面留存的一千多块钱时,我对这位母亲更加敬佩无比。铁罐里的钱,是卫卓的奶奶一边找孙子一边在街边捡瓶子卖的收入,她希望攒了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寻找卫卓。老人过世前把这笔钱转交到占绪莲手里,犹如交付一个希冀,让她不要放弃。而今她把这笔钱又交到卫卓手上,更像是一种传承,传递着埋藏于一代又一代人骨子里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所谓的血浓于水,不仅仅是指单纯的血缘关系,更是一家人心灵上的契合。我很高兴卫卓没有如他一开始所想的那样主动开口告诉亲生父母他欠债的事,也很高兴看到他努力上班,挣钱养活自己和还债。最后片尾有一个镜头,深圳的夜色里,卫卓在结束白天的工作之后在街边摆摊贴膜。占绪莲站在不远处看着他,这大概就是母亲吧,会急于喂儿子一口饭以慰藉18年来的思念,也能远远注视儿子忙碌打拼的身影,永远目光温柔,永远鼓励前行,也永远站在子女一回头就能看到的地方。
大家好,我是张涛,《人生第一次》《进城》的导演,很高兴也参与执导《人生第二次》。
2020年《人生第二次》筹备开拍,对于“人生第二次”的开题,我陷入了困惑,导演组多次开会后,我觉得“选择和解、接受改变”才属于真正的人生第二次。
《圆》不像《人生第一次》中的任何一集,它没有“春和景明”,也没有“看美丽的大船”,没有点睛的金句加持,在故事缓步的前进中,我会发现最平实的“爸爸、妈妈”成为了击碎心灵的一颗子弹。“当你丢了孩子后,你才知道中国有多大”
2021年9月3日,我们结束了拍摄.100天的拍摄,40T的素材,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交涉、各种语言、各种情绪,庞乱而复杂。自从纪录片进入后期以来,我就每晚噩梦不断,不是被人追杀,就是莫名痛哭。每天面对着如山的素材,面对不同视角不同情绪,一点一点地整理,一点一点地记录,总是不知所措。
其实《圆》和《进城》有很多共通点,比如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性强。但有更多不同的地方,它人物情绪更复杂,故事层次更厚重,预计观众看完的反应也更多样。总导演秦博和我,都为这部片子寻找了大量情感细节,我们试图用平实的叙事方式,展现生活的点滴,所以我们选择了电影的叙事结构,还原了当时我在拍摄时的所见所想,用多视角的方式,把大家带入到这个故事之中。
丢失孩子的占绪莲,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站的出站口,当时的北京零下10度,见面后她急忙三连问“卫卓是不是真的找到了?他现在长什么样?他认识我们吗?”我能感受到每句话背后的无奈。对占绪莲的采访,我们整个摄制组都是含泪完成,占绪莲总念叨一句话:“我作为母亲,我没有带好自己的孩子……我自责,这都是我的失职……也是我害死了自己的婆婆”。她把这18年的错,都归咎于自己。
丢失孩子的父母,走不出去,也忘记不了。而寻找父母的孩子,记不得、也找不到。
卫卓告诉我“从小就有人说我不是父母亲生的,小时候不信,总觉得是玩笑。当我逐渐长大,每次看到养父特别忌讳这种玩笑,为此大发雷霆,我也慢慢地发现,原来邻居口中的‘外省仔’并非玩笑”。随着逐渐长大,流言蜚语也愈演愈烈,卫卓决定离开汕头,到广州去打工。
“做生意”“建祖宅”是汕头地区对于子女认可的一种片面认知。在广州打工的卫卓,第二年便开始做起生意,可俗话说“十门生意,九门亏”,卫卓生意失败后,白天在文具店打工、晚上就在街边摆摊。
2020年年底,卫卓收到警方的电话,说亲生母找到了,希望他去北京认亲。“外省仔”的真相就此揭开。
占绪莲家的“团圆餐馆”原名叫“农家餐馆”,一家在湖北蕲春汽车站旁的小饭馆。卫卓被拐后,“团圆”成为俩老心中最大的愿望,占绪莲说“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圆”成为他们家最重要的一个字。
在公安部打拐局中,“寻亲”档案有两个文件夹,一个是“找孩子”,另一个是“找父母”。
除了卫卓的故事,我们受到公安部的帮助,记录了更多像占绪莲一样的家庭。同时也拍摄到警方如何抽丝剥茧,在14亿人口的中国把两个文件夹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故事。
这些文件里,兜放着平凡又善良的人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打击,最终都会凭借着信念走出阴霾。故事的结尾,我们用了很多得到团圆的故事,但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内心中仍有着隐秘而幽深的空洞,等待被修补。
最喜欢第二集,有种电影《小鞋子》的感觉。最喜欢的一幕,半个月的分别后,老师悄悄回到教室跟在同学们后面一起朗读课文。孩子们听出了老师的声音,但没有人回头确认,他们欣喜若狂,后又喜极而泣。我:人生第一次还有12集,第二次就只有8集了。先生:第一次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第二次可能就只有一小部分人才会经历了。
如果第一季都是从小到老的中国人,讲得也是从分娩到生死的曲折,那第二季则是在岔路上是的普通人,走失、变故、离异、犯罪都是极端的开始,但都落于平静的面对且重拾重建的信心。最喜欢《缺》《是》。
强烈推荐第二集,反正小朋友的故事总是就特别灵,命运坎坷的孩子们,小小的脑袋里有些很深很玄妙的思考,妙语如珠,感情又真挚。“老爸”真是太好太温柔了,真希望他永远年轻永远健康。希望梦想之家能好好做下去,以后的“老爸”都能像现在的“老爸”一样好。
少了些人生第一次中里程碑式的紧张激动,多了些岁月流逝间面对久别重逢、破茧重生的彷徨笃定、隐忍释放。路过你的时候,正推开世界的门,在一路奔波的旅途上,时间多残忍。
仪式感和陪伴的辩证关系,真正塑造卫卓性格的生活细节都在养父母那边,留给原生家庭的只有仪式感,这种割裂,让“买卖同罪”的讨论变得不是听起来那样理所当然的简单
妈妈给24岁的儿子喂饭,还是会被这种出人意料却又理所应当的场景crush。
第一集看完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很好,第二季很不错!最后说一句:愿天下无拐。第二集看完了,从头哭到尾,孩子们的努力很简单没有太多杂念,柏剑老师真的太伟大了。祝孩子们都能快乐长大,实现梦想,也祝柏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顺遂。
五星真实,第一集的弟弟敢说出自己心里的小谋算,养父掩藏不住的害怕失去的抽烟和喝茶,还有其他真实的刻意违和及不适感,这个纪录片可以追了。
拍得真好!悲欢离合观世相,百态人生话沧桑。看完以后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的三个叙事视角的切换,还有长跑之家的孩子们以及老师,以及最后的深圳故事,平凡有力!
一集比一集拉胯
通过小人物的不幸,营造出生在华夏的大幸。
有两集真的非常好。选题、切入、剪辑技巧都非常优秀。结尾那集没太收住,比起来有点像学生习作了。
跟第一季不太一样,更厚重,更复杂,更深沉,记录方式更纯粹,后劲自然也更大。拍摄和剪辑几乎都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风格。原创bgm配器极简单,但跟情节配合得天衣无缝,情绪非常顶,殷切期盼出原声带的那一天,一定打满五星。
失去儿子后,用炒瓢炒起来六层楼,占妈妈的强大让人佩服
佳怡,可心,小金子,柏有钱,幸福之家的每一个孩子,希望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希望有钱写给老爸的祝福全部都能实现。
人生第二次,不再是春和景明,更多是阴差阳错,盈缺是非。重塑需要信念,也需要勇气。
天桥上,妈妈静静的看着旁边摆摊的卫卓,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我喜欢自己的想象力,不喜欢自己的命运
看到蒙太奇里卫卓说出自己的小九九时,我觉得在艺术上,很妙。在生活里,很真实,因为真实,而有了厚度。
看了第二集,全片渗透着人性的温暖与爱,在悲凉的大地上野蛮生长着一株株人工养殖的野草,强风吹拂下却被爱包裹着爱与滋养,看似悲剧,实则幸运,爱与被爱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