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大战》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人物续编
“我们的世界大战”是BBC推出的一部建立在英国的立场的从英国军团年轻士兵的角度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蒙斯战役(马恩河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和亚眠战役,分别讲述了从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进程。我想要论述的是其中的两场战役。
第一集:蒙斯战役——英德第一次交手
主人公是英国火枪兵团成员
进程:
1914年8月23日八点开战:1914年8月,穿过法比边界向前挺进的英国远征军在经历了德军的频繁袭击后,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开始向着法国东南部实行战略性撤退。8月7日,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的英国远征军第一分队抵达法国东北部,英国远征军集结在法国东北的莱卡托,并于8月21日向比利时南部移动1914年8月23日凌晨八点,施利芬计划[1]中负责统领左翼的亚历山大·冯·克卢克将军率领德国一集团军,在蒙斯附近对英军发动了全力进攻。
战争开始两分钟,德军已死500人,在英军(火枪兵团)保卫尼米桥时,德军部队呈列队方阵前进,火枪兵团运用高速来福枪让德军损失惨重,德军意识到方阵前进的弊端,于是分散部队,目标是越过尼米桥,在马恩河一线,有许多桥,英军和法军在每座桥附近驻有军队,纪录片主要讲述的是尼米桥和马铺桥英军作战的情况,在这两座桥保卫战中,德军人数占绝对优势,而且推进速度快,英军损失相对惨重。
战争开始前,火枪兵团的氛围并不和谐,甚至因为演习失败士兵们互相大打出手,英军的实力并不突出,而且士兵们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尼米桥对面的森林,俘获了一名德国士兵后,连火枪兵团的军官都惶恐失色,战争的第一枪是英军打响的,大批德军几乎同时出现,这时候士兵们意识到战争真的到来了,有不少士兵无法拿起枪支作战,几乎一半以上的士兵畏惧战争,在马铺桥的战斗中,下士查尔斯·贾维斯在面对德军气势汹汹的冲锋中,毅然冷静不失对策,在德军即将过桥时,英勇炸毁了马铺桥。同时在保卫尼米桥的战争中,莫里斯·迪斯中尉,在腿部、手臂、胸部、颈部多处中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作战,而在这场战争中最发挥作用的是火枪兵团的高速来福枪,摧毁了大部分前进的德军,也正是因为上尉的不怕牺牲,这才燃起了其他士兵的斗志,而德军部队人数过多,英军的防线逐渐垮塌,由于战线过长,而德军又在闪电战的策略下,为求战胜,不计死亡,火枪兵团在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只好撤退,为了掩护撤退士兵,下士希德·戈德利一个人留在战场,在火枪兵团剩余士兵全部撤走时,他摧毁了来福枪,结果在垂死之际被德军俘获,意外的是,德军医治了他并在四年之后被释放返回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么残酷的斗争中,能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实在让人费解。
关于他们的资料主要陈放在伦敦塔,名为火枪兵团纪念馆。
战争后续:
蒙斯战役后,德国将军克卢克的部队就一直紧紧地跟在撤退的英国远征军后面,时不时地打一下英军,算是游击战。8月27日,筋疲力尽的远征军(英军)第二军打算坚守莱卡托阵地,却被卷入了一场一百年来英国军队所面临过的空前大战。德国第一集团军从两翼包抄英军,于是只有7万人的英军只得和16万敌人血战了整整一天。战斗由于夜幕的降临而结束,已死伤7800余人的英军继续撤退。英军兵力减少到三个军团,其战斗力几乎从一开始就遭到大幅削弱,只有法国军队在马恩河畔的拼命抵抗才阻止了德军向巴黎的进军和德奥联军的过早胜利。
马恩河战役是由若干场战斗构成的,英法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派出了约100万人,而德国则投入了90万兵力,这场战斗昏天黑地地打了两天之后,德军将领克卢克终于迫于危险带领第一集团军向后撤过了马恩河,克卢克的决定是德军错误战略的第一步。在战争开始前,德国不断收到捷报。8月间,德军分别打了4仗,所谓边境之战卷入了差不多350万部队;不超过1 0天就结束了,德军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的主力部队。在确信胜利的情况下,无论德军将领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2]也好,他的幕僚也好,都未考虑到协约国撤到准备好的阵地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法军和英军都已最后被打败了。间谍的报告表明,虽然平民都离开巴黎,部队却来到了,但毛奇没有把这个情报转送给关键性的陆军将领,即德国第1集团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冯·克卢克。他误以为自己右翼的巴黎附近并没有集结大规模的敌军,因此克卢克作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带领军队掉头向东南进发——这条线路直通巴黎,违背了施利芬计划的安排。于是德军在沿着320公里前线与协约国军队无数凶猛的、短促的、混乱的战中突和战斗中伤亡人数大约为25万。协约国方也差不多。其中,在战斗期间和88公里的退却中,德国因被俘获而造成的损失,共达1 5000人和40门大炮。
虽然双方均无取胜,但英法联军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直到9月10日,马恩河战役结束,可以说协约国在战略上取得了胜利,但它是建立在死亡上的胜利,并不值得赞扬。
第二集:索姆河战役——英国战场
主人公:英国兄弟团(兄弟营pals)
进程:
1916年,在战争进行了两年之后,英军岌岌可危,急需一支新的军队,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征兵,由于军功和爱国情怀的影响,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参军,组成了曼彻斯特兄弟营,他们一起并肩作战,被称为“兄弟营pals”。他们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凡尔登战役爆发,他们(曼彻斯特兄弟营)驻扎在靠近索姆河的前线,由于两年的战争死去了太多人,许多士兵都是国家强征而参加战争,在索姆河战争开始后,第一天便有两万伤员,因此,几乎每位士兵都想着逃跑,但忠诚和恐惧使他们不得不坚持到底。曼彻斯特兵团在进入索姆河三天之后仅向敌军突进了一英里,英军的许多部队被困在特温森林,由于此时的作战已不属于集体作战,而类似于游击战,部队逐渐开始分散,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攻取一座德军要塞,曼彻斯特兄弟营被困在特文森林五天后彻底孤立,无法与其他英军取得联系,在前进与躲避过程中,他们只能喝战死的士兵的水,由于士兵带头人缺乏应变能力,他们不敢擅自行动,每晚只能在战壕里等待死亡,恐惧深深地笼罩着每个人,战争虽进行了几天,但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最后在1916年7月23日,英军终于占领了特温森林。
索姆河战役三周后,英军战线共推进三英里,双方皆伤亡惨重,战场上到处都是遗信,曼彻斯特军团和利物浦军团等几乎所有兄弟营最后只剩下几个人,亲情关系在战争中显得异常冷静,其中讲到兄弟二人参战,大哥的腿断了,弟弟没有哭,而是庆幸他只是断了条腿,士兵们参军之始家人们已当他不在人世。战争过程中,由于分散,一些士兵趁着在森林中迷路,而选择逃跑,这时英国军团的最高将领只好对捕捉回来的逃兵进行处决(枪决),人人心中充满对战争的厌恶和畏惧。为了防止逃兵人数的增加,整个战争期间英军行刑队共处决了306名英联邦士兵。
最后索姆河战役一直持续了五个月,交战双方阵亡人数共计万。
战争具体过程:
索姆河战役被认为是一场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空前规模的消耗战。在战争开始前,德军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索姆河加强防御。他们精心选择地形,构筑了一整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德军的主力是第2集团军,他们的防御体系由3个阵地组成,每个阵地的防御体系纵深达到千米以上,并且构筑了深达1 2、19米的地下坑道网,坑道网内采用刚刚奢侈的电灯照明,由专用的柴油发电机提供电力,并设置了空前强大的地下工事体系,工事内配备完善,有野战厨房、洗衣房、战地医院等,储备了丰富的弹药和食品,出入口都隐蔽在村庄和附近的树林中,难以被敌人发现,而这一切使索姆河地段成为“世界上最坚固和最完备的防御工事”之一。
面对如此强大的德军防御阵地,英法联军也秘密地进行了五个多月的战役准备。但与德军相比,英法军的阵地处于缺水的无人之地,加上地形不利,非常不利于进攻。在进攻地带,前线铺设了铁路,并修建了机场和混凝土场地,还构筑了堑壕、交通壕、掩蔽工事和躲避炮兵火力的掩蔽部、各种仓库。为了获得充足的水源,他们还挖掘了2000口小井。在物资准备上,他们更是集中了开战以来的最大力量——炮弹、火炮及飞机。在武器装备方面,轻机枪、枪榴弹筒等新式武器已装备到了团、旅、师。总之,英、法军队为保证战役的成功,在突破地带对德国形成绝对优势,在各方面均超过了德军,从后来的坚持作战中可以想见,英法联军是抱着必胜的心,他们更希望大投入可以带来大收获,并且他们还抱有一些闪电战的心理,但是战争是不可能预见的,也许正是这种心理,不胜利不停止,视死如归,显然是悲哀的。
战争开始的第一天清晨,英、法军隐蔽的炮兵群对德军阵地开始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炮击,但德军士兵早已钻入深深的地下工事,安全地躲避着倾泻而下的炮弹。炮击持续了整整一周,在这期间,化学炮弹也被作为战争工具。表面上,德军被摧毁的相当严重,于是一周后,英军士兵爬出战壕,开始向德军阵地前进。不幸的是早在修筑战壕时,德军的所有阵地从低到高修筑在山坡上,因此对英法军的行动一览无余,当英军逼近德军正面堑壕时,德军的炮火齐射,密集的子弹像一把锋利的大镰刀,顷刻间就把英军像割麦子一样成群地扫倒,真的是一场残忍的大屠杀。在这次进攻中,英军大约6万人阵亡、受伤、被俘或失踪,无疑英军战争史上最糟糕的一次。
虽然英、法军士兵冒死冲锋,但依然进展缓慢,双方很快进入胶着状态。截至8月底,英、法军在两个多月的进攻中,以伤亡近30万人的代价,才向前推进了3~8千米。德军的伤亡是20万人。没有胜利,就不会甘心,到了9月,双方又开始加强兵力,索姆河战役的规模日益扩大。英法联军加强了炮火攻击和飞机轰炸,战斗异常激烈,死尸遍地,很难想象踩着尸体作战的英法德士兵。德军的机枪和铁丝网依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英、法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但英、法军是不会放弃他们进攻的企图心,他们发明了一种新式武器来加快战役的进程。于是出现了“坦克”。
持续两个多月的索姆河战役,死去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前进的长度,这种得不偿失的战争竟然迟迟不肯结束,真是人类的悲哀。
坦克的出现,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却是人类的灾难,战场上本没有同情,但坦克的前行,给德军带去的是绝望和恐惧的双重折磨,隆隆怒吼的坦克铿锵作响,在泥泞的弹坑间如履平地般驶过,压倒了曾阻挡过无数步兵的铁丝网,越过了堑壕,将德军的工事碾压得支离破碎。与此同时,它们用机枪和火炮猛烈射击,像秋风扫落叶,打得德军尸横遍野。德军士兵在这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面前,他们的抵抗意志顷刻问就彻底崩溃了,纷纷扔下枪支,掉头向后四散奔逃。于是初次参战的18辆坦克就显示了惊人的威力,英法在5小时内向前推了4千米至5千米,在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多么伟大的坦克啊。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激战,英军在横跨索姆河的德军战线上,仍未达到突破德军防御并转入运动战的预期目的。德军在这场战役中的防御心理也是出奇的坚定,同盟国德国的不愿投降,协约国英法的渴望胜利,使得年轻的生命如蚂蚁般不被重视和同情,死亡才是士兵的归宿。
尽管如此,英法联军的高级将领仍然不肯承认战争的得不偿失,还抱着一线希望。10月、11月,除了死亡还是死亡。几个月的战斗,英军的损失总数已达到破天荒的42万人,法国达到20余万人,而德军阵亡、负伤、被俘和失踪的总数已达到65万人。
终于,索姆河战役随着冬季的即将到来,和死亡的不断蔓延,才不得不暂停直到最后再也没继续。这场战役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典型的、双方伤亡皆极为惨重的阵地战。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都是本次大战中最大的战役,也许双方都在沉思,这场战争到底换来了什么,为了最后的胜利双方都不愿意停止,沉浸在血腥中,支撑他们的是麻木不仁的民族心,谁也不值得同情,非正义的战争换来的结果也将是非正义的,尽管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大量的死亡和灾难并没有使双方觉醒,索姆河战役结束了,但,别急,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
纪录片仅仅是围绕英国的士兵展开的,当然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记录,不同的国家呈现的是不同的情感,面对国家利益的争锋,普通人民在战争的开始抱着一腔民族心浴血奋战,直到最后才幡然醒悟,原来生命的凋落,仅仅只是战场上的凤毛麟角,只是战争统治者利益的工具,士兵们互相同情,渴望生存,换不来统治者的罢休,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追求。历史上沉沉浮浮,难道不应该抱有理性的、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事物吗,又何必逞一时之气。
[1] 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1891—1906年)提出,其主要目标为未来的战争中,应付来自德国东西两面的两个敌国—俄国和英法联军的夹击,是闪电战的雏形。
[2]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1848年5月25日-1916年6月18日),俗称小毛奇。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叔叔的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一样的,他是从担任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的死去。
�P��
大家好我是机枪,我的射速是一小时3万6千发,我打了几个小时弹壳被我吃了..还有就是我中了3枪我还能打!神剧大家好我是机枪,我的射速是一小时3万6千发,我打了几个小时弹壳被我吃了..还有就是我中了3枪我还能打!神剧大家好我是机枪,我的射速是一小时3万6千发,我打了几个小时弹壳被我吃了..还有就是我中了3枪我还能打!神剧大家好我是机枪,我的射速是一小时3万6千发,我打了几个小时弹壳被我吃了..还有就是我中了3枪我还能打!神剧大家好我是机枪,我的射速是一小时3万6千发,我打了几个小时弹壳被我吃了..还有就是我中了3枪我还能打!神剧
我们只是战争机器,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可舍弃任何的东西
“”你留着断后“”
“”你知道这意味这什么么?“”
”知道,你们走吧”
然后我进入一种癫狂,重弹的最后还恍惚的起来扣动扳机
“就算事实是他不是逃兵,但是他脱离军营却没有其他军长开的边条,就算逃兵”
“”逃兵就要死“
”需要我给你的枪装上空弹么?“”
“”不用,因为下命令的不是我“”
“”我在你丈夫的尸体上发现了你的照片,还要写给你的家书”
“我想,他一定是想要给你的。”
这一份执念,一直支撑着我,让我在中弹的混沌之时产生混乱。
没有人会欢呼我们,我们回去,村子里的人只会说,又一个士兵回来了。
”我们都是战争机器,只要一个失控,就要扔掉“”
eps03: 当坦克穿着它冷冰冰的铁甲第一次投入战争,里面装着的却是一颗颗柔软、脆弱、敏感的心。把一部战争片拍成了节奏缓慢、镜头迷幻、充满诗意的文艺片,也只有英国人干的出来了吧。片中有一句台词:“回家的路还很长,毕竟这破坦克的速度那么慢”——人性是我们的弱点,却也是我们存在的理由啊!
影2093:有具体的区域和作战线路图,有俯视红外图和第一视角拍摄。1.讲述了第一枪蒙斯战役,英国人惨败及2分钟内德国伤亡500人的绞肉机。通讯兵不骑马不骑车有点不理解。2.索姆河战役。关于逃兵3.亚眠平路机杨威。两处高潮:几个人在面对德国小兵时;查兰一直拿着死者的老婆照片和信件,最后念情诗。
一开始不习惯这片的节奏和拍摄手法,看惯了后发现不错。感觉有点像太平洋战争,以个人描写为主,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你们吐槽运动镜头,是看国产片的固定镜头看多了不习惯吗?我觉得这种镜头很好表现每个士兵的辛苦啊,特别是那个信号兵在路上奔跑时的镜头,感觉深有同感,还有第二集里紧张瞄准步枪的派提
讲的依然是拳拳到肉的残酷战争,但是用的却是时髦的游戏表现手法,摇杆、第一视角、热感应、英伦摇滚,震撼又不沉闷,沉稳又充满活力,算是是老牌主流媒体对青年一代的示好
跟我们的父辈比起来就.... 工兵小哥看着好欠 桥那里 特效太假了 这tmd真的是德军????我日 别是部抗德神剧 感觉漂亮的护士是战争片标配 第三集真的....看困了都 第三集我可能看不完了
蒙斯,索姆,亞眠。
看了第一集还不错,可是第一集的帅大兵死了,太悲剧了。
点睛之笔在结尾那句话:你离开太久了,他们都已经习惯了。你只是其中一个士兵而已。没人想听你的故事。
最后升华得厉害
对不起我的预设期望太高了。。
1.传令兵好累啊,一战时还没信号器?战术性撤回?2.一个迷路被处决的兵。战争,不是被敌人灭掉,就是被同类解决...3.那个德国孩子拉出了士兵们人性的一幕,太震撼...还有那一直支持他走到最后的妻子,是别人的...竟是别人的,末尾一节无音频略遗憾,那首诗很感人...ps:放手眼前,等待下一次一见钟意吧
镜头运用很创新,有红外热成像,有第一视角,还有游戏里常用的枪械视角,第三集音乐简直太好!讨论的问题也非常深,第一集关于战场现实与报道评价的差异,第二集关于集体纪律执行的原则和个人情感的冲突,第三集更高杆,关于爱,怯懦和人性。那个德国孩子兵的场景把所有人的人性都捡了回来。
8.5/10.从英国幸存士兵的角度讲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共三集,分别是1914年,1916年和1918年的三次战斗。有地图,自拍杆,第一人称视角和红外热感图像等各种形式的像电子游戏般的全新视角,使得画面显得格外生动。新旧武器的较量,新旧文明的决战,炼狱般的残酷战场,恐惧绝望的士兵们,仍有一丝残留的良善人性在闪光。第一集最好看。
游戏视角不错,不知道Battlefield 1是不是受到了启发。
用平民视角展开的战前战中战后的事件,映射战争的面貌。摄影等都是最高级的,可惜不对我胃口
7/10。首集是战斗到最后的经典模式,敌军密集队形死伤惨重,缺乏挡板的高个机枪手成为最显眼的靶子,交战双方才初步认识新式武器;后两集是寻找主题和在路上的状态,神父说枪毙逃兵不管无辜只管士气讽刺意味同[光荣之路],不断呕吐的坦克兵遗弃战友、命令杀俘,广角镜头摇晃描绘出这一路的心理紧张感。
主题不错,(如果找个好编剧,每一集的主题单拿出来都可以发展成一部好电影)。只是....那些晃来晃去的伪主观镜头到底是什么鬼???
细腻有张力,特别的拍摄手法,战争题材里拍的最好的片子
太写实了!
看的人好少,在芒果tv在线看的,挺好看。2016年4月24日
在b站意外点开,没想到是这个形式的纪录片。看得出来追求的是代入感,的确很好的做到了。每集的不同人物不同境遇不同情感,在软方面着重表现,战争对人的影响,直插人心。最后一段背信的时候不禁哭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