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看《蜂巢幽灵》三遍,写下个人愚见。
故事时间是1940年,多少带有政治隐喻,但我了解不多不就政治部分过多探讨。
影片名为《蜂巢幽灵》,蜂巢正如片中父亲所言,隐喻颇为明显,暗指当时的大人们如巢中蜜蜂一般,过着无规律而徒劳的生活。幽灵是不存在于现实,只存在于幻想中的事物,在电影中一指安娜眼中的世界,亦指“蜂巢”中的异类。片中的两个小女孩互为对比,反映两类世界观的形成。下面按时间顺序整理下重要的情节。
1、电影院放映《科学怪人》,片头有人出来介绍内容并说“希望各位不要当真”。为安娜世界观的错乱埋下伏笔。
2、父亲在蜂房工作,却切入母亲写给情人的书信,其中有一句“我们已经失去了感受生活的能力”。大胆猜测母亲曾与安娜一样爱幻想,却苦于现实压力称为“巢中之蜂”
3、母亲去车站送信,与火车上军人对视。军人眼中或许看到了在异乡的妻子,母亲眼中或许看到了参军的情人。火车第一次出现。
4、父亲收工拿出发条怀表,这是发条怀表第一次出现。(之前对怀表的部分存疑,现在有个猜测后文会提到。)
5、父亲回家,期间问仆人母亲的去向(这里与后文有呼应,大人喊仆人总是随叫随到,安娜喊仆人却失败。)
6、父亲回到书房,听到电影院放映电影的声音,好奇打开窗细听。这是蜂巢状窗户第一次出现,打开窗加上电影对话似乎暗示父亲的个性复苏。
7、此时电影院正放映到科学怪人初见小女孩,影中两人都未形成三观,不会分辨美丑善恶,自然走到一起。此时安娜认真观看,伊莎贝拉一脸严肃,暗示安娜依旧天真,伊莎贝拉却比较成熟。
8、姐妹二人床头谈话,伊莎贝拉提出幽灵概念,并说“你若是他朋友,就能随时与他说话”。与后来装死一样,这里也是伊莎贝拉在逗安娜玩,安娜却当了真。
9、父亲在书房写工作日记,内容是全片的关键。写到“他观察这一切,当最初的惊讶消退后,他脸上迅速显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悲伤和惊骇”这段时,父亲划去了这一段。显然那人看到蜜蜂想到了自己,而父亲不愿面对如此苦涩的现实,选择逃避。随后天亮,蜂巢状窗户再次出现,画面还闪过网中的蜜蜂和桌上的纸蜜蜂。
10、课堂上老师问安娜模型缺了什么,安娜并不知道,伊莎贝拉告诉她是“眼睛”,安娜为模型补上眼睛。暗示安娜对“视觉”的茫然。
11、伊莎贝拉带安娜去废弃的石房,伊莎贝拉假装与幽灵对话,安娜将信将疑。数日后安娜独自来石房,向井里扔石头并进屋查看,当然一无所获。但她在屋前发现大脚印,故对伊莎贝拉的话信以为真,认定幽灵存在且只与伊莎贝拉交谈。(这段的远景非常漂亮)
12、父亲带二女采蘑菇,父亲踩碎气味好闻的毒蘑菇。这里或许勾起了伊莎贝拉心里的破坏欲?暗示安娜对嗅觉的茫然。
13、父亲出门前,母亲扔帽子给他。这是二人唯一一次同框,而且隔着一段距离。
14、二女打闹,仆人制止,二女模仿父亲剃须。母亲帮安娜梳头,告诉安娜“和好姑娘待在一起的就是好幽灵。”,这句话又非常关键。(母亲从未与伊莎贝拉同框,可以猜测母亲也曾与安娜非常相似)
15、二女于铁轨旁听火车,安娜看到火车却茫然无措,经伊莎贝拉喊叫才避开。暗示安娜听觉上的茫然。
16、安娜又去石房,伊莎贝拉跟踪。镜头直接从伊莎贝拉切至黑猫,形成暗喻。一方面暗示伊莎贝拉如黑猫般成熟、狡猾,一方面暗示她将带来不幸。
17、安娜翻看父母相册,二人从未同框,一张照片似乎是母亲与情人的合照,一张照片是父亲与两“权威人士”的合照。另一张似乎是情人为母亲拍的照片,称“母亲”为厌世者。可见父母二人年轻时迥然不同,可称父亲为“同流者”,即希望融入社会圈子中的人;母亲为“厌世者”,希望摆脱社会规则的人。随后切到母亲弹琴,以蜂巢为背景,暗示母亲最终还是被同化。
18、安娜在蜂巢外看蜜蜂,伊莎贝拉逗黑猫玩,无意间用力过猛差点掐死黑猫,黑猫挣脱反咬一口。伊莎贝拉把血摸在嘴唇上当作口红。暗示伊莎贝拉心理早熟。
19、安娜听到伊莎贝拉的叫声,穿过三道门三个方面(出现过多次,只有小孩子穿过,或是暗示小孩自由的天性,反衬大人不敢打破规则),看到装死的伊莎贝拉。安娜一开始误以为是伊莎贝拉是为了躲避幽灵朋友,关上了窗户。但耳语,听心跳,装作离开都未能唤醒伊莎贝拉,确信伊莎贝拉已死。(这里安娜听过心跳,但还是用视觉做确认,意味着她此时不相信自己的听觉。)随后安娜找女仆,未果(前面提到大人找女仆总是随叫随到,暗指女仆与安娜不是一类人)。
20、安娜回房间发现窗开了,伊莎贝拉失踪。关上窗后被伊莎贝拉从后面吓了一跳。此时安娜一脸茫然,分不清伊莎贝拉是人是幽灵。
21、一群孩子跳火堆,安娜并未参与,火光映出几个孩子的影子,看上去就像安娜被一群幽灵围在中间。此时安娜已经彻底模糊了幻想与现实。(之后安娜和伊莎贝拉的脸再未同框)
22、安娜坐在火堆旁,一脸迷惘,被仆人带走。
23、安娜第一次夜间离家(前面伊莎贝拉说幽灵总在晚上出没),系鞋带埋下伏笔。安娜对着天空闭上眼睛,画面直接切至军人跳火车逃生。军人逃入石屋避难,安娜回家。按照安娜的视角理解(关于幽灵的说法完全来自伊莎贝拉),夜晚离家或许就能与幽灵产生联系,再去石屋就可见到幽灵。此时伊莎贝拉询问安娜,安娜不答话,二人间已有隔阂。
24、画面直接从熟睡的安娜切至熟睡的军人,二人第一次见面,安娜拿苹果给军人,军人饿极,直接吃了起来。安娜又去石屋见军人,军人拿出发条怀表逗安娜玩。安娜离去,当天夜里军人被杀。
这段信息量巨大,仔细与11分钟处音乐比对,虽然起止不同,但应该是同一音乐的不同段落,军人手中怀表与父亲手中应该是同一款式。那我大胆推断,军人就是母亲的情人,怀表或为二人定情信物,军人参军后母亲就把自己的表送给了父亲。后续母亲烧信也可佐证这一点。
安娜这时是把军人当作自己的幽灵朋友,军人或许认出了安娜的长相,所以才大胆吃安娜给的苹果。安娜可能曾从父亲那里听过这段音乐,所以听完有些茫然,而后可能觉得幽灵朋友有相同的表并不奇怪,加之军人玩个魔术把表变没,才使安娜释然,觉得幽灵身上的事超乎常理也可以接受。
25、父亲前去认尸(尸体一只脚穿袜,一只不穿与《科学怪人》呼应),父亲不认得军人的脸,但听到表中音乐觉得奇怪。回家吃饭时还在思索(唯一一次一家四口在同一场景中,但四人皆未同框)。父亲似乎想到什么,打开表放起了音乐,并看向安娜,随后分别给了安娜和母亲的镜头。
父亲似乎怀疑军人是母亲的情人,甚至怀疑军人死在石屋与母亲有关,可能还在怀疑母亲是否在与军人偷情。但放音乐时不敢看向母亲(不想打乱当下的家庭关系),只敢在放完后偷瞄母亲的反应,此时看向安娜纯属无意。安娜手足无措,开始担心自己幽灵朋友的安危。母亲用喝咖啡掩饰表情。
26、安娜返回石屋,看屋里没人,还特意去检查水井。随后回屋仔细检查,发现血迹。撞见父亲转身就跑。
此处安娜误以为是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幽灵朋友;父亲则对安娜出现感到奇怪,想叫住安娜问个明白。
27、众人寻找安娜无果。安娜夜间漫步,触摸蘑菇,同时母亲烧毁写给情人的信(侧面佐证军人就是情人)。此处安娜开始独自踏上追寻幻想的路,母亲则彻底接受现实。
28、安娜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变成科学怪人,回头一看科学怪人竟长着父亲的脸。或是暗示安娜渴望更多的父爱,希望能与父亲多交流?此处场景颇象《科学怪人》中的场景。
29、众人寻得安娜。母亲与医生对话(此处又是蜂巢状窗户为背景),母亲说安娜“不睡觉,不吃东西,不说话,害怕光,似乎不认识家人或是当家人不存在”,医生表示安娜终会忘掉,仆人进来说安娜已经睡着了。此时安娜的世界观还是完全混乱的状态,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
30、伊莎贝拉进房间,可以看到她的床铺已经搬空。伊莎贝拉呼唤安娜,但没有回应。此时两姐妹已经彻底分割开来,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31、结局:天刚破晓,父亲在书房来回走动念着自己的日记;伊莎贝拉在新房间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母亲为熟睡的父亲合上日记,并熄灯;镜头从灯直接切至水杯,安娜起床喝水,下床呼唤幽灵朋友。
暗示父母与伊莎贝拉终究称为同流者,继续无规则却徒劳的生活。安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走了与他人不同的道路。
昏黄的镜头,迷离的配乐。1940年,一个西班牙家庭,母亲特丽莎思念着战争中的情人,父亲费尔南多醉心于养蜂、发明蜂巢,两人在片中几乎没交流,也没同框,貌合神离。女儿安娜和伊莎贝尔看了科学怪人后,伊莎贝尔告诉安娜村里一个破房子和井处住着科学怪人的幽灵,这个玩笑安娜当真了,经常去找,许久一无所获。她们打闹,上算术,认识器官,听火车,和父亲采蘑菇,认识有毒的蘑菇,父亲狠狠踩烂。伊莎贝尔想掐死黑猫结果被抓,用血涂嘴唇、装死吓妹妹,这时女仆米格尔罗斯偏不在。结果一天一个共和党士兵跳火车躲进房子,安娜以为她是幽灵,给他送苹果、蜂蜜、父亲的衣服,后来他被杀了,父亲迷惑地看着他的怀表、衣服怎么跑那里去了。安娜重返,只见血,撞上父亲,以为父亲杀了幽灵,她逃了,消失了,夜里幻觉电影里科学怪人和小女孩碰面。全村出动找到她在残垣断壁后,回家她似乎不认识父母了,不说话,母亲问医生很着急。夜里她又起身,按照伊莎贝尔的方法召唤幽灵。
片子很美,童年幽灵幻想很有意思。大背景,内战后佛朗哥上台,共和党士兵逃窜,而更多人被迫卷入二战。母亲对情人写信思念,偷偷烧信,却与父亲隔阂,她代表的是爱,父亲喜欢等级森严、井井有条的蜂房,好像独裁社会的权威,对于毒蘑菇狠狠踩死。姐姐伊莎贝尔虐猫,还用血涂口红,其狠心可见一斑,欺骗安娜有幽灵,装死吓人,跳跃过篝火,已经显现出镇定而狠心、不可靠、居心叵测的样子,不像安娜一样纯真,而这也是法西斯气质。安娜还小,说啥信啥,照顾幽灵,因为父亲杀了幽灵而逃跑,大受打击,在幻想中与科学怪人重逢,最后召唤幽灵,她的纯真又是否会被扼杀与法西斯社会中。
纠正:同框有一两次,最后给他睡觉披衣服也是对生活屈服。安娜感觉迟钝。视听都一样。
#351|對恐怖片的挪用,兒童演員過分精湛的表演,恰好都是使我毛骨悚然的東西。衹能在蜂房和淌著蜜色光彩的室內獲得些許療慰。
4.0。十分怪异、独特、神秘的影像风格。待再看。
[西班牙影展·美琪大戏院]①蜜与死的童年之诗,神秘而柔缓。②影片时而浸泡在蜂蜜般的金黄色之中(室内戏-蜂巢式的窗户-极权与父权象征),时而浸润在旷野的蓝白色之中(童年的自由与自然),时而又笼罩在夜晚幽谧的黑色之中(诡影、幻想与死亡)。③文本内蕴丰厚,科学怪人和电影,宗教与家庭,大众文化中的西班牙内战后集体记忆。④以感官的懵懂映衬出孩童的纯真与不成熟:视觉-课堂人体模型的眼睛&目击跳篝火时的幻影(定格)&弗兰肯斯坦幻觉;听觉-听火车后的震惊&听心跳时的失败;嗅觉:采蘑菇,分不出毒蘑菇之味。⑤永远分立于不同镜头中的父母。⑥荒原中的双门洞房子与老井。⑦几处叠化转场令人迷醉,如姐姐与黑猫的并置。 ⑧安娜·托伦特在这部影史最佳处女作候选中的表演令人叹服,23年后,她又主演了另一部极具水准的导演处女作[死亡论文]。(9.0/10)
重看。神秘诡异而惊心动魄,世间最恐怖的瞬间莫过于孩童认识到死亡的一刻。手指触碰蘑菇,火花迸裂,枪声和水边的科学怪人。蜂窝状窗框是成人世界的牢狱,将一夕毁灭永不可追的天真禁锢成时光的蜜与蜡。
4.5;半年后重看,总算是有所领悟。还是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隐喻在哪,但确实有种特殊的魅力在其中;这个小女孩是我自认为是自己看过所有的电影里长得最好看的女孩木有之一~~~~
说它画面艺术吧,又感觉太过做作;说它故事考究吧,又仅仅只是单调的讲一个故事。反正我不喜欢
在还没学会恐惧之前,我们已经饱尝孤独
深黄色是对于古典油画的摄影式模仿,也是“蜂房”——-在语境之中,封闭小镇的人被拟动物化,当我们观看蜜蜂会感受到一种可怜而受限,“激情”无法从外部观看,将“激情”可视化,即自然主义。在《蜂巢幽灵》中,火车,放映车的到来是城镇可见的闭锁与无趣,但维克多·艾里斯通过对起源于孩子之口的神秘空间实体化完成了空间的再一次生产,科学怪人的到来重新开启了某种不确定性,荒原上的破旧房屋与深井,不可知的神秘,通过孩童之眼,坐在银幕面前的观看者再一次获得对于影像的超验性恐惧。
Lovely Ana 噩梦并不仅仅出现在梦里
如果让我看着一部电影自杀,我选这个
六角形纹路,昏黄色梦境。画面如湖面倒影般恬静荡漾,又如疾驶的火车匆匆掠过。幽灵是受伤军人,是科学怪人,是某种无法摆脱的神秘幻想。原野上刮起的粗犷的风将故事吹散,最后只留下一束清冷的光。
故事充满神秘性,角色的行为动机也很神秘,不成熟的心智被恐惧困扰产生的幻象很神秘,还有点奇幻色彩。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西班牙弗朗哥政府的高压和普通人的恐惧心理,大量的隐喻让人印象深刻。★★★★
7.8/8.0 不止一次地回想起片中小女孩Ana的眼睛,无助且困惑。小孩子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他们能感受更多的东西.他们用一种最真挚直接的方式去解读一切事物。
想象和夜晚和眼睛构成另一个世界。
弗兰肯斯坦的迷宫 全片1000个镜头 500内景 500外景 变态之极
色调真迷人;小女孩安娜真纯净;受伤军人那段,想起了《城南旧事》,不过比《城南旧事》好得多。
撇开政治不讲的话,这片就是在说小孩子别看恐怖片。
D+ / 影片呈现出一种视角分配上的矛盾:一方面是孩童作为主线索将周遭化作贴合于时间流逝的静物,这种凝滞构造了“原初”一般的观看;另一方面则是前者挤压下的成人副线与影片整体的全知叙事,这种琐碎的堆叠反而像是在刻意阻隔段与段之间的流动,“日常化”被暴露为一种有明确导向的压缩。最终生活图景仿佛被转化为蜂巢一般的六边形封闭格子,符号的累积既未能创造情境,也无从生成叙事推进的动力。
好片。
当孩子懂得人会死去时,童年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