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出自无声电影时代的杰作!
这是一部刚好是发生在100年前的电影,20世纪初,欧洲已经进入电气化时代,所有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电影也不例外,《幽灵马车》虽然是改编自小说,但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用了一些摄影的技术手段,以及丰富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手段,增强了影片的观赏价值。
首先是剧本的结构方面,导演使用了插叙的叙事手法,把故事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闪回手法游走在过去、未来、现在三层时空中,把梦境和现实、清醒和恍惚、陈述的语气和条件语气之间进行了割裂,而且深入到人物的深层心理空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挖掘,使电影具有批判主义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和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基督新教和民间传统神秘主义鬼怪场面,因为其鲜明的对比而使电影的风格更加突出。
除此之外,影片在现实主义(主要是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层面也有深刻的批判态度。小说原作宣扬的是:生活必然要受严格的信条约束;而导演通过对主人公道德沦丧的改编,进行了抨击和批判。 19世纪初瑞典酗酒的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行,导演安排了一场戏进行讽刺,三个男人在大街上喝酒,刚开始气氛融洽,到后来莫名其妙因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还把人差点打死了。
摄影方面使用了特殊照明、多重曝光等多种技术手段,室内室外的冷暖色调对比,营造出一个魔幻、虚幻的电影美学空间。
插个有趣的题外话:李安是伯格曼的忠实fans,李安有个著名的表情包“虽然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的源出处纪录片《寻找伯格曼》中,李安的其他几个导演去瑞典的一个小岛上拜访多年深居不出的伯格曼,李安一见到伯格曼就激动哭了;而伯格曼是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的忠实fans。原来瑞典导演伯格曼居住的小岛,那个房子是他的偶像斯维克多•约斯特洛姆去世的地方,而36年后,维克多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饰演了年迈的医学教授而使影片名留影史。🎭
年轻修女如耶稣一般在人间“普渡众生”,临死前也在哀求着死神要去挽救一个罪恶的灵魂,这是一个神化的角色,充当的是上帝的传教士。
死神不该仁慈,一个罪人的命换取母女的生命,这很公平,其中死神不是规则的制定者,而是作为一个工人的形象,可最后死神也已不再为表面规则工作,大完美的结局更显得传教气息浓重。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问世,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
之后乔治·梅里爱和埃德温·鲍特让电影改变了电影的叙事结构,拍摄方式,以及剪辑方法,让电影正式成为艺术。
1915年,大卫·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打破了之前逢电影必短片的模式,电影有了现在长片的样子。
而1921年的《幽灵马车》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才区区六年,在电影初具雏形的时候又让我们见识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库布里克执导的《闪灵》中斧劈木门,“Jonny is here”的名场面来自《幽灵马车》。
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借鉴于这部电影,《幽灵马车》同时也是伯格曼最喜欢的电影。
据说看了不下1000次,更是将该片导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奉为给自己传业授道的老师。
当年如果维克多不参演《野草莓》,这个项目便无限期停工,可见《幽灵马车》对伯格曼的深远影响,也足见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的伟大。
毕竟瑞典电影自维克多之后,再次走进世界电影史,要等到50年代的英格玛·伯格曼了,《幽灵马车》的影史地位再度彰显。
《幽灵马车》以多次曝光制造出叠影的效果远胜于乔治·梅里爱,后者的特效仅限于室内,而维克多将特效带到了室外,融于自然当中。
片中所运用的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方法较为成熟,与埃德温·鲍特相比更胜一筹。
尤其是男主被女主锁在厨房,男主用斧头劈门的那段平行蒙太奇,让紧张的氛围感极其浓烈,怪不得连库布里克都要模仿。
至于《幽灵马车》的剧本结构和人物刻画比大卫·格里菲斯使用的还要娴熟。
《幽灵马车》中男主浪子回头、弃恶从善、自我救赎的心理转变过程,导演维克多的描绘细致入微,变化层层递进,情绪由浅入深,让观众得以共情。
故事以五幕剧的方式展开,辅以倒叙和闪回再闪回的表现手法,让电影变成了三层叙事结构,颇有早期多线性叙事的样子。
这种结构的高明之处在于故事精彩纷呈,杂而不乱,完整程度高。
如今100年过去了,电影的技法越来越多了,可导演们却越来越倒退了,他们连单线故事都讲不明白,更别说《幽灵马车》中严丝合缝、环环相扣的多重叙事了。
不知这是电影的幸事,还是坏事,发展了百年,回过头依旧在原地踏步,电影果然如戈达尔所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
伯格曼最爱的电影之一,影片的导演兼主演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也是伯格曼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野草莓》的主演。
影片使用了极为高超的的多重曝光技巧来展现幽灵马车在海上、在街道行驶的场景,也描绘了人们的灵魂,这与影片所要营造的氛围相得益彰。
影片中出现在各种场景中的门,一方面有效地描述了角色所处空间的边界和布局,另一方面隐喻着角色在物理上、心理上的孤离和隔绝;而打开门的动作都是由修女完成的,也暗示了她救世主一般的角色。
设计和布景在影片的内容中产生了联系,比如大卫破败的家与修女考究的家之间的对比,再比如精心设计的旅馆和粗糙不堪的监狱之间的对比。
影片使用了一系列错综复杂而又结构鲜明、逻辑清晰的闪回,向我们叙述了大卫的经历遭遇和心路历程。他是一个酗酒如命的人,他也因此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使得原本圆满美好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他也落得了流落街头、无依无靠的悲惨境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虔城善良的修女,受到了她无私的帮助,而修女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他。
影片通过对于修女填补衣服、添加被褥以及她富有感情的眼神的细腻描述,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修女出现的段落是那么温情,仿佛周围的一切被她的美好所感染,让我们一再忘却了大卫的肮脏混乱和邪恶丑陋。咳嗽的细节则暗示了修女那令人悲痛的命运。
影片赞颂了修女的博爱精神,奉劝人心向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震撼人心的情感。修女牺牲了对大卫个人的爱,希望他能获得救赎,因此我们能感悟到世间真挚、浓烈的大爱,这是这部影片最大意义。
伯格曼的师父斯约斯特罗姆的名作,亦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影响其一生的电影创作(包括伯格曼式特写的用法)。第二幕开始的第二人称叙事真是神来之笔。斯约斯特罗姆的演技实在精湛。默片年代的神作。
可能是今年看过的最震撼的结尾,可能是默片时代最好的救赎故事之一,伯格曼能以此被启发,丝毫不奇怪。如此大段的闪回叙事放在有声片里可能是失败的,但影片成功地将如此多的闪回插叙合理安排,化为动力,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升华。惊人的叠影特效,本片虽不是首创,但一定是做得最完美的。
最后看出力道。宗教劝人向善片。氛围节奏都很好。自导自演。当时的特效效果也不错。
将近一百年前的叙事就已经三层嵌套了,连库布里克都抄袭了,色彩又无意击中假如,哎后来人越来越难做了真是!就这个视效,1921年啊!不膜拜等什么!
叙事真狂,倒叙,不停的回忆。中间还有一段是闪回再套闪回的结构
五幕。老毛病了,更想看没有救赎的结局。不过不认同价值观不妨碍欣赏影片。整体哀伤,浪漫,细腻,表演和配乐均功不可没。幽灵马车缓缓收走灵魂和上一年的车夫缓缓走下马车的场景都很爱。以及一句题外话:最近看的印象深刻的片都和酗酒有关。酒鬼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清醒后要面对更加dull, blatant and bleak的世界,这非常困难。
难以想象这居然是一部90年前的影片。无论从场面调度还是从特技效果还是摄影来说都无可挑剔。故事的出题充满瑞典人的那种纯朴的智慧……
死亡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闪回有《野草莓》的味道,死神的形象和手持的镰刀又可联想到《第七封印》,《闪灵》砍门最早出处原来在这,看来不止伯格曼连库布里克也曾受此片影响。宗教外表,爱的本质,于我最受用。音乐也不错。
很喜欢这个故事
你們懂的 f63e595835 射手中字
1.库布里克与伯格曼最爱电影之一,原来瞩目于末世图景的老库也有颗企盼拯救的心。2.伯格曼说,若斯约斯特洛姆拒绝主演,将不会有[野草莓]。3.倒叙与闪回交织的结构(甚或闪回套层)为这则牺牲与教化的故事添上了别样魔力。4.双重曝光效果令人叹绝。5.死神后启[第七封印],斧劈门为[闪灵]借鉴。(9.0/10)
唯有默片时代光影和构图才能显示这么强大的叙事力量 万分喜欢这个故事 而这个女性角色的主观能动性和丰满程度才是出人意料:)Sjöström镜头感真是厉害 这才1921年
瑞典电影对于生/死、罪/赎这两重元矛盾的迷恋在《幽灵马车》中得到了一种源头性的展现。
“上帝,让我的灵魂在它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如果没有宗教布道的预设前提,结尾就应该收在大卫妻子自杀,他背负悔恨去做马车夫那儿,毕竟爱可以救赎一个罪人,但是无法弥补他的过错。叙事上的闪回里套闪回还真是大胆的设计,叠印表现幽灵效果也还不错。四星半。
(9/10)1、斯约斯特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载入影史的二次曝光,冷暖色调区分场景,倒叙与闪回使故事丰富饱满,导演本人的表演十分精湛,修复版后的配乐绝佳。2、忏悔与救赎,用古老传说续写个人命,倒叙的讲述不断深入忏悔式的“回忆录”。3、《闪灵》中斧头劈门的灵感来源,启发伯格曼的《野草莓》《第七封印》。4、相比伯格曼和库布里克一路绝望到底,斯约斯特洛姆则更相信人性之光,终可救赎。
CC版。配乐极好,看完之后我又重播了几段,不看画面,只听音乐。CC版附带的花絮里,伯格曼谈起斯约斯特洛姆,完全像是一个获得了很多智慧,即将老去的人,在谈自己的父亲。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电影发展的见证,《幽灵马车》的地位是值得重视的。它利用胶片叠印塑造了死神及马车的效果,而无论是分章节叙事还是前面铺陈部分的俄罗斯套娃式结构抑都影响了日后导演的电影语言尤其是伯格曼。如同北欧民族色彩的《浮士德》,在看似恐怖的死亡语境下探讨灵魂的救赎与和解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非常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梦境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沉默,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摄影机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午夜,老旧的幽灵马车伴着尖锐而令人不安的“嚎叫”声缓缓逼近,空灵而悠长的钟声适时敲响,为幽蓝的夜色献上了死亡和宿命的二重奏,或激昂,或凄切,百转千回,绵绵不断。诡谲的变奏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彼此交错,用错综复杂的闪回拼凑出故事的全貌,在被凝固的时间里实现了主角的自我救赎。《幽灵马车》以其先锋的手法、隽永的故事以及如散文诗一般的气质名扬欧洲,影响甚广,而斯约斯特洛姆煞费苦心制作的叠影效果反而被遗忘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