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读书的力量》纪录片
第1集《文明根脉》
第2集《精神底色》
第3集《历史之轮》
第4集《书写人生》
第5集《全民阅读》
阅读能激发人的思考,思考又能促进新知的诞生,如今电子阅读普遍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其便利性,但是碎片化阅读能否真的达到思考和促进作用,还得反思。前人伟大的著作和蕴含其中的精髓之所以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是阅读巨著的人,静下心,关照当下,不断思考才得以为时代所用。所以,关键还是在阅读人的深度思考,只有结合时代的思考才会发挥出读书真正的力量吧~~
除了甲骨 钟鼎和竹简 中国的古人还曾使用过价格昂贵的帛书 锦书来记录文字
而在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曾经用泥板 黏土记录了两河文明的成果
在古希腊 罗马 则是通过纸莎草 羊皮书来书写历史
而在古代印度 人们常常采用多罗树的树叶作为书写文字的载体 这种树叶也就是所谓的“贝叶”
——文明根脉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在北纬30度上下,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
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
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则有孔子、老子等先秦诸子
轴心时代的标志,除了文化宗师的出现和终极关怀的觉醒之外,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那些规定了几大文明走向的伟大书籍横空出世。
——精神底色
就像那个天空上乌云密布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思想非常混杂混乱,找不到一束闪电把这个黑暗冲破,书籍,往往我觉得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它有的时候会点燃人的思想的那种火花,它在传播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有的时候,它是非常之巨大的。
书籍有的时候就是,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一片黑的时候,一本书,它的一个思想,它就会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这种前进的方向。
——韩鹏杰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大量的现代思想和文化,正是以书籍为载体的广为传播,才催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改变古老神州的沧桑巨变。厚重的历史之轮终被这些看似柔软轻薄的书页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历史之轮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翁同龢
当知识爆炸的时候,我们怎么解决“博”和“精”的问题,怎么不被外在的知识裹挟着淹没着,怎么还能够有一个主体的“我”在,成为“我”要来读。我想,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大家的一个共同的任务。
——陈洪 南开大学教授
纪录片《读书的力量》
(文明根源、精神底色、历史之轮、书写人生、全民阅读)
敬惜字纸、惜字塔
阴山岩画、法国韦泽尔峡谷洞穴群、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挪威阿尔塔岩刻、南非德拉肯斯山公园、阿根廷洛斯马诺斯岩画、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哈萨克斯坦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人类文字发明以前的岩画)
孙绍振、肖云儒、王双怀、冯天瑜、刘玉堂、梁中效、肖东发、江晓原、葛剑雄、李工真、杨朝明、方光华、郭齐勇、邓晓芒、韩鹏杰、李国山、常修泽、张国刚、杨敬年、陈嘉映、王先明、黄健、陈洪
语言是一次性的、现场性的、转瞬即逝的
“天雨粟鬼夜哭”——昔者仓颉作书
“天雨粟”:“造化不能藏其秘”
两河文明苏美尔楔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1899王懿荣“龙骨”
《史记》:“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先决蓍龟”
殷商旧都(晚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人类文明参天大树,语文和文字就是树种与树根(愈来愈丰厚的文明基石)
金文/钟鼎文(青铜礼器):祀典、赐命、诏书、征战、盟约
书籍的开端:竹简(纸发明前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载体)
木椟:薄木片(简牍)
两河流域苏美尔:泥板/黏土
古希腊/罗马:羊皮书、莎草纸(古埃及)
贝叶:多罗树树叶(古代印度)
古登堡金属印刷(第一批《圣经》)(铅活字印刷)
瑞典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动物学家卡·冯尔·奈《自然系统》生物学著作
“种族”只是文化概念,而非生物学概念
全球伦理两个最基本的伦理规则:“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杨朝明)
《论语》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人性是社会的基础
苏格拉底(社会道德教师、三次随军作战、最早谈论人生的哲学家、不断追问“精神助产术”)
“法律是一个城邦的基石,守法就是正义”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逻辑学著作
“万经之王”
汤因比
“因循自然,以柔克刚”
轴心时代(“文化宗师的出现”、“终极关怀的觉醒”
亚当·斯密《国富论》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徐光启
(“几何”)
赫胥黎《天演论》
甘相伟
江苏无锡东林书院依庸堂
翁同龢(常熟)《明定国是诏》“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翁心存
《钱氏家训》542字,钱镠(钱王墓,浙江临安)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图书馆是社会均衡器”
羊角桥村汪新民
尝试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心得体会。这是一件好事,总结,思考,凝炼,描述。这也是一件开头难的事,看记录片时会为文案精美动魄而心动,看完后却难以用自己的言语去总结,至于剧情,落笔无言可写就常常放弃。
尝试着从命题作文去思考这个纪录片的标题与展开顺序的逻辑与内容。当是对自己想法的一个记录。
读书的力量,由题可见,一是读书,二是力量。而读书就得先有书,那么书是怎么产生的?力量,通常是具有推动性,革命性,是一股巨大的能量,那么读书会产生怎样一股巨大的能量,又会对个体,家族,社会产生一种怎样的影响,进而去推动社会发展?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讲故事能力,至少我是从没有想到过这么多方面的关键性,如果是我去拍,还真不知道该从哪些当面去讲。当然,我也不是学编导或相关专业的人,但我经常会感概各行各业的人独出心栽,独具匠心的非凡能力。)
1.文明根脉
引:
人物:费孝通
事物习俗: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
正题:
从阴山岩画等世界类似古迹,简单介绍了各文明文字的产生演变。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从文字的载体演变引出了造纸术与印刷术,在这里也描述东西方技术之间的互动与差异。
附着着字符的纸张,不但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
2.精神底色
引:一个辩题,文化差异从何而来,又如何延续至今?
康奈尔认为人种导致了文化差异,而现代科学对人类基因图谱的测序发现,人类99.99%的基因是相似的,故而否定了这一想法。进一步提出了,种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生物概念。
正题:
东方的孔子、孟子、老子等代表的文明哲学,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两大源头,儒家注重“仁”、“善”,道家注重“道”、“真”。与此同时,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想源头。
有著论《历史的起源与。。。》称这一时代为轴心时代标志是,北纬30度,几大文明走向的书籍横空出世:《对话录》《论语》《福音书》《理想国》《工具论》《孟子》《道德经》。
3.历史之论
引:《国富论》对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的推动作用。
正题:先讲述了西方牛顿重大发现以及著作《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对认知体系的改变,对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启蒙与技术支撑。而牛顿所谓的巨人的肩膀大抵也是书籍吧。
再到《马可波罗游记》所引起的人文科学复兴,推动地理大发现。
随着西方利玛窦等一批传教士带着西方的新事物来到中国,同时又将中国的思想制度等理念带到西方,引起欧洲汉学兴起。对当时处在文艺复兴萌芽时期的欧洲哲学家们是新鲜的血液。
近代中国,在亡国灭族的危机下,严复翻译的《国富论》寓意唤醒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同时代,还有马克思主义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这一时期,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过来,是带有政治目的性的,指出国民劣根性,进行文化批判,希望产生一起新青年,救国存亡。
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互相影响,推动历史进程。
4.书写人生
引:甘相伟,北大保安考上北大的励志故事
正题:从学院到科举制度,考上与落第各有人生,如科场失意的蒲松龄,却在毕家当老师的日子里写出了著作《聊斋志异》,如此类似的还有李渔等。
再到官学与私学,而私学里最重要的就是家学。以《钱氏家训》、一个延绵千年,人才辈出的家族为例。
读书改变人生。
5.全民读书
引:天一阁,私人藏书阁
正题:公共图书馆的普及,让书籍从束之高阁不见天日到融入普通百姓生活。
总结:从文字到文化,大可以改变文明进程、国家命脉,小可以改变家族、个人命运,从私人享有到全民阅读。
感觉更适合中小学生。受限于篇幅时长,讲的比较浅显,属于宏观层面的叙述,但是整体框架逻辑很好。
前三集从世界文字的发展概述及其文字载体对阅读范围的影响,到中西方思想史发展概要,接着介绍了几本影响世界政治、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著作。后两集介绍了阅读对个人、家族的塑造,还有现在全民阅读的政策实施情况,从城市、农村的个人,到几个城市推进全民阅读的亮点成绩。
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完成度不错、偏向作业性质的纪录片。看到几个地方为之一振,一个是杨敬年翻译《国富论》时已90岁高龄,但每天早上3点~7点起来翻译,下午校对,不得不佩服。一个是第一次了解到钱氏家族的庞大和成就,钱穆、钱伟长、钱钟书、钱学森等等,都是钱镠的后代,家族所设义堂为族中贫穷之人读书提供资金,所以一个人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家族势力的支持。还有就是对儒家和道家的精辟比喻,儒家是人精神的动力系统,道家是人精神的消解系统和救赎系统,总结的实在太到位了!
一共五集
每一集只有二十多分钟
这两点我都挺喜欢的
我是吃早中饭的时候分了几次看完的
前面几次看了没什么感觉
当然看到我辈楷模还是肃然起敬了的
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后一集
但现在想说点什么竟然说也不出来了
好像讲的是各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
这确实是为人类造福了
虽然我也不是那么爱看书的人
但很喜欢爱看书的人
如果这个人满腹经纶还深藏不露
那我真的是很爱很爱了
希望有朝一日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吧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费孝通,其代表作《江村经济》成为国际人类学的经典之作。他的祖母告知他要“敬惜字纸”。
|阴山岩画:中国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对生活的记载。类似的还有
法国🔹韦泽尔峡谷洞穴群
挪威🔹阿尔塔岩刻
南非🔹德拉肯斯山公园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阿根廷🔹诺斯马洛斯岩画
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
哈萨克斯坦🔹泰姆格里考古景观岩刻
|仓颉:黄帝的史官,结绳记事已经不能满足,选择仿造鸟的脚印创造文字。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最早成体系的文字。
1899秋,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观察到他治疗疟疾的一味药———“龙骨”上有刻字符。
✈️发现甲骨文的河南省安阳市:中国文字博物馆。(我要去!!!)
|蔡伦:造纸,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雕版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国内当时没有真正普及)
|第一个安葬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蒲松龄:柳泉居士
|钱镠(liu2)的《钱氏家训》:“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玄同、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都是其后辈)
✈️浙江宁波市区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原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

被钱氏家族震惊到了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切题,但是也有收获。以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梳理了一些相关历史与重要人物,翁同龢家族很厉害,而钱氏家族当真是灿若星河了。最后一集讲了下各城市为推进全民阅读作出的努力与现状,给了武汉不少镜头,亲切。
常识性知识比较多,看到杨敬年106岁仍在读书,以及钱氏家族的家训仍然肃然起敬
看了第五集,城市乡村图书馆建设,在五年前是这样的。
前三集难拍但不好看,毕竟大家都熟悉;四五集倒是不错
B站已出全集。内容一般,前4集讲文化进程,个人比较推荐最后一集《全民阅读》,看看几个城市的精神建设。(14)
权当扫盲,钱氏家族确实了不起。
央视版的劝学,第一次知道钱氏家族……整个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谈论从古至今书籍对文明的促进,知识对个人的影响。引用“轴心时代”的理论很有意思,大师都是成波的来结队的走。最后看到钱氏家族介绍真是挺震撼的!赶紧下单给老公买个kindle oasis…(我有)
作为纪录片前四集讲的东西太浅,绝大部分东西在课本上都已经学过了。
听到这片子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在中国推广开来,就知道这片子确实是在认真做纪录片。
《但是还有书籍》打开了我看书籍类纪录片的大门,紧接着一部《读书的力量》短短5集的纪录片,又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到甲骨文的出现,再到竹简记字,当时读书人的标配是“学富五车”。《论语》《孟子》《老子》,以及苏格拉底的“助产士”学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着读书人的底色。书籍不仅仅增长了我们的见识,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它海纳百川,它有容乃大,它不仅诉说着历史,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跟之前的《书迷》立足于“个体”不同,这部片立意宏大多了,是从人类文明和社会推动的角度来阐述的,5集,每集一个大立意:文明根脉(文字的发展和印刷术等技术)、精神底色(中国的儒道经典和古希腊三杰传事书籍对整个文明的影响)、历史之轮(阐述了影响历史进程的几个经典著作)、书写人生(读书对个体和家族的影响,尤以钱氏家训为重点例子)和全民阅读(藏书楼、图书馆及公共图书活动的推进),前3集甚至还把范围扩展到了全球。
文脉底蕴历史书写阅读,钱氏家训令人眼前一亮。
权当扫盲啦……要是广州也有地铁图书馆就好咯
不错 内在的逻辑可借鉴
灵感与爱,知道与理想,有所悟有所得~~
主题似乎有点散,从甲骨文的力量到古希腊哲学的力量,第四集才是很好地体现了读书的力量。最后一集讲了各地政府为了推进全民阅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却没讲各地老牌独立书店因为种种困难而倒闭,一部皆大欢喜的歌功颂德纪录片罢了。钱氏家族固然牛逼,可是在东莞图书馆留言的农民工,却没办法在东莞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只能回武汉做一名水泥工人。读书到底有什么力量?
读书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可以改变家族命运,可以改变民族命运。
粗浅看看,大概了解了解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