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仿佛爱情来过
当然要写评论,不然怎么对得起我白花花的时间;不过写了也对不起,因为片子实在是不好看。
这部片子当然好看,每一个画面都可以截下来当桌面,但是毕竟,我们不是还是对它的故事内容更加期待吗,既然顶了游园惊梦这个帽子。
影片看了一大半,还没有搞懂它究竟想说甚么,直到吴彦祖出场。哦,原来游的是颓唐不知所终的大宅院,惊的是我本是女娇娃的梦。
惊了也就惊了,同性恋变双性恋,或者后来,在帅男的启蒙下,又变成直人了,也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单纯的感情问题,并没有霸王别姬那样的时代变迁、艺术追求等等人性、精神境界等等复杂问题。那就不要这麽悲剧嘛,这不是荣兰你的错,谁让你的初恋来得这麽晚呢,翠花也不要伤心嘛,不还有人为了解放你去参军战死沙场嘛,值了。既然大家都回归本位,继续做好姐妹,化爱情为友谊就是了。其实她们之间,导演一直着力渲染的爱情,更像是对“活着到底为什麽”的寄托。鸦片,末世,女性、鸟笼、玩赏,也就剩下昆曲,可以提气怡情,那昆曲,又是不是荣兰翠花两个人所独有的精神鸦片?填补她们对生活的不满,对现世的无奈,对爱情的渴望,沉淀出两人不愿彼此分开的慰藉。只要两人在一起,只要还有昆曲,便可逃避一个又一个问题,相拥成茧。
直到荣兰遇到邢志刚,茧破了,蝴蝶又没化出来,这种逃避便显出它的无力和苍白。原来一切不过是两人契约下的幻影,游园惊梦,醒了又无法再次入梦,于是只好面对现实。
王祖贤很玉树,宫泽很柔肠寸断,两人也很想在一起搭好,但是,合唱昆曲的那些镜头表演有些过了,表现两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以及暧昧决不能用镜头与画面来“告诉”观众,这更像是一种证明,唉,那要怎样演才可以氤氲出一种氛围,让观众自己smell到呢,这个,或者导演应该事先采访几位女同,才能把层次感拉出来,否则故事太平面。
2 ) 回头皆幻景,对面知是谁。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龚定庵
生在你这片水土的若是男人,便是金圣叹、倪云林、徐文长,满腹才华放任自流,心是已灰木,身如不系舟;
生在你这片水土的若是女人,则是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色艺俱佳相逢意气,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
苏州,苏州。
昔日文徵明设计的拙政园里,棂窗古井的细雨绸缪依旧,只是寒山寺的钟声,却已同虎丘曲会上的评弹丝乐一同,悠悠飘过了千年的岁月。
曹雪芹让他的林妹妹出生在你的襁褓。新婚燕尔的沈三白,与芸娘诗酒唱和于沧浪亭。
自暴自弃的奢华,精雕细琢的厌世。你的眉眼流盼缺乏让人与天与地斗的理由,只能成为暴发户们的后代,千金散尽、一晌贪欢的归宿。
苏州的荣家大院,身处乱世的没落大家,反而成为世间最稳妥适意的大观园,让人随着时代一起陷入这甜蜜的沉堕。吴侬软语间的麻将牌细碎、浅斟低唱中的鸦片香袅缭,绫罗锦缎、古玩书画,一道空自寂寞。
得月楼里的古翠花,从声色犬马转到裙钗鬓影中来。苏绣上的花鸟固然温婉自足,却也成了她被禁锢的命运的写照。
歌残舞罢锁长门,卧氍毹夜夜伤神。
男人,又怎如女人纠缠纷呈的那颗心。
幸好,她还有兰,知其音而赏其貌——“早就想劝你别吸烟,可是烟雾中的你是那么的美,叫我怎么劝得下口呢。”
京华的女子是瓷质的,釉与彩的图案雍容大方泾渭分明,白底如心,蓝印似情;
江南的女子是玉琢的,翡与翠的纹路绸缪纠缠烟视媚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魏宁格偏激地认为男人不是天才就应该去自杀,放在女人身上,利缰名锁,才华也不过是身外之物,最真切的,终究还是那点美。
只是太过美丽的女人,这美貌,用了便是“君子不器”,无法浅尝辄止,不用,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流逝殆尽。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生与旦,连脸上胭脂都要同调,以期情意的深浅一般浓淡。而处于eros中的红尘众生,又怎能在时间守护那“最好的时光”。
《皂罗袍》、《山桃红》、《步步娇》。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她躺在床上,缓缓点燃了鸦片烟,清唱的是两人初逢时的《懒画眉》。
黄碧云《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中,遭许之行抛弃的叶细细,亦是这般,“心如宋明山水,夜来在暗夜里听昆曲,时常踩着自己细碎的脚步声,寂寞如影。”
是人生如戏么?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到晚明方至鼎盛的昆曲,仿佛是注定要成为一面镜子,映射出末世文化的玉山倾颓。
“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它只顾自娓娓道来,说浮生若梦、言年华似水、云人生无常。纡徐绵眇,流丽婉转,疏于叙事而把感情施之藻绘,扩其波澜,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贾母眼中才子佳人、金榜题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圭臬过于荒诞,那是富贵美满人家不懂得的失意之人清醒的自欺欺人。你看那牡丹亭满台的繁华,空照出几世的苍凉。
如张爱玲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
杨凡的这部《游园惊梦》,虽然不乏薄弱难圆的叙述、莫名其妙的对白和不尽如人意的身段程式,却仍能品出一丝低回顾影的绸缪来。
人与世衰,音随代舛。面临了邢志刚式的他者诱惑的我们,在经历了这一个世纪的全盘西化后,可还记得家中翠花那一曲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式微?
回头皆幻景,对面知是谁。
3 ) 二管家
看杨凡的游园惊梦,遗爱的是王祖贤的英气,宫泽理惠的娇气,和吴彦祖的男人气。不过最感动最喜欢的却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二管家。
他一直是安静的,对翠花的感情也瞧不出什么端倪。即使她耐不住寂寞宴后去寻他,露出那样依恋的表情,他也只在一边静静写他的日记。
我几乎要拍案而起:这样到嘴的肥肉!
真是平静的可怕。
直到他死了,日记才泄露了天机。
原来那个一直不温不火的人,只是把满腔的爱留在了心里,那个酒后微醺的夜晚,只是他厚厚篇章中的一个片段。
在她不醉,不爱,不依恋的无数个平凡日子里,
他也从没有中断过对她的怀恋。
4 ) 承诺不一定要说出口
今天早上把电影《游园惊梦》最后二十分钟看完了。虽然王祖贤对吴彦祖说:“你把女人最本能的部分都引了出来”,但之前我仍然怀疑她是不是双性恋。看到最后我才明白,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关键不是性别,而是曾经对彼此的承诺。结尾曲唱到:“也许爱情最美的时候,都藏在回忆之中”,王和翠花曾经经历的一切,共同的喜怒哀乐——不需要信誓旦旦的言语——都印证了她们彼此之间相守的承诺。杨凡的两部电影《美少年之恋》和《游园惊梦》都是这样,不像传达强烈价值观的心理解构式美国电影,也不像带着浓烈文化底蕴气息的欧洲电影,它只是静静地用画面讲着一个故事,穿插着主角平淡的自白式叙述,一切都不说破,只待观者自己来解析。看到最后这几十分钟我才慢慢被感动,也许不仅仅是因为电影的情节,而是因为潜藏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之下的无言承诺和随之而来的坚定和甜蜜感,勾起了我无限多的回忆。爱情发展到最后,靠的不再是本能的激情,而是需要双方付出的承诺,只有对彼此承诺的坚守才能带来长久的成长与幸福。这种承诺也许只是一瞬间的决定,却需要两个人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呵护与守候。
5 ) 偏爱人间富贵花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最最心心念念的一出戏就是牡丹亭。记得当年爱读饮水词,也爱那一首采桑子咏雪花,也赞那一段“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只是又不甘心嘛,明明富贵花是美的嘛。最爱花团繁复的花,绣球或者牡丹,锦锦簇簇热热闹闹,多妙。
爱极了牡丹亭,爱极了发小春的杜丽娘,爱极了花小痴的柳梦梅,爱极了那段生生死死随人愿。
后院里一出待月西厢破了题儿,便几抹衣香几处鬓影,厅堂里尽是青蛇,白蛇,红娘,木兰,莺莺,还有管他张生王生,倩倩然进出画面,带着戏的几停步几回眸,看得我怔怔,还以为入了梦。
紫衣的背影站定,缓缓回身,眉眼如画,启唇便是一出皂罗袍,咿咿呀呀叫人魂儿也失了个半。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翠花。
至了良辰美景一句,柔夷化莲轻点,指尖对处正是一双风情的媚眼,倜傥含笑饮下半杯香槟,西服马甲衬衣领结,浓眉英气的令人心头一乱。
荣兰。
宫泽理惠美的有些脆弱的媚,柳眉杏目樱唇,笑时略略垂目,眼波便一漾一漾的荡开去,勾得人三魂没了七魄。
王祖贤竟然完全不是小倩,英眉星目处处含情处处生春,眼睛看人时候定定的,教人乱的没了边际。
后来,后来。波澜不惊的一些后来。
还记得盛装的翠花鬓间一朵红花被召去给老爷太太细细唱一出步步桥,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曲子袅袅婷婷,下人送来一只白鹦哥,老爷漫不经心略略欢喜,“很好,留下来罢。”白鹦哥。红歌姬。也不过这样。
还记得麻将桌上太太们冷嘲热讽眼色几个来回,翠花一仰头饮下小杯蜜酒,“三太太,谢谢了。干杯。”也不过这样。
还记得二管家替她捡起掉落的扇子,几个慌乱。是否这样。
还记得她醉酒走入二管家的房间,灯下他写字的侧脸也不是不温润的。她问,“这么晚了,还要记账呀。”醉眼星星。他谦谦的答,“家帐早做完了,我是在记日记呢。”“日记里都有什么呀。”“家里的一些事情,一些人。”“那,也有我吗?”“有的。”是否这样。
还记得鸦片床上云雾中两张颜如玉。荣兰轻声说,“早就想要劝你戒烟,可是烟雾中的你又是那么美,又让我怎么劝的出口呢。”是否这样。
还记得荣兰给翠花做寿。那是她记得的她们最快乐的日子。飘飘扬扬的桃花雨,青衫的公子清唱而出,“吓姐姐!小生哪一处不寻到,却在这里。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一把折扇风情肆意,两人眼波盈盈入画呀。是否这样。
还记得两人轻快的跳一曲华尔兹,眉眼间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否这样。
还记得二管家参军离开。翠花略略失神却又复牵紧荣兰相依偎着,“本来,没有多么注意二管家呢,这一走,反而有点不舍了。”是否这样。
还记得两人在听戏的时候胡作非为。诱得清秀戏子脱下层层衣衫。
还记得翠花抱着慧珠坐在大堆行李上,就那么轻飘飘一抬头对着荣兰笑,“你说,荣府我们呆不下去了,怎么好呢。”“那就住我这里吧。别动,这时候最值得纪念,我去拿相机。”怎么形容那时两人眼神交汇的一笑。是否这样。
还记得窗外大雪纷飞时节翠花在荣兰不大的西式房间里拿着抹布细细拂拭,低眉的笑容安定的不可言说。是否这样。
只是突然闯进来一个邢志刚。
总是觉得吴彦祖的美貌里带着点阴鸷,过于狠狠的美令人心惊胆怯,所以总是仅仅止步于赞赏,再远些,就不愿意前进了。
两人怎样的纠缠。荣兰说,“你是坏男人。”“怎么这么说?”“你把女人最原始的一面都引了出来。”
独处时的荣兰狠狠的抽烟。
王祖贤抽烟的动作美,不优雅,而是带着点恶狠狠的姿态,短发齐耳素色旗袍——她从来要么男装要么粗素的旗袍围巾,从来不曾如翠花浅碧深红姹紫嫣红——轻易的教人心一揪一揪。
饭桌上不知情的翠花给荣兰盛一碗精心烹调的鸡汤,翠花微微惊诧的含笑问荣兰,“最近你都春风满面的呢?”荣兰微微惊诧的含笑反问,“能看出来的么?”不自觉的拿手抚抚脸颊,一时间那样千娇百媚眸转低回。“是呀。”笑意都更深了去。
直到直到。
二管家阵亡的消息传来,忠心耿耿的阿荣把日记送来给翠花,写过什么呢?不知道。只知道很久以后,翠花在荣兰的怀里幽幽的叹,“那时我才知道,原来二管家心里竟是这般待我。”
失魂落魄的翠花在孤山撞破了荣兰和邢志刚。那一时的三人,我只记得邢志刚口里不断念着的兰,其实这时候我也不是不又惊惶又感动的。
后来的后来。一切都结束了。记得荣兰那样幽幽的说,他带走了我最后的暧昧。都结束了。翠花也在荣兰怀里那样安静的睡去了。都结束了。
这出戏,只觉得很美。何必多少起承转合,锣鼓喧嚣,这样淡淡的行云流水的唱过去也是很美。
两人之间,另两人之间,两人和两人之间……一切都是这样衍生。还好没有太多怨怼哀忿,一出戏慢慢的也就曲终人散了。也未尝不是好的。
好像富贵花开的繁华,其实颓落的时候,不也是一样的寂寂无声。
赏心乐事谁家院。反正不是我家院。
6 ) 一朝春去也
没有遇见他之前,她戏里戏外都是男装扮,作她的柳梦梅,是同赴姹紫嫣红共绸缪的俏冤家。
遇见他之后,也着旗袍婀娜了青丝发,烟视媚行换做斜睨了醉眼如丝,她最终却做不了他的白素贞。
戏里唱: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如秋叶温润的色泽,正暗合了一场暧昧不真的暖香请事,袭来的浓烈竟突兀到铺天盖地,无法自持。
滑腻软缎与精致绣花白搁着也会光泽灰颓,丝线松脱,用了也就用了,皱了也就皱了。
酒醒烛颓,丝竹浅淡,笛声疏落,荒腔走板,总归要妆褪花残。
未曾辜负盛事春光,却勘不破,总难担待一场寥落酴醾。
他走之后,她也走了,不撒手又如何?
也终于有了理由可以随春老去。
段落罢,
就此翻页。
7 ) 《游园惊梦》:来自于时长形式的美感
一、延展的形式:
“一切都已成了过去。”这是《游》开始的第一句话。这一切是如何成为过去的?当荣兰年迈枯涩的声线,开始游走在青瓦白墙的倒影时,一个倾颓的故事就已呼之欲出了——仅仅是欲出而已。在影片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内,真实的故事其实并未进入视野,叙事的谜底作为未知数远远悬挂在天边,不断的拖延,使得影片呈现出问题丛生而答案缺失的状态。
尽管《皂罗袍》、《山桃红》、《懒画眉》、《步步娇》一曲曲唱来,尽管二管家、年轻戏子、刑志刚一个个男人在她们的生活中进进出出,终究是回头梦一场——谜底究竟如何,观众不得而知。终于,荣兰拒绝了刑志刚的拥抱;终于,翠花烧掉二管家的日记。终于,曲终人散,二人惨淡相依——是否这就是叙事谜底?最后的《皂罗袍》响起,为她们的故事画上并不休止的休止符。
在这样的不断推叠的过程中,观众体会到的是一种诗意的美感,一种奇异化陌生化的美感,一种与剧中人同喜同乐同哀同愁的美感;这种美感抽离了现实,它并不指涉任何现实的范畴。这种拖延其实只是一昧的延展,谜底揭晓的时刻,同样意味着这是观众的审美体验就此终止的时刻。由于《游》书写回忆的特殊指向性,使得这种并不存在结果的结果给观众留下巨大的可回味空间,也使得审美体验的时间超越了影片时间,有了巨大的时空跨度:也许观众会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到某块记忆的碎片与之相契,也许观众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的某个遭遇会唤起对它的记忆,于是此次的审美体验便在更广远的层次上迸发出。
二、概略的形式:
“一切都已成了过去。”还是《游》开始的第一句话。“在梦里”,这是一个美好颓靡的梦境,于是梦的惊醒便成为了整部电影的叙事谜底所在。《游》叙事的真正开始,是“从前”以后,故事在怀念的基调中发展起来。观众此时唯一能把握住的,便是对过去的追思和黯然神伤。
通过“一切都已成了过去”这样一个表达,把故事凝炼在一种情绪之中传达给观众,为整部影片的美感体验铺垫下某种美好的色彩,同时又起到凸显主题的作用,能够更快地使观众进入到叙事的情景之中去。而接下来,叙事者仅仅只想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梦境,观众黯然神伤的感伤逐渐被眩目的往事图景所取代,直接的表现是将昆曲直接搬演到生活中,从而形成半梦幻半现实的风景。这样美丽不真实的梦,如此让人沉醉,又怎么会醒来?谜底的缺失使得观众的审美期待逐渐积累。
另一方面,叙事中总会存在一些无需叙事者充分展开的情节,叙事者用凝炼和粗线条的方式将其勾勒出来——被省略的细节要么可以由叙事本文的观众来自行补足,要么对于叙事来说是无足紧要的,仅仅作为简单的背景信息出现就够了。通过提供背景信息,将观众置于需自行补足意义的情境中,从而实现审美的个性化过程。
翠花和荣兰因合唱昆曲《牡丹亭》初识后,两人互生情愫,有一段缱绻缠绵的生活,对于两人而言这是极其美好的回忆,但影片中并未有任何细节的描写,仅用了一段蒙太奇便把它概括了过去。一方面,人的回忆总会记住最美好的片段,而并不会选择整件事情来记忆,通过对这些片段的回溯,在意识中对整件事情进行再建构。这段蒙太奇正是有意无意的模仿了这个特点,使观众形成自然的观感,又能在节约叙事时间的情况下,由观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自行对二人的缠绵生活进行建构,形成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四、场景的形式:
在《游》中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数场昆曲的表演。最值得剖析的是影片开始“游园”直至演唱《皂罗袍》完毕这一段。
导演刻意使用了将昆曲与现实生活混合在一起的形式,半梦幻半现实的造梦手法,不断在梦幻和现实之间穿梭。昆曲抽离出现实,营造出矫柔靡丽的空间,使观众与现实生活产生了距离;但影片中不时出现的现实声音和人物,又使得这个梦境不那么可靠,让人觉得有如空中楼阁般摇摇欲坠——这便是《游》想要讲述的全部情愫了:戏外,她是翠花,她是荣兰,情思依依,情意绵绵;戏裏,她是杜丽娘,她是柳梦梅,云雨燕好,春梦无痕;但现实不断发声,现实是剪不断,理还乱;到头来,曲终人散,空留下戏子两三人,便惊碎了一地好梦。
这一个片段在整体的叙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审美上来看,奠定了全片的抒情氛围和叙事基调,在这一点上,又有统摄全片的地位。
8 ) 暧昧,多美好
这些天,福州淫雨不绝如丝,绵长若柳絮飞散,空气柔软,回梦处,倒更像是江南黄梅雨季,到处都是滴滴答答的脆声,皮肤都是湿的。这样的天气总免不得要感冒,全身酸软骨头酥麻,躺在床上半眯着眼,似睡非醒。此般时节,看《游园惊梦》,再好不过。
我生在江南长在江南,你若问,江南的美到底美在何处?要我说,就两个字:暧昧。这美,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稀里糊涂的让你醉下去,就象是病了,懒得说话抬手指,一股子恹恹的气息。江南的美好,极其适合女子,低眉、细腰、操着吴侬软语,袖子里藏着苏绣的手绢,怎么想怎么一个动人;但若要搁到男人身上,却是要被人指责没出息的。所以这故事,讲的也自然是女人了,女人的故事,总是口齿不清的。
一般来说,像这种华丽丽娇滴滴的唯美文艺片,很少取用女同性恋的题材,因为不好讲,讲不明白,电影嘛,故事情节还是很关键的。所以出来一部《游园惊梦》,众人追捧。正好,这片讲的就是暧昧,就是不清不楚,欲说还休乍暖还寒的,配合着苏州独有的模糊气质,理所当然,让人浮想联翩。我本是不大相信女人之间的爱情的,女人相爱,注定要牺牲或者部分牺牲掉情欲的欢愉,在本能的面前,人类本已经脆弱不堪,更何况爱更容易破碎、损伤、灭亡并让人疼痛,真不知道挺不挺得住。但荣兰和翠花却又特别,她们像是透明的,却又让彼此摸不着头脑,对她们而言,感情的表达变得极其困难,如鲠在喉,又欲罢不能。这种感情,谈不上应该不应该,需要不需要,就象一团薄雾,你以为它片刻就会消散,它却一直笼罩在你的心头,一不留神也便是个天长地久了。
爱,也就是个一不留神的结果。荣兰和翠花,你能说他们彼此相爱的目标就是明确的吗?如果明确,就不会半路杀出来个刑志刚,也不会在暗中潜伏着一个二管家。导演无疑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观众始终怀疑是会怀疑,怀疑女性之爱的坚固性,于是他干脆正大光明地把男人扯进来,明明白白地让女人来选择,两个都要,谁也逃不过命运的岔路。当然对荣兰来说,这种选择无疑更为艰难,是要一份阳光灿烂的爱与性,还是要那个情深意切的充满鸦片味道的女子?或者说,她要选择哪种爱来满足她内心颠簸着的渴望?性别、感情、家庭、理想,情欲,放掉哪一样都弃之可惜,都是一次破碎和诀别,这种无形之中的逼迫,潜伏着巨大的张力和破坏力,让人痛不欲生。最后,还是命运帮她做了了断,刑志刚到底是个过客,走了也就走了,她还是要回到翠花的身边……我无法猜测荣兰自己会怎么选,但我相信在那一刻,她是爱刑志刚的,我不相信有哪个女人会自觉自愿地放弃对健康的爱和情欲的追求,且是在她亲身体验过之后。但翠花就象绵绵的淫雨一样在她身上挥之不去,那种从幽深阴森的荣府里带出来的堕落颓靡的味道,像血腥味一样吸引人。
事实上,同是天涯沦落,没有谁比谁更不幸。如果说,荣兰那偏于中性的外在特征,至少还能招来一场实实在在的“外遇”,让她得以真真正正地贴近一个男人的话,那么翠花,毋宁是被放逐到了更浩渺虚无的时空,藉着鸦片的麻醉,用不断地疏离、回避来追溯她的同样浩渺虚空的爱情。她的整个人生,大部分时间耗在虚浮华丽的教坊和鬼气阴森的大宅子里,这种无情又颓靡的地方,实在是给不了女人丰盛完满的爱情的。片中对她与二管家的关系,描述地极为细腻婉丽。她喝醉了去找二管家,灯光下他伏案的身影落到窗户上影影绰绰。他们,一个坐在书案上,一个靠在藤椅边。她问:还在记账?他答:不,在写日记。她问:写什么?他答:荣府的人和事。他握笔的手,这么自持,她就在他房里,他头都不抬一下。他们的爱情,对他来说,就是一本日记的重量,委婉含蓄到这种地步,让人心中大恸。
这本日记交到翠花手里的时候,二管家早就战死了,戏剧性的高潮出现在这里。她出门遣散心情,却遇到同刑志刚亲密出游的荣兰,那种原本泛滥成灾的“捉奸在床”的剧情,在这里,却演变为因难言之隐而无法忽略的哀伤。多年后,翠花告诉荣兰,那天她哭了,二管家死了,又遇到了亲密的他们。荣兰问,那到底是为了哪一样哭呢?没有回答,不会有回答的。这就是女人内心的感情,暧昧,繁复,缠缠绕绕不知所云。感谢导演杨凡,这真正是场关于女人的电影,痛彻我心。
看完片子是个大晚上,我一直舍不得睡,想我的一个女朋友。多年前,就是她推荐我看这部电影,她说:你应该好好看看,你一定会喜欢的,她总说这样的话。年少的时候,我们都一直认为自己是爱着对方的,至于是哪种爱,怎么去爱,却懵懵懂懂地不愿去追求。现在想来,我就是想去保护她,没有别的任何想法,就是想好好保护着她。我给她很多的特权,只对她粗声粗气,大耍流氓,只把她带来家里,让父亲做烤鸡翅给我们吃,我们一人握着一个鸡翅,喝着可乐,内心喜悦得无以复加。总说,如果能一直这样就好了,即使到了如今,我们都各自恋爱了,也依然这么说着。
这也是爱吗?好像不是,但也不仅仅是友情。我一直怀疑着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就像我没有异性朋友,因为对频繁接触的异性,都多多少少地存在着爱情,包括父亲,但我也只有一个男友。友情,爱情,恋爱,婚姻……凡此种种,我渐渐觉得大可不必竭力区分,暧昧,并且一直暧昧下去,才是最美的境界。我到底是江南女子,就象荣兰和翠花一样,我们相爱,兴许是无奈,是不甘,或是一切顺其自然。总之,爱着就好,管他那么多。
美人,们,你们,能,不能,说话,快,一点。
音乐太棒了,题材很好,画面很美,但节奏太慢了,喜欢小翠,吴彦祖很帅,但内心希望他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跟吴彦祖干完后,王祖贤抽烟的手都是抖的:这大概就是我的心情写照。良辰美景奈何天,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杨凡,最会用个人趣味来暴殄天物的华语导演。
虽然吴彦祖在这部电影里面很晚才出场,但是很好地诠释了花瓶和祸水的角色,那段沐浴卖肉戏非常重要!
宫泽理惠太美太美!!!旗袍太美,唱腔太美,一拿一捏都这么美。生日那一段真的看的如痴如醉,在我看来是标准的民国家族文艺片。她们之间的事又岂是三言两语说得清道得明的呢。
“我刻意做着别人眼中的好事,来掩盖自己本性的颓废。”
早就劝你别吸烟,可是烟雾中的你是那么的美,叫我怎么劝得下口。
跳着看的,细节估计漏了不少,只记得画面很美。有时候,我相信每个人都可能是双性恋的,只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正如王祖贤说的,女人是自私的。女女之间的温润,不管怎样,都不可能敌不过男女之间的致命诱惑。
一部电影写的全是寂寞,是早些年我喜欢的调调。可是这几年。。。不知道是真的不感觉寂寞还是心境变化,看着看着始终平静入水无论如何也不起涟漪。但是心疼还是会有的,大约还是因为是“她们”吧
一个能将直男掰弯,弯女拉直的人。吴彦祖的墓碑上写着。
赏昆剧,观吴彦祖洗澡,看王祖贤与宫泽里惠搞同。太值了!
记得明清有本小说,讲的也是两个女子相爱,只因一个俊俏男子的出现,其中一女移情,后又说服另一女子随爱,最终两女共侍一夫,欢喜圆满。我想那个女子,其实只是不舍原本的爱人,所以说服自己与其共做姊妹,每日在男人面前虚与委蛇,委曲求全的不过是与心爱的她朝夕相处。这样分享的爱,我想翠花是学不来的,所以她在荣府不争不抢,求的不过是与荣兰独占一隅,三口一家,淡泊过活。
说是牡丹亭,却含红楼梦。看似百合开,偶有鸳鸯逢。杨凡,一阴一阳,一古一今,阴阳互变,古今相连,把爱情讲全了。
爱男人和爱女人没有什么不同。虽然都一样寂寞。
气氛拍得很好,最主要是王祖贤在里面非常非常亮眼,风采不改啊!还是那个王祖贤那辈的美女真材实料啊,包括宫泽理惠也是很有神韵,但是秦淮女子的娇柔似乎还欠缺了一点点什么。吴彦祖在里面就是一个男色花瓶,露肉用的……其中一个奇怪的细节就是相机的问题……总体就是凄凄切切痴痴缠缠……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摄影里有摆拍,这个就是电影里的“摆拍”吧,或者说是西方式的中国味道……当然很漂亮就是了,其余真没法纠结——都看过吴彦祖洗澡了还要怎样啊……
今年春色格外撩人,爱起来也格外吃力.陪着我们的,终究是些女人.
“如果一定要在两个人里选一个人,我还是会选她,因为她懂我,我也懂她,从心底上的。”这大概就是王祖贤的想法吧。年代感很强,服装、道具很用心,摄影很美,从头到尾都流露着暧昧的气息和淡淡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