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权政治下,每个人都是卑微的,但请不要作恶,守住作为一个人的底线。特别是手中握着他人生死的督察或者盖世太保们,命令不可违抗,但请枪口太高一尺。剧末督查开枪自尽,他是一个聪明人,在看了所有的卡片后,最终认识到体制之恶,但清新的有几人?很多时候,群众是愚昧的,容易受宣传机器洗脑而不自知。男主夫妇散发了286张卡片,除了18张其余的都被爱国群众上交,不排除有胆小懦弱者,有怕惹是生非的吃瓜群众,更有政治觉悟高的朝阳群众,18对268,悲哀吧!但再想,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个人至少唤醒了18个,按照此传播速度,传播四轮就超过一万了,这或许就是黑暗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一丝希望与光明!
如题
我们有时说“以战止战”,但现实中更多的往往是因战生战。战争是对人类弱肉强食天性的妥协,因此,它便成为了仇恨与对立绝佳的滋生之处。
故事的男主与女主热爱着他们的国家,也深爱着他们共同的孩子。对于他们而言,孩子是他们除了国家之外的一切。他们将自己一切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他们将孩子送上战场,只因为有一个人曾许诺带给他们和他们的孩子尊严与和平。(天下送子参军的父母不外如是)
也正因为此,当孩子在前线白白牺牲,而自己的国家也在节节败退时,他们曾经相信过的一切都无比的像一个谎言。深爱的人失去了,信仰也不复存在。当一切都灰飞烟灭,自己的生命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如是说
人们愿意追随领袖,是因为他们所描绘的光明图景。当人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却发现并未换来应有的回报,便会质疑道路的合理性。孟子反战,正是因为看到战争可能带来的民不聊生。对于那些无意义的战争,往往反对的声音也越大。即使是以正义的理由发动的自卫战争,也难免会受到后世一些人的批评。
奥托与安娜的所谓“义举”,要是较真来看,也恐怕是泄个人的私愤居多。他们在发放卡片时真的抱着“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的思想吗?我想未必。但我想,作为领袖,在发动一场战争前似乎就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真的有绝对的把握不让支持我的民众们失望吗?一切无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赢得战争首先要学会争取人心,而这其中最忌讳欺骗。
再顺带一想,发起战争后,国家的命运便不再由自身所掌控。面对前线的节节败退,是破釜沉舟,还是乖乖投降,两者的代价对于本国的人民来说,似乎差别也没有那么大。是战,国内已经反对声浪四起:是降,君不见一战后的德国、二战后的东德?
2016柏林孤影 alone in Berlin
叙事平静,推进缓慢,有暗流涌动,演员表现出色。大概会有人觉得闷,因为电影台词不多,情节起伏也不大,没有反转。只是简单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一对失去独子的普通工人夫妻悲痛之下的觉醒,写了两百多张反战卡片偷偷放在城市的角落,想着也许有人能看到,即使最后他们知道那两百多张卡片里只有十八张没有交到警察手里。这种微弱的努力被丈夫称为一粒粒投进机器的沙子。一些沙粒不会让机器停下,但如果他不停投进去,机器总会停下来的。他们把希望寄托于二人步履不停,和有人看到卡片后的觉醒。丈夫说他想看那些拾起卡片的人的表情,于是冒险等在那里,害得妻子担心,也害得一个无辜人死亡。最后一次的冒险终于是让自己走向死亡了。
Emma 这次戏份不多,表现一如既往好。接到通知儿子死亡信件的悲痛不忍相信,事后恍惚迷茫,对丈夫的依赖担忧,最后法庭上和处决前的释然平和。大部分时候她是脆弱仓皇灰暗的,穿暗色的大衣,一个人走在街上,做着充满危险的事情,我暗暗替她担心下一秒一个警察冲出来就会拿枪抵着她的头。
像Emma 在采访中说的,夫妻二人是平和地走向死亡的,peaceful。她说人总有一死,peaceful是她所追求的。很偶尔她也流露出和丈夫的温情,那支始终没有跳的舞也让人想到了他们的青春时代。就是这样的魔法,三言两语,观众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青春幸福又普通的两个年轻人,相识,相恋,结婚,有了孩子,孩子长大上了战场,最后等到了死亡通知,于是两颗心都碎了。
铡刀升起暗示主角的死亡,奥托,安娜死在刀下,那个被唤醒了良知的警察在把两百多张卡片撒在街道上后,也饮弹自尽。他死前翻着那一沓卡片,喃喃说,“我是唯一一个看到所有卡片的人”,然后决绝地走向自己的结局。
三个良心未泯的小人物死了。
电影最伟大之处是告诉我们三个普通人的选择。希望无论在何种境地,我们也都可以做出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不是没的选择。
其实本来想打三星的,因为拍的实在是太无聊了……前半段看的异常艰难。多出一星给丹布,被打那段之后的表演很好,以及最后自杀那个地方真的蛮震撼。
个人觉得这个自杀并不突兀,前面铺垫一大堆。从放走被冤枉的人开始,到和上司反抗(但是最后却屈服了),以及最后不忍心和别人一样将酒杯砸向男主的头,最后的独白更是一个flag。跟很多优秀的侦探一样,他聪明的同时会很佩服“罪犯”的一些手段和精神(这点从他分析“淘气鬼”的那段话就能看出来,还觉得这个“罪犯”非但不笨而且还聪明),所以到最后他其实是很敬佩男主的,更何况他说了,他看了全部的卡片,男女主心里的那种无法言语的反纳粹的精神已经慢慢的影响了他,他感受到了那18张没有交上去的卡片的力量,他感受到了“罪犯”的“美”,另一方面又感受到了己方对于无辜者的残忍,几方感受的叠加,造成了最后信仰的崩塌。最后的自杀,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故事一开始是顺序写的,但是我一开始以为是倒叙,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年轻战士,就那么一枪声响,就是倒在地上,长眠于世了。但是没想到他就是这样子的开头,然后接着写这个年轻战士的父母因为失去了他,而觉得活在世界上没有了意义,他们想做一些对这个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就发生了之后的事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写卡片,想要唤醒民众的人性,然而最终200多张卡片只有18章没有,是主动上交给警署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不想牵连自己,只是做一个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但是最终还是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害死一个无辜的人的直接执行者,他就是那个警察,一个有文化的警察在所有的高官里面相当于是唯一一个还有一点文化,有人性的人,为了自保,枪杀了一个无辜的人,还把那一对失独的父母给抓起来了。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警察,他是唯一一个看完了200多张卡片的人,除了那是没有看到的,18张。最后一幕是警察把那200多张卡片从窗台往下丢,随着一阵枪声,他也离开了人世,然而,在然而那些片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降落,这寓意着这种思想已经传播到人们之中去了,就是永远不会消失,不会因为现实的消失而消亡
人家往墙角塞卡片,其他人只会躲在墙角画圈圈。
回顾历史,无名英雄总是去做了很多勇敢伟大的事情。用丧子之痛写成的200多张卡片,没准正是那未被收回的10多张无形之中传递给了更多渴望自由和平的人们。虽然电影给人一种无甚新意的感觉,英语对白也让人出戏,但这样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记住。To Otto and Elise Hampel.
Emma Thompson也是老了呀 评价为什么这么低 蛮好看的啊 拿英语拍确实有点尴尬 但是强压下普通人的抗争 就是这样 平淡里闪烁着勇敢、无畏与泪光
平淡的主基调,讲述着上个世纪战争期间的一个故事,相对于磅礴的战争背景这个故事很小很小,但是我依然看到了人类的力量,勇气和爱。淡淡的力量,却很有力。致敬那对夫妻。
「It's like with a machine. A little sand in the gears will not stop the machine. But if a person throws a little more sand and more. The motor begins to stutter. The assembly line stops. In my mind I see lots of people throwing sand in the gears.」
放入一粒沙!
剧本不行,格局太小(预算太少),完全靠演技撑着。央六看的,配音不错,对中国观众最大的意义大概是阅读那些明信片上的话。
男女主把那种克制的深情演绎得恰到好处,放明信片的时候好紧张,不过主角只有一个是德国演员,还是反派,其他稍微脸熟的德国演员都只打了个酱油,尴尬。。。唉,德国演员太小众没有票房影响力吧。对我来说电影的彩蛋是看到了卖明信片的商店是啥样的~
本届最差 #柏林电影节#
要出版自由,要言论自由,要一腔孤勇,要爱如高山。要沉默、要思考、要面对。
要在战争和暴政的机器里掺和一些沙子,要用卑微的信仰含泪的爱,反抗整个时代。
没必要老纠结语言问题。。题材、叙述、节奏、表演,都还可以啊,有艾玛汤普森哦。。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
唔,我们看完之后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德国人会生气吧,明明所有角色都是德国人,可偏偏所有人又在说英语,连我这个外国人都觉得有点尴尬了...
没有组织,是很难查到的!没有组织,是异常孤单的!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故事真是太平淡了。浪费我的时间不要紧,关键是有点浪费这几位我非常喜欢的演员,演技是什么?大概就是沉默的时刻比讲对白的时刻要来得更丰富吧。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动人,虽然该片的导演功力尚欠火候。
樊尚·佩雷干得漂亮。
小人物的艰难抗争,基调灰暗艰涩,演员们的演技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