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1 年 9 月 3 日,差不多是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在小学或初中,具体什么时间实在记不起来,大约离现在有十年。只记得那时候是下载到 MP4 上看的。当时因为对盟军的诺曼底登陆相关的战役很感兴趣,在英美的文化宣传下,以为二战时期盟军是击败德军的主力,所以同时期还看了《拯救大兵瑞恩》和《兄弟连》。
这部电影采取多角度叙事,有太多令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带给我极大的震撼,里面的美军、英军和加军说英语,法军说法语,德军说德语,我觉得真的很真实,里面的士兵、军官和法国普通百姓的角色都很真实。而且电影又是黑白的,本身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感觉就像一部纪录片。那时我年纪还小,而且平时看的战争片都是电视上的各种抗日剧多一点,相比之下很多抗日剧里面的人不管是不是中国人都是说中文。
片头一开始是黑屏,只能听到一阵噔噔噔噔的三短一长节奏的配乐,代表盟军胜利的信号。画面是渐渐出现的,是在海滩上有一只钢盔。影片正式开始,在战前,有盟军和德军双方对战局的判断,还有骑自行车吸引德军士兵注意力的法国抵抗组织女战士。
盟军军官角度:很多盟军军官都是到行动前一天才知晓消息。有个军官貌似是时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 罗斯福的其中一个儿子,他主动要求上战场。
德军军官角度:很多德军军官判断错误,从各方面考虑,认为盟军会发动登陆,但诺曼底是可能性最小的地点。隆美尔给妻子买了一双鞋作为生日礼物,没想到盟军来了个出其不意,在自己的妻子生日当天登陆了诺曼底。在当半夜「入侵」开始后,有军官去找元首寻求装甲部队增援,却被告知元首吃了镇静药在睡觉,要到 4 点才能醒,不能打扰元首。元首醒来后还在生气,但仍未派出装甲部队。海边悬崖上有一批德军士兵,在阵地被攻陷后出来投降,被一名听不懂德语的盟军士兵击毙。有一批开赴前线的德军行军队伍被两架法军战机扫射,瞬时人员四散、车辆爆炸。
盟军空降部队角度:有登陆日前一天还在打牌赌博的美军伞兵,他们并不知道晚上就要出发。开始空降后,有一批伞兵错误地空降在一个小镇中心,有的兵掉进了井里,有的兵掉进了起火的建筑上,有的兵挂在了树上和电线杆上,有的兵挂在了钟楼的墙上伤了腿被困住不能动弹、还被钟声震聋了耳朵,还有的兵刚落地甚至还在半空中就被德军射杀了。但还是有很多伞兵成功在野外空降。有个随军牧师在落地时说是弄丢了自己的餐具,便下水去找,旁边还有个士兵也在帮他找。甚至还有一小队伞兵和德军擦肩而过,而双方都没有开枪。伞兵部队陆续空降成功后,有军官派人去取下挂在树上和电线杆上的伞兵尸体,并开始夺取重要目标。有一场小镇战斗,影片给了一个长达 90 秒的空中运动长镜头,一气呵成,展现了盟军发起冲锋战斗的画面,极为震撼。随之双方陷入对峙,法军占据一栋楼房,但伤亡很大,一批修道院的修女带着医药箱冒着战火来医治伤员。终于,一辆盟军坦克出现,打塌了德军所在的楼房。
盟军登陆部队角度:海滩上放置了大量拒马,成千上万的密密麻麻的戴着钢盔的盟军士兵登陆,有的兵还没下船就被流弹击中,有的兵躲在拒马或山坡后面无法前进,还有背对敌人面向战友吹奏爱尔兰风笛鼓舞士气的军乐士。上岸的士兵们顶着炮火冲锋,还要被德军战机扫射。一支没有指挥官的盟军工兵小队,爆破了德军的防守阵地。另有一批从悬崖登陆的部队,利用绳勾爪勾住铁丝网向上攀登,大量登陆士兵在这里阵亡,有被流弹击中的,有被手榴弹炸到的,有在攀岩时因绳索被割断而坠下的。在坦克登陆时,其中一辆坦克抛锚了,一名英军军官牵着一条英国斗牛犬,表示他的老祖母常常说机器出问题的时候就要狠狠揍它,说着便用手杖用力敲打了一下车前盖,解雇坦克的引擎真的又能发动了。有战地记者向这位英军军官借发报机,但是军官认为不能在关键时候占用资源,于是记者回去和同事商量,决定让信鸽传信,没想到鸽子却飞向了德军的方向。后期有个盟军士兵射杀了一名德军士兵,他示意身旁的战友看看,但是战友一动不动没有反应,他才发现战友已经阵亡了。
法国普通百姓角度:有一位法国大妈在伞兵着陆时被吓到,伞兵示意她不要出声,便马上离开了。还有一位住在海滩边的中年大叔,经常关注战况。在他发现盟军登陆时,欢呼雀跃着翻出了藏在被子底下的法国国旗(不是纯白色的那面国旗),即使炮弹打到了自家房子里,却仍欣喜若狂地站在窗户边,朝着逐渐靠近海岸的盟军舰队挥舞着国旗。后来他戴上了可能是象征以前法兰西军队的一顶帽子,拿着一瓶香槟酒,用英语向盟军士兵们欢呼庆贺。
影片最后,一名美军伞兵发现了一名德军士兵尸体和一名受伤的英军飞行员,飞行员向伞兵借了支烟,二人交谈起来。原来,这名伞兵应该是新兵,没有杀过敌人,而且着陆后因为种种原因一整天一枪未发。飞行员驾驶的战机被击落了,他的腿受了伤,裂了一个从胯部到膝盖的大口子,有医务兵来为他缝过伤口,但因为医疗器材丢失,所以是用别针缝的。德军士兵尸体脚上的鞋子是穿反的,他驾驶的摩托车也倒了,他在出发时应该很匆忙,他在查看飞行员的状况时被飞行员杀死。飞行员对伞兵说:「真滑稽,是吧?他(德国)死了,我(英国)瘸了,你(美国)迷路了。我猜它一直都是这样,我是指战争。」伞兵说:「我想知道谁赢了。」随后画面一转,盟军成功攻下了海滩,背景响起了欢快的曲调。作为观众,我自己也在思考,战争究竟有没有赢家?但我得不出答案,我只知道战争真的很残酷。
本片虽是黑白片,且时长接近三个小时,但看起来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越看越想继续看,因为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的鲜活的形象,包括任意一方的士兵和将领。确实也有好几个彩色版本,电影频道也有播出过其中一版,并进行了普通话配音。但这些彩色版都不建议观看,因为这些彩色版都是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切。原版应该是 2.35:1 的宽银幕比例,彩色版直接粗暴地裁切成了1.2:1、1.3:1、1.5:1、1.8:1 等各种比例,相比原版损失了很多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内容,而且分辨率最高只有约 540P,个人猜测是为了适应在以前的彩色电视机上播出而进行的 Pan & Scan,因此不建议观看。
1944年6月6日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
――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首先让我们来盘一下《抗日奇侠》这部“经典”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号称投资接近五亿,由美国专业团队进行后期的制作,如果这是真话,那真的是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做慈善。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四位身怀绝技的侠客,通过高强的武功来抗日救国的事迹。看到这里,已经开始有点狗血了,基本可以确认这四位的定位极高,是达到了超级英雄水准的侠客。
其中的手撕鬼子的场景,让人不得不服,活生生的人就被撕成了两瓣,血腥至极,网上都戏称剧中角色撕的不止是鬼子,还有观众的智商,把观众的智商也撕成了两瓣。
这种糊弄观众的片子根本不能被称之为战争片,它既没有表现出客观的历史,也没有展示出真实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变化,仅仅只是站在了一个很低的高度去指责一方,抬高另一方,看起来就很滑稽。
战争片之所以难拍,也在于此。能够客观的去对待一段残酷的、血淋淋的历史,是拍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的基本素养。
相比之下《最长的一天》就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讲一个诺曼底登陆,从德军、盟军和法国抵抗力量的角度切换叙述,影片的大格局、大气势可圈可点,而对决策将领和登陆士兵等人物的着墨也是生动深刻。你看不到诋毁和刻意,它可以说是艺术化的历史故事。
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还原诺曼底登陆第一天紧张而又残酷的战事,不得不说我很敬佩这种尊重历史的制作态度,这部在离二战过去不到二十年内拍摄的记录式电影,就像是史诗般的存在。
可以说后面拍摄二战的电影的还原度都无法企及,其中的武器装备都让人直观的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艾森豪威尔,作为诺曼底登陆这一奇迹的最高统帅,以他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战争作品。
而隆美尔则不幸地当了这幕大戏的配角。尽管他预计攻击点可能是诺曼底,却宁愿相信是在加来,并预计6月中旬以前盟军不会登陆,于是在6月5日他风尘仆仆赶回家为6月6日生日的妻子过生日。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历史走向,三个月之后隆美尔丢掉了性命。
电影的选角也不是随意找来的明星,《最长的一天》中扮演约翰·霍华德少校演员是真正的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当时他是英军第6空降师第5伞兵旅第7营的上尉,他的部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的增援行动。
选用真实经历过二战的人物参演电影,能够给导演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增强观者共鸣。
也许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制作态度,让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直至今日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影巨头。
说实话现在的战争片一抓一大把,但是又有多少值得一次一次回味的呢?大都流于形式,哗众取宠。
真正随着时间越发光彩耀眼的,不是“手撕鬼子”这种全凭自己胡诌乱造的作品,而是真正创造了价值的作品。《最长的一天》难能可贵地在台词中展示出了对战争的讽刺,这是战争片最需要传达的情绪。
“真滑稽,不是吗?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我猜它一直都是这样,我是说战争”电影结尾处的台词说出了参战士兵的心声,也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东西,对战争的评价。
战争题材的电影让我们侧面感受到残酷血腥的岁月,英雄辈出的时代,身心破碎的时光。一个个小人物构成的战争故事,有时听起来就像是遥不可及的历史。
我们看战争片,也看其他的电影。我们在电影中找时光,找历史,甚至渴望看清自己前行的道路,有时候看一部好电影就像是找到了一位好导师,跟看好书同一道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说:“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这是我喜欢的电影。”
《最长的一天》之所以被肯定,甚至被封神,就是因为它的节奏让人觉得恰到好处,又能够反复回味。纪录片式的电影,如此风范,实属珍贵。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拍摄于1962年。因为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埃及艳后》耗资惊人已经没有多余的钱拍别的大片巨制了,只好节衣缩食把《最长的一天》拍成了黑白片。
而这部二战经典片子汇集了超豪华的明星阵容,然而除了戏份最多的约翰韦恩拿25万片酬之外,其他所有大咖全部只拿6000,其实这也就是个差旅费,等于在公司困难时期义务劳动了。
这时候的理查德伯顿已然爆红,天天上头条,片酬已经涨到了50万。福克斯拍的另一部片子《音乐之声》本来想找他演,因为付不起片酬只好另选他人。
伯顿从罗马《埃及艳后》剧组飞往巴黎拍《最长的一天》,他到了巴黎的剧组之后,就和福克斯的总裁万格吐槽起罗马那边一塌糊涂的管理乱象,严重拖延的拍摄进度以及烧掉的巨额经费。
也因此引起了福克斯高层之间的倾轧和人事变动。更是在《埃及艳后》上映前后引发了一连串官司。福克斯公司因此迁怒他和泰勒,把这对情侣告上法庭要求他们赔偿公司5000万。
然而这对称霸60年代影坛的“百万片酬夫妇”又岂是好惹的。
猛如虎精赛鬼的泰勒且不说,伯顿这个顶着表演艺术大师头衔的吸金之王难道就是好欺负的?能在好莱坞连续九年拍烂片还能拿着好莱坞男星里的最高片酬,还是瑞士一家银行股东的伯顿难道没点头脑?从他片酬25万的时候就敢给泰勒买70万的项链一事就可知道他多有底气了。
于是倒霉的濒临破产的福克斯公司不但没有从他们身上索要到一美分,反而被泰勒告的倒赔她和伯顿一人100万。
闲话少叙,再说《最长的一天》里伯顿的表演。我简直怀疑这个角色是专门为他量身打造的了。
他演的是个英国皇家空军的少尉,而他本人的确在1944年当过英国皇家空军,这是本色演出。
这个少尉因为一起入伍一起被选拔为飞行员的那批人全部战死了,就剩下他一人侥幸活着,也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厌战情绪,变成了一个消沉颓废的酒鬼。而大结局之前再次出场时,又展现出了烟鬼本色,这两点正和他本人一模一样。
他在这里面的台词堪称本片的点睛之笔,极其经典,“他(德国)死了,我瘸(英国)了,你迷路(美国)了,事情总是这样发生的,我指的是战争。”预测了德国英国美国在二战后的实际结局。
有意思的是,我看到这一段时完全没有预料到他会以这样的情况出场。人未出现声先至,然而一听就知道是他,因为这个声音简直太磁性太浑厚太有辨识度了。这段戏虽然不长,但精彩亮眼得可以,台词功底太厉害,不自觉间都能炫技啊。
1962年的电影,至今看来大场面依然不过时,几十个角色个个鲜明。只能说,电影技术在进步,人性在退步。
为去登陆海滩做预习。没想无论从上级到士兵的清楚人设,到多角色和线索的复杂推进,再到大场面调度,一点都不必半世纪后的战争大片差。法军突袭乌伊斯特雷昂那段更用了今天时髦的全景俯瞰长镜头,当时可没后期合成技术。这四个导演丢到当下,加上同时代的大卫.里恩这些,电影产业起步更加牛逼?
7/10。集中展现了盟军行动的关键细节和宏大景观,以至故事头绪繁杂而乏味,长镜头结合奇佳的烟火效果再现攻占桥梁/海滩攀岩/镇巷冲破堡垒,处处征服观众;空降教堂无法动弹的军官看着队伍被屠杀,摸不清响声口令和上膛声的冤死鬼,特别是残了的飞行员面对敌人尸体悲观交谈,点题性批判了战争的愚蠢。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三个小时似乎还不够长。如果能给六星,我也会毫不犹豫
7.9分,三个小时,整体评价:难熬。我就是认为反战的战争片比不反战的战争片强。你说它反战吧,结尾那欢快的配乐是咋回事?这么高兴?这种感觉跟我看《拆弹部队》结尾听到那慷慨激昂的配乐是一样的。配乐有时真的能奠定一部电影的基调。三个小时,基本都在拍打仗了。虽然结尾也点了句:″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和刻画了几个倒霉的伞兵,但对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探讨仍然是浅尝辄止。似乎是最早拍诺曼底登陆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是它的后辈。
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 通过紧张的小场面表现恢弘的战争场面 这部电影是典范
小时候没看完过,这种全景式的安排,是否算好难说,而且片子很老了。但亦不会有其他的故事表现形式超过这种体验。
三星半。全明星阵容的二战史诗片,诺曼底登陆战。战争场面比较逼真,尤其是对德军的表现,也比较真实——不像天朝的某些战争片,以正义的名义做失实之描述。多线叙事、人物众多,除了明星脸,感觉叙事略显混乱,节奏感也欠佳。
这种真实片子的拍摄手法很中规中矩,意味着差不到哪里去
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叹为观止的战(yan)争(yuan)史(zhen)诗(rong),庆祝反法西斯就应该看这些经典好伐!
打开就知道是老片,但是没有想到老到这种程度...很完整,甚至很恢宏,并略带轻松的展现一场残酷的战争!
巨细交织,平行叙事。伟大的战役,伟大的电影。躲在空调房里看三个小时也过瘾,当然,若能重返影院大幕就更爽了。
看完更坚定了自己完全反战的立场~
《建国大业》深受此片影响。大场景、大题材、近百位明星客串。一千万的投资黑白片中少见。大量实景拍摄、大量航拍,估计斯皮尔伯格都眼红。盟军美军、盟军英军、德军的上至高级军官下至普通士兵、法国的普通民众等N条线并进。“他死了,我瘸了,你迷路了,这就是战争吧”
关于改变二战格局的诺曼底登陆,有很多电影和纪录片,也有很多导演和演员尝试过,但这部确实堪称经典,即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当年拍摄的电影,也完全不觉得有丝毫简陋或者粗糙的地方。影片里既有对大场面大事件的铺排展开,也有对小人物故事的关注,故事穿插进行又安排有序,导演把握剧情功力的很强
所看过关于诺曼底最轻松的一部片...钟楼、风笛、擦肩而过的德国兵、鸽子、香槟、修女....感觉很得意
恢宏壮烈,经典史诗。三小时的电影,尽显英美法对这段历史的无比骄傲。二战是人类的浩劫,也诞生了不朽的史诗。有时候有些嫉妒英美,原本中国的抗战也可以拍成真正的史诗,国人也可以带着骄傲回顾历史,英烈们可以无数次被毫不犹豫地歌颂,如果,1945后不再有战争。2018107
相较十五年后的遥远桥,选择诺曼底会让自己叙事受限。首先这是一场胜利,以历史胜利者的姿态重述重大胜利历史,难免正向情绪过满(即使影片插入几场盟军败衰戏以平衡),对手的整体迟钝懈怠也无法有效反衬我方战力士气。其次,全景叙述到了一定程度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叙事断流:观众刚开始移情,很快转向他处迟迟不归。几乎所有群星&大战电影都是如此,本片明星数量更多才更显突出……但一些与大场面无关的小桥段的构思甚佳:空降挂钟,两声回响,敌我对面不相见,“他死了,我瘸了,你找不到北”。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