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感悟颇深。
我觉得我也是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的人。尤其是男友对你的态度不如对面那个人。而且在没见面的时候,你会对对方有无数幻想,所以每次我相亲见面之前聊天都挺开心的,见了面又不理想。你面对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在屏幕后深思熟虑说出来的花言巧语。也许所有恋情都一样,一开始都是爱上了自己幻想中的那个对方,见面了解以后才会看出这个人是不是自己的soul mate,不要冲动的喜欢或者爱上一个人,一见钟情只是幻想。若是相处之后依旧喜欢,那才算是修成正果。
女主在花言巧语和现实的打击中左右摇摆,她相信了那个雄狮,同时面对生活的压力,现实男友的斤斤计较,她愿意相信去了那里以后,雄狮将会庇护她,不需要她工作,只需要爱他一个人就可以。不知道是什么心理在作怪,我竟然也随着女主开始幻想起了那种生活,我唾弃自己,我觉得我就像下水道的蟑螂,靠着残羹冷炙就可以温饱度日。
挺好的,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我需要什么。我需要工作,我需要爱好和追求,没有一个人值得你放弃你自己的自由和理想,短暂的安慰和花言巧语只是你的自慰器,在短暂的欢愉过后,只有空虚和寂寞。希望不会再有人被网恋欺骗了,一个人只有在见面的时候才会说出心里话,因为他不会深思熟虑的打字,不会揣摩每个字眼。
ISIS引起的部分恐惧来自其核心的奇怪矛盾,一边该组织的意识形态主张能让当下普世的人类文明共识倒退几个世纪,一边又拥抱数字技术在互联网进行大肆狂热主义宣传,白天他们在叙利亚的沙漠和街道上进行肉体上的战斗,晚上在Facebook和Skype的聊天窗口里进行个人灵魂斗争,试图引诱对现状感到不满的年轻人离开西方,去到叙利亚为哈里法献出生命,导演Timur Bekmambetov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网诱惊魂》就展示了一次这样扣人心弦的遭遇,独立调查记者Amy伪装成新近皈依伊斯兰教的失意少女,在网络上取得ISIS的招募者Bilel信任后,开始通过新身份Melody与Bilel热络起来,但当随着聊天深入之后,Amy在两个身份之间逐渐迷失自己。
也许这部电影最令人惊讶的部分是在网络世界与ISIS的接触有多么容易:Amy在Facebook上使用了一张戴着头巾的白雪公主的卡通图片作为新身份Melody的头像,随意在一些关于圣战的用户内容中点了个赞,并转发了陌生人Bilel的一段视频,于是,下一秒Bilel就主动搭讪了,而且一旦她开始这一过程,Facebook和其他互联网平台将开始精准服务,比如以“寻找你的穆斯林生活伴侣”的名义推送大量有着相同标签的陌生人,于是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世界里,人以群分也不可避免的发生着。这场邂逅本质上是一种诱惑,首先是一般意义上的诱惑,很快Bilel就告诉Melody,成为伊斯兰国人的妻子,她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营造着浪漫色彩。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他们的很多互动与每天在这些社交平台上上演的无数的浪漫邂逅是无法区分的,两人每天视频聊天,分享有趣的生活照片,甚至有一次通过视频一起做咖喱饭。Bilel则扮演了一个精力充沛的勇士,在他的武装车队穿过拉卡的街道时,他在飞行员太阳镜后面微笑着炫耀武器。Amy则利用另一个离开英国加入ISIS的少女的故事来创造Melody的经历:一些青少年常见的烦恼,如不适应社会、缺乏父爱和对未来的迷茫。
让人意外的是,这场网络邂逅的一切都是无关意识形态的。Melody和Billel都没有表示对全球权力斗争有任何兴趣,几乎完全是出于个人不满。Bilel出生在英国,他将自己在加入ISIS之前在英国的生活描述为一连串的失败和歧视。当他提出要杀死一个冤枉Melody的人作为结婚礼物时,文化的复杂交融往往令人毛骨悚然。尽管 ISIS 意识形态是禁欲主义的,但Bilel表现出一种非常西方化的唯物主义意识,正如他兴奋的为Melody展示自己的豪宅时,像极了MTV的《名人豪宅秀》的几乎每一集中都会出现的内容。他对Melody的渴望也表现出对所谓的圣地禁止的西方态度的迷恋,比如鼓励她购买情趣内衣来取悦自己,并告诉她,他更喜欢西方女性,因为她们“对丈夫而言更具想象力”。
在这场身份卧底的游戏中,Amy本人的日常生活正在其他浏览器聊天窗口中进行。她从忙碌的编辑那里得到预付款以偿还她的房租、她和男友一起看新公寓的照片、她得帮她的朋友挑选衣服。渐渐地,Amy在不同身份之间的切换开始让她崩溃,她指责她的朋友在一张照片中(无意识)使用了 ISIS 手势,并在她的本人Amy的社交账户下发布了一条关于Bilel让她心烦意乱的信息。虽然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是聚焦ISIS如何利用网络诱骗西方青年加入伊斯兰国,但它也详细描绘了Amy的形象,一名自由记者,在几乎没有支持系统的情况下以随意的方式开始这个危险的项目。很快,尽管动机不明,双方都有虚假的借口,但她与Bilel的关系开始变得比她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疏离的真实关系更“真实”,她将前往阿姆斯特丹开始叙利亚之旅。
虽然桌面电影的视觉效果大多排除了传统的电影摄影和剪辑,但导演Bekmambetov有时仍能制造出强烈的视觉冲突,例如,当与Bilel的调情太过分时,Amy匆忙关闭Skype聊天窗口,此时电脑桌面留下一篇新闻,图片显示一名加入伊斯兰国并最终被卖为性奴的法国皈依者的哀伤眼神。然而,像这样的时刻只会加剧人们看到Facebook等熟悉的平台被用来推进恐怖主义的持续不和谐感。即使ISIS本身正在衰落,Facebook现在也更多地与其他个人信息滥用行为联系在一起,但《网诱惊魂》仍然是令人兴奋的话题。“Melody”和“Bilel”(也是一个假名)之间的关系显示了在线身份的狡猾性质,以及社交媒体的巨大规模如何从本质上将散落自世界各地的疏离和愤怒集体化和武器化为现实世界的恐怖。
这是我近期看过第三部以电脑桌面呈现陈述的电影,一般上这种拍摄手法不仅不会沉闷,还会加深观众们的紧张和恐惧感,对于这个恐怖组织的理解大部分都是从国际新闻略有了解,但一直没深层去了解过,这些女孩们,特别是来自欧洲的女孩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会走入这样不归路的深渊。 剧中女主在还未掌握一切桌面和与宗教资讯就茫然的开始潜入和招募者接触,其实这是极度可怕的事,想像生活中任何一切都会被暴露,在你还未了解对方一切的资讯极大可能性率先将自己完全暴露给予对方去人肉你。 女主在最后崩溃一瞬间,在她双脚还未步入那个可怕地狱,我好庆幸她留下了最后的防备心,如果没有那段的翻译,无法想象她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度过,但大部分比她目前在伦敦不断的为拮据生活费忧愁更为恐怖。 女主在套路对方的时候把自己情感也陷入下去了,她动了真情,当她看着屏幕前那个男的被炸死当下她完全崩溃,在我看来那个只不过是那个男的测试她对于这段情感的真诚度,在那段翻译文出来之前,那个男的与他视频聊天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情话,爱心子弹和一起煮咖喱的画面都看起来那么诚恳和真实,可当她从翻译者口中获知电话的那段话含义,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可耻和虚伪,就差那一步,她就真的被套进去了,和几千个被拐骗进去的女孩一样,未知性但肯定是没有自由的命运。
节奏很紧,有沉浸感,后劲十足,还是真实事件改编,是最近看到的最好的电影了。
女记者假扮皈依伊斯兰教的小女生来套ISIS招募者的信息写新闻故事,工作、感情和卧底生活各方压力交织在一起,沉浸在电影里的时候压迫感很强。电影里很多关于极端组织和伊斯兰教的背景,就很难以置信让人窒息但又让人大开眼界。很难不联想到最近塔利班占领阿富汗首都的事情,街上女性广告图的脸和身体全被涂黑,和我们身处的和平时代竟然是在同一时空,很没有实感。
这部片子是桌面电影的形式,全都是电脑屏幕上的画面组成的。第一次看这种形式的电影是searching,当时觉得很特别,这种形式的片子平时看得太少了,所以重新看到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在紧张的时候打错字,开屏幕共享的时候疯狂关网页之类的小细节都增加了真实感。
女主作为记者本身已经知道对方是恐怖分子了还是会在每天相处之下和对方共情,现在的杀猪盘网络诈骗都是在人防备心不高的时候发生,确实很容易上当受骗啊!像我这种感性大于理性的人说不定就陷进去了。多看点被骗的案例还是有用的,网恋有风险啊,不能面对面交往的关系就真的挺虚的。
最近ig上也开始出现了骗子,我也遇到过好几个说些莫名其妙土味情话来搭讪的。第一次遇到的时候还在whatsapp上聊了一晚上,没来得及骗我钱让我投资电子货币呢,我就觉得无聊没再理了。当时只是觉得是搭讪的人,后来发现怎么好几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来关注账号,发的全是美食图健身图加上励志名言,才意识到可能是潜在骗子。后来看到lori阿姨发的视频,她也是做“卧底”去聊了很久发现这种杀猪盘大抵都是先打感情牌获取好感、引导下载app、受害者投钱了就得手的类似套路。总之谈钱谈投资就要脑子里警铃大响了!我真的最最最讨厌骗子了!
虽然现在大家都是光着屁股在互联网上打滚儿,但是在自己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保护隐私还是有利无害的。社会新闻里什么跟踪尾随骚扰人肉的事情好可怕,大家都要保护好自己啊!
碎碎念了很多,总之电影不错,值得坐下来专心看完。
题外话
几个人聊天,不知怎么聊到宇宙大爆炸的声音怎么传播,结果有人说宇宙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所以我们地球人是听不到宇宙爆炸声的。本来这个话题比较科学的打住,但究竟是大爆炸就没有声音,还是传不到人耳又瞎扯了起来,这下成了科学外的讨论,先不说有没有爆炸声,就是人耳,又怎么去外太空亲自听呢,要听就得死,不停又无法亲自证明。也许拿个录音机去太空录音是个办法,但这个录音机又怎么证明它在太空可以录音呢,因为太空要是真没声音,它也无法证明它可以录到声音。犹如医学的双盲实验,如果发药的也是瞎子,就只能你说啥就是啥了。
啰嗦完了回到本片,虽然不停反转但为啥我们相信女记者呢,仅仅因为她举报成功抓到人了吗。但观众其实对那个案子并不清楚,但却被带入了电影的案子,而这个案子不就是杀猪盘,网络诈骗等故事再现吗,所以怎能不相信呢,然后就开始静心欣赏了,毕竟已经进入我们的认知范围,然后再看就全盘接受了。但反角真的存在吗,还是卧底自己的臆想,还需要再核实吗。
就像很多公开的案子,我们只看到受害人执迷不悟,警察苦口婆心,而我们觉得可怜可恨之外,很少公开真正罪犯的情况,而为了保护隐私,警察不会公开受害人的真实情况,即使公开也都是受害人事后的笔录,至于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决策的,常人还是不会知道的。
所以整个电影下来,哪些应该作为观众以后知识,技能储备,还要仔细斟酌,不易直接作为以后处理问题,思考问题,尤其是处理一些涉外问题的前置。
总之片子拍的很不错,但感慨过后还是要冷静,片中的黑与白都是艺术创作,切勿当成法治在线。
最近看了这部号称“冷片悬疑佳作”的电影《网诱惊魂》,剧情真的很雷,女主人设真的匪夷所思,故事本身可以说是毫无说服力,但就这样一部烂片,却真真切切把我吓得不轻,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让我先一句话概括下情节:女主伪装成皈依伊斯兰教的女青年,试图进入圣战组织内部,打探出这些恐怖分子是怎样把来自世界各地的女孩儿们骗进组织里去的,结果她不但险些被敌人策反,还暴露了真实身份,被恐怖组织全网通缉。
就很简单这样一个故事,如果说有什么亮点的话呢,就是这片子商业操作很给力,热点蹭得贼溜。
热点1: 电影形式时髦
《暗网》、《解除好友》……,最近不是通过电脑桌面来叙事的影片都很火吗,《网诱惊魂》就依葫芦画瓢,也搞了个桌面电影。
热点2: 价值观应景
女性主义现在不是来势汹汹吗,到处都有人高喊着girl help girls,警惕PUA,《网诱惊魂》就让女记者来帮助被困恐怖基地的女孩儿们,骗子也被设计成一位PUA女性的高手。
热点3: 角色背景吸睛
ISIS,这个让人闻风丧胆的极端恐怖组织本身,它本身的名号就足够吸睛了。
热点4: 太TM会给主题上价值
甚至可以这么说,电影为了上价值,不惜将女主人设整得稀碎。
在影片开头,女主是以一个经验老道的新闻记者身份出镜的,可还没和男主经历几回合博弈,就因为男主一个老套的母亲去世的小故事,因为遭遇相似,女主立刻对男主破防了,打算对男主坦白身份。简直堪称史上最蠢间谍。
女主爱上男主后,在男主小时候的咖啡厅录影,想给男主惊喜,为这么点小破事儿,居然明知男主身处战场上,还坚持不许男主中断与她的视频连线,结果间接把男主给害死了。这居然也能行?
更吊诡的还在后面,男主死后(假死),女主就在那个男主朋友开的咖啡馆里大胆开麦,给自己的主编通电话,丝毫不避讳地大谈她们的间谍计划,就这么不害怕被男主朋友告发吗?
更有甚者,男主的死彻底激发了女主的圣母白莲花内在,女主彻彻底底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目的,而是像男主所PUA的一样,开始谴责对生命麻木的都市人群。
所以,这大大小小的价值,从母爱至上、死者无罪、种族歧视、资本无情…… 对!最后影片结束还有一个超大价值,女主幡然醒悟后,对主编说出这样的话:
女主:一定要把这个报道公布出去。
主编:他们说如果公布就让你死。
女主:不!公布报道不会杀了我们,恐惧才会杀了我们!恐惧!
当这大大小小的价值在电影里鱼贯而出,女性力量、母爱至上、死者无罪、种族歧视、资本无情、正义万岁……
我真心是感受到了导演的勃勃野心,他当初在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吧,韭菜有多少棵,我的镰刀就有多少把,勤播种,广撒网,这番神操作下来,我就不信今年的韭菜不丰收!
不过当然,最让我疑惑不解的点还是下边这一个:
热点5: true story
的确,在片尾是出现了true story字样,可这并不表示这就是真实事件改编。
当然,法国记者安娜·埃蕾尔是存在的,我也相信不止安娜·埃蕾尔,应该各国都会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尝试调查、揭露ISIS“圣战新娘”的真相。
但即便如此,一部灵感来自真实事件的电影和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在看完电影后产生出疑问,卧底记者难道都是像电影里那样去执行任务的吗?
大家生出这样的疑问很自然,因为电影的情节里,BUG如此之多,观众一眼就看出它完全没有可信度,根本不可能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为什么要单拿出这个热点来说事儿呢,这就得回到我文章开头讲的,是什么真真切切把我吓得不清。
我觉得在某些叙事节奏快、价值输出多、情绪大起大落的电影面前,人们很容易都被它们搞的忘记思考。
这些的劣质作品很擅长使用各种手段,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就是他们所讲的就是我们所想的。
全黑背景下大大的true story,小小的inspired,你很难讲它错了,可事实这就是种让观众混淆主次的视觉陷阱。
似乎影片中女主被感动到的点,我们也能觉得有些许触动,那是因为它在用某些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绑架你的思想。
表演情绪为什么很容易俘虏观众,因为人类都容易受到情绪共鸣的影响。
现在回想起来,看这部《网诱惊魂》,感觉真的挺像是在看综艺。
综艺节目里总会有几个氛围观众,看到他们摇头晃脑地在歌声中沉醉,我们就理所当然觉得歌手很厉害。这就好像导演为电影狂加价值时,那股溢出屏幕的用力过度。
选秀节目里,一般一开始那个被描述得很平庸、很紧张、看似没什么实力的孩子最后却能拔得头筹,这是节目组为突出选手表现而刻意表演的反差。在这部《网络惊魂》里,导演为让男主的死博得大家同情,让男主的PUA显得可恶,也多次运用了各种反差套路。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本应属于银幕外的表达,也被拿来跨界利用,去欺骗观众。你写的故事是真的足以乱真,还是胡编滥造、侮辱大家智商,自己心里真没点*数吗?这和综艺节目里,某些选手专业不够,凄惨身世来凑的套路一模一样。
总而言之吧,表达欲太过头的电影,我觉得大家在看的时候要更注意别被它们牵着鼻子走。用这样的手段引起观众共鸣,无论当时共鸣多响亮也都不会长久,因为终究不过是低级的作品。
(完)
3.5 这个故事真的太适合桌面电影的叙事方式了。不得不说悬念做得很棒,一直在为女主担心。可惜结尾很泄气。另外这么危险的新闻调查感觉这几个人都太不警惕了,有点失真。
7/10 故事本身有点太过于雷,但是过程还是惊心动魄,桌面电影发展至今也算早已经定型,期待早日能有真正适合桌面电影的故事
很想跟Amy一样深入敌营,刚刚却发现我的Screenflow录不了声音了,家人们能帮帮我吗。版本:Screenflow 6.2.2, macOS 11.4.
再不放出来电脑系统都过时了。21年看完后补:女主角的智商别说做卧底记者对付恐怖分子,就是做个普通人都会被电信诈骗骗得底裤不剩。
虽然比《网络迷踪》早半年拍摄,形式上可以说是比《网络迷踪》早。但是和《网络迷踪》的故事比起来,完成度低很多。短评里有男网友说看的时候很多地方想笑,作为女性,我全程看的时候非常压抑,尤其男演员演的这个IsIs恐怖分子的言论和价值观。奇特的是为什么男导演要安排女记者对他动情?任何一个心理正常、脑子正常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都不会对这样一个自私自恋又没钱没什么文化崇尚暴力和杀戮的男人有好感的!另外,很讽刺的是影片中所展现的所有网络软件,在我国99%无法正常访问。
惊悚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于我不停的感叹天啊她就这样去做卧底了吗一点准备功夫都不做吗屏幕也太乱七八糟了吧以及每个人都要给她打电话逼得太紧!这种压迫感致使很多情节都会让人发笑,这几乎是史上最蠢间谍。故事的创意很好,格局也打开得很大,除了所有的人物都很疯之外,我大概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急速的行进,感觉一点都没有思考余下的部分是否完整立体,这个类型依旧走的是解谜路线,我个人不如《双重预约》做得有趣,那部也简单,但做出了这种使用电脑视频时的一种轻松的氛围感。
这设定太离谱了吧? 有哪个智力正常的人会用自己的电脑、在自己家做这么危险的卧底活动? 还一边和男友、闺蜜聊天、一边钓恐怖分子?是把新闻业人当成弱智吗? 用这些弱智错误营造的惊悚感太廉价了
电脑视窗的伪纪录形式不算新鲜,但与这种以身作饵的故事结合起来依然能产生极强的紧张感和代入感(尤其是特地不放电影字幕,体验更加真实),有限视角内巧妙呈现了很大的信息量。无论是交涉时的提心吊胆还是不经意的渐生好感,全程情绪跟随主角起伏,观众自己也深陷这场信与不信的危机之中。居然还有不少让全场爆笑的情节,也是作为惊悚氛围下调和气氛的趣招了。
一边在想用电脑桌面创作的电影竟然越来越多了,一边在想自己对着一张电脑桌面都能看得这么投入是不是不太对。
女主暴露真实家景照片机票手机号 与恐怖分子共情 在糖果店泄底的种种弱智行为 居然更加深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惊悚值 屏幕外懒懒散散躺在天朝首都的自己被深度代入这种危机感 生怕单枪匹马孤注一掷的女主真跑去做了圣战新娘 以后这种事情还是交给Carrie Mathison们来做吧 能稍微放心些😭
感觉Shazad Latif已经被typecast成“邪魅外族男子”了(从最早的《低俗怪谈》到《星际迷航发现号》再到这部)。女主的几次转变还是有些突兀,但是第三幕将之前铺垫的悬念与张力释放非常之好在如今这个第三幕普遍萎靡的时代已经很不错了。毫无疑问是Bekmanbetov一系列桌面电影实验中最成熟的一部,已然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终于没有正反打了)。但到如今为止似乎也都逃不出恐怖惊悚类型,希望以后能看到走出这个舒适区的尝试
女主好多决定都令人匪夷所思…
恐怖分子网聊PUA实况记录
又一部桌面伪纪录片,与同类型的《巢穴》探讨的内容较为相像,这种片就是要贴近现实。编导利用当今新媒体互动的方式,传达了互联网上存在的各种谎言与欺骗,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也是很反讽了。
tempo很燃,纪录片手法完美衔接,令人难以呼吸。
防范电信诈骗宣传片,顺便宣传了反恐反暴,结尾力度不太足,圆满但泄气,毕竟捅了这么大篓子,不让恐怖分子出来露两手实在说不过去。但是有几处设计确实挺惊人的,当我知道这是视频日记的时候还真的是吃了一惊。顺便心疼一波女主的男朋友🪖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写实,视频素材就非常真实,大多数网页还都是根据真实存在的网页或新闻小改一下,运用了大量阿拉伯语词汇增加沉浸感(不翻译可能感觉不到)。女主的调查随时都有翻车的危险,还要面对恐怖分子花言巧语的蛊惑,自己的生活也随之受到影响,这种虚拟网络影响现实世界的写法绝对有吸引力。同时本片居然塑造了人物,按理说这种重体验的电影这部分不会着重讨论,但导演确实做到了每个角色各有特色。悬疑部分也相当不错,多次反转更是相当刺激。自己做的字幕,吹一吹。
3.5 这不是第一部完全通过电脑屏幕来叙事的电影,但这应该是第一部,将惊悚、悬念和剧情张力成功设置在电脑和网络最日常的运用上,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操作恐惧挖掘并放大了出来,开错网页,点错按钮,发错信息,任何一个操作小失误对卧底主角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而在叙事上也做到了丰富饱满,表面险象环生的间谍任务和暗藏的人物情感沦陷不仅做到了逻辑顺畅且都有极强的代入感(恐怖分子真的很能撩...)
极符合当代观看方式的调度方法,光标就是焦点,摄像头就是特写,冲突全发生在“云端”,取消了身体性,但仍维持了威胁感,“转译”得非常好。是以媒介创造的虚拟身体揭示了人的“存在”。
桌面电影:《弹窗惊魂》、《网络惊魂》、《网络谜踪》、《网诱惊魂》、两部《解除好友》。
其他的桌面电影都已经在用暗网,鬼,等概念加入来吓观众了。可这一部桌面电影,没有鬼,没有一惊一乍,在纯聊天和视频中却一直担惊受怕,不断在担心女主暴露自己,担心录屏暴露,担心人肉到她的信息……最终她还是暴露了很多,在她与msl共情的时候,觉得恶心到极点……故事还是真实的,太厉害了,希望大家不要被骗,不要被P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