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通篇只有三个演员的电影,像是在看一部舞台话剧,看似场景及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简单,却戏剧张力十足,演员演技精湛,台词精彩,道具置景简约大气,摄影构图静态美感十足,整部电影制作优秀。电影用一个简单的欲望故事控诉了人阶级统治及阶层禁锢给人性带来的戕害。每个人活在世上,从他出生那一刻,便打上了父母阶层的烙印,他的生活也被禁锢在他的阶层里,社会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文化教养、婚姻家庭等等的一切,无不是为了巩固、稳固这个阶层体系,每一阶层的人只能按这个阶层的生活模式生活,主人是高贵的完美的、仆人是低贱的卑微的,仆人天生都该听从主人的命令。在电影里,并没有露面的伯爵象征着上层社会的威武统治者,她的女儿可怜的贵族小姐朱莉,被孤独地圈养在符合她身份的豪门大宅里,母亲早逝,连能与她跳舞的年轻贵族男人都遇不到。仲夏狂欢之夜,伯爵出游,冲动之下朱莉在酒精的刺激下,与她有好感的男仆发生了关系,冲动之后,她却惊慌失措、惊恐万分,完全不知该如何自处,男仆从小就爱慕着这个高贵的小姐,无比艳羡向往着上层人的生活,但一旦得到她后,他却大失所望,原本这个高贵的小姐和他们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精神却极度脆弱敏感。自私的男仆为减轻自己的罪恶感肆意用言语侮辱朱莉,完全失去了身份和精神支撑的朱莉与男仆的关系完全颠倒,匍匐在男仆脚下,亲吻男仆的鞋,她在逃跑和留下、生存与毁灭中苦苦挣扎,她哀求男仆与她一起逃跑,不甘心的男仆让她偷取伯爵的钱财后才一起逃跑,她一一照办,她已彻底崩溃,早已丧失了身份的优越感,原本想带上钱财与朱莉逃跑的男仆,在他的女仆情人义正严辞要求他遵循自的身份、向上帝忏悔罪行的一番训斥下,逐渐恢复了理智,在听到伯爵半小时将回家的消息后,他意识到他是个仆人,按仆人的轨道生活才是他最佳的选择。绝望的朱莉没有了选择,只有死亡,惊恐的男仆为保住自己,尽快结束这噩梦也暗示鼓励她自杀,可怜的朱莉就这样一个人走到树林里小溪边,用男仆给她的剃刀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她的阶级既是她高贵身份的象征,也成了杀死她的凶手。电影里面有很多台词反映了创作者对阶级的压迫,人与人的关系、性别权力、宗教信仰、人性的自私虚荣脆弱鞭辟入里的反思。
一直都非常喜欢古典戏剧的张力与含蓄,朱莉小姐作为电影虽然欠缺了更开放的场景和更细致的光影,但全片抑郁又奔放的热烈情绪丝毫没有受到限制。
看影片简介会觉得故事情节毁三观,但在荒诞的内容背后,却暗藏着每个角色无比复杂的阶级定位与利益衡量:John之所以一边仰慕Julie一边百般诋毁她,其实是极端自卑的展现。John是一个对阶级关系十分敏感的人,从他对旅游册的不同描述便可见一斑。面对与自己同为仆人的Kathleen,他带着一丝抱怨的口吻说没有钱,这些人(贵族)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旅游呢?面对贵族小姐Julie,他假称旅游册里的图片都是自己去过的地方,以展示自己的见识,他清楚每个阶级追求什么、在乎什么,但他的悲剧在于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却无法做到像Kathleen一样准确地自我定位,他想要超出自己阶级的更多的东西。Julie偶然间流露出的脆弱引诱他对心中女神一般的人发动了猛烈追求,然而高不可攀的Julie小姐居然真的委身于自己,这在他眼中是“自甘堕落”的表现,她既然在精神上不比贱民高贵,那么他心中尊贵闪耀的上层阶级也实在是空壳而已。John一方面仰望、渴求上层阶级的精致与教养,一方面鄙弃、嫉恨他们的高傲与虚伪,与Julie私通让他仿若踏上了向上的阶梯,然而这不过是泡沫般的臆想而已,他的阶级不会因此做出任何改变,甚至这场情事还会惹出祸端,在极度的自卑、自大的混乱中他不得已走向毁灭,而Julie就是他心中尊贵与低贱的阶级的融合,毁掉她就象征着毁掉压迫自己的阶级。毕加索曾说:“毁掉一个女人就等于毁掉过去的错误。”对于John来说,唆使Julie自杀的意义正是如此,随着她的死亡,自己犯下的罪、自己陷入的混乱,都会消逝一空。
而最后Julie自杀的场景,有人说是全片唯一一处进行了影视的意象与美学构思的设计,是否是唯一暂且不谈,这个场景与《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投河的描述十分相似:
“奥菲利娅
这是给您的茴香和漏斗花;这是给您的芸香;这儿还留着一些给我自己;遇到礼拜天,我们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得别致一点。这儿是一枝雏菊;我想要给您几朵紫罗兰,可是我父亲一死,它们全都谢了……”
“王后
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来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长颈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 花冠等同于开场Julie在河边树枝上看到的玩偶,都是童年(童贞)、记忆的象征。
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的论文《阐说奥菲丽亚:女性、疯癫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责任》试图重新“阐说”奥菲丽亚时,突出分析了奥菲丽亚的象征意义:“如果说哈姆雷特的疯癫是形而上的,那么奥菲丽亚的疯癫就是女性身体和女性特质的结果,这也许是女性特质的最纯粹形式……那些花作为不和谐的双重意象,既暗示着女性的天真烂漫,又暗示着女性被玷污,她丢掉那些野花野草,则是象征性的自我摧残。”
Julie的脆弱与茫然不应怪罪于她本身,事实上,古典戏剧冲突中女性都有着失去自我、理性的倾向,自然主义戏剧大师斯特林堡又把这一特性描绘到了极致,本剧大部分戏剧冲突几乎都直接引发于Julie的神经质与扭曲,这当然也与斯特林堡对待女性问题保守的态度有关,但《朱莉小姐》中,被摧毁的,显然不止Julie一个人。
《朱莉小姐》在被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19世纪80年代创作出来之后的百余年间,有不计其数的翻拍作品。在Miss Julie (2014)中,因为朱莉小姐的故事框架里开始有了属于目前这个时代的新的萌芽。在这个版本的影片的三个角色里,最出彩的角色反而是之前最被忽视的女仆Christine。
在斯特林堡原本的设定中,Christine是一个没有主见的,懒散的,不独立的底层女性。斯特林堡在前言中的原话:
“克里斯汀是一个女性奴隶。她没有主见,被厨房的炉火弄得懒懒散散,把道德观念和宗教当做挡箭牌和替罪羊……我的这些配角让一些人觉得抽象,这是由于平常人在从事自己事业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本来就是抽象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独立性,只表现他们在从事某种事业过程中的一个侧面;只要观众感觉不到有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必要,那末我的这种抽象的描绘就是十分正确的了。——翻译自《Strindberg, Johan August - Miss Julie and Other Plays》
原著创作在一个什么年代呢?19世纪70年代。丹麦文艺评论家布兰代斯开始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倡批评社会现实。此后,挪威的易卜生、瑞典的斯特林堡等作家开始创作一系列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这个时期阶级矛盾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所以出身平民的Jean(男仆),Christine(女仆)与出身资本阶级的Julie(小姐)和未曾出场的老爷之间的不同成为了重头戏。
但是,在2004年的版本里,Christine反而最清醒的人:独立,冷静,是非分明,是陷入矛盾的男女主角的拯救者。让一个底层的女性来承担整个作品中的智者,这显然不是19世纪斯特林堡时代的气息。而是二十一世纪最火的电影话题:女性,平等。
21世纪初出生的《朱莉小姐》,早就不属于19世纪末了。
《朱莉小姐》人物分析——朱莉
看完《朱莉小姐》,我的第一感是震撼的。无论是女主细腻的演技还是戏中无数次的反转与二人的 互相试探,都让我看到了戏剧本身的魅力。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不愧为世界现代戏剧之父,用这少的 ⻆色和场景描绘了如此深刻且细腻的情感变化。这是我目前看过感到影视与戏剧融合得最漂亮的一 部电影,即带有电影的色彩与视听的美感,又保留了戏剧的张力与质感,节奏的张弛有度让我感到 特别舒服。
看完后我的第一个疑问是朱莉为什么要去勾引男仆让,她爱他吗?我感觉不是,那么她的动机是什 么?这部影片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没有交代朱莉原生家庭的背景,但这是一个巨大的失误,因为她 的原生家庭是她一切行动的根源。
朱莉的母亲是一个当时新颖的女权主义者,讲究男女平等,并誓死终身不嫁,不为男人所驱使。她 与伯爵(朱莉的父亲)并未结婚就生下女儿,当然这是违背她意愿的。她打理庄园,让所有的女人 干男人的活——种地、赶⻋、骑⻢、打猎,让男仆做女仆的事——烧饭洗完、织布缝衣。她也这样 对待她的女儿,把她当成一个男孩养。这种如今看似蠢笨的行为确是女性觉醒前沿的探索,可是由 于社会的刻板,这位伯爵夫人对于“平等”的认知停留在了对男人权利的印象,如今我们知道所谓男 女不可能完全公平,因为我们生而不同,我们只能尽量追求公正并拥有相同的社会权利。这无疑不 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因为只有尝试我们才能进步,但是朱莉小姐,就成了这次失败尝试的牺牲 品。
朱莉的父亲在发现庄园快要倒塌的时候出来制止了这一切,他是伯爵,受到过正统的贵族思想教 育。所以当他接手了教育朱莉的任务后,他开始用男性的身份使她臣服,他让她知道这个世道中女 人就是卑贱的,她们生来可怜,依附于男人。
就这样,在这种两极的拉扯之下朱莉慢慢⻓大,她收到的教育无疑注定了她分裂的脾性。她桀骜不 羁,放纵、任性甚至撒泼,那是她母亲的教育留下的后遗症。而她内心深处确是无尽的孤独、空 虚、迷茫而且自卑,不仅因为父亲让她恪守“女人的本分”,更是因为她是这两种极端思想下诞生的 杂合子,她注定分裂。她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因为所有的界限都是那么的模糊,她的教育 是两套截然不同的规则,在母亲那里父亲的一切都是错的,在父亲那里母亲的一切都是胡扯,她成 为了父母思想斗争的媒介,却也再也无法分清“对错”。
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去理解她“勾引”让的行为,其就会变得合理了许多。这位小姐一定是对这个男人 产生了某种兴趣,但我不敢说是爱情。她在冲动与任性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到后果的,但当她失去贞 节后⻣子里的自卑和无助就会涌上心头。奥古斯特是残忍的,他在创作这个⻆色时不仅没有给她完 整的教育,甚至没有让她体会过爱,无论从父母或是男仆,就算有,也是畸形的。对比起来,女仆 克莉丝汀比她的小姐要幸运的多,因为她有着独立的人格和理性,而朱莉小姐,却是旧思想与极端 新思想碰撞后结合出来的牺牲品。
不上升阶级等等单从情感上来看,这个故事的悲剧在于,男仆把这一切当作是一场游戏,而男爵女儿却一时错付了真心。
John令人可恨,他借骗取Julie的喜欢,得到她的身体的来满足自我的虚荣,掩饰对出身的自卑,他在贬低朱莉中找到自己的自信。
Julie令人惋惜,妈妈在她十岁那年告诉她爱会让人变成奴隶,taught her to mistrust and to hate all men。尽管如此,她还是对爱抱着浪漫纯净的期待与幻想,在听到John描绘未来生活时充满期待。
在发生了性关系后,两人决定在男爵回家前带走钱财私奔,John不让Julie带上她的的金丝雀,他杀死了她的金丝雀,就像杀死了她。
但是当男爵返家后,John意识到自己就是个damn servant boy,他没办法摆脱自己的身份和Julie一起离开,于是他诱导Julie用自杀结束这一切。
故事的最后,Julie像Ophelia那般和花儿一起躺在溪水中,her little brook took her life,with her flowers.
And there's no wind there.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不知道为什么上述文字发不出去
现实生活中,因为被分手而自杀的无论男女一律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