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年看的时候,有对象,那时候就觉得好笑,甜蜜,觉得台词还是一贯的幽默。“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记得最深;
2.20年了,又看了一遍。看到“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之前还是觉得特别好笑,但是后面我一点儿都没笑,不是因为猜到了剧情,而是心疼李清。李清一次又一次地从生活的谷底艰难的爬上来,一次又一次因为自己的善良在感情上被刘元套路,如果刘元真诚一些,套路少一些,李清的感情路是不是会少一些兜兜转转,李清是不是会更幸福?我在优酷的弹幕上留下了一句话:多些真诚,少写套路,不被感动。
3.我希望所有还单身的朋友们,请记住:每一次套路的成功,是以他(她)对你的信任为代价的。即使对方的爱可以弥补你失去的信任,但请你,看在大家同世为人的份上,做个善良真诚的人吧,好吗?
原载《青年文化评论》 Vol. 3, no.3 (2009)
如果有人问我最怀念冯小刚的哪部作品,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是1999年的《不见不散》。十年后,《非诚勿扰》的上映又唤起了我对《不见不散》的想念:
「自我介绍一下,我岁数已经不小了,留学生身份出去的,在国外生活过十几年,没正经上过学,蹉跎中练就一身生存技能,现在学无所成海外归来,实话实说,应该定性为一只没有公司、没有股票、没有学位三无伪海归。」
从《非诚勿扰》中的这段征婚启事开始,从葛优头上那顶破鸭舌帽开始,我相信,对非诚勿扰的观看就已经不可避免的建立在了对于《不见不散》的互文关系中。于是,我们迅速进入了一个关于「前传」与「续集」的观影经验中。当年那个「给喜马拉雅山开一条50公里宽大口子」的刘元,在十年后穿越回来,投胎为邬桑口中「有很多不切实际想法」的秦奋。只是改了个名字,人没变。导演在影片中不断地插入素材,有意识地连接起秦奋和刘元:当年在美国靠推销墓地维生,回来后反而被人推销;当年的人贩子旅行社也还在,只是又添加了一个悲情的人物——小白。
在这里,冯小刚不仅仅是在黔驴技穷地复制自己,而是颇带刻意地完成了一次对《不见不散》的致敬和挥别。剥离掉陈国富《征婚启事》带来的段子,是当年的理想主义者刘元被传送回了作为中国这十年狂飙突进地标的北京,送回了当下国人的现实语境和焦虑当中。或者更进一步的说,传送回了一种叫做「小人物命运」的表述当中。
「我觉得你就是没有大的志向」,如果说,当年刘元与李清的分分和和,隐喻了两种理想主义模式间的暧昧与纠葛,是李清的「来美国三年,一年变一个样」和刘元的「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之间的矛盾,那么在十年前,这二者似乎还有可协商的余地:
「可是莫尼卡吧觉得这些都是我的优点。我们俩也聊过,比如你说我没谱,可是在她眼里,我这是不循规蹈矩,你说我不成熟,可是她恰恰认为这点是最可爱的,不世故,童心未泯,这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价值观点就是不一样。」
刘元一次次用这样的方式温柔地抵抗着李清,最终打动了她,两种价值在爱情的名义下完成了一次和解,我们在1999年似乎也更容易相信:「钱不重要,情才重要」。
然而,十年后,温情不再,胜负已分。回国征婚的秦奋先需要一笔从天而降的200万英镑来想象性地解决「不差钱」这一困境。跌破发行价的他已经没有了什么抵抗的余地,和中产阶级空姐梁笑笑之间需要解决的也不再是价值问题,故事进入了一个受纯粹爱情肥皂剧接管的世界。
如果说,十年前,还处于中国商业电影纯真年代的《不见不散》和冯小刚还能营造一点温情脉脉的感化和对另一种生活的憧憬,那今日按照规范的市场逻辑锻造出来的《非诚勿扰》,则只能如冯小刚自己所言,完全是「一记温柔的麻药」了。所以,影片最后全线飘红的股市,似乎更明确的传递了今日国人所需的「温情 」。
似乎可说的是,冯小刚还是「贼心不死」地找了个能够温柔桶上一刀的部位,把「钱不重要,就是缺朋友」扎进了一代人隐秘的情感结构中。
在《非诚勿扰》的片尾,展开的是如《不见不散》片尾一样的玫瑰红。然而当年孙楠那还算洒脱的,颇带几分教化的「不必烦恼,是你的想跑也跑不了,不必苦恼,不是你的想得也得不到」,如今已转换为尚雯婕如梦呓一般的「喝了交杯,幻觉好美,甜蜜方糖,跳进苦咖啡」。
从《不见不散》到《非诚勿扰》,刘元回家了,不差钱儿了,不折腾了,变成成熟的成年人了。他把过去留在了遥远北海道的那个小教堂里,回到了这个充满和谐的世界。
张英:<相声+小品+广告=非诚勿扰>,《南方周末》,2008年12月24日。
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看这部电影,初一吧,在影剧院。当时很多细节没看明白,不过觉得很有意思。看完了出来,大家都有点小兴奋。我有个同学,好像是九班的,外号叫小鸡巴,真的叫小鸡巴。他开心地说:“我以为他们真的老的没见面的,乖乖,最后原来是假的,多好玩阿~~~。“
那些岁月就跟纯真的小鸡巴一样远去了。我也出国三年了,挺快的。
可是就像李清对刘元说的一样:“你看你,我来美国三年了,一年一个样,可是我见你这几年,一直这样。“
这可能也不是特重要的台词或者怎么滴,可是我就觉得,好像真的是这样,女人是很容易变的,比男人容易的多得多。可是我,我的性格,我的脾气,我的习惯,跟初中第一次看时又有多大的变化呢?我不知道,我自己从来没有感觉过自己的内心发生明显的变化。
大概是的,就像刘元一样,我想这样的人会有很多很多。他是好人,心地很好,可是油腔滑调,油嘴滑舌,没有多少正经特长,杂七杂八的却会很多。他没有很多钱,但却善良心软,能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常常有不合主流的主意点子,但说完了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这就是刘元,这也是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看起来浮华无行,但他们的本真却是传统和坚持。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不也是我么。
那首叫不见不散的片尾曲是孙楠唱的,这是他唱的歌中我唯一一首记得住的。以前我没有什么体会,但是出国几年后,再听这样的歌词,觉得写的很好,非常好。
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算你我有前世的约定,也注定要去寻找。。。。。。。。
不见不散。。。。。。。
中国式爱情。我要拍肯定一半时间拍没遇着的时候这俩人都在干嘛,直接就切一年后两年后好像从来没分开一样,上不来劲
徐帆真漂亮啊
x
冯氏贺岁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轻松搞笑,不解的缘份
我又能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
知道这部好,没想到这么好。与这片子相比,《北京遇上西雅图》只是糖水,《我的野蛮女友》也只是奶粉加水。如果加把劲,可以成为中国版的《当哈利遇到莎莉》。——2021补: 和Kelly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散了。
冯导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冯氏幽默配上葛优,特别贫,段子特别多。“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葛优装盲人博女主同情,而墨镜底下的双眼却被辣妹勾走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
假牙。。。囧死了
葛优就像《非诚勿扰》里秦奋的雏形。
最熟悉的是孙楠的歌声
???冯小刚这一系列电影都谜之有cp感啊,结尾他俩要是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我就给五星?但是徐帆说话真的太吓人了,real女党员。ps惊恐地发现二十年后的洛杉矶简直没有任何变化。
靠贫嘴娶老婆的经典案例!
如果梦境是结局的话这片儿会比较牛逼
就是把六年前的大撒把搬到此款故事的疑似源头美国又拍了遍,当刘·哈利遇到了李·莎莉——中国人尊重祖先姓要放在前面。不过冯小刚似乎忘了一个关键点:语言类情景喜剧的本土元素比重甚高,落脚巴顿故乡必然失去地气支撑缺乏生活积累,组织桥段只能更多转向移民故事俗套,比如教老外中文。更糟的是参演配角龙套普遍面生技拙尬念台词,葛优好像总在表演扶贫提携票友,心里肯定怀念傅彪何冰英达这一干欢乐场里的好搭档,不知道冯小刚这次为何没老班底组团赴美,怕京味太浓被人吐槽压根儿没离本土?结果就只能干耍葛徐俩人,反反复复欢喜冤家,再配以徐帆的长腿泛滥的柔光和各式植入商品广告。至于每次聚会都要遇险招灾,与其说在吐槽美国治安还不如说是给单调的美版二人转打掩护……两星半。
还是以前的好
“又上了这狗东西的当了”
這個還不錯。透著平民的機智和堅韌,幽默又不過份。
小人物的小感情,淡淡的感动。20150411完整观看。http://variety.com/1998/film/news/chinese-to-be-here-shooting-be-there-1117470680/
骗人时说的话反而比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