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HD

主演:王铁成,郑小娟,张云立,陈惠良,蓝天野,王卫国,张艳丽,卢奇,顾岚,林艺,刘怀正,高长利,郭法曾,于是之,赵箭,李维新,王庚,李雪红,苏政,王希钟,黎继明,辛静,刘群,王慧源,郑振瑶,刘锡田,张安安,吴若甫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2

 剧照

周恩来 剧照 NO.1周恩来 剧照 NO.2周恩来 剧照 NO.3周恩来 剧照 NO.4周恩来 剧照 NO.5周恩来 剧照 NO.6周恩来 剧照 NO.13周恩来 剧照 NO.14周恩来 剧照 NO.15周恩来 剧照 NO.16周恩来 剧照 NO.17周恩来 剧照 NO.18周恩来 剧照 NO.19周恩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周恩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红卫兵在全国掀起的极左运动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王铁成 饰)忧心忡忡,周恩来在国家危局中挺身而出,维护贺龙、陈毅等老同志、老战友。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周恩来力促鞍钢恢复生产。1966年邢台地震,他赶赴一线督促重建。七十年代中美开始了多个层面的接触,周恩来会见基辛格,在接见美乒代表队时笑谈嬉皮士,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1971年,周恩来着力粉碎了林彪团伙颠覆国家的阴谋。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令周恩来身体每况愈下,体内查出了癌细胞。周恩来带病回到老区延安探访,当地民众贫穷的生活令他无法释怀,指派北京专家帮助延安脱贫。四人帮的活动日益猖獗,周恩来力主邓小平、叶剑英回到重要岗位,与四人帮继续周旋斗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志愿者2023鬼男爵孤独的美食家 第八季想见玛丽琳春蕾绽放苏菲的供词未麻的部屋皇城根儿胖子的穿越之旅人间规则我的邻居是EXO夜晚的灵魂流人第一季灵异之城第四季流氓经纪惊爆十三天我想要爱天启异闻录关键人物孩子在那我在这日月精忠大宋宫词威拉迪恩的忧郁有罪2015皇家大变身旭日婚礼牧师神探 第五季

 长篇影评

 1 ) 周总理语录

 周恩来经典语录   1、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2、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3、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4、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就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这样的民族也一定是能够自强的民族。   5、周恩来周总理是大家所敬爱的人,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好国家领导人!所以对周总理的经典语录也是颇为看重,西西品味,西西领悟!   6、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7、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暴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8、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9、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10、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   1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12、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zf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13、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   14、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5、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6、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www.lz13.cn)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17、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18、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19、外国记者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20、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21、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2 ) 一些关于本片拍摄、选角、服化道的轶事趣闻

看到有位朋友吐槽了影片的飞机问题。这个说实话真是很小的瑕疵了。

这部电影的道具,可以说是变态级别的。

中南海,大会堂,305医院,都是实地拍摄,据说杨德中同志给了很大方便。

专列车厢,从铁路部门要出了原件,在东五环的环形铁路拍的。车厢是五六十年代东德送的。

开头的车里看外面造反派折腾,是在成贤街拍的,就是雍和宫西边那条胡同,里边不是国家重点文保(国子监、孔庙)就是大宅门。剧组真材实料一层盖一层地糊了整条街的大字报。

王铁成身上的中山装,部分镜头是原件(卫士长的收藏)。总理晚年身高据说169,王身高172,穿上很合身,一掏口袋,居然摸出块手帕。

王那时已经移民香港了好像,为这个片回来吃利尿药减肥,拼了半条命。

张克瑶(晚年毛泽东最好扮演者没有之一。中年最好的是唐国强,《长征》电影/电视剧两个版,《张思德》,壮年最好的是古月《大决战》系列)身上的毛巾浴袍,原件(湖南省委招待所的收藏)。张晚年瘦,浴袍里穿个羽绒背心。

本来想请古月演主席,古当时在拍大决战(国家重点工程),八一厂不放人,只好找退隐并且患病的张克瑶。张当年演《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化妆失败,恶评很多,从此心灰意冷不再演主席,而且中了风,是导演力邀他出山的。张形象不如古月接近毛,但是病容加上表演功力,其实某些方面更神似(类似唐国强的《长征》)。

影片中1971年总理汇报同基辛格会谈的情况

影片中74年总理去长沙见主席

高级摄影机八一厂也不借,最后据说是剧组自己找的渠道。

剧组经费很紧,国家没怎么出钱。那段时期大决战才是重点工程。剧组四处找钱,在某地拍摄,连宾馆住不起,最后住到附近一个监狱的招待所去了。

找不到演林彪的演员,来了个毛遂自荐的,导演一看,你不像林彪像徐向前,于是那人就留下来演了徐帅(电影版只有一晃而过的一个镜头)。包括乔冠华这种只有一两秒的无台词酱油角色,演员也尽量选得像本人。

最后林彪是剧组里化妆师王希钟演的。为这个把建国前就出道的中国电影化妆师太级别的颜碧君请出来给林彪化妆,然后林彪再给总理化,剧组感觉怪怪的。

(补一张图)

演叶帅的张云立是三几年上海滩红星张翼的儿子,和晚年叶帅很像,年轻时候也帅的很,《红日》里给张灵甫拿望远镜的副官就是他演的。

总理办公室,道具组照着文物画册复刻了福建军民用击落的美军飞机做的笔筒,和一堆人签过字的造总理反的大字报(那时期凡是进过西花厅的,上到叶帅康老谢部长,下到司机厨师警卫员,全签字了)。身边人儿一看,回办公室把原件拿出来,你们用吧。

(补图)

周看到孙案卷宗,拉开抽屉按铃叫人,一排十多个按纽,分别连着秘书警卫司机等人员,电铃是原件。

菊香书屋的线装书全在中央档案馆封存了,没法弄出来,只好去琉璃厂租了几架子书代替,但是沙发落地灯是原件。大字本马列这些细节也都做到了。

主席南巡见各地干部,贺龙骨灰安放,这些镜头里各地党政军领导都不是群演(气质不成),找的离休老干部(极个别是专业演员),车子也基本当年的款。

在西花厅拍片,邓大姐就住在隔壁。后来和剧组见面,对演她的演员说,看看咱俩谁更像。

很多台词都是按照回忆录用的原话。

总理在延安请县委书记土金璋吃饭喝酒,把拍摄时候已经是地委书记的土找来染了头发演他自己。土哪会演戏?看着王铁成想起当年眼泪就下来了,一遍过。

延安吉普车陷泥地据说是拍摄期间小意外,就喊老乡来抬车,据说是听说抬总理,来了一堆乡亲,王铁成坐车里就开窗户招手,给拍下来了。

在中南海雪中散步,据说也是拍着拍着突然下起鹅毛大雪了。

长沙见主席,问候完弯腰按按主席小腿是否浮肿,这种细节,是其他同类题材八辈子也做不到的。

国庆招待会,据说印了当年的酒标烟盒。总理董老叶帅一出场,群演集体进入癫狂如当年,剧组也进戏了,结果忘记拍与会人员面部特写了,只好事后补。

导演认为细节不够完美的只有一两个镜头。卫士长一般不坐副驾驶而是和总理一同坐后排,身子斜着当保护。但是补拍难度太大只好作罢。

所有的单位听说拍总理,都给开了最大程度的绿灯,剧组基本横行大陆,想拍哪就拍哪,想在哪拍就在哪拍。只有好像长沙一个部队单位,有座苏式老楼很有时代感,剧组想取个外景都坚决不答应,见到剧组就出来驱赶,只好作罢。

剧组路过中原某地,当地有段路修得有问题,一刹车就翻。于是当地有了个产业,路边埋伏好,见有车过来就突然出现,车翻了,自然有人出来收抬车费,有关部门过来收庄稼损失费(也许还有更恶劣的行为)。王铁成的车也翻了,断了肋骨。结果当地人一看是拍总理的,不敢玩了。

片尾特别感谢国航,是因为国航的总裁,跟了总理多年,一句话把剧组去日内瓦拍外景的机票给免单了。

————

补充一点,这个片子里,李德生同志、杨德中同志作为高级军官,穿65式军装,都是按惯例不扎外腰带的。

再看看《历史转折中的xxx》,耿飙贵为中联部长,带兵进驻广播电台,跟个战士一样扎条武装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3 ) 泪奔了

当周总理抱病参加贺龙老总的骨灰安放仪式,向贺总的夫人薛明道歉自己没有保住贺老总,并说自己的时间也不长了,顿时泪奔!

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党的事业发展,不顾自己的病情严重,飞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领导班子人选,推荐邓小平复出,并和毛主席彻夜长谈。

病危期间进手术室之前,对前来看望他的邓小平,用尽力气给予高度评价,病危之际仍不忘给自己的老战友鼓励肯定和支持!

我们伟大的总理啊!心里永远装着国家和党的事业,想着别人,自己累到了病倒了却不在意,鞠躬尽瘁,为国家为人民操碎了心用尽了力!这样的总理,人民怀念,永垂不朽万古长青!

 4 ) 晚了多年的评论——兼杠一下道具工作

1994年的一个夏天,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大队早就在大喇叭里通知了,放映电影《周恩来》。天黑后马上要开演了,碰巧又停电了。放映队也不慌张,立即架上发电机。就着旁边柴油机的声音,我模模糊糊地对着银幕看起来电影。

片头

画面不断晃动,音箱出来的声音也听不清楚,似乎是“打到敬东” 。看了五分钟突然电影停了,原来是来电了。我再没耐心等待换好电源,跑掉了。

造反、打倒贺龙的人在满街跑

第二天,爷爷跟我说起这事:“你看完了没有?挺好看的”。我还问爷爷:“开头喊的是什么?”

再次观看已是十多年后,拜网络所赐,下载了此片,一口气看完。

其实我平时对党史书籍也翻看很多,一些剧情也知晓,但观看的时候还是被剧情深深吸引。

许多场景都是实地拍摄,演员也是现场录制的声音。还有很多镜头里用中远景表现一套生活的完整动作过程,以及大礼堂中大批红卫兵震天动地的吼叫,都给人一种纪录片似的真实感。

江青接见红卫兵
批判陈毅的大会,手举红宝书的动作非常一致
有人高举红旗,要陈毅低头认罪,周总理站出来力阻

邢台地震后老乡的悲痛,延安地委领导的壮志,和总理面对薛明时的无奈,一次次戳中泪点。

邢台地震中,周总理慰问受灾老乡
周总理与延安地委的领导约定,要让延安粮食翻一番。

应该说,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庞大场面的控制。躁动的造反人群,中央机关所用的车辆,都已堪称绝响。现在已经没有群演能表现这种镜头了,也没有可能去大会堂新华门实际取景拍摄了。

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这大场面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毛主席南巡讲话
毛主席返回北京,副主席已经慌了吧......
中间是一排的大红旗,看着真壮观

电影,我这么多年反复看了十几遍,看到一些地方觉得还是不够完美。

第一,剪辑过于生硬。段落分割有些突兀,甚至有些镜头还没交代清楚就没了;

第二是技术条件所限,有部分夜间取景偏黑,对比也不强,看起来有点吃力;

第三有点意思。本片大概是国内仅有的,动用了民航的“三叉戟”飞机进行拍摄的影片。也许拍摄时间过长,协调困难(?)片子里林彪把“三叉戟”调到山海关机场,降落的镜头,那其实是一架苏联进口的图-154客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其实这是一架苏联的图-154,从两侧主起落架上的大鼓包就可以识别出来,而且这个拍摄地点,极有可能是北京南苑机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苏联图-154,甚至包括图波列夫一些其他的军机民机,主起落架都是带有大鼓包的,术语叫“起落架短舱”。

两机外观很相似,都是尾吊三发发动机。但是细节不同之处在于,图-154的主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的独立短舱内,术语叫“起落架短舱”,主起落架向后折叠收起。从外观上看,机翼这里多了一个豆荚形状的大鼓包。而“三叉戟”的主起落架虽然也在机翼下方,却没有起落架短舱。它向内折叠收起,整个机翼看起来很干净。另外图-154的垂直尾翼前面顶端安装有一个明显突出的尖锥,而“三叉戟”这一部件并不明显突出,虽然也是有一点尖的。

下面贴几个这两种客机的照片。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主翼有起落架短舱,垂尾顶端有一明显突出的尖锥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的后视图,也可看到主翼有起落架短舱

这是中国民航使用的“三叉戟”2E,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垂尾上方尖锥不很大。

这是一架“三叉戟”的前视图,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

其实这两种客机在中国民航都是使用过的。外观上不注意细节的话,也确实会混淆成一种。

以下继续谈论电影。

电影里,转过头,林彪乘坐256号专机要强行起飞了。这时的飞机才是真正的“三叉戟”。注意,垂直尾翼前面顶端没有很明显的向前突出的尖椎。

电影表现林彪座机强行起飞时,那真正是“三叉戟”在滑行。可是马上一转,飞机起飞的正面镜头,清晰可见翼下各有一台发动机。这既不是“三叉戟”也不是图-154了......片尾鸣谢了国航公司,这有可能是国航的一架波音757。因为当时国航引进的737,它的发动机短舱直径是没有这么大的。

仍然是真正的“三叉戟”,准备起飞。刚刚上面表现专机降落山海关机场的镜头,跟这个不一样,这个飞机没有“起落架短舱”。
256号专机起飞爬升。妈呀这翼下的俩大发动机......结合拍摄当时时间看,这应该是一架国航的波音757。不过@北京自在人对我说,当时只有南航引进了757,也许是借用了吧。

如果说摄制组可以协调使用,或说准许拍摄“三叉戟”了。道具组也应该是了解这个情况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表现林彪座机飞行中和迫降时的模型,十足是照着图-154来制作的。

到了表现256号专机迫降失败而爆炸的时候,用的是模型。注意垂尾顶端明显突出的尖椎,这是图-154的标志。道具组究竟是参照什么飞机制作的模型,我已然是不能想象了。莫非九一三事件在中国极为轰动,妇孺皆知,就只是给大家普及了一个地名“温都尔汗”?
爆炸瞬间,草有点稀

(我的订正:尖锥其实并不明显尖锐,应该确实是“三叉戟”样式的尖锥。但机身确实是图-154机型,比“三叉戟”要显得长一些)

(我的订正:“三叉戟”的尖锥。是我错了...........)

但是,电影中后来周恩来去长沙,所登专机是“三叉戟”,真正起飞的也是“三叉戟”,甚至远景里展现爬升的都是“三叉戟”。

周总理准备去长沙,真正的专机再次出动。
“三叉戟”并不高,那个时候的民航客机普遍都不高。
“三叉戟”在爬升。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

既然摄制组可以接触到处于适航状态的“三叉戟”,那么对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进行区别对待,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我宁愿相信导演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在2001年夏季至2002年,仍然有至少一架“三叉戟”在北京房山地区反复进行飞行,且高度很低,这是我朋友亲眼所见的。

关于飞机,还有两处。周总理乘坐空军直升机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实际上是坐的直-5。因为空军早已退役,没有可飞的了。电影里用了从苏联进口的米-8。

而林立果传达手令的镜头,原因也同此。

还要多说一个跑题的话。早些年有一部电影《冰河死亡线》,讲述黄河凌汛期一艘渔船载着四十多人被困在冰面上,空军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的故事。当年空军动用的也是直-5,在电影拍摄时使用了米-8。

周总理乘空军直升机降落在邢台。原型是直-5,大圆鼻子。因为早已退役,没有在航的飞机了,改成苏联进口的米-8。多说一句,汶川地震时期,米-8的飞行身影很是深入人心的。
林立果的手令传达,拍摄时也是米-8。

真实照片,周总理在邢台地震后前去视察。

直-5直升机

当然,每部电影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至少,那些驰骋的大红旗,个个都是真家伙,也许不是防弹型的,但却是国车里的巅峰出演。

雨中的专车群,这些方头家伙。
周总理乘坐大红旗轿车来到西郊机场,准备登机去长沙。
大红旗的标志,向前!向前!
周总理和陈毅的大红旗专车。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扯了这么多角落里的细节,其实每当提起这部电影,脑海中自然出现的首先是总理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永远感染着每个人,每个人观影时都有极强的代入感。拍摄者如是,观看者也是。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周总理出席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
1975年1月,周总理主持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这些看到的道具小问题,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瑕不掩瑜。

也曾经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许多批评的声音。对于周恩来,对于毛泽东,以及整个执政党。我觉得,治大国如烹小鲜,分寸把握是很要技艺的。周总理的领导艺术,电影里表现出来了一些,但是还远远不够。波罗申科倒是一个“西方典范”式的人物,可他的国家成了什么样子。继任的是个喜剧演员,现在整个乌克兰都是个喜剧……此话不再细说。往往,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自家的菜地长糟糠,这种心态,成不了气候。我不觉得我们国家非常完美,她还需要不断依靠大家努力,发奋图强。我同样不觉得大洋彼岸就是什么“天堂”。2020年了,一场疫情过来,西方都暴露了吧。

在1994年,我尽管只看了五六分钟这部电影,随后,却已经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最喜爱的人——周恩来”。

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离总理这种伟大人格差得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爱他。

 5 ) 制作精良的主旋律电影

重温。90年代在大荧幕上看的。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部主旋律周恩来电影。应该说,如此重大敏感题材,拍成这样实属不易。涉及的史实都有据可查,基本做到了真实准确,还原了周恩来广为人知的一面。

本片一大看点是林彪、江青及四人帮集体亮相,特别是江青有不少场景,且没有妖魔化,真实可信,难能可贵。

全片笼罩着压抑和悲剧气氛 ,很多场面催人泪下。制作精良,场景摄影音乐道具服装都非常考究。

演员阵容强大。王铁成的表演神形兼备,接地气,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一部故事片,将诸多历史片段叠加排列在一起,影片情节缺少主线,特别是前半部分显得肢零破碎。

期待以后能够看到另一部不同于此的周恩来电影。7.8

 6 ) 打卡第四代丁荫楠老导演

8分。在中放。

很遗憾,其实还差20min没看完全片,但亲眼见到在电影史书背过无数次的第四代导演丁老爷子还是很值得纪念。

讲实话,如果不是在学校放映厅,可能自己永远都不会去看一部90s的主旋律电影。但相遇就是缘分,听完了30min的映前思想交锋,又看了2个多小时电影。丁导83岁了,但是思维还是很清晰,讲起自己拍摄电影的过程仿佛就在昨天。讲述拍摄过程中群众的激动落泪,仿佛瞬间置身于那个年代。

不知道是不是期待太高,还是放映版本问题,总觉得电影语言其实还比较幼稚。。

大量的轨道移动镜头拍摄对话,正反打很少,视听也没有设计的痕迹。但是据丁导说从场景、美术道具都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其实本片作为故事片已经具有了图像史料的意义。

最让人出戏的可能是全程环境声的缺失,动效也很弱,主要声音就是ADR后的对白,几百人奔走呼号的镜头,人声却出奇的小,让人有种莫名的疏离感。而从片中动辄几百人的群众演员和道具场景来看,本片并不是个小制作(丁导自己也承认影片拍摄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至少有4个摄制组参与拍摄),而90年代初的制片技术也不是没有环境音可以做——不谈同时期的香港电影,内地其实当时也已经拍出了《红高粱》这种视听惊艳的电影,《蓝风筝》和《霸王别姬》也几乎是同时期正在制作。所以从技术方面,特别是声音技术和视听设计,本片真的乏善可陈。

另外谈表演,可能是期待太高吧,总觉得王铁成扮演的总理虽然外形相似度很高,但总缺乏一丝伟人的气质和光晕。总理应该是复杂又迷人的、他一方面应该有超人的才华和智慧,另一方面应该有孩子般的娇憨和浪漫(丁导自己说曾在十几岁时与总理有过一面之缘,他形容总理眼神明亮,气质却像个婴儿)。其实从历史上看,总理的气质最难拿捏,本来对影片期待很高,但是演员的诠释太过于单向和片面,人物的复杂和立体性没有表达出来,比较可惜。

最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实是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也有问题,很多闪回看起来很生硬。而且可能囿于制片年代的问题,很多人物出场并没有解释,今天对历史不够熟悉的观众甚至不知道出场人物是谁,更别提人物前史和历史语境了。而且叙事主线很不清晰,总体来看是依据时间线发展来编排故事,但是其中又依据逻辑添加了大量闪回。且不说近两年的“我和我的xx”这类新主旋律电影,相比“三战”这类逻辑完整、叙事主线清晰的主旋律影片相比依然落了下乘。这也是本片即使作为史料片在今天也不能够广泛传播的一大原因吧。(年代并不是借口,相比同时期《蓝风筝》的叙事,本片叙事逻辑混乱甚至不如一些纪录片。)

这个片子以今天的审查制度其实是完全不能上映的,影片很多剧情直接涉及了文革,对林彪和四人帮人物有直接的展现,甚至第一场戏就是总理在陈毅批斗大会现场发火护住了陈老总,很多在当时习以为常的场景和对白今天看来具有某种奇观性,饶有趣味。

 短评

这电影严肃悲愤到了境界,好像在啼哭,中国传记片翘楚。

9分钟前
  • bird
  • 推荐

文革中的周恩来。开场三分钟妙极,从车子里看见的局部,恰好暗示了本片的结构。写人仍是从二三事原则,以小见大的典型报告文学路子;段落大都点到为止,闪回较多,感性而破碎。当然这种片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审不过了,反派们戏份真的不少。视觉结构上很强调门窗台阶的权力空间,颇有看[雍正]的感觉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非常震撼,片头音乐沉重,悲怆而压抑,影片一开始就是在那疯狂的年代,周总理就像一艘满是窟窿的破船上的大副,心力交瘁硬撑着。这样的片子,2018年是拍不了了!

15分钟前
  • 海扬尘
  • 力荐

周总理呀周总理,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16分钟前
  • 悟空&憨豆
  • 力荐

无论怎么黑总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对他的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这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学习……请您安息吧

20分钟前
  • 对儿勾
  • 力荐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种甚至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地步……王铁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举一动、容貌神态举止语气步伐气度,没有一丝不是周总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22分钟前
  • 那时花开
  • 力荐

虽然被剪辑的七零八落,但对比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创作勇气仍是石破天惊

25分钟前
  • L
  • 力荐

1、就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就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同样的,就目前国内电影的质量,大多数导演根本还没有抱怨制度的水平或资历。2、至少从这片子的尺度来看,国内导演抱怨的审查问题基本都是个人水平问题,制度成了失败的借口。

26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推荐

一朝开济老臣心,十里长街送总理

3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虽然手法很老,但是细节很赞,也看得出是平心静气不取巧的作品。拍者用心,观者自然也尊敬。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更多党内斗争的片子……

34分钟前
  • 劲草
  • 力荐

看这部片子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再拍...

38分钟前
  • Lcy
  • 推荐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故事片,身心完全置入到情境当中。特别是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浑然天成,达到了神与魂的一致,所有观众被深深感染,人民的好总理的形象成功地再现。我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悲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再现领袖人物最为成功的故事片,我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42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当周去世后,妻子邓亲吻他的嘴唇做遗体告别时我痛哭流涕~

45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加里.奥德曼的"丘吉尔",在王铁成的"周恩来"面前,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丁荫楠擅长人物传记片,他将故事范围缩小至总理的最后十年,由不同时空推进,主题与事件即可独立成章,也能根据人物视点串成一条脉络。好的传记电影正是这么做的,找到人物生命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刻(两个可以辩证看),而不是全部。王铁成也运用他多年的修炼,掌握好了所有节拍、动作跟腔调,化妆亦功不可没,先有形似,再追求神似。这片其实还有一版250分钟六集电视版,方可见全貌。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学校组织的,当时老师们都哭了

4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拍摄于90年代初,主旨理所当然是反对dongluan,听说当时树上某只鸟给予了方便,未尝没有拿周自比之意。片子极有诚意,大量真人真物件出镜,特型演员发挥了得,纪录片气质爆棚。另,实诚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保留下了,前面说延安困难是因为政策,后面却又指出农业条件、农田水利等现实问题,还提了一嘴翻一番在全国也偏低,让人不禁想到“春风”之后贫富差距更甚。

54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十三四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度哭到感冒,周总理是我整个少年时代最敬佩与爱戴的人之一 (另外还有鲁迅,杜甫和岳飞,不得不说小时候真的很刚)

55分钟前
  • ez jn
  • 力荐

建国60多年来,国际战略方向一直没有脱离他设立的框架。

58分钟前
  • 朔风
  • 推荐

(7/10)当年的经典片子,也就那个时代氛围允许拍了。

1小时前
  • [己注销]
  • 推荐

在豆瓣目前对主旋律电影莫名的普遍低分的情况下,这部92年的旧作上8分可能说明了两点,一是片子确实拍的好,二是早年的豆瓣们打分还比较中肯。150分钟片长里有着太多的内容,烈士遗孤总理义女孙维世的惨死,对贺老总“待到平稳我去西山接你”,对延安地委干部“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翻,只要我不死就回来看你们”,太平湖边问随从“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投湖的忌日”。来不及,做不完,办不成,可还是心甘情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质朴和克制的表演,就如总理在贺老总骨灰前那将哭未哭,强忍嘴角抽泣一样,蕴含了深情,汹涌着历史的磅礴。一部遗珠,在学习强国等你。

1小时前
  • 赵卫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