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记得上一次看默片是什么时候了,而这是第一次被默片深深吸引,电影中的场景和反应都完全真实,每个笑点也都衔接得非常自然巧妙,让人捧腹大笑,原来那么多的桥段笑点早在2、30年代已经有了,而让观众大笑的同时又引发思考,不得不佩服导演!我无法想象当时的技术条件是什么样的,但巴斯特基顿奔跑中从上坡下摔着跟头往下滚的情景让我相信,那一定不容易,演员付出了超乎想象的辛苦,笑的同时不禁感叹,那时候的电影多么的纯粹与真实啊,质朴中可以看到满满的诚意。非常值得一看。
第三部电影啦--《七次机会》
这部电影看的不是很仔细,一心二用的看的,但是还是从基顿身上学到了很多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发现影片中有许多经典的喜剧桥段在现在的喜剧影片中非常常见,如主人公在被追逐的过程中,因紧张情绪和被迫处境导致主人公和路人以及追逐者和路人之间发生的一些碰撞和摩擦,最著名的模仿例子莫过于《泰囧》,但在其中追逐的原调设定贯穿全片。另外,这是我看的基顿的第三部影片,和前两部影片一样,《七次机会》也是由追逐架构撑起喜剧片的故事设置,而基顿会在追逐的过程中,陷入窘迫的状态并做出杂技动作,这让剧情发展和喜剧调性显得不生硬,而人物的形象也不奇葩。
我发现基顿在蒂娜盈利特别喜欢设置一种喜剧形式--即人物境遇的对照,具体呈现为基顿在影片中被新娘追逐,被追者惊慌,追逐者兴奋生气,而围观路人冷静好奇,这一种人物平行关系的一瞬交织,但在交织的同时,人物的情绪和故事不同,会让观众产生错位感,进而让观众在脑中潜意识对比人物的关系,进而产生戏剧效果。这种对照设置现在经常被用于轻喜剧的演绎中,即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又让整个喜剧调性不会特别偏颇。
看了基顿的3个片子,我发现基顿对于故事的创作似乎颇为娴熟,3个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故事情节完整连贯,剧情跌宕起伏,不是为了拍摄喜剧而展开的一个故事,而是为了讲故事,增添故事的趣味性而自然而然生成的一些喜剧效果。以《七次机会》为例,从字幕出现,故事便展开了,而基顿和玛丽的出现也为影片设定了故事架构,观众从开头便知道故事的结尾,但基顿却能在观众猜到故事结尾的情况下,通过在故事过程中设置各种反转,各种意外轻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不影片的基调便是主人公和时间的赛跑,在赛跑中出现许多意外来为赛跑制造障碍和阻挠,以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与时间赛跑,是故事编写中经常设置的一个故事核,故事编写者通过给主人公设置各种障碍来阻挠主人公的成功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非常经典的《罗拉快跑》即是“20分钟的爱情营救”片段,说到这里不得不感慨基顿的天才,早在29年代就能抓住这个故事架构思路。
单找阶段(未公开,被嫌弃) 群找阶段(公开,万人追) 最后结局(错过时间) 终末逆转(未过时间) 从我现在看过的巴顿的唯二作品《将军号》和《七次机会》来看,他擅于营造大场面,感官刺激十足,但是情感细腻程度远不如卓别林。
基顿很明白该如何运用镜头和肢体去制造笑料,即使这些笑料与故事割裂,我直观的感受就是整部电影搭了一个空洞的剧情框架,只是为了用来给他自己炫技,但是老天爷啊,这技也太TM炫了,后半程大段的追逐戏,甚至是今天都很难达到的水准,在没有特效和威亚的年代,玩这样的动作场面无异于拿命在搏,基顿实乃铁人三项全能,让人服的结结实实。
乐翻了,很多设计巧妙的细节尽显滑稽幽默,贪婪的力量真是惊天泣鬼神,倾巢出动般的场面十分震撼,得罪广大妇女同胞的后果是很严重滴,在一次次的弄巧成拙下,Keaton就是个自讨苦吃的可爱逗比典范,被追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喜感十足,欢乐无比。婚姻还是得以爱情为基础才合理。
新娘大战太无敌了 基顿就是一真人索尼克
这片子绝了。成龙,你早生50年肯定没基顿厉害。有一个人物坐在车里不动,背景变化的专长很有意思。无数新娘的镜头也挺震撼。动作戏更不用提了,虽然几个地方借助了停机再拍,但是依然十分疯狂,精彩!
哎唷喂不行了…笑得我哭天抹泪的……晚7点前不结婚,巨额遗产就泡汤。喜欢的姑娘不嫁他,全城的新娘追着他——99年《亿万未婚夫》的剧情构思原来全是扒自基顿。追逐戏太精彩,简直是佘着命来拍的,冷面笑匠从头至尾一副愁眉苦脑的怂逼样儿,观众却笑得都快内伤了…
相比其他作品稍平庸了点,主要讽刺拜金主义和虚荣心,只有真爱才能代替一切,杂耍情节相对少些,也没太多亮点。褐黄的暖色调画面,四季变化,旅途的变化,省略过程,直接是车子的位移,新娘大围捕,跳树,石头阵
7.5分。以前似乎看过类似的作品,看样子是本片的翻版。基顿这次真是跑得够过瘾啊。我说吧,小姑娘有什么好傲娇的啊,只要对方的确是自己的爱人不就够了,到时候真没结成婚就哭去吧~~说起来女主到底住什么鬼地方啊,沼泽,山地,荒漠,这都什么地形啊~~~
基顿对于摄影机的最佳位置和运动方式有着精准的嗅觉,他永远懂得怎样用镜头语言来制造笑料。新娘们奔赴教堂的段落,平行蒙太奇在主角的未知视角与观众的全知视角间切换,铺垫过后从第一位新娘走入教堂开始,景别始终保持全景状态,浑然不知的基顿与络绎不绝涌入的各式新娘之间产生强烈对比,天才手法。
核心创意还可以:经济危机的基顿迎来一位律师:祖父留下七百万遗产,条件是他必须在当天七点前结婚(基顿说今天就是自己27岁生日时可太丧了),之后无数穿婚纱女人追着他狂奔的场面被不少后来者复写。开场交代基顿有个未求婚的女友,但因为点小误会导致被拒了,这种由误会引发连锁反应的剧情其实挺无聊的,这意味着角色比观众傻,容易让观者失去耐心。基顿被拒后又梳理出七位可求婚的对象(片名由来),但后续的求婚过程几乎没有任何设计,基本是一次次问然后一次次被拒,很无聊,只有问接线员时又被拒,基顿像之前一样划掉接线员名牌还有点意思。全片用了两次信息遮挡造成的笑点,但插入的很刻意,效果不好。后半段基顿展示了自己标志性的体术,在下坡上狂奔躲避巨石,但剪辑点过于明显,石头也很假,其实不如夸张一下大堆女人们蝗虫一样的破坏力
作为演员,“一本正经”的巴斯特-基顿就是影史跑酷之王,看完这个,什么所谓的僵尸片都可以不用看了。作为导演,本片每一次笑料的设计无一不是完美而有趣的,细节设计也都很出众,这部的重点是爆笑的第三幕追逐戏,很纯粹,还玩起了人海战术大场面,即便早早猜到结局,也依旧充满了惊喜。
前面笑点稍显平淡,但是从新娘子们出现开始真是各种叹为观止啊,场面热闹,笑点频出,简直太好玩了,都疯了,哈哈~
据说巴斯特·基顿的这部影片并不是很成功。当时观众在看那场追逐戏的时候大多没有笑声,不过基顿后来加上了那场石头戏,成为了经典,并挽救了整部影片。基顿之前的作品中爱情戏一般只是作为点缀,而这部戏成为了核心。片中的万人大追逐可能是默片喜剧中的惯用手段,不过我还是大开眼界了一番。
不可思议!!!基顿在翻滚的大小石头中跳跃的惊险场面到底是如何做到的???每次看他的早期默片唯一的感觉是:这孩子拍成了这样还能活着真是不容易。。。(ToT)他的父母该会有多担心呀。
无缘无故向别人求婚,对方会把你当成疯子。但如果你说和你结婚就能成为百万富翁(1925年的700万美元),瞬间人人都想和你结婚了。如果你又说这是个恶作剧,她们又会瞬间从未婚妻变成杀手。被成千上万个女人追赶也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她们追你不是为了嫁给你,而是为了杀你。前半段铺垫有点长,但后半段还是很惊艳的。尤其是以大树为桥、在山坡翻滚、和巨石赛跑、跑赢火车……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封神。
(9/10)后半部我的嘴巴就一直没有合上过………………什么《莫斯科保卫战》、什么好莱坞战争大片儿,场面比起这片都弱爆了………………………………
这部电影你会看到一个男人被百来个新娘群演逼着长跑、划船、游泳、跨悬崖、斜坡翻滚、落石躲避、爬树,建议片名改为《七项全能》,哈哈哈哈。
基顿从小在爸妈经营的戏剧团长大,4岁的时候就被他老爸在台上甩来扔去的(据说他爸用他做武器,成功击打了一位在台下无理取闹侮辱基顿母亲的观众)。他从小就学会了怎样在惊险刺激的动作中保护自己,后来运用到了电影中,《七次机会》便是一例。电影最后十分钟,简直就像电子游戏一样,一条命闯关。
唉,原来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被发挥得很完备了。怨不得C说好多创意在好早之前就有了,了解一点电影史就会让你发现很多现代片子是在炒冷饭。。。
基顿,真的是用生命在拍片!基顿真得是非常神奇的生物!我已经不想对片子过多表扬了!我就想表扬基顿!谁也别拦着我!建议类型里添加”基顿片“这个类型!看过得几部基顿片里,目前这个是最好的!看完了蹦蹦跳跳去尿尿,好开心!ps:最后这句是蹦蹦跳跳回来以后加的~
哇哈哈哈哈中间段竟感觉在用键盘操控巴斯特基顿躲避咕噜噜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