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豆瓣评价,我是惊呆了5.9?
看下同类型电影的评分吧
我不觉得这电影比《 Forrest Gump》能差多少,应该最起码属于同一个重量级才对;
首先,他们属于经典级影片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这两部影片都制造了通常难以解答的问题,而且都给出了相当精确的答案;
问题是相同的“生命的意义何在?怎么活着才是对的?”
其中 Forrest Gump给出的答案是【命运就像飘零在空中的羽毛,看不到它的落点和归宿,但人可以看清风的方向】
我来科普一下,这句话其实比较深奥的,对于给3星以下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正确表达还不伤害你们虚伪的自尊心】
上面那句话其实是说,人生的意义何在,或者怎样活着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上天创造了万物,留下了这个问题,但没有给出答案;然而,自由意志中,自由,就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云云众生;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选择生活的方式;而社会是个矛盾体,当人们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中,就自己踩在自己自由的翅膀上,然而人生被自己禁锢了选择的余地!”
而这部影片也给出了答案,它的答案指向我不想剧透,但还是要说,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大片;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唯独人是越来越活不明白了,这真是悲哀啊,
当聊起“乌托邦”感觉大家都认为这是反义词,其实,如果人失去了乌托邦的勇气,那人生也就失去了颜色;
请不要评价自己不懂的电影,你可以选择不看,
我再普及一下,刚开始那首诗其实就是答案,那是一首新象征派的诗
剧透的分隔符:
我忍不了,实在不喜欢卖关子;
这部影片不像 Forrest Gump那么文明晦涩高雅的回答;,电影很粗俗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人生的命运就好像钓鱼;
有的人一生选择钓大鱼
有的人一生选择钓小鱼
有的人一生选择钓虾米
但主角的人生告诉你,不管你在人生中钓到大鱼、钓到小鱼、钓到虾米或是钓到鞋子;都无所谓;因为人生的选择余地并不是那么狭窄;钓鱼,其重点不是鱼,而是快乐;
钓到鱼可以快乐,钓到虾米可以快乐,钓到鞋子也可以快乐;
反过来也成立
钓到鱼可以苦恼,钓到虾米可以苦恼,钓到鞋子也可以苦恼;
人生就是这样,鱼、虾米、或者鞋子,大的或者小的;
但人对命运的选择可不受这种东西的限制,
“每天早上起来,我去做男人都会做的事情,去撒尿”
这是说,我和你们一样活着,但 你们选择鱼和虾米的时候,我选择快乐;
这道理不深奥,但却很多人不懂,
最可悲的是,看这电影之前不懂,看完还不懂;
电影也告诉这些人,你们可以选择不看,有鱼或者虾米可以选
首先这是一部限制级电影,不适合青少年。故事在moondog的荒诞生活中娓娓道来,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诗人,更像是流浪汉。故事中不断地有舒缓的背景音乐,歌词大概是主人公的诗意,这音乐让人感觉轻松自在,很贴合个性,海边的黄昏也是美丽的,只是主人翁胡子拉碴像个怪诞的疯子,结尾才感觉到那才是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
没有一些生活经历的是看不出什么感觉,那些都是缺乏思考和探索精神,生活平庸乏味的人看电影都不是为了思考和探索,只想从影片中快速获取达到自己笑点的快感,认知的不足成为硬伤,比如在影片中看到一些在自己生活圈被定义为无聊、愚蠢、可笑的行为就将其延伸到整部影片,那就应该挑选自己喜欢的种类去看,而不是奔着热度去看。
多年前的《Spring Breakers》(春假),让观众认识了Harmony Korine,若干年后的《The Beach Bum》,让人们重新定义了他。这个“转变/认知”过程持续好几年,但现在回头看看,毫无价值。
美国电影《海滩流浪汉》
作品类型:喜剧
主要演员:Matthew McConaughey、Snoop Dogg、Isla Fisher
故事概述:Moondog的癫狂人生
上映时间:2019年3月29日在美国上映
写在前面。
Harmony Korine不是笔者所欣赏的导演,至于他执导的作品,个人更是兴致寥寥,比如《春假》,撑门面的是演员(James Franco)、歌手(Selena Gomez)及色调夸张的影像,至于影片本身(本质的东西),思考内涵严重不足。当然,有人要说,这是多年前的事了,现在拿出来说道,毫无意义,的确。但是要知道,过了这些年,Korine还是没有跳出这个“怪圈”。在这部新作中,他依旧延续了旧作的风格,试图凭借“老三样”卷土重来,呵呵,结果可想而知...
进入点评。
1,永远是演员配歌手的混搭组合
Matthew McConaughey+Snoop Dogg,与上一作James Franco+Selena Gomez的组合如出一辙。演员靠演技,歌手靠献媚,这个固定搭配方程式已经成了Korine的另类标志之一,相信在今后的作品中,Korine会继续沿用这套“组合拳”。不过话说回来,这个“搭配”有其优势,更有其劣势。
优势:
a,风格化
b,有卖点
劣势:
a,对手戏不给力,所以尽量避免
b,演员(主力+客串)的实力一目了然,高低之分,可能影响观众看片兴趣
2,永远是色彩斑斓的画面影像
这又是Korine执导影片一个特点,但这个“属性点”与Gaspar Noé相比,弱爆了,为什么这么说?
K追求的是“色彩斑斓”,视觉冲击,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又跳又唱、越看越晕,最关键的是画面与剧情的直接关联性不够、脱节了,演变成纯粹的“感官刺激”,无聊了。
相比之下,后者则有所不同。
首先,剧情与画面有着“实质性”的关联,不是噱头,而是服务于剧情
其次,色彩的层次感运用得当,不是花里胡哨,而是利用“色彩”营造一种异样的氛围,来渲染情绪
3,永远是毫无意义、牵强附会的剧情
剧情的完整性是硬伤。要知道,没有人会在意导演以何种形式展现作品内容,但是,既然是”讲故事“,就需要理清“来龙去脉”,不能想到哪算哪,编不下去就留白...
这个故事,从结构来看,可言分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场到“Minnie酒驾身亡”。这段叙事中,只有一个主题——纸醉金迷的人生。实质的内容有没有?没有!除了酒池肉林、歌舞升平、丰乳肥臀,还有啥可看?!
第二部分,从“Moondog离开Minnie的奢华居所”到最后“火烧船只”。这段故事中的主题(自我救赎、追求自由)稍微丰富了些,但也不足以支撑整条故事线(Moondog流浪、作诗、获奖、最后又将Minnie的巨额遗产与自己所得丰厚奖金付之一炬),虽然不可否认,在影片末了,剧情有了那么一些“高光”表现,只可惜“灵光一现”、“转瞬即逝”。
4,本作主旨
最后聊一下,本作的主旨。
1,爱情
Moondog与Minnie的爱情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相爱,却又分开;他们同榻而眠,却又另找新欢。这种爱情模式,似乎已经超越了“灵与肉”的界限,人们虽然读不懂,却渴望将其拥有。
2,生活
选择怎样的生活?不是一组固定公式,而是因人而异。有人将工作视为生活全部;有人将爱情视为生活寄托;有人将自由视为生活准测。
对于不同的人,生活的状态/意义/期待是不一样的,所以,过好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就够了。记住,人生只有一次,走过、路过、错过、活过,就结束了,请珍惜。
终
编剧★★☆☆☆(故事性不足,是硬伤)
导演★☆☆☆☆(过于个人化,如果是自编自导自演,可以理解)
演员★★★★★(演员最亮)
剧情★★☆☆☆(前半段找不到北,后半段些许高光)
视效★★★★☆(单从“画面”而言,足够“艳”,结合剧情就“衰”了)
音效★★★★☆(配乐做的好,与画面匹配)
推荐度★★★☆☆(“对半开”的影片,喜爱“视觉系”可以尝试)
近期,有部电影如一抹异色,席卷着火热的西南偏南电影节。
这部《海滩流浪汉》泛滥着性,烟草,酒池肉林;与其他竞赛作品相差甚远,气质过于活泼艳丽。
而当我们困惑于谁能拍出这般大胆的海滨狂欢时,得知导演,豁然开朗。
哈莫尼·科林
Harmony Korine
哈莫尼·科林是如今美国备受青睐的独立新锐导演,正在以全新的姿态闯进大众视野。
别看他一脸稚嫩,要拍起电影他比谁都狠。
美国影评人罗杰·艾伯特
影评人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曾在评论中称他是继戈达尔,塔可夫斯基等电影人后又一个粉碎传统并重组电影的新导演。
早前墨西哥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在英国《视与听》杂志(Sight &Sound)列出自己的个人TOP10,哈莫尼·科林的处女作《奇异小子》已与布列松,伯格曼,贝拉·塔尔的作品并肩在列。
说回《海滩流浪汉》,这应该是部既独立又商业的电影,它与科林5年前角逐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春假》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强烈的霓虹色系视觉搭配,但其实这并不是科林原本的作品气质。
《春假》(2012)
在观看了《春假》早期的拍摄场景后,独立电影网站IndieWire写道:“这可能是导演所做的最奇怪的电影,其本质上完全不同于他之前的作品。”
《奇异小子》(1997)
是的,在多年之前,科林拍的尽是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独立实验电影。突然间画风一转,从一个愤世嫉俗的民间艺术家变成了钟爱海滩的开朗少年,这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半熟的奇异小子
哈莫尼·科林
科林生于1973年生于加州,在纳什维尔长大,因其父亲也是独立导演,经常与科林一起看电影,算是科林的电影启蒙老师。
《侏儒流氓》(1970),科林的影院启蒙片
童年过后他搬到纽约与外祖母住在一起,仅是少年时期便与其他人不同,热爱看卡萨维兹、赫尔佐格、戈达尔、法斯宾德以及阿兰·克拉克等导演的作品。
《法外之徒》(1964)
天才总是辍学,科林亦如此。
考上纽约大学后,他很快辍学,想做一名职业滑手,但去做了一位脱衣舞者。在这时期里,他认识了领其入行的摄影师拉里·克拉克。
拉里·克拉克
拉里·克拉克是电影《半熟少年》的导演,而这个故事是科林提供的。科林与克拉克相识后,向他展示了自己写的一则关于男孩被父亲带去卖淫的故事。
《半熟少年》(1995)
《半熟少年》在当年获得了成功,影片真实还原了现实曼哈顿底层少年的生活,受艾滋病侵扰,充斥着毒品,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从这时起,科林开始小有名气,于是科林借此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两年间,半熟少年变成了奇异小子。
《奇异小子》(1997)
《奇异小子》是科林的处女作,充满实验性。其作者风格从那时开始展现,如拼图游戏般的影像碎片,完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奇异小子》(1997)
该片描述了龙卷风后的一个小镇里青少年们的日常,依然将现实一五一十奉上,混乱不堪的美式街头,毫无希望可言,带给人无能为力之感,绝望至极。
《奇异小子》(1997)
首映期间,很多观众因受不了虐猫情节愤然离席,但该片却得到了德国大师赫尔佐格的盛赞,并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了影评人奖。
道格玛宣言的承认
Dogme95
道格玛95宣言是一场由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克里斯汀·莱文和Soren Kragh-Jacobsen于1995年发起的电影运动。
拉斯·冯·提尔
发起者意识到,现今的电影太讲求特效,忽略了本身的电影精神,为了强调电影构成的纯粹性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他们写下了道格玛电影“十诫”:
1:实景拍摄,不可后加道具或布景。 (摄制必须在故事的发生地完成。) 2:取消无声源音乐。 3:用手提摄影机拍摄。 4:不可制造特殊灯光效果。 5:不使用视觉效果和滤色镜。 6:不得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武器等元素的禁用。 7:必须是现代题材。 8:不可拍类型电影。 9:电影制式必须是35mm。 10:导演的名字不在片头片尾出现。
《驴孩朱利安》(1998)
在1998年,科林执导了《驴孩朱利安》,列为道格玛宣言下的第六部影片,拉斯·冯·提尔称赞科林创造性地阐释了道格玛教义。
《驴孩朱利安》(1998)
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畸形的家庭,母亲已逝,父亲精神扭曲,而女主朱利安则活在这绝望的家庭,患有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科林总将影像聚焦到影片中这样的人上,讨论着现实的出路。
《驴孩朱利安》(1998)
科林的导演作品屈指可数,但每一部都深入人心。2007年,他拍摄了第三部故事片《孤独先生》,又将视角聚焦到常人不会在意的人群上:模仿演员。
《孤独先生》(2007)
这部作品描述了在苏格兰城堡里的一大帮模仿名人的演员们的故事,你会看到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玛丽莲梦露的,查理卓别林的。虽然众星云集,但科林依然古怪晦涩,悲伤但清醒。
消逝的那些年
《春假》(2012)
2012年,《春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科林将美国青年的荷尔蒙,纸醉金迷,无处安放的青春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沙滩,泳池派对,金钱和可卡因,永无止境的奢靡。它完全不同于科林以往的作品。
是什么改变了他?
《天地无伦》(2002)
其实早在2002年拉里·克拉克拍摄了《天地无伦》,但二人因创作分歧而分道扬镳后,科林经历了人生最低谷的时期。
科林与科洛·塞维尼(1997)
那段岁月中,他经历了与女友科洛·塞维尼分手的痛苦,同时一直在与毒瘾作斗争,滥用药品等问题。在长达八年的戒毒期后,当他再一次出现在媒体面前时,曾经那个俊俏清秀的少年也成了大腹便便的胡茬大叔。
哈莫尼·科林
就其经历而言,要说他变了,实际他一点也没变。
因为不管是偏商业的娱乐性电影,或是晦涩难懂的独立电影,他都能拿捏稳当,并异常出色。他更像是被时代选中的人,而非领航者。
《半熟少年》(1995)
就他早期作品而言,现实的可怕,《半熟少年》这部电影在美国艾滋病危机期间被吹捧为纽约市青年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要放在别的时代,恐怕就难以产生共鸣。
科林对这些是不屑的,尽管他不受主流媒体的待见,他也未曾想过要讨好他们。
“我的想法就是做到哪算哪,而做大制作电影,获得巨大成功啥的对我来说不重要。只要我一直做自己想做的,拍我脑海里的画面,我想我会很好的。” ——哈莫尼·科林《美丽的失败者》
《奇异小子》(1997)
忠于自我,这或许是每一位艺术家,电影大师的特质。他们都是异类,但唯有异类,方显珍贵。
我们又何尝不是异类,有时候我们只是自我设限,就而隐匿于大流。
《春假》(2012)
“做自己想做的。”听上去像一个理想主义者说的话,挺不靠谱的。
但当你真实地感觉到一些内心的东西时,你无法沉默,当表达欲占据心灵,任何障碍都无法抵挡你。这时你就会像科林一样成为夜空中最亮最奇异的星星。
《春假》(2012)
正如德国导演赫尔佐格所说:“科林发出的是把自己放在崭新位置的新一代电影人的清晰的声音,它永远不会成为世界电影主流,但这又怎样?”
不是主流,又怎样呢?没有人是平庸的,只是你不敢独特。
勇敢做自己,你会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你。
↓
留言互动
你认为还有哪些被大家忽视的导演?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征稿Tip
AME影视计划现开放征稿,各位若有好的导演,艺术家尚未被大众发现,请告推荐给我们,或撰写相关文章进行投稿,详情可咨询运营人员,长按文末二维码添加“AME同学”,欢迎大家~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推广/合作/活动/转赞
请长按扫码
添加运营者微信:
运营者微信号:
18067982443
扫码关注↓
公众号:AME影视计划
官方微博:AME影视计划
产量不多的哈莫尼·科林(Harmony Korine)近年作品一反早期的独立叛逆姿态,开始喜用大明星和流行歌手,表面上似乎在向商业制作靠拢,事实上却仍然是旗帜鲜明的作者风格。这部新片依旧沿袭导演钟情的MV拍摄手法:复杂多变的镜头机位,非常规的跳跃剪辑,不紧不慢的节奏,歌声不绝的金曲拼凑方式,再加上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令观众恍如置身连绵不断的迷幻派对,一阵阵麻痹神经的眩晕感袭人而来。尽管和《春假》在美术设计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这并不是叛逆青春故事的续集,而是用七彩糖果纸包裹着的中年危机话题延展。 诗人男主角一直过着放浪形骸的享乐生活,直到遭遇爱人殒命,才逐渐收起以往恃才傲物的本性,不断向现实妥协,却在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上找到“穷风流饿快活”的终极追求。这种司空见惯的自我救赎题材在好莱坞影片里屡见不鲜,然而在哈莫尼·科林的镜头下却展现出暧昧不清的意味。导演似乎将自身的不堪经历投射在这个男主角身上:对爱人的情感亏欠,与家人朋友的渐渐疏远,对世俗名利的抛弃,以及对自身才华的无情戏谑。 可惜是从头至尾男主角油腔滑调的塑造演绎,连同导演不屈不挠的作者标签,令节奏渐渐变得松懈和乏味,碎片化的叙事与走马灯出场的配角统统缺乏起承转合的铺排,甚至是高潮情节也流露出生硬突兀的设计感。感觉男主角兜了一圈,又回到最开始的状态,影片与好莱坞心灵鸡汤题材拉开距离之际,也在滑向不加节制的风格炫耀,在破解中年危机的过程里隐隐浮现出难以捉摸的自恋色彩。
这分低的有点不像话啊……感觉给这片打低分的人,就不该看这个片……因为长的不是一种脑袋,当然缺乏共情
看似瞎胡闹疯癫,其实依旧包裹着浪漫和寂寞的内核。花花世界终抵不过虚无,而可以弥补虚无的只有无止境的狂欢了。
那么飘那么颓的《春假》之后,哈莫尼科林竟然拍了这样一部表面”fuck you and your money”内里其实是意淫自己有才华总会被亿万富婆看上的烂片。很失望,并且麦康纳黑肥硕的肚皮和大腿在脑海中再也挥之不去了。希望本片只是哈导生涯的一个意外
一直看Matthew McConaughey装疯卖傻癫痫晚期口吐白沫我也能忍住不骂,Zac Efron一出场我怎么就受不了了呢。一种自我放逐=嗑嗨了的精神状态,游走在社会生活和自由意志的边缘,随性的人物关系,剧本其实写得也挺满啊,但蒙太奇真的不要轻易设计并使用,一旦引起坏情绪也是愤懑满平。
一部油腻又自我意淫的《春假》,导演太不自知了。肥圆颓废的马修大叔真的是够了,那些一直说他演的好的人不觉得腻歪吗?他这种演法都出现多少次了。
看完《春假》和这部电影就大概能够猜想导演是一位什么性格和意识的作者。完全的无拘无束和自由奔放。还有马修啊马修,还有什么角色会吸引你吗,哈哈。
其实《春假》是个缤纷的“意外”,科林少见的第三人称创作,对观者来讲自然是更易于进入的“低门槛”,“流浪汉”由观察转为自反,是回归,回到那些由无数无意义游戏运动组成的酒神式阶段性流放与毁灭,只求保护和留住一丝对纯粹的想念。电影的肮脏颓废扼住了来自“正常”的喘息告解,科林以此勇敢直面嘻哈顽劣人生表象下亦可坦荡回味的苦涩和柔软。
1.最后烧船走人证实Moondog所有癫疯都是自知的。2.全片如预告片般都是套路的嬉皮烂梗,但导演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想要批判什么,没有生硬说教,一切都是有诚意的展现,熬过前二十分钟能入戏不少。3.Snoop Dogg的部分都还不错,角色很适合。4.妻子死前的狂欢、Moondog带bum们回家捣乱这两段唯美。
影展期间看部科林的电影就像充电,听听歌,打个盹。露个屌舔舔脚的马修麦康纳全程要不是本色演出,还真挺难的。#金马56#
Harmony拿着一桶巨大的可乐就进来say hi了 new fav from him 不管何时 他都是一个浪漫的人
3.5 《春假》里那份美式青春的光怪陆离瞬间滑入到油腻中年泥沼,真是一部泛着油光、恬不知耻和阳痿气息的电影。每个镜头都有好好设计一番,但整体实在令人“没眼看.jpg”。
太骚气了!!在合适的时间看这种trashy的电影真的是再爽不过的事了!但同时这也是个很丧的故事…还有佛罗里达真的要有刻板印象了…看完很想🍃
7.2 看似又土又黄又嬉皮,实则温柔至极且充满对人生的和解,科林一本正经的拍摄着绝对的离经叛道,可爱有趣又不失内涵,看到最后还是很感动的。
超长MV, 主演作为一个这么放浪的中年男子怎么还可能有这样的肌肉呢,人设不对。
这到底是个啥玩意?????????
我觉得比春假要好看的,尤其是配乐上不突兀。佛罗里达不是一个属于流行歌的地方,海滩上挤满了再多不怕死的年轻人,也不让佛罗里达属于青春。(片子看一半掉头去读海明威这种事有什么关联吗?)
人前尽交欢,人后皆虚无,起码这一层意思,哈莫尼•科林还是拍出来了,剩下来的,就是你能产生多少共情了。没有了《春假》里的轻快灵动,整部片子都像上了中年肥宅一样油腻腻的,如果他非要这个风格走到黑,那我应该也坚持不了多久了。
马力克在数字时代一直在试图拍出来的片子可能会先被哈莫尼科林给拍出来?
距离电影还有半小时结束我就离场了,可能我不懂他们的语言幽默,也可能他们的无厘头我也欣赏不了,但我真的已经尽力去看去理解这部电影了,但…我真尽力了,看不下去了。希望有人能为我讲解下,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种艺术我还真欣赏不来。这唯一的一颗星,是为了所有演员,那么多好演员得出演,可以得一颗。
能看到一个放飞自我把日子过得在大部分人眼里一团糟但到最后都没有“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一心一意做自己的故事真是太提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