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廷巴克图》,我想谈一些感受时,突然觉得打开的思路四面受阻。用画面影像传递出的现实,它在虚幻的故事与实景情境中,是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的,令身置地角天涯处的人感觉失灵。特别是对这类伸出求助之手的电影,想要与其感同身受那份重压的苦痛,它实际的分量是轻如鸿毛的。
可是能感知它的范围会没来由地扩大再扩大,好似被摧残得千疮百孔了,不知哪一处是致命的要害。索性表现“堕甑不顾”的高深吧,无言吧!可是内心是不情愿的,因为就连替古人惋惜、流泪这种排毒养颜的行为,它最深处仍隐含着一定的善意。无言,可能只是在等待适当的机会去表达。
所以,我决定撇开更深刻更有意义的杂念,给《廷巴克图》简单概括出这么一个故事:这片土地是在古兰经的诵读声中安眠的,原来安居乐业的小城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颤栗在恐怖集权下的睡城。有一牧民家庭,一家三口,索居在偏离城镇的沙漠中,家里有八头牛,游牧为生,父亲仁爱宽厚,母亲贤淑睿智,女儿聪明伶俐。他们念念不忘于昔日的生活,守护着幸福重现的愿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生活在故土上。
不料,某一日,牧民家的母牛到河岸边喝水,进而闯入渔夫撒网的领地,渔夫用鱼枪射杀了牧民家最宝贵的母牛。牧民得知详情,不听妻子的劝告,携枪前往渔夫处。由此,邻里之争引发了不可挽回的灾难。讨回“尊严”的争执决斗最终导致渔夫被枪杀(误杀),牧民成为杀人的罪犯,前一秒的平安与幸福已覆水难收。
从这里,悲剧继续深化。杀人者没有申诉的权利,集权恐怖组织的意志与决定便是法律。而这法律在示人时,它是穿着宗教与道德的外衣的。伊斯兰教义里规定,杀人者若求得被害家属的谅解,法律便不再追究其杀人的责任。渔夫的父母拒绝宽恕,牧民只有一条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宣判牧民死期将近时,牧民与统治者(恐怖头目)之间有段长长的对话,牧民沙眼里流露的情与理,在统治者的“法眼”里毫无意义,最多回馈一个冷冰冰的叹息。原始的文明便如此,生命不值一文,暴力永远是最行之有效的统治手段,平民对平民,统治者对平民,无一例外。
最终,牧民家庭赖以生存的4头牛被充公,牧民被剥夺了被探视的权利。直到被处决的那一天,夫妻相聚,真正的生离死别上演,这让整部电影在彻底惨烈的血腥中从“平庸”跳级到了它应该拥有的高度。
如是,你大概以为这部电影讲的便是一个家庭的不幸遭遇了。其实不然,这就是《廷巴克图》以小见大的立意手法。要醒目地映衬出疆土国界的纷争,揭示捕食者与强盗的罪恶,那么用“小家”来举例说明吧。为争夺“资源”,为一时的“尊严”,为忍气吞声的“积怨”,邻里之争引发的惨剧,难道不是这个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它们之间的矛盾与战争嘛!
如果说,以上借喻所表达的怒其惨无人道、怒其虚伪、不作为,怒其不争,里面含有各种讽刺揶揄的意味,那么就任智者各种猜想与解读吧,其实谁都脱不了干系,恐怖分子、掠夺者、殖民者、投机者包括当地受苦受难的民众自身。为此,电影还是选择了一个目标对象,宗教极端分子也就是“圣战恐怖分子”。虽然落脚之地踩得没那么坚实,但在蜻蜓点水似的点面勾勒里,还是看到了战地记者回馈过来的恐怖信息。
大概没人能忘记2015年年初震惊世界的新闻图片,人的灵魂在火海里屹立不倒,“伊斯兰国”以凶残的“火刑”处决了被俘的约旦飞行员,并以他们极端的恶反衬出了恶灵摧毁不了的正义。回到电影《廷巴克图》,观者也能感受到极端分子的血腥,无视教门之别,只要那些恐怖分子喜欢,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制定规则与法律,违者必究,轻则鞭刑体罚,重则石刑处死。
不能站在街上闲聊;女人不仅要穿长袍戴头巾还要戴手套穿袜子;男人的裤管要卷起来,孩子们不允许踢足球;不能自由恋爱;不许弹琴唱歌表达愉快的心情。在这些“不”的禁区内人们看到:飞沙肆虐的沉默之城;生不如死,逃又无处可逃的生命;提心吊胆顺从苟活的平民;踢空气足球的孩子们;威逼利诱的婚嫁等等。这些还不够,终于可以玩一次以儆效尤的游戏了。对所谓“通奸”的不服从者,石刑处置,把人埋入沙子里只露出头部,男人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女人的头被石头砸烂,随后他亦厄运难逃。
生灵涂炭如地狱的人间,似乎还有一丝希望。阿訇找来恐怖分子的头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后看一看成效,结果极端分子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一切。阿訇继续引领教徒劝善戒恶,集权的恐怖分子继续实行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暴力统治术。平民不能抽烟,极端分子可以偷偷地抽。平民不能舞蹈歌唱,极端分子还是可以偷偷地跳。即便被禁止,他们可以谈论齐达内,还可以偷偷地拥有唱Rap的梦想。总之,没有公正没有民主,枪炮就是无上的权威。
亲历过战争的人,会倍加珍惜和平。看过别人遭受不公与苦难,解析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更要捍卫公正与人道。听过一个有关“圣战分子”的段子,是说那些ISIS的恐怖分子通过看《天线宝宝》来减轻屠杀生灵的罪恶感,试图缓释崩溃的情绪。这样说来,便可以证明一件事。再强大的怪物猛兽,他们也有噩梦。
我看闲书,多少瞟过几眼有关西非的文字,那片土地的人文风貌也时常亮相于国家地理杂志。看到廷巴克图四个字,混沌的脑子里已出现了一张张泛着金光的黝黑色面孔,他们敲着非洲手鼓,脸上铺满了笑容。珍珠贝齿、橄榄绿色的瞳孔,艳丽多彩的服饰,就像西山处的火烧云,是映照在尼日尔河上的美,也是垂落在非洲沙漠上的光影。
没错,这是文字里记载的美好人间。后来,特别是近些年从互联网上知道的真相是这样的,头上顶着装满全部家当的洗衣盆,一家老小徒步走在逃亡的路上。饥荒,战乱,人、畜横尸遍野。出现在镜头里的依然是黝黑的面庞,但他们的眼睛不再明亮,嘴角流露的是欲言又止的绝望。
我想,来自毛里塔尼亚的导演希萨柯想要传达的便是同族人的这种痛苦的生存状态。单单就电影的故事类型而言,《廷巴克图》还是更适合戛纳的一种关注。但就执导风格来说,希萨柯的“企图与野心”显然是放在奥斯卡上的。他追求艺术化的拍摄意境,克制又圆滑的叙事方式也有其独到之处。具备了这两种设计感十足的条件,无形中削弱了这类“纪实性”影片的粗粒质感。
同样是反应非洲的非正常态生活,它在表现毒害儿童的代价时,不会比讲述娃娃兵的《疯狗强尼》凛冽疯狂;表现女人的生存状态时,不会比讲述女人割礼陋俗的《穆拉戴》赤裸直白;表现捕食者的血腥时,不会比《末代独裁》《上帝忘了乌干达》这类令人不寒而栗。的确,这次的独特之处是把视角放到了“极端恐怖分子”身上,可以引起关注,但笔墨清淡,印迹仿佛转瞬即逝。
但值得肯定的是,电影的名称为《廷巴克图》。但在表现城市“廷巴克图”时,你会发现这座赫赫有名的西非历史古城,它仅仅成了一个符号。城市的具体样貌是模糊不见的。电影的画面里出现的是无地标性建筑的西非一角。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消失了,你看不到建于14世纪末西非最著名科兰尼克·桑科雷大学,看不到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看不到藏有几千卷珍贵历史手稿的图书馆(已被极端势力烧毁)。
廷巴克图其实不再代表具象的地域名称,电影里的廷巴克图被“象征化”。可以是西非任一处被控制被摧毁的家园。也可能是导演自己的家乡,位于非洲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萨赫勒地带。总之这样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廷巴克图》讲述的故事是西非人正在遭受着的悲剧。
部落武装控制的地方,奉行原教旨主义 -- 女人们要戴手套、全员皆不准音乐。里面的刑罚也是相当的原始:鞭打、活埋以及石刑。互相之间的语言多种多样,交流还得靠翻译。法庭断定谋杀案之前,首先要征求被害者的亲属是否原谅了施暴者。宗教的力量固然也有所反映:阿訇直指世俗派是借安拉的名义,行自己的想当然管理。世俗派那帮拿枪的家伙,有时从善如流,有时我行我素,但不管怎样,还是给人以辩解的机会的。
简单的说廷巴克图是西非的一个前法属殖民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文化地位,而电影却不是要标榜,而是在叙述在外来的所谓“吉哈德”(和圣战有所区别)组织统治下的当地苦难的民生,一场与当地“长老”的对话体现了“吉哈德”组织蛮横且虚伪地用《古兰经》来掩饰自己的暴行,而一场无球的足球比赛也给了比较大的震撼,片尾那个小女孩慌张恐惧的眼神及步态正是当地人心理的真实外显。影片更像是部半纪录影片,表述的是寻求一种正义与帮助。
高级灰色调下,用平缓的节奏展示了2010年的廷巴克图的混乱残忍:女人被迫带手套;不能娱乐,唱歌;通奸男女双方实施石刑......露出头埋沙里,扔到死为止;看上的女子被强制带走结婚......这是与我们没有时间差的野蛮无理的世界,就发生在此时此刻,麻木绝望......
反抗在不断爆发:边唱歌边流泪承受鞭刑的女子;踢着不存在的足球的男子;强权下维护子母的父母。然而枪杆下的霸权,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最后都是沉默和消亡。
片中最喜爱的是一身色彩艳丽,穿高跟鞋女人。爽朗的笑,抱着一只鸡,仿佛不是这个世界的人,她的存在或许也是导演的奢望了。
先简述一下剧情,Timbuktu被极端组织控制,并颁布了一系列禁令。主线:牧民Kidane有一头叫GPS的牛在被Issan放牧的时候误入了渔民Amadou的渔网里而被Amadou击杀。Kidane去讨个说法的时候失手枪杀了Amadou于是被组织抓捕审判处决。支线:控制下的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惨状。
在电影里,没有十足的阴暗,没有十足的惨烈,但是那美丽画面的背后,无时无刻的不透露出当地人们生活的痛苦与压抑。禁止踢足球,孩子们只能凭着假想出来的空气足球奔跑在球场上。禁止演奏音乐,人们只能偷偷躲在屋里弹奏乐器来为生活添一点趣味。各种各样的禁令压得人踹不过气。足球被组织成员捡到,都不敢说是自己的球。偷奏音乐被抓,被判刑鞭子狠狠抽在身上。未婚同居,埋在地里被乱石砸死。一开始,我看到Kidane被判死刑时,还只是觉得他们严刑峻法。看到后面,我才发现,哪来的什么法,所谓的法仅仅是他们控制人们和满足自己的工具。一个组织成员看上了一个未婚少女,去求婚。不光什么礼物都没有,在女儿不同意,妈妈也不同意之后,就说那我会用force。因为家里没有父亲,母亲托人去找judge,明明是illegal的事,可是judge却说依照法,把那家女儿许配给成员。而Kidane就是被这样的法给审判,没有丝毫辩解申诉的机会。不过在这阴暗的环境里,希望之光还是没有灭掉。孩子们为了假想的足球挥洒汗水,女子在鞭刑时放声歌唱,大婶在楼顶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
开头和结尾的鹿或是羚羊(原谅我眼神不好认不出)的奔跑,小女孩和小男孩结尾的奔跑,导演的含义是什么我不知道。我自己的看法是,他们拼尽全力奔跑,想逃离这一切,逃离自己的命运。但是逃脱掉了吗?影片戛然而止。
廷巴克图,一个被极端组织统治的西非城市。在那里,只有寂静的悲伤...平静的电影,残酷的电影,最后,小女孩拼命地逃,但,她又能逃多远呢?
导演来映后问答觉得他有毒师里的炸鸡叔神韵;影片批判抨击直白,但手法内敛克制,导演甚至多次强调幽默感用以平衡;虚拟足球,鞭子伴奏的歌,男人抔土的舞蹈,看似奇特的一幕幕震荡内心;歌声动听极了,能清晰的感受到怒其不争背后的深深依恋,那金色的故土、夕阳残照的水面、还有被迫远嫁的她
大荧幕观感反而更无聊了⋯⋯看到一半就真的⋯也不知道是该如何代入,反正除了摄影和克制出的诗意,一无是处。
被那帮小孩踢不存在的足球那段恶心到了。关键是讲得道理既不高级,又矫情得一塌糊涂。算是猎奇跟政治正确赢了白左们的心吧。问题是这片儿法国白左们真的看明白了吗?马里可就是你们的未来哦!
感谢廷巴克图,让我们知道在地球另一端生活着的人们正在经历着什么。当我们在肆意挥霍我们的资源的时候,不要忘了那些正在踢着空气足球,无法放声高歌,整日被恐怖和贫瘠围绕着的人们。
毛里塔尼亚历史上的首部奥斯卡提交作品。执着水准、叙事能力和镜头语言非常青涩
8,伊斯兰世界面对现代化的一种宗教和文化困境,这不仅只是极端化带来的,传统和信仰同样对当地普通人施加了很大印象,希萨柯其实是有一点非洲贾樟柯的意思,他在用大漠黄沙和骆驼水牛来记录时代。摄影很棒,加了不少分。
Screening and auteur Q&A.廷巴克图生活画卷。导演比较严肃正经,拍这部片本来在马里但后来移去导演祖国并且得到政府资助。展现当地人情的电影语言独特又幽默,音乐摄影一流,“踢足球”那里实在太喜欢了。
三大电影节一向喜欢多元文化元素,挖掘不同国家的电影,就像萨蒂亚吉特·雷伊当年的电影,或者张艺谋、贾樟柯等人,西方世界向来喜欢这种能够呈现一个社会和国家现状的电影,它记录下当时的文化习俗和人文风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有时候甚至会超越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这种观影就像旅游了一番。★★★
题材A+,风景美,摄影美。配乐太好听了!!!让我想到Eleni Karaindrou,尽管某几处转折略生硬。叙事虽然有点乱,但能让在看之前什么都不知道的我,半道琢磨明白故事大背景,合格。
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导演的政治表达,一群少年踢着一个不存在的足球,用以代表对独裁统治的无言反抗,(行为)艺术成为政治最后的战地。而这最后的战地我们也已失去。
散成一盘沙,是这几年最弱的奥外提名吗。。。
殖民地导演能拍成这样不错了。有若干场景和配乐很有感觉,无奈想玩多线叙事但是一盘散沙。这个剧组急需一位剧务,没有人查连戏,镜头衔接的地方演员动作表情都不连贯。
不打分。伊斯蘭有太多不屬於華人的文化脈絡:獨裁政治、畜牧經濟、地方軍閥、狂人宗教.....我不敢輕易去評判這些伊斯蘭生活的對錯,甚至認為輕易隨著鏡頭去評判鏡頭外的現況對錯這種心態是屬於第二世界觀眾式的傲慢,儘管它拍得深刻又有力。意象很美。
Lonely Planet西非版的封面,看了以为从此去不了了。幸好对旧殖民地负责的法国人,联合马里军队,还是赶走了叛军。电影虽然有些失焦,但还是聪明漂亮揭示出宗教原教旨主义带给这里的荒谬灾难。
关注人类苦难是电影人的本色。
歌唱是怎么也压抑不了的欲望。
散文式的叙事片。如闲笔似的线索交错杂糅,饰以寥寥几幅西非萨赫勒的大远景,纪录片般呈现着“当下”的古城廷巴克图。然而故事又是突出的,片中最多的镜头,给了人物脸部的特写,始终聚焦,反复定格。无疑,这是一个有野心的故事,尽管很多人对这样外露的表达并不买账。也可能,正因为它的异域背景,使这介于声嘶力竭的商业片和静默无言的艺术电影之间的风格,收获的更多是宽容的赞许。Anyway,如今改弦更张的我现在更关心影像背后的“地方”,那片被现代文明隔绝的荒漠。PS:马里人法语说得真溜啊
高赞三星搞笑。其他没什么好说的。
看的浑身发抖。就这样,仅有的一点点文明,音乐,展示自己的美丽,被最愚蠢的拿着枪的,口口声声以宗教名义破坏着,践踏着。F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