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剧情是个很典型的女性励志温情电影
生长生活在印度传统家庭的沙希,只想当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在固定的生活模式和狭小的交际圈里逐渐与时代脱节,因为不会说英文受到家人嘲笑,其实不单单是英语,从各个方面,沙希都像一个跟不上节奏的老古董一样了,生活方式单一没有变化,沙希早已和家庭成员自说自话了。
结果因为亲戚结婚的缘故,被迫独自一人来到纽约,异国他乡因为语言不通,经历了数次打击后决定去学习英文,四周简单学习还有和他人敞开心扉交流的过程中,沙希逐渐恢复自信,也得以把藏在心中的话,告诉了家人。
整体比较落于俗套,但好在避开了印度电影夸张的表演和煽情毛病,清淡稳,由简入深刻画出了一个在固态慢节奏的传统生活中的女性,如何踏入未知,克服恐惧的故事。
我想起不知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句话,当你离开了你给自己建立的那个舒适的环境,不管走出家门也好,另一条街也好,另一个城市也好,另一个国家也好,另一个家庭也好,面对外界,面对陌生人,每一天,你都将变回一个初学者。一切都是陌生的,需要你从头学习。
看上去英文是沙希的唯一障碍,但阻止了她的东西不是英文,是她的恐惧,还有担心受到嘲笑和给别人带来麻烦的自卑感。这样小心翼翼诚惶诚恐的态度,也是导致孩子和丈夫不尊重她的最大原因。
她在飞机地铁和各个地方都因为害怕而不敢大方告诉别人她需要帮助,不敢直接对别人说,我听不懂,你能不能说慢点。所有面对陌生事物的恐惧在点餐时候到达了顶点,服务员恶劣傲慢的态度,在她身后排队客人不耐烦的抱怨,还有数次点餐失败,导致沙希紧张到极点,痛哭失声。她性格里最大的毛病,就是太在意别人的感受大过自己的,也是所有对陌生感到恐惧的人最大的毛病。其实她忘记留意,即使这样,她遇到的善意也远远大于恐惧,比如飞机上帮她翻译电影的大叔,海关处帮她填入境表的年轻人,餐厅里帮她递咖啡的路人,还有最后因为每天相处,交谈而逐渐喜欢上她的法国人。只要大方的说一句,我需要帮助,能不能帮帮我,就可以解决很多事情。
她恐惧大部分的日常小事,只要对她陌生的,她都害怕,但我又非常理解这种心情,这是每一个不善交际,害怕出门,容易焦虑多想的人的通病。在她去学习语言的几周里,沙希最大的收获不是老师讲的那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是大声说出她心底里想说的话,我需要帮助,我迟到了我能不能进来,我不会,我不能,我不敢,我很孤独。
电影中有一个小细节很值得讨论,当你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语言/生活方式出现节奏不均,你无法跟上他们,是不是你的责任。我觉得这个问题无法推介给任何一方,好比你嫁到一个可以说方言也可以说普通话的家庭,你作为一个外来者,其他人如果全部依然保留说方言的习惯,那么就是不尊重你,但与此同时,作为家人的自己,也该试着去理解和学习其他人的沟通方式,只有所有人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互相尊重,这个家庭还能顺利的走下去。任何关系都是这样的道理。
以前的历史老师非常喜欢敲黑板强调,语言!语言!语言是分裂了文明,割断了世界一切的罪魁祸首!
这么多年过去,我很想问问他是否还是这样的想法,我认同他的观点,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来说,阻力最强的东西第一是交通,第二就是语言,而这一点体现的最明显的就是宗教,古埃及文明的覆灭,最大原因就是入侵者对语言和宗教彻头彻尾的覆盖。西方殖民者踏入南美洲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南美洲一切古老文明和宗教都会被新的语言代替,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有人前来传教,佛教也流入已久,但一直没有一个宗教可以横扫中国没有一个宗教能成为核心,除了中央集权和皇室文化,最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文的复杂和多意程度隔阂了一切。同样的道理,伊斯兰教也非常明显,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文明的紧密连接,甚至相辅相成,建立了一道无法攻破的文化和思想之墙,正是这种巨大的隔阂使其逐渐走向今天这样的道路。
扯的太远了,对世界来说是这样,但对个人,语言恐怕永远都不会是隔离了外界的第一要素,电影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细节,就是沙希和法国人在街头一次各说各话的交谈,沙希用印度语抱怨自己的苦恼,法国人也对她喃喃自语般说着法语,两人一边走,一边这样互相说着话,谁也听不懂,谁也是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还是很自然的交谈着,因为他们需要倾述,需要陪伴。
电影里的语言班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环境,每个人说着不同语言,但口语的交流力在这里无线减弱,互相信任成了沟通的第一力,这是在一个对他们所有人都陌生的,有危险有敌意,但也有无线潜能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理想关系。
绝对陌生的环境是一个人开发自己潜能,克服恐惧的最佳舞台,但最后得到的一切,都会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自爱。
沙希在法国人最后的表白中说了这段话,也是电影要表达的,无论如何,不要讨厌,放弃自己,面对一切未知没有人是一步登天,什么都学会了的,生活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道答卷,难题,你在学习,其他人也在学习,他们需要学着尊重你的感受,你要学着站起来表达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感到害怕的,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真的。
看了一部很舒服的印度女性电影《印式英语》,女主角看上去30多岁,特别亲切,特别美好,一查,女主角竟然是63年的,60岁了?怎么可能! 再查查,喔是2012年的电影,女主拍电影时快50了,可为什么在院线会上映一部11年前的电影呀,好像也不是经典影片。 再查了下,女主叫希里黛玉,好熟悉的名字,已经去世了?在2018年的2月24号。恰好是五年前的今天。 我好像明白为什么电影要在今天重映了,电影里的美人前一刻还在顾盼生辉,下一刻我想象她60岁的样子,而现在,我已经知道她不会有60岁的样子了。突然有点难过。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看完这种片子有种想学习的冲动,我把这个就定义为“励志电影”。 虽然“美国梦”的痕迹很重,但是仍然让人觉得是部不错的电影。可能是因为和美国相比,中国和印度都相对的属于语言上的弱势群体,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语言弱势。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其实只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语言,并且拥有自信将它说出来,我们的语言能力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提升,语言是没有任何捷径而言的。 整部剧情就不再复述,就评论几个很有感觉的点: 1.judgemental sashi在问她的侄女judgemental的定义时,她侄女举了个例子:比如不认识你的人会觉得阿姨你是个很保守的传统印度父女,而实际上,你是个思想开放追求自由的女性。而sashi的丈夫,本应最了解她的人,却武断的认为她的妻子是个不能独自走进纽约,走上繁华的曼哈顿街头,而只能在家做些小打小闹的拉杜的家庭主妇。可事实上,导演在一开始也告诉我们了,sashi其实是个会跳迈克尔杰克逊,和儿子没有任何代沟的新时代女性。这其实就是导演最后通过sashi在婚礼上的发言所宣扬的一种价值观:平等的对待,关注彼此的感受,家人是永远不会judgemental(武断地)评价你的。 2.法国男人 法国男人的出现和最后的婚礼上sashi对他的感谢,终将表明这个男人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但是却教会了她如何去爱自己,只有爱自己,你才会爱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对你有吸引力。本想着这可能是段艳遇,但是最终发现是碗心灵鸡汤。sashi也对她的侄女解释,他们之间不是爱,是尊重。这可能就是亚洲导演和欧洲导演的区别,亚洲导演多数都能在这些情节的控制上“发乎情、止乎礼”,而我昨天看的《午夜巴塞罗那》则是完全的随着人的本性来发展,无谓那种设置好,还得依据上下段落来设计到底是艳遇还是洗礼。 3.做好自己擅长的事 她儿子把拉杜撞翻的情节有点狗血,但是sashi的抉择确实让我惊叹,她可能是对之前在家庭和英语课之间的抉择而有过后悔,也可能是她发现家庭仍然是她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胜过其他。她说:“如果连自己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那做其他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也给了我个人一个人生上的小思考,与其什么都做好,不如先尽力地做好自己擅长的,再慢慢努力其他的。慢慢来,用心做。 4. 爱我吗?要是不爱,我干嘛还多给你一个拉杜呢? 导演对sashi面部细节的把握让我有时也很讨厌她的丈夫,为什么要践踏她的尊严,要把自己置于sashi之上,夫妻间不就应该是平等的吗? 而影片的最后,sashi还是原谅了自己的丈夫,因为她爱她的丈夫、孩子,更重要的是,她相信她和丈夫之间会重新取得平等的关系,而非一方弱势一方强势。她丈夫也因为妻子的蜕变和法国男人的出现感觉到了危机感,因此,我也相信,他会改变,我相信这个ending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一个结局。 至于sashi的女儿、侄女、英语课的,就不一一赘述……
“如果我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是个好故事,但剧本把文化自卑、女性平权等问题打散冲淡在家庭温情剧中了。丈夫问女主“你还爱我吗”绝不是担心女主移情别恋,而是对男性在家庭中权力被动摇的恐慌。P.S.艳遇这一段拍得真赞啊,果然法语是最适合讲情话的语言。
港译能不能正常一回?纽约精读游。。。
其实又是一个从头到尾把女性放在待拯救位置的故事,即便是爱慕她的法国人也是一个救世角色;沙龙看完好像男性观众都特别有表达欲,但是这片子我感觉跟文化冲击没有半毛钱关系,就是一部女性电影,女导演的女性视角非常明显。并且有一个概念传达的很不错:欲被拯救,先自救。就跟欲被爱先自爱一个道理。
女主漂亮能得两颗星,对!我就是死乞白赖的nc外貌协会!而且我还是个吃货,想吃拉杜球!
影片的视角很特别,从一个简单的家庭主妇学英语的角度来讲一个家庭和励志故事。在家庭里女性地位可能在整个世界都是比较低的,本片以一个轻松的基调讲诉一个家庭主妇赢得了家人的爱和尊重的过程,很有社会意义。都说印度出神片,人家是确确实实善于发掘生活。女主角的中文译名太美了- 希里黛玉。
【印度】将跨文化冲击的喜剧、女性价值找寻以及家庭故事齐力包裹,说的是学英语,其实也关于好好学如何爱自己;即使十多年后回看故事中的刻画,角色有些脸谱化,但这无碍于它本身释放的积极能量。设置/复杂化“Laurent”这个角色有点画蛇添足,但看到Sridevi游刃有余地去表现自己在面对陌生环境的怯懦和渐渐成长的自信还是足够爽快的;看到维基有个“印度Meryl”的加冕,突然就好怀念她。
“如果连最擅长的事都做不好,转去别的领域又有什么意义呢?”非常好,女主角有取有舍,有礼有节,自省又沉着,是非常智慧的女性。飞机上那个老头印象最深刻。
我从来没有把印度电影放在我心目中很靠前的位置,但每一次都被这群可爱的印度佬们的真诚深深打动。印度口音的英语,从TBBT的Raj开始似乎就掀起了一种全民嬉笑吐槽的热潮,嘲笑着这种口音逗趣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流利地说出一口不带中国腔的英语呢?“谢谢你让我觉得,对自己有信心,无比感谢。”
在印度说印地语会被鄙视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个民族够了吧而且英语明明讲得很难听
3.5照样是没心没肺的励志,最后歌舞一场化解所有矛盾,剧本还是挺有趣的,将纽约的移民融合与印度的女性平等主题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故事本身还是流畅和有说服力的,虽然角色一如既往地扁平化,但还好有些有趣的场景来拯救,电影中还谈到了有名的喀拉拉的香蕉片,去吃过就知道了,太甜了
虽然我很烦又是“即使家人丈夫再糟糕也要坚守家庭”这种主旋律,不过靠自己努力赢取尊重是好的。另,片中鲜衣怒马的生活和欢快自由的印度女性真是与前段时间频发并且逐年递增的“强奸之都新德里”案件形成巨大的对比和讽刺。
其实蛮无聊的片子,剧情简介已经透了全部内容。但是因为女主实在太美所以居然完整看下来了。PS:湾湾给这部电影起的译名是——救救菜英文【笑趴在地上……
每个人都赞美灵魂的独立。
女主漂亮得能下三碗白饭!!法国佬一见钟情再见倾心我太他妈能体会了!!以及……我老觉得法国佬特眼熟,特眼熟……可惜脸盲患者实在无能为力……另外,结尾不小心又泪崩这种事……啧,还好左右两边都坐的是大叔被我眼角瞟到他们也在偷偷擦哈哈哈哈(五十步笑百步是什么心态啦!
无知的时候他会取笑你,进步了他怕你离开。
1.印式英语我真的听不明白,只懂一句“说尼”,2.飞机老伯萌了,3.英语班人人都有爱,法国人帅,4.……,5.印度女人都有一双能迷死人的大眼睛,6.有好故事看有好歌儿听,爱死,7.最后演讲那段看哭了,哭了,8.好吧,去印度走走
#TIFF#今天同样看的是媒体内部放映场。题材蛮有意思的当然也延续了宝莱坞电影的特色--歌舞表演。其实这事在中国也应该发生不少的,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人拍这个。
无意中看了一部很棒的印度电影。女主是中年家庭主妇,不懂英语,在家中备受奚落。偶然来到纽约,四周内学会英语,并且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剧情很简单,但是对婚姻,对家庭的探讨是很深的。她说,婚姻,是两个平等的人的伟大友情。她要的不仅仅是爱,而是尊重。当对方忘记了这一点的时候,你要继续爱
莎希在婚礼上的英文祝辞让她重新得到家人的尊重。所以尊严,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来争取的。
我只想说。。女主角63年的啊都50岁了!!怎么居然还可以这么美啊!!!那个眼睛大的可以把人吸进去啊救命!!!!!!!!!!!!!(剧情实在很让人捉急…我承认学英语的桥段是半快进看完的啦=v=……(不懂礼貌的小孩什么的最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