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香港新浪潮导演大展宏图的黄金时代,徐克《上海之夜》、《刀马旦》,严浩《似水流年》,方育平《美国心》。
1984年严浩导演《似水流年》
1986年方育平导演《美国心》
1984年徐克导演《上海之夜》
1986年徐克导演《刀马旦》
1986年舒琪导演《老娘够骚》
1986年吴宇森导演《英雄本色》
1986年关锦鹏导演《地下情》
逻辑不太通,男主喜欢女主那他去亲小板凳?情节有点强行尬喜,小板凳任务形象太浮夸了,浮夸的有时候有点受不了,然后最后所谓的傻人有傻福?这部剧我想吐槽点还是蛮多。在警卫赶乞丐出桥,把锅碗瓢盆全部砸坏时又感觉很悲伤,深深地感觉现代社会的优秀。
男主还是耐看型,越看越好看😀
估计王家卫也看过这部电影,不然为什么要拍花样年华呢,为什么都要选在上海呢?看来,上海的女人穿旗袍就是不一般。
那个时候的旗袍,老少皆宜,她是一种老百姓都在穿的衣服,只要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在穿旗袍,老师,知识分子、有钱的女人都在穿,这是一种日常,很是能够和身份、地位相匹配,既显示身材,又能显示身份,还能显示修养。
当然,舞厅里也穿旗袍,但是他们穿的花哨。现在的时代学着穿旗袍,不知怎么的就学会了舞厅的这种打扮,开叉高点再高点,光怕大腿露的不够似的,但是却缺少了旗袍的底蕴。
?
7/10 非常可爱,先前以为侧重歌舞原来是沿袭最佳拍档式的夸张喜剧,而荒诞剧形式不滑向小品化反倒拍出了大时代背景。
加注了反叛精神的摩登上海下带有明显徐克烙印的家国情怀——两位有志青年桥下的“我们一定赢”、doremi和战友们的告别更加扣人心弦;另一边银元狂跌黄金高涨、战士在和平年代却要卖血揾食则是力道十足的讽刺。
凳仔开枪和舒仔躲藏两个片段展现了徐克在处理狭小空间内多方势力的娴熟能力,他在处理打斗场面时对镜头的组接也如一个清楚知道如何让汽车快速出弯的车手,地毯→子弹→吊灯、小偷的几次挪移到最后四人的抢钱都非常利落清晰地用镜头交代;另外几个主观镜头穿插在紧张时刻也助推了动力。
「混乱」相比前作则从氛围和对人物的影响变成一工具,仅起到制造分离或者拖延作用;同理,前半段过于急躁,好像整个上海只有这三人,当然了后面更多人物的加入证明他显然不是因能力不足要做简化只是想快速交织主要人物关系,这也可以看出通过戏剧化路径走向电影化的港片思路。
在诸多元素杂糅中我最喜欢的是doremi和凳仔吵架一段,在我看来对两性关系戏谑式的探讨绝对是效仿了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而他俩用卓别林与摩登舞女装束表演京剧唱段也是徐克式浪漫想象的名场面了。
鬼才徐克,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路人,他所导演和监制的武侠电影广为人知。像《蝶变》、《蜀山剑侠传》、《倩女幽魂》、“黄飞鸿系列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以及《新龙门客栈》等,都曾引领了华语武侠电影的新潮流。但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上海之夜》,知道且看过的人却并不多。
其实这部影片曾获得过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最佳女演员”、“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导演”等8项提名,说明它影片质量绝对有保证。
今天,鹿鹿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这部“徐老怪”的沧海遗珠之作,让你去品味一部不一样的“徐克电影”吧。
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是徐克与施南生成立电影工作室后拍的第一部作品,他尤为看重。因为在此之前,徐克在新艺城拍戏时,就对当时统一的香港电影风格已经产生了厌倦感,他想尝试一些新东西,但新艺城担心票房受影响,没同意。
这次,徐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当然热情很高,想拍一部“有自己想法”的电影。徐克说这部电影的构思是他在旅途中完成的,里面许多小片段,都是听身边朋友讲述的故事。他自己也想把自己对于喜剧电影拍摄的想法和理念放在这部作品中。
这部电影设定的时代背景是民国时期的抗战年代,讲述了一群在上海生活的底层小人物悲欢离合的故事。
因此徐克和施南生为了拍好“旧上海”的韵味,还专门去上海实地考察了一番,但因为时代变迁,为了影片拍摄效果,最后还是决定部分用实景,部分背景用模型和图画布景来呈现“老上海”的风格。所以,这部电影在细节上既有向早期上海老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的致敬之意,又带有五、六十年代港片的感觉。
在音乐上,则找来当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来配乐。黄霑虽然没去过上海,但对于写过《上海滩》的黄霑来讲,这又算啥难事,于是一顿酒的功夫,就给了徐克十二个主题旋律让他挑,最后他挑中了《晚风》作为主题曲。
这首歌由叶倩文演唱,结果歌比电影红。这部电影也成就了徐克、黄霑、叶倩文得以结识的一段影坛佳话。
一面是大人物们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一面是却是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艰难。有钱人在歌舞厅里寻欢作乐;底层老百姓有的沦落街头。这些都用一种夸张、癫狂的喜剧风格体现在影片中。让你看起来喜中带忧,乐中有泪。
既为男女主人公十年后“对面相识不相认”而着急,也因为看到他们苦中作乐的生活而开怀。
尤其是钟镇涛与张艾嘉淋雨归来,在屋中换衣,又加上叶倩文跳窗而入,屋中还有一个四处躲藏的小偷,后面还有来添乱的朋友。这一狭小空间的场景转换,动作腾挪,观众看着十分过瘾,却也着实考验了导演的调度功力。
片中还有许多这样诙谐幽默的桥段,比如“钟镇涛吹大喇叭”、“张艾嘉跳舞”、“叶倩文参选月历皇后”,都让人忍俊不禁。
相比当时同类型的香港电影,这部《上海之夜》的构思在当时也颇具独创性。也难怪在2009年,徐克电影工作室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中,徐克还表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来,他最满意的作品首选第一部作品《上海之夜》”。
希望徐克这部冷门佳片,能给你送去夏日微凉!
我是鹿鹿,给你品评好看的电影,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咱们下次见!
觉得不错,请给我点个赞!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很喜欢。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