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不知道它是小说翻拍的情况下,单纯地去看完整部影片,还是会很感动的。就在他说“我的玻璃屋一直都在”。之后在茫然时突然想到了这部电影,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就像是那个初恋,我们为了不那么狼狈地和现实对抗,我们选择了按部就班随波逐流地朝九晚五,因为那么多东西牵绊着我们让我们活成他们眼中成功的模样。而当我们不再有激情时我们才想起当初那个信誓旦旦的梦想,而此时,他仍然再原地等我们去拾起,还是早已难觅踪影,无法挽回?
不是所有时候都会有个丁成功在等你的,梦想亦如此。
额,看了书评,再一次体会到电影和书是很不同的两种表达方式,电影得经过多次再创作,而且很难把书的深刻表露出来。
玻璃是最干净的东西,看完整部片子丁成功的这句话我记的最清楚。 先说说丁成功吧,这是一个非常霸气的角色。确实很霸气混混中的扛把子,带头打群架,桀骜不驯,很有一股痞子的感觉。尤其打群架的时候很有气势的。窦骁演的真的挺不错。在他遇到晓兰之后一点点的情感流露和深情都表现的很好。丁成功是一个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梦想。他喜欢吹玻璃就去学习和坚持,做一个匠人;他爱晓兰所以他会一直默默地守护和等她。他会护着自己的弟弟妹妹,他会默默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电影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感动落泪。第一处是丁成功父亲已经记忆衰退模糊,但还是记得儿子爱打架会受伤,亲手给他做了护甲作生日礼物。父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在这时候的丁成功虽然表面平静但是眼里却有泪有愧疚有难过有感动,看的我很心酸很难过,对于这样的镜头我从来都没有抵抗力的;第二处是送晓兰回去的时候,在车站昏暗的灯光下,背后有一对小情侣在拥抱不舍离开,而丁成功和晓兰只是默默站着,中间仿佛隔了无形的墙。当晓兰拿出钱包让他帮自己选人的时候,感觉丁成功整个人是机械的懵的,很受伤,但是他还是说“如果你选错了,就回来,我会一直等你”。一个人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一直等你是多么深情的话语。第三处是在丁成功父亲的丧礼上,他一个人坐在台阶上,整个人在出神,不知道在想什么,但是周身都散发着孤独和悲伤,让人好像去给他抱抱。在这几处,窦骁处理的很好,完全看不到以前角色的影子,演技真的很棒啊!!!而且这三处真的很感动。 再来说说整个影片。 影片最开始的镜头,是从玻璃往外透视,然后玻璃碎裂感觉预示着什么。时光倒回,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回忆过去,让观众去一同经历他们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90年代,整个故事娓娓道来。生活在厂区里的两个不完整的家庭,四个年轻人两位家长,互相交织的情感。故事借助了那个时候企业制改的背景充满了年代感。其实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记一直以来只是在书中或者别人口中得知,没有经历过无法体会,应该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能感同身受。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在看他们发生的一切。那个时候的人真的很纯真,感情朴实而真挚,热烈而长久,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友情都是期许和珍惜的。 影片中对于矛盾的刻画也很真实而感人。面对父母的感情,孩子们有矛盾也有欣喜,但是也逐渐在相处中变成了一家人;面对制改,大人们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忧愁,对于孩子们将来的操心;作为孩子,自己梦想的坚持和父亲期许之间的激烈碰撞,自己爱情和母亲期许之间的背离和矛盾;作为母亲自己的情感和孩子未来之间的矛盾等等,都给予观众一种真实感。但是事情有时候并不是你情我愿这么简单的事情,它有着很多现实的制约,并不是形而上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鸿沟,才会有矛盾的激烈。对于这些,给予好评。 对于整个影片,在海报上写的是“刺痛青春,向爱而生”。他们的青春没有狗血没有劈腿,只有纯洁以及现实。他们的亲情没有误会和决裂,只有浓烈。“向爱而生”他们每一个人的爱都那么浓烈。丁成功和晓兰之间没有那么的轰轰烈烈却也是默默相守默默等待;丁伯刚和苏阿姨之间,爱是成全和放手,也不非得在一起,但是即使我老了记忆力慢慢消失,你依然住在我心里;苏阿姨对孩子是伟大的可以放弃所有;丁伯刚对孩子是深沉和关心;小胖子默默承受那些外界的不友好,默默记录六个人之间的点点滴滴;珍珍也对大家都给予了最亲密的情感。爱是主题,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 但是这部片子的整体,我在看的时候觉得剪辑有些快了,而且有些地方的转折有些没有讲清楚。感觉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表达的不是非常好。再接再厉吧!
文 | 乐一狸
根据鲁迅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电影也带着内敛缓慢的文学气质。两个单亲家庭,各带一双儿女拼桌,升华出三段似是而非的爱情。异性兄弟的帮扶、异姓兄妹的秘恋、异性姐弟的疼惜,将六人命运紧紧捆在一起。
后来因为男方的儿子不成才,母亲为切断女儿与之交往,便离开男方父亲,举家搬离,两个家庭从此回到“半边户”身份。直至女儿考上大学、找到心仪工作、步入旁人艳羡的婚姻,母亲才松口气。可她并不知道女儿过得并不幸福,心中一直惦记着为她留守原地的男孩。
直到男方的女儿大婚,全家人又聚在一处,却发现一切面目全非:父亲得了老年失忆症、哥哥成了玻璃艺术家、母亲仍然单着、姐姐婚姻破裂、弟弟从胖子逆袭成男神,这变化无论悲喜,都难让生活破镜重圆。
所有情节,都伴随着国企改制推进:妹妹因贩卖废钢铁成为富姐,哥哥在当地成为创意个体户,弟弟爱上摄影从此找到人生自信,姐姐离开丈夫重回哥哥怀抱,爸爸无法忍受前妻墓地被征用开发而撞车身亡,妈妈只能眼看子女们挣脱羽翼,在风雨中逆行成伤痕累累的中年。
值得悼念的不只是剧变的时代,更是那些被碾碎的小人物的生命和爱情,悲剧再强大,也无法阻止生活向前:虽然爱情离席,家庭四分五裂,可故事中的人们只要活在人世,就有一股看破分离和推倒重来的蛮力。
片中表演最好的是邬君梅,把中年单亲母亲那种心理刻画的丝丝入扣。为了对得起孩子的父亲,宁愿只从生理需求出发寻偶;为了孩子的前途(可能部分为了自己的面子),主动回归单身;为了良心的不安,主动去照顾老丁……从表情到动作都拿捏的很好。吴刚的表演有点用力过猛,感觉他演的大部分角色都有些难负盛名,赵立新客串的角色也莫名其妙。剩下几个年轻人,除了妹妹之外,可以说表演的尴尬。影片结尾也拉胯到了极致,可惜了几个中年的好演员。
故事片和文艺片的界限并不明显。
《六人晚餐》如果算故事片,故事性太弱,如果算文艺片,文艺性不足。
此类电影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是天才、是人才、还是庸才,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本片里就展现了导演对剧情把控力度的不足。
主题是六人晚餐。那么,六人晚餐就应该是整部影片的重头戏,可惜,《六人晚餐》的标题仿佛是后起的,六人晚餐中复杂的人物和情感关系充满了戏剧张力,但是导演明显没有表现出来。
这种电影也靠演员。
故事片最好是演技派演员。当然,名导王家卫爱用偶像派甚至跨界明星演电影。后来的导演就觉得自己也能玩得转。
好演员不用导演费心。本片里吴刚和邬君梅的表演完全盖过了两个年轻主演,尤其是吴刚的演技,有的桥段达到飙戏的程度,足以令人屏息观看。
年轻演员和跨界演员,则需要导演调教了。偶像本来就是木头或石材雕刻而成的,好的导演是一把斧头和磨刀石,能够把演员打磨成他们需要的样子。
《六人晚餐》的导演却没有这种功力。整部片子里年轻演员的如同放任自流一般,略为出彩的倒是演晓白的胖子。
镜头、场景、打光,非常单调和刻板,没有一点导演自己的想法。看到一半,我就明白,这一部电影是“故事片”而不是“文艺片”,因为这里就能看出,导演并不是一个富有文艺气息的人。
再说,电影的场景调度。关键的几场戏,场景安排都不佳。
一场外景,晓蓝和丁成功的对手戏。两人争吵的内容是老生常谈的青年人关于未来的争论,完全没有必要说的又扯又长,点到为止其实就可以,完全说完也可以,但是整部场景的戏剧冲突完全没有得到展现,镜头、台词、演技……无一不尴尬出戏。两个青年人,在阳光明媚的野外,针锋相对,女孩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迷茫和飘摇,男孩在爱与守望之间坚持和忍耐,两人的未来如同男孩亲手制作的玻璃樽,破碎散落,埋没于青春的草地。这样一场戏,看下来跟喝白开水一般,令人昏昏欲睡。
另一场,本片结尾的点睛之笔。女主角和母亲的对手戏。
这部戏导演居然安排在汽车里。
可见导演并不是认为这场戏很重要。汽车里反复切换的镜头,实在像极了都市青春电视剧,最后,两人冲突达到极点,必然是一个急刹车。
套路啊。
所以,当母女开始争吵,我就知道这部戏要么是急刹车结尾要么是车祸结尾,鉴于女主角始终出现在画外音,我估计是急刹车结尾。
果然是急刹车结尾。
故事的背景格局很大,国企改制,时代变迁、两辈代沟、观念冲突……
落点却很小,六人晚餐,六人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命运轨迹。
以小见大。
常见的文学表达手法。
但是,导演明显没玩好。小而不精,大而不当。
只能算是按部就班地拍完了这部电影。
平心而论,这就是一部平庸的电影罢了。
【题外篇】
我尽量不在一部电影里提其他的电影,省的没看过的人烦心。所以在题外篇说。
对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本片镜头语言完败。同样是一个小小的舞台。海边的曼彻斯特未必比影片中的厂区更大,但是本片看起来却更加局促和单调,场景和色调都缺少变化,尤其是偏头蒙太奇式的一小段剪辑,简直是败笔。
对比《钢的琴》。《钢的琴》更像一部文艺片,投资不多,请不起大牌,好歹主演是影帝级别。《六》的主演是师弟级别,演技太弱。两者的镜头语言区别更加明显。
对比名为浪漫史其实全是饭局戏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有点欺负人了,两者除了饭局戏是影片重点之外,其他几乎没有可比性。
俞灏明见面会。片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婊子的情感纠葛,编剧把故事编得很差!什么感觉呢?就好比一个提前放学的小学生在操场和同学玩累了有些饿了跑到半路突然想起可以去亲戚家吃口饭,亲戚把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饭炒了炒没炒透且咸淡不均…所以对于一个饿了的孩子,这口饭吃得不香!另有漏洞太多不做赘述。
好导演太少,集体失语。
达康书记真是演什么像什么,不变的是他睁不开的迷离的眼神
窦骁这是要帅炸天啊
比较失望。这样的题材是我喜欢的,我以为会是另一部《孔雀》,会是一个时代背景下一群年轻人阴翳、残缺的青春与成长,但只是一部三流纯爱片,就像片中最后一次六人晚餐时,桌上中间那盘翘着屁股的“火鸡”。
感人励志
奇形怪状
小说本来描写的是一种深切的残缺之痛,国企改革大环境下工人们心里的残缺,两个残缺家庭中人物心理不同程度的残缺…挺好的故事但是被导演拍的不伦不类的,人物性格不鲜明、年代感还原的乱七八糟、剪辑莫名其妙、配乐也各种违和、那个特效真不是大学生作业?像把小说拍成了杂文?哦不,流水账!
实际上没拍好,情节凌乱,整体散碎,有点刻意贴青春片感觉,反而拖了后腿。但个人对这个故事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工厂大院的年代感,下岗改组,窦骁的角色,跟我表哥很像,个人有很强的代入感,这片角色还是塑造的不错的,整体有点可惜,本来可以更好
不太喜欢的电影没看进去,就是觉得俗。
看哭了,怀旧而感人
只能说看了几眼。
我是看在李达康书记在里面才看的,还有深夜食堂女老板娘张钧甯,还有楚乔传的燕洵世子,多么强大的卡司。一部传统的故事片,反映八十年代社会企业转型期的故事,也讲述着两个单亲家庭的悲欢离合。很纯净,很真挚的电影,不是太商业,我喜欢这种片。
影片毕竟是爱情片为主体 主线剧情关注男女主的地位悬殊的爱情 整个过程不能免俗 整部电影充满了许多人生的无奈 是时势使然 人无法改变环境只能被时代所改变 只是结局还比较理想主义 基本上每一个年轻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或许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机遇与魅力 你都已经无法再失去什么 何不大胆的去追求
窦骁怎么能笑这么好看!
窦骁简直帅成一道闪电。
又一部五星电影,情感就像玻璃,我们就是吹玻璃的人。中国就工业年代的衰竭之后新一代对未来的抉择。算是二刷了,窦骁,张钧甯,邬君梅,吴刚的演技简直一流,刻画情感很到位,导演李远爱情观点很明确,主线清晰,背景云南重工。“自甘堕落”和“所谓积极”的选择,跟主角间价值观和幸福尝试挂钩。
就像平叙一般无张力无重点。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和众多好演员。
原著小说是好的,改编太失败。导演负全责!
张钧甯这么美,窦骁这么帅,吴刚这么可爱,厂区这么有情怀,为什么评分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