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都是一句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我看到过一条评论说都怪他老婆离开他,他日子才会越来越糟糕,我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个家庭之所以没那么糟糕都是因为一个女人在支撑着。就是因为他说了会给她幸福,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连家都不要,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他他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执迷不悟,最终让她对他彻底实失望。她真的很累,她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却得不到你的珍惜。就连后来的挽留都只是想让她留下来对你好,你却一点也不想付出,真的让人失望。
“她不是不要我,是不要你”
孩子是最单纯无辜的,一个失败的婚姻其实最受伤的是孩子,他本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却承受着父母带给他的伤害。
电影从母亲离开以后一直都是父子在一起生活的情节,孩子无论如何都相信自己的父亲,就算自己妈妈过得很好,但是他也依然跟着父亲,相信父亲烧的一手好菜一定会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父亲却一直都没有兑现承诺,一次次的保证一次次的忏悔一次次的遥遥无期,最后竟然指使孩子做违背道德的事。孩子这么害怕,父亲却逼着自己的孩子偷窃。
这位父亲一直不想努力,暴躁又好高骛远,生性顽劣执迷不悟。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累的,他明明想要走捷径却走出了万丈深渊。最后孩子出狱再打听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又有了一个家庭日子过得还不错,他被抛弃得特别彻底。
这部电影让人压抑让人难过让人警醒,有的人不明白这部电影说了什么,只能说你日子过得太幸福,没经历过其实是很大的辛运。
我的总结:
“失败的婚姻下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她在最美好的年华跟了最一无所有的你,一定要珍惜。”
“孩子特别相信你的时候一定要给他做好榜样,不要让他失望。”
“生活从来都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
昨天看了由郭富城主演的《父子》,也不知道怎么的,马上就想起了前阵子看的美国励志片《当幸福来敲门》。也许是两个片子中都有父子这个关键词吧!但是两者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首先是故事性质上,《当幸福来敲门》是典型的励志喜剧片,全剧的过程虽然有不少曲折艰苦,但我们是感动,而这也是为了最后结局的成功做铺垫和反衬,越是艰苦到最后就越是感人至深,说白了就是要达到拍片的基本目的。而《父子》看下来一直是很压抑的。因为它是一个生活化的悲剧。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进,我们看不到任何的光亮与希望。
我个人觉得《父子》是部人性的悲剧。主人公周长胜在面临失业与饥饿时,选择了偷窃,而且是让他的儿子去偷。这是怎么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啊!依我看,周长胜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小人物,尤其是最后他没有勇气自杀。而他在片子中表现出来的好的方面(真的屈指可数)其实是固有人性的体现。但是我们在看完片子后对主人公并没有多少恨,至少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这深深地表现出了导演在处理情节故事手法上的高超。其实导演谭家明将我们的这种恨暗藏在了平凡而又真实的悲剧里。因为电影在叙事上生活化痕迹浓郁,这是缺点也是制胜点。缺点来说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它不能绝对地将平白的生活置于大众眼前。制胜点,正是因为其生活化,所以真实。我个人感觉《父子》很有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味道。我不说它像散文主要是因为它有点深度——作为电影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华语电影。
《父子》中无法掩饰的更多的是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而在面临这种境况下人做出的选择与行动。我们对于主人公的恨基本上都转换为对生活沉重的嗟叹与无奈,以及对故事任务遭遇的同情。
再看看《当幸福来敲门》,它是很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电影,我个人认为可以与《阿甘正传》相媲美。与《父子》相对照,取材同样的生活化,所以显得真切朴实。但是,电影表现出来的味道却截然不同——《父子》的浓重压抑气氛使我们感到社会生活的残酷和对幸福追求的艰难;《当幸福来敲门》的氛围则宽松多——这在侧面反映出了中美两国不一样的社会风貌。《当幸福来敲门》的人物在面临生活困苦时可以依赖社会救济,而我们的《父子》呢?偷窃真的可以说是很下策。当然这和两个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不同有很大关系,克里斯·加德纳聪明勤奋,有对幸福和理想的不懈追求的坚定信念;周长胜则嗜赌成性,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出手打人,还欠了高利贷。这点上可以说周长胜要学学克里斯·加德纳的“自助者天助”的道理,虽然这是在看好电影后的题外话。
另外,本人觉得这两部影片在命名上很有意思。《当幸福来敲门》英文原名叫《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我想第一个(也许是中国人)也是最为关键的被这部电影感动的人是翻译这部影片的人。一般人都只是照着字面意思翻译的,况且影片中也提到了不少“追求幸福”的字眼。能如此准确且诗意得翻译出这个片名的实在是好呢不容易!这让我在赞叹影片时也不得不佩服译者的高水平。《父子》的命名多少有点牵强,感觉影片主要在表现的是周长胜一个人,虽然儿子BOY的出镜时间和周长胜差不多。而它的英文名是《After This Our Exile》,个人感觉好很多。Exile的常用义是“放逐,流放”。很有韵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两部电影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它想表现什么。
7.4;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多年过后,只记得那段大尺度的色情片段 ╮(╯▽╰)╭
对那个结局有点无语
7/10。以冲突和暴力的影像方式打破了家庭情节剧固有的体谅和煽情套路,但又十分清晰细腻。开头儿子手持一架风车依靠着骑单车的父亲,车子左右摇摆无法承载儿子的幸福,单车突然摔倒将梦惊醒,停摆的风扇和铁栏将景深中的儿子挤压,随后一个主观视角里封闭的铁窗叠化母亲忧思的侧身,儿子与父母的镜头总保持相当远的距离,被孤立甚至挤压。父亲想爱却没有爱的能力,剪辑对此种心理的延伸很微妙:阿胜和阿莲做爱的场面从开端到高潮的剪辑完整流畅,阿胜与妓女寻欢时剪辑却顺序错乱,代表阿胜爱的只有妻子,无论妓女如何挑逗,阿胜都无无法进入另一个女人的世界。教唆儿子偷窃的河岸背景,树叶撩动的空景和父亲含泪的近景交替,被咬掉耳朵象征父权的堕落状态,阿胜倚树痛哭后悔恨地走下河,河上浮木象征还有救赎可能,儿子长大赎回偷窃的表也赎了父亲的罪。
开篇的美景和那首歌加一星
总算是看了
唉,我只有一声叹息。
。。。想明白一些事情~
sound basic lecture..
总有些纠结,无法原谅
父子
母亲走了以后才变得有意思了
13年前的作品,出自谭家明之手,这些年间,在电视看过数次不同的片段,很快转台,按捺自己,要从头开始看才好。到开始大量观影,每年都有看它的念头,不知为何搁置许久,可能看到评价并不好,可能需要等到夏天,各种不知名原因。今晚终于看了,摄影风格仍旧是最初看到片段掠影时的那种感觉,原来当时数次我看到的都是开头,马来西亚,情欲戏,而叙事偏弱,情感偏弱,对白偏弱,题目也应该为父而不该是父子,这种男性形象带来的家庭症结在最后也没有被好好处理,用同样的演员出演不同身份(如在一起却会是同样命运)带出偶然与必然这个是亮点,结尾导演说把这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真打动人,而片头提词则显得自恋,还是《最后胜利》更愉快,谭家明是老师级别的人物,却只单独在剪辑或镜头等某一分工中取胜,实在没有印象里那么值得推崇。
一个烂仔父亲的传说。郭富城一人饰演两角,颇有两种选择两种人生的“镜面”映照,可惜一个着墨太少,不过也算正常,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才各有各的不幸。父子之间就是这样,要么成为你,要么成为你的反面。不幸的是电影里父亲总是走向错误的人生,而幸运的是孩子受够了一切走向了反面。看的导演剪辑版又看了花絮,演员都很不错谭家明功不可没。郭天王自不用说,小男孩非常棒,如果郭富城能拿金马影帝,那他也能。杨采妮和林熙蕾也很棒,和郭天王两场情欲戏,张力十足,使影片增色不少,清纯与魅惑,两种美。
一次完全陌生的观影体验,整体风格上笼罩了太多传统台湾文艺苦情片的悲情色彩。
回忆里小孩玩PSP是BUG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发生在香港,可能是因为不同于以往港片的感觉吧~~
除了床戏,没什么好看的,而且床戏也不如去看日本动作片
小演员好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