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小的愿望》之前,特意先看了韩国原版的《伟大的愿望》。
原版是一部性喜剧,概念还挺有趣的,讲了一个将死的少年想要“破处”,两个伙伴帮助他达成愿望。有感动,有荒诞,有成长,也有少年情谊。而且它抓住了“喜剧内核是悲剧”这一特质,把一个人走向死亡的过程,置换为了一段“向死而生”的性爱,并在“高潮”中落幕。
这个创意本身是结实的。但同时我也觉得,原版拍得并不够好,无论是节奏、剧情的设置,还是结局处理,都不够精细。
看完我就想,这是多好的“翻拍”机会啊。
一个好的创意没有被执行好,我拿来把它重新拍,拍出一个更完美的结果。这样的翻拍,不才有意思吗?
但很显然,我们的绝大部分翻拍还只是单纯的“市场思维”,不是“创作思维”。更直白讲,是赤裸裸的“拿来主义”,是他人的成功我可以复制。
你可以这么做,这是你的自由,也是商业的自由。
但我觉得,这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态度。
从结果说,你把一部90分的原作,一比一复刻下来,又能怎样?
更何况,原作也只有60分而已。抄,都没找对人。
《小小的愿望》基本上是照着《伟大的愿望》拍下来的。
从人设到剧情,甚至连很多构图分镜,都完全一样。
至于那些不一样的部分,也多是“被动的改编”,比如一些必须要本土化的东西,还有就是为了过审要做的改动。
提到“审查”,创作者也确实值得同情。
比如对本片最伤筋动骨的发动,就是把“愿望”的内容给改了。
从原版到国产版的预告片,都很清楚,主人公的愿望是想“破处”,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后再死去,但在最终的影片中,迫于审查,却改为了主人公想要“谈一场恋爱”。
这样的被迫改动,还不止是直接抽掉了一部性喜剧的“性”字,更具破坏性的地方在于,它使得整个剧作的“关键行为”成了个说不清的事。
“破处”是个具体行为,不管当事人心里怎么想,只要行为发生了,事儿就成了,愿望也就达成了。这是很清晰的,可预想,也可评判。以这个具体行为作为愿望,整个故事的推进才是扎实的。
可“恋爱”是什么呢?
不清不楚。它无法提供一个可预知的行为,也无法勾勒一个可幻想的情景。以至于当这个愿望被说出来的时候,观众根本不清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牵手?是亲吻?还是冲到病房说一句:“我愿意做你的女朋友”?
完全不知道。
作为影片最大的“麦格芬”,如果这个愿望本身虚了,不够实在,不够有力度,那么整个故事也就泻了。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
当然,这无疑是审查造成的。但在发动过程中,是否有更好的改法?比如改成初吻?至少是一个清晰的动作。
但这样改,势必就要部分放弃“大保健”、“点穴”的梗,这显然也不是主创们希望的。对他们来说,至少“恋爱”是个模糊的词,还可以塞下一些暧昧的性元素,打几个擦边球,但由此带来的问题,他们或许来不及深想。
影片另外一点较大的改动,是结尾。
据导演自己说,这不是一处被迫改动,而是一种创新。
具体说就是,在原版《伟大的愿望》中,主人公最终完成了“破处”的愿望,没有遗憾地死去;而在《小小的愿望》中,结局是一个反转,主人公高远对小姐姐说,这个愿望是他编出来的,他只是想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要太难过,至少还有件事情可以忙碌。
这也使得两部影片有了截然不同的落点。
《伟大的愿望》比较单纯地诉诸于少年成长和同伴情谊,而《小小的愿望》在此之上,将主题又一次升华。它实际提出的问题是:与一场“死亡”相关的的所有人,该如何面对死亡前的最后一段时光。
那个愿望,将所有人联系在一起。它使得将死之人和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至于深陷痛苦,而焕发出了生机。它也使得一个被保护者和被成全者,最终成了保护者和成全者。这是死者最后的善意,也是生者得以继续活下去的心理基础。
坦白讲,比起原作,我还觉得这个改动是挺有意思的。
我不能说它多有深度,但至少在原作的基础上,它挖掘出了一个更高的涵义,这是好的“翻拍”应该努力争取的事。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问题也很大。
最关键的就是,影片并没有为这一层最后的反转,做任何一点有效和必要的铺垫。它的前面完全照着原作拍,只是最后靠一次闪回和几句对白,就把反转完成了。这简直太生硬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翻拍不应该是照着拍,而是要弥补原作的遗憾,进而挖掘原作并未涉及的那个更深的意义。
《小小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摸到了一点边儿,但很可惜,它并没有抓住这点意义来重新组织它的剧本。
以至于这点创新,也成了生硬的组接,失去了它本来的力度。
最后聊几句题外话。
《小小的愿望》也真是命途坎坷,接连经历了改名、撤档、撕番等风波,上映后,票房和口碑也不尽理想。
说到撕番这件事,我看到很多评论都在说:番位有那么重要吗?争来争去很丢人。
对此我的态度是:番位没有那么重要,但合约很重要。
如果番位这件事是合约里写得很清楚的,就应该履约;如果没履约,当事人有权利也理应站出来撕。
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行为,无论受害者是普通人还是艺人,我们都该支持他,因为这背后隐含的是所有人的权利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
围绕《小小的愿望》,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希望早日看到成功的翻拍片。
“翻拍”不是用来规避“抄袭”的挡箭牌,也不是智力懒惰的合理借口。它同样也理应是一种独立创作,是可以与原创相提并论的创作。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翻拍”的态度。
特意下载回豆瓣来评分,原来还是很期待这部电影的,想去影院看的,彭彭合同解约已经对电影印象不好了。也修改了彭彭的戏份,内容剧本已经变质了,还不如去看韩国原版的电影。
原本12号上映,结果还能篡改成13号上,真是吃相难看,呕吐🤮🤮🤮🤮
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还有这种操作的,这么的手段想要票房,那肯定要告诉大家,免得上当受骗。
如果说年轻的生命已经注定枯萎
是不是应该给在世的人多一点宽慰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感谢彭彭的演绎
他拥有所有演员梦寐以求的共情能力
高远从出场似乎结局就已经注定
与其把这个愿望理解成简单的需求
我会更愿意把他的愿望理解成这样
“不要让你们经历死亡倒计时的悲痛
我是得罪了上帝的折翼天使
但你们不是
你们不应该忍受这些
所以原谅我在最后的日子里骗了你们
但如果你们的悲痛能少一些的话
这就是我得偿所愿的小小的愿望”
“如果注定不能和你们一起长大
那就请你们带着我快点长大
等到我们再相见的那一天
我们一定可以手牵着手
就像过去在篮球场上一样一起跑着跳着
去看漫天星辰还有我们曾经说好的那片大海”
生命虽逝 愿望达成
无悔 感恩 祝福
愿你们一世顺遂❤️
在7月份还是8月份看到一篇有关《小小的愿望》撤档的报道,但是的标题极其吸引我,大意是这部片子的撤档是中国对“性”、“死亡”避而不谈的现实反应。对于死亡而言,直面它的态度亦或生活方式,《滚蛋吧,肿瘤君》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片子。由此,我对《小小的愿望》的期待值直线上升。彭、王、魏三位小演员也让我不讨厌,撇开流量不谈,彭彭的演技我是非常认可的。
所有的期待等到我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一整部片子看下来,除了搞笑之外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印象。它的搞笑是又破又烂的梗和导演故意制造的氛围,靠着演员夸张的演技和桥段。
片子的情节很简单,彭彭的两个兄弟帮彭彭实现他遗愿的故事。三翻四抖是相声抖包袱的技巧,导演和编剧很好得运用了这个东西。但是,显然,它完全不适用于此。在经过彭爸的长跑和三兄弟的海滩之行遇到小姐姐之后,电影开始了全世界都知道彭彭最后一定会和小姐姐*,只有导演和编剧掐着观众的脑子说,不,我不允许你知道。以海滩之行为分割,片子前半部分勉强能看,后半部分就是真的在拖节奏和注水。
有关于性的思考、讨论和看法在国内从未登过大雅之堂,言论的*让我们无从谈起,这部改编的片子,想谈而不敢谈,不如不谈。特别是结尾,彭彭说“我就是说说而已”,真的啪啪得打导演和编剧的脸。
那么我们单从青春片而言,它有关青春氛围的渲染只是做到了及格,灌篮高手的海报、玩偶,主演们篮球元素的服装,小学初中确实会填的同学录,泡面和火腿的搭配,这些确实是青春的元素,但是并不是加入了这些元素就能代表这是一部好的青春片。它们不过是一部电影的辅助工具,让人在无形之中有很强的带入感。而不是用3秒的放慢镜头甚至特写去强调它的青春感。无论是服化道还是镜头的表现力,让人觉得假但又不能说它错,这种尴尬的出境,没有打动我。
有关于调色,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用了实习生,这种用力过猛的毛病是我朋友圈里摄影菜鸟会犯的错。又蓝又黄又亮,我以为我开了美图秀秀。
以上。
在片名还是《伟大的愿望》时,这部翻拍自韩国同名影片的电影,是一部“性喜剧”。它的内核关乎成长,友谊,家庭,生命的价值等等。
自然,也包括“性”。
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伟大的愿望》变成了《小小的愿望》,虽然剔除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东西,但还是历经千辛万苦,呈现在我们面前。
所谓的“不可描述”,就是性。是影片里的“破处、做爱、处男处女”等等一系列,你看得见口型,却听不到正确发音的词汇。
一部所谓的“性喜剧”,当它失掉了性的元素,也就失掉了在语境之下,制造冲突的门径。电影本身的笑料,也在删除情色与情色的边缘化运动当中失去平衡。
于是,性元素的强行剥离使得情节的流畅性遭到破坏,电影呈现出来的东西,会给观者带来最直接的逻辑偏差,而非只剩下“喜剧”的外壳那样简单。
影片无形之间表达的东西:破处就等于谈恋爱,谈恋爱就等同于做爱,“点穴”就能制造恋爱的感觉……这一切,都非常的变态。在我看来,尺度也未必亚于直白的说出“破处”和“做爱”。因为这样的误导和胡诌,传达出来的信息,才是不健康的。
找一个女孩来破处,和找一个女孩来谈恋爱,这当中有着天差地别。显然,影片为了配合上映的“标准”,又懒得在现有剧本(韩版电影)上花费心思。于是,电影整体渐渐走向诡异。
比如说,如果只是找个可以和瘫痪男主谈恋爱的女生,最多算是来临终关怀,社会温暖。用得着整得这么大费周折,鼻青脸肿?很明显,因为事实上是人找来“做爱”,而非“谈恋爱”。大费周折的过程是笑点,笑点之后,逻辑就被影片囫囵过去了,给你个眼神,你也无法体会。
而那些强行笑点,也都是直男癌视角下,对于女性群体的低俗崇拜、恶意嘲弄。卖不了色就只能卖傻卖蠢,编改不足就用真实照片补凑拼贴——一面价值观崩塌破碎,一面正能量审美疲劳。
再比如,“标准”以下的高中生不可以谈爱,在校老师不能出入特殊场所。那么,影片设定里已经毕业的学生,和已经下海辞职的老师,还有什么理由再以师生的名义发生冲突?在丢失性元素的推进之后,连这类冲突都显得太过重要。
同样的手法尴尬用过几次,不免觉得可怜兮兮。
不能出现性,但是除了没有把性直白的说出来、演出来,其他该与之配合的内容依旧没有变,不管是跟从韩国原版的情节,还是剩余台词的暗示,“小小的愿望”,还不就是那个不能提的愿望。
不管怎么逃避、涂抹和修改,这份隐晦仍然摆在观众眼前,仍能够被拿出来津津乐道。剩余的情节脱跳和逻辑混搭,反倒成为了影片最大的笑料。
而超越这份破碎之外,能看到的,只有再熟悉不过的本土化手法:粗糙堆砌的年代符号,网络电影的滤镜搬套,创作者的疏懒和庸常。
很难想象,在一个回避性教育,不可以在影视作品中谈论性的环境里,人们却可以公开歪解事实,颠覆三观。
只字不敢提“性”,相关可以阉改,镜头全部照拍。电影如果这样搞,有没有所谓的“标准”和模式限制,创作的意义也都不大了。
的确,不论是《伟大的愿望》,还是《小小的愿望》,对于电影所涉及的东西,不能谈,还偏要谈,这件事本身就很难了。但是,并不能因为“标准”的限制而丢掉创作的诚意,删减和阉割也不能为影片的低质担负全责。
谈性色变的环境令人作呕,执意卖惨的滥造也充斥着油腻。
两颗星给彭昱畅,一颗星给魏大勋。
抛开电影上映前发生的风波,回归到电影本身,这依然不是一部好电影,导演,编剧得背锅。即使是有面对审查的因素在内,然而整部电影被剪的支离破碎,本应该深入的东西没有深入,无关紧要的东西却贯穿片子,为捧某男一号,刻意添加戏份,使得剪辑混乱,剧情跳跃,使得观众出戏。整部片子很好笑没错,可是笑点较多都是流于表面,低俗,无聊,为笑而笑,并没有对剧情推进有较多的帮助,导演功力可见一斑。
彭昱畅的演技是整部电影的高光,亮点,由于角色设定,他无法使用太多肢体动作去表达人物情绪,仅靠面部表情来施展演技,这是很难做得到的事,可是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完成的非常棒。无论是独白的台词功力,还是眼神的表达,都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整部片子我能入戏的时刻,除了高远的戏份,另外就是高远妈妈的戏份了。至于所谓男一号的表现,先不说演技了,说台词,台词功力太差,差到极致,对乞丐的咆哮,独自回家路上的独白,这些能表现的机会统统被他用来展现台普,演技部分就是没有演技,他就是严重拖后腿的那位。魏大勋的表现中规中矩,且个人认为笑点较多集中在他身上,挺好,虽然某部分会略显演技不足,但也不显尴尬,符合角色设定。
总而言之,对彭昱畅的未来永远抱有期待,无论他接什么戏,我都对其表现充满了信心,影帝到手只是时间问题。另外,只想对片方说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金子时时刻刻都在发光,你们再怎么使手段,也无法掩盖金子的光芒。
奔着轻性喜剧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中秋公映版基本是“学好”归来,台词破处都改成了谈恋爱,还有一段重拍的。整体中规中矩,节奏温吞,毫无兴奋点。最重要的还是剧本不落地这个问题依然没解决,地基没打好,人物就立不住,人物立不住,就没法产生共情。以及导演惯常的偷懒和几乎没有进步的小聪明就不吐槽了。就目前的语境下来讲,这个片子做为暑期档种子选手就有点差强人意了。4.7/10
还不错的~净化版的性喜剧,桥段都是套路,但也很好笑。沙雕二人组负责卖傻,彭彭躺床上示范演技。结尾很明显的一顿猛煽情,哭不哭就就见仁见智了
彭彭躺着(某个帅的角度想起了权游布兰手动捂脸表情)仅靠眼神和脖子的演出就值两颗星,即使听说被删减了很多戏份,怪不得感觉好怪笑完好空虚…听到彭彭绝望地被拼出一句我想…谈恋爱…观众都软了,已经发出去的一半笑声另一半落下去,有种被当傻仔受骗的感觉手动捂脸表情。是谈恋爱,听到了知道了,一点也没想歪,无欲无求,阿弥陀佛,善你个哉,中国孩子太难了,中国青年好演员太难了。年轻就应该想做多做,以少做其他没必要的无能为力的,当然姿势千万种,安全第一条,事前做好措施最重要,可别乱生孩子别作孽。那个恶心的田羽生怎么还不死呢。
兄弟想谈恋爱,所以就叫老同学、叫亲姐帮他完成心愿;司马缸什么都愿意为你做,所以你就叫她去做兄弟的女朋友。徐浩利用别人对他的喜欢,张正阳居然还说他太帅了。对对对,只有你们的兄弟是人,其它人就不是人。为了兄弟,他们什么都可以做,甚至可以是不道德的事。你们对“兄弟”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他是病人,所以什么都要顺着他,你弱你有理?殊不知,最不歧视病人的行为,就是不把他当成病人,让他觉得自己和其它人是一样的。以前司马缸胖的时候,徐浩各种嘲笑她;司马缸变瘦了,他又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了。哪有电影拿胖瘦、外貌做笑点的?(司马缸这个名字也充满了歧视)这不叫幽默,这叫人身攻击。作为一部反歧视的电影,却存在着另一种歧视。你拍的就是边缘人群,你还去嘲笑边缘人群,还把它作为一个笑点,真是又当又立。
作为导演的技巧为0,根本不配这些演员和这个剧本。更别提把“性喜剧”这个根本点改成了“谈恋爱”,国产电影新时代黑话..........片尾又上素人素材,恶心谁啊?
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他知道你知道那两个字是啥,但是他就是不让你说那两个字是啥。用化妆制造笑点,剪球鞋制造燃点,写留言制造泪点,炒话题制造卖点。兄弟感情只有一张合照,既无叙事动力也无法感同身受。愿性不再代表肮脏,女人不再拿来消费,不要用合照黑白化去冒犯逝去的人。
这片和前任3之间,也就差了一个上海堡垒...到流浪地球之间的距离
韩版“我想做爱”变成了中国版“我想谈恋爱”,很可惜。唯一进步的是“愿望”提升到了三重意义,第一层是表面的“我想谈恋(做)爱”,第二层是他人视角的“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第三层是成全他人“想帮我完成愿望的愿望”的愿望。
彭彭很真诚,但电影很不好看,翻拍把原版优点都摈弃掉,加入的改编又画蛇添足,那翻拍还有什么意义?
浪费时间的电影,梗老,笑点都意料之中。就这片番位也没必要撕了,不嫌磕碜吗?
相比价值观混乱,刻意潦草,笑点低俗,演员装嫩,恶意煽情等等来说。导演的审美低廉和谜之滤镜调色更胜一筹!
不打分是我对彭昱畅最后的温柔。
其实,国产版在故事架构及叙事情节上,基本忠实地按照韩国原版翻拍。但由“伟大”变成“小小”,由“做爱”变成“恋爱”,价值观是更正确了,正能量也更突出了,但“青春性喜剧”也变成了普通的青春成长片,观赏娱乐性大打折扣,就像做菜少放了盐,而且,在逻辑上也很有些别扭了。。。
韩国原版好好的性喜剧,啥都可以说啥都可以谈。你拿过来,也不敢拍也不能拍也不敢说也不能说,你说你图个啥。图你就有勇气?图你不洗澡?
挺好的,彭彭演的好,干裂嘴唇让人心疼。
为什么给了五颗星,一部分源于我对彭彭的好感。真的是一个太乖的孩子了,不说片方到底多过分,一直努力宣传,首映礼结束大家都走了,他一个人喊希望大家喜欢电影的话可以向朋友安利,然后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给个好评,据说最后一场首映,大家都走了,他还一个人蹲着给大家签名。被降番,被宣传黑幕除名。这个乖孩子除了一纸声明其他工作照样努力配合完成。对彭彭真的太有好感了,但是这五颗星不仅仅是因为好感,电影里,演员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虽然一开始有点儿不习惯感觉好像用力了,但是看着看着真的是笑到肚子疼,这就是他们的风格啊。虽然是翻拍,还被删减。故事还是完整的,笑点在,感动也在,推荐大家去看。当然也尊重为了彭彭果断放弃贡献票房的朋友。这个愿望,上映之路并不平坦,临近国庆,冲刺的时间不多,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不要犹豫,去看彭彭吧
片子最大的问题是非常明显的撕裂感,因各种原因,青春性喜剧已经变成了青春喜剧。不过,倒不特别讨厌这部影片。或许还是因为演员的关系,相比田羽生之前的作品,这一部在选角其实是很不错的,彭昱畅有点贱贱的躺式表演很好玩。而魏大勋新的惊喜,一个特别萌的天然呆,我还挺吃这种呆萌的。
9012年了王大陆还在用嘴演戏
彭昱畅演技是真的好,生无可恋的状态演出来了,哭起来真的是要人命。大勋花真的好可爱好好笑啊。王大陆张大嘴巴真的感觉要吃人啊,太尬了。(大勋花可以是男一的)结局强行鸡汤煽情,太无聊了,想看未删减版。
无论破处还是谈恋爱,本质上还是一部性喜剧,性别、有色笑话和直男视角撑起了全片。只能说因为主角是对情欲懵懵懂懂的少年,相比于《前任》也就没有那么油腻。彭昱畅和魏大勋救了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