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看剧的时候,因为有一些别样的期待,所以会急躁和焦虑。尤其是在看第11集的时候,那冗长的两大段对话,用脚趾头都知道cvb会是一个怎样的走势,觉得镜头语言颇有点乏味。 但从第15集开始,我完全放下了这种自我焦灼,实现了心灵的解放。阿遥一家去上坟的那段戏,我哭了整整半集,缓了一集半。那之后我就觉得,这部剧只要最后不是天雷滚滚把前面的优势都推翻,我就永远认可它是一部好作品。 这部剧很神奇,它打着治愈的旗号,宣传着云南世外桃源般绝美的风景,看似岁月静好,结果哭点一集连着一集。都没有什么明面上的痛彻心扉,是从一个个细节的点戳到心窝里,然后无处发泄只能一哭以表敬意。 看到20集了,我以为我感动遗憾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失去,但仔细想想,那些情感的核心,其实还是关于生死的命题。 一部用于疗愈的剧,其实讲了很多死亡。红豆的挚友、姥姥,阿遥的妈妈、爷爷,阿遥父亲的妻子,阿奶的丈夫、儿子,凤姨的女儿。可能有重叠,但带着不同的身份,几乎涵盖了人一生中所有重要的人。它不显得那么绝望,是因为她们没有表达出明面上的悲怆,就像剧中红豆的形容一样,就像一根刺,没那么疼,但很有存在感。 看别人评价的时候读到一句话,将这种感觉表达为“不是一场倾盆大雨,是一生的潮湿”(大意),深以为然。 南星过世红豆深夜里一个人痛哭,我跟着哭,红豆深夜打电话让妈妈去给姥姥扫墓,红豆妈在墓前笑,我在屏幕前哭。阿奶支开阿遥一个人在自己过世丈夫坟前的颤抖,更是把我狠狠代入了一个老人孤独的内心世界,哭得几乎崩溃,再加上阿遥爸爸那段笑着说阿遥妈妈过去的事,他们笑得越自然,我内心越难过,因为太真实了,太多表情可以从身边人里面找到影子,然后悲凉感扑面而来。 看到第19集和20集,明明是很好玩的部分,也是男女主感情暧昧升温的大好阶段,我却又为了凤姨一大哭。她失去了她的女儿,还要因为儿子背上债,债已经够苦了,丈夫还因为贫血在田里晕倒,昌叔在田里摇晃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实在看不得足够苦的人继续受苦。后来阿遥和红豆的对话,也许是部分对这段情绪的解答,让人有了些许的醒悟。是啊,生活终究是好起来了。
但苦难终究是存在过的。 还是那句话,苦难就是苦难,但凡可以避开,谁又愿意去做那个吃得苦中苦的人。 以阿奶,凤姨为代表的苦出身的一代人,也是这个时代关于生死的一大考量。她们生于贫苦年代,眼看着事物一点点发展起来,却似乎一辈子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就像红豆跟阿奶玩的游戏“拯救企鹅破冰台”,这样的一代老人,能真正意识到“破冰”与自己和解的少之又少,对于他们来说,可能相较于终其一生都在自问意义的年轻人,她们几乎属于“等死的一生”。就像22年八月我奶奶过世,从家里拿出来两大箱码的整整齐齐的锡箔,是老人家还叠得动的时候给自己准备的。年轻一代的人大多数都是告别长辈,最多也就告别同辈,但在她们那个年代,告别自己的孩子小辈几乎也是寻常不过的事情,阿奶如是,凤姨如是,因为太苦了,苦到死亡都司空见惯。 你要这样对比,红豆失去南星在她们那一代的生命长河里,几乎可以算不值一提。但生死又不是可以这样对比的,每一份失去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就像第一集里,红豆妈妈能顺口说出差点以为得病的是你吓我一跳,而红豆因为这句话几乎泪崩无法跟她妈妈对话。从妈妈的角度,南星毕竟只是自己女儿的一个朋友,跟自己都算不上熟稔,她的表达更多是嘴快展现自己的担惊受怕。可红豆不同,她眼里的南星是顶顶重要的,她听到“还好不是你”的描述只会食不下咽。 这是每个人必经的渡不过的劫,是红豆口中需要带着的重量。这部剧的催泪不在于失去本身,而在于大家对于死亡最现实的表达。那些笑着说出的话,打不着的打火机,跟不太熟的人闲聊家常讲起的悲伤往事,似乎一切都早已随风而去,其实最难过的就是发现这些失去“不过如此”。 因为只会经历得越来越多,无法回头。 这部剧想表达的内容很多,我只写了我最受触动的那一小部分。剧情还在继续,很好奇最后编剧解开红豆心结的方式,希望不要烂尾吧。 一些深夜碎碎念,其实算不上剧评,能有共鸣,就已经很好很好了。
我的微信签名就是这句诗,感觉很适合作为标题。
吃饭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惜,很多时候,我们连饭都忘了该怎么吃。
作为一个成年人,生离死别都是难免的事情。我没有经历过好友离世,但经历过好友离开,那种永远再见不到一个人,再也无法和她正常地说话,一起生活的感受,在第一集刘亦菲几个吃饭的镜头中,我深切地又感受到了这种痛苦。
拿起筷子又放下的手,含着眼泪使劲吃饭的时刻,在众人中假装正常地吃饭但却失神的目光,还有那不开灯的小房间,桌子上凌乱的杂物。就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作为一个局外人去看,正是这些伤痛的外化之物,这种与正常生活的对比,才更显得悲伤,远比人本身情绪的大崩溃更让人有切身之痛。每个人在经历这些的时候,都觉得一切不会好了,才会连人的基本能力都忘掉。
然而,大部分的伤痛最终都会被化解,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那样的毕竟是极少数。要么有人来帮助,要么主动去寻找。后面的故事,适合慢慢去看。
好好吃饭,一切就都会过去。
刘亦菲总给我一种岁月静好 怡然自得的感觉,可以活得随心所欲 但又会恰到好处的关心别人,没错不是剧中人物是刘亦菲本人,虽然她多年没拍电视剧,但感觉她从生活中汲取了很多养分,她的年龄和阅历塑造她,也帮助她塑造了影视形象。
有时候觉得是刘本人给角色增添了很多色彩,怎么把人物养得顺畅舒服,她本人的性格肯定是有影响的。有时候能通过演员塑造的角色看出演员本人的性格,真真切切之处,非常深入人心。
看完六集,隐隐感受到编剧的一些动机。她不是要写一个荡气回肠,百爪挠心的故事。她是要把小时候家里琐碎但温馨的画面复原给你,是要把形形色色的在生活着的面孔展现给你,是要让下班的你去看一片绿去接一阵风。她让很多可爱的真实的人聚在一个可爱的地方,她想把很多温暖的情绪捧到你面前来治愈你。最最重要的是,红豆和阿遥好可爱啊,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看后面的爱情故事
——打工租房人无电视,昨晚熬夜在APP上追平了六集,阳康后第一次熬夜——
印象比较深刻的点:许红豆和南星吃关东煮情绪失控,靠在闺蜜肩膀上捂脸痛哭;南星去世后,许红豆夜里睡不着;许红豆刚去云南,就算快乐也好像被一层云雾包裹,只有她一个人在云雾里昏昏沉沉地时不时被快乐撞击一下,但这种撞击的震荡却让她更加犯晕,走到哪都能想起南星,都会失落。这几次情绪的表达,我觉得刘亦菲真的做得很棒,让我也沉浸在这种情境,她眼红我都已经流泪心痛。(插一句,刘亦菲是真仙女吧,美的扑面而来让人震撼)
无论什么感情,死别都是一个让人害怕的话题,放在整个大环境中,好像一切如常,但怎么许红豆想再一搭一搭回应南星都让人这么迷惘。以死亡作为一个开头,不真实却又最真实。一直以来,我都在书本影视剧中寻找死亡的答案,很痛苦但却无能为力,这就更为此添上了一层苦涩的外壳。我想起了《寻梦环游记》中的“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许红豆的坚强和体验不仅是她自己生活的注解,更是南星生命的延续。来到有风小院,“吃饭求快”“遛电子狗”“分手不挽留”的许红豆变成了“相机先吃”“撸猫搭话”“直球去出击”的陈南星,但原来这也是许红豆,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meet yourself作为本剧的英文名再适合不过了。
马爷那一句“生活都在远方,当下皆为苟且”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吗?许红豆带着有窟窿的心来到有风的地方,带观众以一个游览者的身份跳脱自己的生活,体会失去一生挚爱的痛苦,体会一切“我们的远方正是别人的苟且”。随着剧情的展开,喜剧色彩更加浓厚,每一位村民的生活在观众眼前铺开,有欢乐更有麻烦。此时视角又有所变化,我们不再是来旅游的许红豆,而是其中一位邻居,也在为着学业、生计或者儿女所操劳和骄傲。短短几集,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无比丰富,我又想起了《机智的医生生活》,有时观众是专业的医生主角团为患者紧张、喜欢聚餐和排演乐队,有时观众又体会到了患者的情感。接下来我更加好奇作为许红豆和村民,明天太阳升起后要去哪些地方遇到哪些人、月亮出来后会谈论哪些话题到几点才去睡觉。
一年的开头遇见这样一部电视剧真好!我相信编剧和导演会以此鼓励到每一个“许红豆”,给失落的心灵打上大大小小的补丁,让泪水浇灌的眼睛看到生活的本质,就算我们暂时没办法去”有风的地方“,但只要重新积攒生活的力量,我们也能自在如风,彼岸也终将到达。新年的祝愿给予每一位追风的许红豆,2023年一切都好!
文:石头
追平了《去有风的地方》,大抵明白了这部剧所谓的治愈。 它时刻让我们怀念起,那些对世界最初的期盼与美好。 你看,我们都希望过像谢阿奶一般有趣的长辈,充满着人生阅历带来的睿智和蔼又能与年轻人无话不谈。我们都敬佩过执拗的谢师傅,为手艺奉献一生仍然秉持着工匠精神,我们都偏执过,想像谢晓夏一样自己闯荡一番天地,无知者无畏。我们都曾像谢之远那样赤诚简单,以为青春的糗事是世上最难,我们也曾觉得父母的爱情像许红豆的爸妈一样永远温馨甜蜜,觉得兄弟姐妹血浓于水,不论是收到红豆亲手做的鲜花饼倍感骄傲的冰冷总裁许红米,还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谢晓春,都让人艳羡。我们都一样,在踏入这一片湍流的世界之前,是有过期盼的。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曾经以为的世界,是我们曾经期盼的长大,是我们匆匆步入人生急于追寻却又不可得的东西。《去有风的地方》用最温柔的一击又一击,让我再次想起这个世界的最温暖。 然而《有风》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并不执着于描绘一个精神乌托邦,而是尽力描绘真实。 所以你会看到,只有请假才能看病的打工人,毕业几年除了生病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被世界遗忘的老人,被父母遗落的少年人,时刻担忧的父母,从不服输的儿女。你会看到,走久了的齿轮发条终究会断,人和时间赛跑永远会输,村里的墙很厚但全都透风,自己拥有的才是自己的,生活的巴掌远比长辈的巴掌更疼。你会看到,最爱的亲人或许已不在,最好的朋友也会离开。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少年们汲汲长大,大人们只想回家。有人忙着生活,有人忙着生存。 人们终会明白,这些与想象的落差,叫做长大。 这或许也是有风小院的意义:它是旅途疲惫之人的一方天地,但它也只是一个小院,走出去,就是广袤而的世间。 正是这些真实与美好的交替,散落在每一帧云南如梦似幻的风景,在每一首灵巧的配乐里,才构成了鲜活的,生动的、温暖的有风小院。它让我们想起世界最初的模样,想起我们最初的模样。让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丢失的、遗忘的美好,都重新熠熠闪光起来。 如果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力量,那一定是因为,我们找回了最初的自己。
我愿意称25、26集为国产情感剧天花板!!!
简单有代入感的剧情,轻松惬意的氛围,田园风让人很放松,特别适合最近压力山大的时候看,很减压
这部剧真的非常非常温馨,看的时候体验感非常不错,两位主角的演技和颜值也不错,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
作为一个成年人,光刘亦菲几个吃东西的镜头看的我非常感同深受,几欲流泪。经历生离死别之后,那拿起筷子又放下的手,一边强塞东西一边流泪,在人群中如失神一般地忘了吃饭。那时候的人连基本的吃饭都做不好,谁能想到一切都会过去呢。
永远年轻,永远被王雄成和水阡墨骗,第四部了,你们真的很懂年轻人喜欢看什么东西。第一集快难受死了有种自己的朋友离开的悲伤,第二集又好治愈,适合下饭
刘亦菲演技好自然啊,哭戏感染力太强了,她一哭我眼泪也跟着掉
现实是没有谢之遥 也没有小院的那群朋友 旅行结束 你还是独自一人回到出租屋 每天面对糟心的工作
啥也不说了,这就请年假!!买票!!去大理!!!去遇见我的谢之遥!!!
这要是韩剧在豆瓣开分就得9,怎么豆瓣对国产剧就非常严,吹毛求疵。虽然这种田园治愈剧在国内题材小众,但有风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评分9都不为过 。强烈安利这部剧,温馨又治愈。里面剧情平缓,没有剧烈冲突,但不代表平淡。某些没看剧就乱评的人少在这误导观众。
看到表白那块哭了…想起了村上春树有一句话:“我告诉你我喜欢你,并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只是希望今后的你在遭遇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灰心,至少曾经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曾经是,以后也会是”。
2023·1/29更新| 有风剧集完整追平,一路观感下来有笑有泪,红豆和南星的线是眼泪炮弹,在挚爱的好友离去之后重新审视内心,在陌生的村落渐渐接纳自我与过去和解找到幸福的定义;红豆最后说不再向一个城市再索取什么,更多的是坦然和更多可能性的时候真的眼睛发酸。整部剧就像冬日里的一杯清茶,让行走太急的大多数人可以慢下脚步看到希望。我们国内是可以拍出这样治愈系的题材的,也希望以后这样的剧越来越多这样我就不用再每季度的日韩剧里打滚,总之谢谢导演和每位认真的演员。
旅游慢综艺电视剧化,生活流细节做得还不错,台词情节至少不离谱,嗐多亏同行衬托吧。看了确确实实想找个陌生漂亮的地方猫三个月
他们怎么有这样大的胆子,在习惯了追逐戏剧冲突的环境里拍这样一部上星剧,只为了讲如何治好一个女人,疗愈的过程,只靠小而美的细节。这是最打动我的地方。好认真,好小心翼翼。时间啊,风啊,爱啊(摘自织叨)
刘亦菲是有演技的,内娱是有正常编剧的。
谁他妈说刘亦菲没有演技?我看着她演戏的时候,一瞬间紧张的忘记了呼吸。另外一定要夸一夸吴倩,为了贴角色,她瘦的都脱相了!兄弟姐妹们给我冲!这部剧值得!现在剧情节奏演技颜值都到位的国产剧,是看一部少一部。
如果是日剧,豆瓣应该能8.5以上吧。台词和情绪都很自然,没感觉演技尬,慢节奏我喜欢。妆造有时精致有时凌乱符合剧情背景,比如早上被强行叫起买菜,如果很精致不觉得假吗?可惜总有人拿放大镜只挑不好的看。剧本处理比较高级,欣赏制造矛盾和推进情节的方式,在旅游养生之外,讨论一点理想和乡村振兴的内核也不尴尬。而且,人物都很可爱立体呀!
看了两集,平淡如水,节奏辣鸡,云南大理这么热门的旅游地很难玩出什么世外桃源的花样吧……编剧导演太拉了!!!浪费我爱的田园牧歌题材,也浪费演员们的好颜值😭
谁会因为分别住东四环和燕郊,嫌远见不上面而和刘亦菲分手。。
体感这部今年真的可以封神!很治愈很温馨 ,去云南以后,真的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云苗村里烟火气,特别是闺蜜去世那段直戳人心,人物设定都很朴素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就是我上一集眼泪还没擦干呢,下一集又逗我笑了
为啥我觉得谢之遥这个人好会啊,那句“你很会管嘛”就很撩,总觉得下一句是要不要管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