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是一部让我看完当天平静,事后想来会流泪的电影。
本叔叔问乔伊“你知道什么是爱吗?”,少年第一反应回答说“我不是gay”,我猜,这是导演的题眼吧。
受委屈时会不顾大雨去找分居的另一半,乔治问本“你有没有因为这件事怪我?”,本说“从来没有”,那个时候他们因为乔治的失业,生活已经走向窘迫。
乔治平静的在喧闹的派对中告诉帅气的年轻人“我和相爱39年的爱人最近在找租金便宜的住所”。
两位叔叔意外的得到帮助,开心的去酒吧喝酒,一个人老谋深算的骗酒,另一个开心的捧场,说起年轻时候的丑事两个人大笑而过,言辞中云淡风轻的道出两个人的感情也有过问题,最后两人在地铁口依依不舍的道别。
下一个镜头,我以为会是两个人搬到新家,生活又回到过去的温馨,而故事的转折特别好,叔叔的生活越来越明朗,而我的心情从云端落到地上,这就是无常,这才是现实,两人相爱几十年,逃不掉有一个人要先道别的时候,但好在,留有长久的回忆和他的未完创作,活着的人有真实的精神支撑。
最终,16岁的乔伊懂得什么是爱,导演回答了自己的问题。
我喜欢本叔叔的遗作,叔叔眼中的纯白少年和楼顶的无限风光,都是老人对生活保留的美好。谢谢两位老戏骨精准的演绎,对生活、对他人不留一丝埋怨,让我感受到两人之间的爱克制而深厚,这份感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他们喜欢的远方,即使,一个人喜欢浪漫的渲染,一个喜欢原本的情绪,两个人求同存异,就这样平静幸福的一起走过。
人生能有几个40年?爱如世间小事,不过如此。
婚礼和葬礼的处理非常出色。
导演似乎特别留恋每一个喘息的瞬间,镜头在那些地方停留得特别久,也因此留给了观众很多呼吸的空间,跳出来的同时更加如主角一般感同身受,那些生命中细小的捉襟见肘的艰难和考验,没有大喜大悲,只有隐忍之痛。
他送他到地铁站入口,他们吻别,道晚安,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流淌,安静着,平缓着,什么也冲不掉他们40年的坚持,什么也分不开他们平淡而真实的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怀念有你在我身旁…”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存好钱
很纽约,很生活,很政治正确。
真实、细腻、处处留白,在各种烦恼和琐事中表达着着默默流淌的爱。
完全忘记了这是部同志电影,它更像小津的“东京物语”、高畑勋的“岁月童话”还有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带着比生活还生活的气息。两个男人抱在一起不是为了做爱、而是习惯了对方存在,这就是我想要的一辈子:爱很安静。
老无所依,流离所爱
热爱chopin的人不会不喜爱电影里这个温情的世界。
爱是理解,是传承,是分开多日后的相拥取暖,是最平淡的一件小事。
爱很难
港译《流离所爱》似乎更传神。导演是心软之人,在每个急转直下之处虚掩或转身,留下生活的琐碎慢慢咀嚼,体会爱的细小却弥久的香味。是陪伴与习惯让我们笑和哭,有此方是lucky man。#25th HKLGFF#这个周末最好的礼物。
导演对俄裔移民一直有兴趣;钢琴贯穿莫非Ira 是《一一》铁粉?搞艺术租不起房何况两个都是搞艺术的;从教会、房产税、纽约房价、养老制度一路黑,纽约真的是老年人地狱?托梅戏好不输俩男主;看这片需要勇气,嫁汉养老都不保险,钱最重要且理且珍惜。换个人来拍可能就是俩老头状告学校了吧。
爱很奇怪,爱很安静。当《东京物语》遇上《又一年》,整个纽约市都为这段无声无息似流云的故事沉默了下来。不单是两人之爱,还有无数家庭关系的投影:在对话中亲密,在琐碎中疏离,在无心中伤害,在回忆时流泪,想书写却没有合适的词语,藏在心里会时时感怀。四季更替,叶落叶生,总在继续。
觉得真跟gay不gay关系不大,无准备的年老生活,一次逆境一点变故,就足以拿去你所有体面。换对异性夫妇,所遇到的也无不同。寄人篱下当然会看些脸色受点委屈,两个老人虽然可爱,倒也不是什么随和活络、能放下身段生活的人,尴尬辛酸才由此产生。如果真的老无所依,那就早点死好了,看完这个我跟自己说。
这种反而被西方电影运用的游刃有余的留白实在是很强大,观影过程几次忍不住想哭。能够把生活中的琐事,小到每一个小动作都真实的电影都是伟大的。主人公从一对老同志到小男孩的转换非常顺畅。老年人的生活都是凄惶的。通过这两个人也写出了一个家庭和一群年轻人。
手法是克制内敛的,剧情是平淡无奇的,只剩一对老基友可爱到令人心酸
晚年的分离总有些悲凉,也许所有曾经热烈彷徨甚至淫乱的爱情最后都会变成静谧的湖面,看到他们挤在小床上亲吻也会不自觉的微笑。很欣赏影片并没有对Ben的逝去着墨,一个让路的动作足以缅怀。逆光下的青春都是他们的曾经。
这是导演艾拉·萨克斯的【东京物语】观后感吗?两个寄人篱下的老头像极了那对前往东京儿女家的乡下老夫妻,他们彼此的习惯和依赖,相濡以沫的爱情观,一个午夜从酒吧归家的背影都是十足的克制和催泪,最后其中一个人的命运也是那样的相似,你看到的不再是同志情感,而是美好爱情的本身。★★★★
爱很怪,不因岁月而苍老;爱不散,以各种形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