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夫妇

HD

主演: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简·亚历山大,贾斯汀·亨利,霍华德·达夫,乔治·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9

 剧照

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2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3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4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5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6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3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4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5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6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7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8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19克莱默夫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婚姻的残酷

上大学的时候,外教曾经在视听课上播放了《克莱默夫妇》这部据说获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但我基本没有看懂,至今对剧情也没有印象。如今重拾起来,看得直掉眼泪。此一时彼一时也,23年前,我连爱情的滋味都没有尝过,遑论婚姻?我同样搞不懂的还有一件事:上研究生的时候,常有已成家的大龄博士生和我们打牌时说你们单身真好。细问下去,他们就跟你说天凉好个秋这一手牌真臭。我那时候不幸还是个老处男,不明白单身有什么好。 不过如电影《移城别恋》里有句台词说的那样:婚姻好残酷(Marriage is brutal)! 这句话比婚后将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种空洞许诺实在得多。《战争与和平》里的安德烈,为了逃避庸常的婚姻生活,跑去打仗了。人类历史上征战不息,明知跑去可能马革裹尸还,甚至成为无人认领的无定河边骨,可还一直有人去。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比当炮灰更可怕的,是由着生活的琐碎,把生命消磨。 人和人的追求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若彼此接受不同,不试图互相改变,日子勉强还能过,否则实在艰难。我都不知道剩女和光棍们有什么好急。“磨合”有可能是一辈子也完不成的事。我昨天去一个教音乐的老教授家。他的夫人在家做一门婚纱生意,老教授很烦。我都不知道他们一起是怎么配合的。出门的时候我看到了秘诀所在。他们家的车库不是和房子连在一起,而是在一个单独的地方,在院子对面。车库边上有个小房间。夫人的客户来看婚纱,老先生就跑到车库边的房子里做自己的事去了,双方互不干扰。 包括婚姻在内,世界上的好多事情,如果没有人的参与,那会简单得多。人这种古怪的动物,使得割舍都可能藕断丝连,很难一刀两断。《克莱默夫妇》拍摄前,导演找到达斯汀·霍夫曼,那片子几乎是为他量身定做。不过霍夫曼那时候自己在伤筋动骨闹离婚。和现实比较起来,他看了剧本都觉得太肤浅。很多女性没有同理心,穿越不到对方的处境,只想到自己的不如意,想不到婚姻的挫败对男性伤害也很大。霍夫曼自己那时正为婚姻失败所困,接拍此片未免对自己太残忍。第一次和导演约见,他从宾馆房间下来,到了大堂,是不想让其到房间长谈,准备匆匆打发。结果,出于心灵治愈的考虑,他接了下来。拍摄前他和导演住到一个宾馆,一起打磨了剧本好久,然后才开始拍摄。这跟戒烟是一回事,把烟藏得一根都找不到也是戒烟。有的人把烟可以摆得到处都是这也是一种戒法。霍夫曼最终选择去面对离婚话题的各种刺激,用拍摄离婚来应对现实中的离婚。 这部片子说的是婚姻失败后孩子的抚养问题,几乎涉及到离婚中子女安置问题的各个方面:弃子、亲子、争子与归子。电影改编自小说《克莱默夫妇》,作者是Avery Corman, 他的最著名作品即为这部《克莱默夫妇》,以及1987年出版的《50》。这两部作品充满才华,但是作者后来倒没有更大的作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家里职业和生活的优先顺序没有处理好,顾此失彼了。他的妻子是出版商Judy Corman,是她把《哈利波特》经营到了美国。她去世的时候,是Scholastic 公司的副总裁。他们有两个儿子,两个事业上都很顺的人在一起,又有孩子,总得一个作些牺牲。一个家庭里,如果夫妻双方都只顾自己,不肯为了家庭妥协,倒霉的会是孩子,然后是全家。 七十年代原作者写作《克莱默夫妇》一书的时候,女权运动的硝烟还没有消散,女性走出去追求自己的话题还很新鲜。女主人公乔安娜也是高学历女性,婚后在家相夫教子,感觉失去了自我。丈夫忙于工作,对她关注不够,以至于她决心抛夫别子,离家出走。影片一开始是乔安娜(梅丽尔·司特里普饰)的特写,她满含深情地给孩子道别,因为她即将离开。仅从事实上去看,一个女子这么狠心,连孩子都可以舍得抛弃,人们若去论断,也无可厚非。可是下水三尺后,看到的又是不同风景。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希望大家先打消任何关于这个女子是混蛋之类偏见。乔安娜其实母性未残,她爱孩子, 孩子放学的时候她常到对面的咖啡馆里,远远地隔着玻璃看。她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不健全,属于在沉默中内爆掉的那种类型。她已经深思熟虑过,继续呆在家里不仅自己会疯掉,也会连累孩子。她出走图的也不是物质,走之前只带走了自己婚前入伙的2000块钱。她是想发现自己。 在感情上,大部分人可能还是更同情又当爹又当妈的丈夫。霍夫曼扮演的泰迪最终理解了妻子出走的原因,他更多是自责,也不让孩子去怨恨妈妈。片中他告诉儿子,当有人跟你说了对不起的时候,就不要再去怀恨在心,让对方长时间心里不安。这位父亲是个极其负责的真男人。这样的品质,平时是藏匿着的,到了妻子出走的时候,全都给激发了出来。也可能舐犊之爱,让他脱胎换骨。夫妻后来为了争子,对薄公堂,虽然律师唇枪舌剑毫不留情,但是这些辩论也搅翻了各自的五味瓶。夫妻双方是在离婚之后真正认识了对方,可是伤害太多,破镜重圆已不复可能。 电影打破了人们对于夫妻、父母角色的很多成见。泰迪在法庭辩论上的一席发言,非常经典。他说他能够理解家庭妇女出去寻找自己,他也可以接受。如果社会能够破除这种成见,可是为什么打不破母亲就一定是更好“parent”的谬论?《克莱默夫妇》放映之后,泰迪的那一番追问,迫使整个社会重新反思父母亲的角色,这甚至在婚姻法庭上,改变了不少法官的思路。离婚案中,尚且年幼的孩子常常被判给母亲,父亲只寄钱来抚养,只剩下义务,看望的次数也不多, 不能充分享受父子间的天伦之乐。影片中孩子果然被判给了母亲,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现在,孩子不一定都会判给母亲了。片中男方律师一再提到的“持久性”(permanence,包括对一个关系能否持久经营) 、“稳定性”(constancy,包括职业的稳定)这些品质,比单纯的性别差异更能影响法官的判决。法官更多在考虑在哪一方对孩子成长最好。这样的变化,也有这部电影的功劳。一个母亲也有可能朝秦暮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一想到婚姻的失败,人们往往会想到丈夫的原因,比如好吃懒吃喝嫖赌只顾工作不顾家庭。这些人的存在是事实,但也别忘了, 不负责的女性也比比皆是。她们把关系经营的挫败,责任全推给男方,责怪男方缺少对自己的爱和关注,等等,形成了对丈夫过高的期望值,而对自己不作要求。女人也可能是关系失败的主要原因。 婚姻里可以说没有什么坏人。夫妻两个可能都是好母亲,好父亲,甚至可以说大家都是好人,可是双方在一起合不来也是寻常事。硬性建立距离吧又苦了孩子,这就演绎出了无数悲欢离合。影片最后,赢了官司的母亲,考虑到父亲营造的家对孩子更有利,主动把孩子还给父亲,这可以说是不团圆中的小团圆。 这个结果从艺术上说是不错,可是现实地看,它又过于浪漫化了。大部分离婚和分手,过程非常丑陋,争财产争孩子,丑态百出,闹得外人都看不下去,可是谁也无法插手,任何一个决定,都是伤筋动骨。离婚就好比截肢手术,手术做得再成功,胳膊没了,或是腿没了,这种缺憾是终身的,无可修复。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终于不需要去理睬配偶的家庭了,但是又制造出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孩子的养育。这些新的问题,未必比旧的问题更容易解决,而且每一家都不一样,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婚姻是一条不归路,真的不到死不得完结。唯一的解脱,可能是变得什么都不在乎。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无所谓。可是一旦成人开始无所谓,孩子就可能跟着学,最终玩世不恭,缺乏爱的能力。所以此事几无万全之策,无论哪种结果都是伤害。要是离婚的话,最好赶在有孩子之前。有孩子后处理得很好得也有,可毕竟凤毛麟角。 明知离婚结果很乱,美国离婚率还是很高,甚至有一半的婚姻以失败告终。 他们不大容易苟且、将就、凑合。牙齿坏了,中国的牙医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拔,因为他们认为牙齿和胃口和身体的其它部分息息相关,另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弃。美国牙医就很激进,可拔可不拔的时候倾向于让你拔,免得坏的牙齿影响整个身体和生活质量。这种思维也体现在婚姻家庭上,对于质量低劣的婚姻,他们多半选择终结,各自寻找新的人生。这时候孩子的安置成了中间最大的问题。 中国多年生存经济下来,人们过于看重物质带来的安全感,到如今,即便生存问题解决了,大部分人还是把物质看得高于一切,对别的方面很马虎,一说到离婚,比如前不久李阳的离婚,我看了不少评论,评论中人们首先提到的是财产的分割。美国人离婚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呵护儿童心理的健康,这是离婚中比什么都还要大的事。我觉得他们这么做是对的。残害了孩子的心灵,你争得金山银山又能怎样?人活一辈子,连子女的快乐与安宁都可以不顾,活着跟行尸走肉又有什么两样?离婚后的孩子,通常会自责,怀疑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导致了父母婚姻的破裂。影片中霍夫曼扮演的父亲十分负责,打消了孩子这方面的顾虑。泰迪的冤屈很大,但毕竟大人对付不幸的能力更强一些。让小孩去应对与其心智不称的问题,实在过于残忍。泰迪坚决拒绝让孩子上法庭回答问题。另外,离婚过程中,夫妻吵闹、仇恨,孩子非常为难,一边是父亲,一边是母亲,你让他们选谁站队好?还有的人渣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当间谍,打探对方的举动,或是让孩子来当信使传话,强迫孩子做这种事的人,实在不配做父母,甚至不配做人。挑拨孩子去仇恨对方,或者对方家庭,好赢得孩子的爱,这种做法不道德也不理智。孩子总有明白事理的一天,他们会鄙视父母的这种自私和小量。 做人父母,成为一个parent, 这是非常重大的责任。一个只顾自己,只指望别人来照顾自己,不打算照顾、关心他人的人,单身是更好的选择。培育一个个合格的父母,这才是一个民族应该着重关注的事,它远比孝顺重要。与此同时,婚姻已经够脆弱了,大家庭如果不能呵护小家庭,让其和谐、健康发展,这也是长辈的不负责任。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人类总是要往前走的。

 2 ) 冲突层面

麦基《故事》节选。

《克莱默夫妇》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场景—【法式烤面包场景】。

其中在三种价值的复杂层面上进行转折:

a.自信(内心冲突)

b.孩子对父亲的信任(个人冲突)

c.和崇拜感以及家庭生存(个人外冲突)

内心冲突

影片的最初时刻,克莱默发现妻子已经抛下他和儿子。他忍受着一种内心冲突的折磨,其表现形式一方面是对自己一筹莫展局面的怀疑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那种男性傲慢,认为女人所能做到的任何事情都是轻而易举的。在场景开始时,他充满自信。

个人冲突

儿子歇斯底里,害怕没有妈妈给他做饭吃会饿死。克莱默尽量让儿子平静,告诉他不用担心,妈妈会回来的,但在妈妈回来之前我们一会玩的不错,就像外面野营一样。孩子擦干眼泪,相信了父亲的许诺。

个人外冲突

厨房对他来说犹如一个外星世界,但还是摆出一副法国大厨的架势迈进厨房。

克莱默将儿子报上板凳,当儿子说出法式烤面包后,早餐地狱由此开启,煎锅上过剩的食用油,不知调节的大火,被乱翻一气的碗柜,与儿子言语争执的过程中,执拗的用咖啡杯打蛋,可有很多达到了外面,到处黏糊糊的蛋液,儿子哭了起来。

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四处散落着涂鸦式的油星、牛奶、蛋液、面包,被烫到的父子俩人,直到克莱默抓着儿子的胳膊,推门而出,“我们去饭馆吧”。

克莱默的男性傲慢被他的恐惧压倒,他的自信由正面转向负面。他在吓坏了的孩子面前尽出洋相,儿子的信任和崇拜也由正转负。

他被一个似乎具有生命的厨房击败,受到重拳。这个场景几乎没有对白,只是一个男人试图为儿子做早餐的简单动作,可却成为了最难忘的场景之一。

一个男人与生活中各个层面的复杂性同时发生冲突的一场三分钟戏。

 3 ) Love is everything

成人的世界里,爱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爱就是他的全部。谁领他上学、谁在他需要时及时出现、谁给他evening kiss,...,他就知道谁在爱着他。而孩子,会用最最直白的方式回复你所给的爱。

Kramer夫妇在法庭上的那一段给我印象很深。的确,双方律师为达目的尽展唇舌之战,但是他们让Kramer夫妇彼此开始真正反思。Mrs. Kramer,当她不得不在律师的苛刻提问后回答Yes时,她才意识到自己曾经是那么的自我;Mr.Kramer,也在律师的发问中才意识到曾经在事业上的成就,并不仅仅是源于自己一个人的努力。

Think in others' shoes.别等到旁人质问时,才猛然醒悟:该换位思考。



 4 ) 《克莱默夫妇》:当心底沉睡的莲花被惊醒

女性追求独立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如果把这种追求独立的风潮归为女权主义,那么,自然要追溯到十八世纪。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召开了第一次女权大会,这次会议将女权运动逐渐转变为具有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其目的是反抗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对待。随着女权运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女权主义的内容被不断的填充,逐渐延伸到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在电影艺术领域,很多涉及到女权主义的电影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诸如卡嘉·冯·加纳导演的《女权天使》、雪瑞·霍尔曼导演的《沙漠之花》、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时时刻刻》、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末路狂花》、罗伯特·本顿导演的《克莱默夫妇》等等,这些电影在讲故事的同时,将女权主义以及其他问题都拍给观众,让观众在接受影像信息的时候,能够深入浅出的思考女性的地位以及女性自身的价值。

当女权主义和婚姻生活、家庭生活狭路相逢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矛盾,比如《克莱默夫妇》中的夫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家庭问题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由于女权主义的影响、家庭观念的变化等原因导致原有的家庭结构以及家庭的稳定性出现了问题。影片《克莱默夫妇》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这部改编自《艾弗里·科尔曼》的同名小说在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大放异彩,一举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以及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
  
影片中的男主角泰德和大多数男人一样,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拼命的赚钱养家,他以为自己的辛苦和忙碌换来的是妻儿的幸福,可是,在这种长期紧张的生活中,他忽略了妻子的感性需求。于是,这对夫妻在中年危机、七年之痒、女权主义等问题的影响下分道扬镳。这部影片中的夫妻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来自花花世界的诱惑,而是彼此之间价值观的冲突。泰德考虑的更多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精神享受,乔安娜在长期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要求自己的地位得到重视,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实现社会价值。我国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并没有什么错。泰德从社会底层开始,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换来了今天这一切,由于自己的出色,他理所应当的认为,乔安娜就应该为他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在家里相夫教子,为他提供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在女权主义的大背景之下,泰德对乔安娜的要求是千百年来标准夫妻的关系,而乔安娜却一心想做一位现代女性。乔安娜的身份设定也非常有特点,作为出身中产阶级的女性,独立意识很强,结婚之前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她的价值观中,生活不仅仅只有物质,也应该有精神上的享受。乔安娜对婚姻的背叛仅仅是因为琐碎的生活让她失去了自我。
  
家庭电影作为电影史上的一个传统类型,它的发展历史几乎和电影史一样长,透过家庭电影,观众看见的是夫妻之间的博弈、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冲突、男女不平等地位的矛盾等等。长期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传承,让这类电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当家庭电影放置在整个社会的时候,家庭电影的内核会被升华,能够从家庭生活中看见社会的缩影以及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克莱默夫妇》这部电影将家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夫妻之间的矛盾只是作为呈现电影主题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阐述夫妻之间的问题,而是人间百态。
  
影片用大量的桥段演绎了父子之间鸡飞狗跳的生活,泰德和上司之间的问题,和儿子之间的问题等让泰德这个角色更加饱满,也让电影的议题更加戏剧化。影片结尾的法庭戏份可以说整部电影的高潮部分,导演将最精彩的情节放在法庭,让这对夫妻在特定的环境中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夫妇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电梯门横亘在两人之间,然后缓缓关闭,将两个人隔离在两个世界中。毫无疑问,这样的镜头充满了强烈的寓意。
  
整部电影以夫妻两人之间的感情破裂为开场,最终以耐人寻味的镜头作为接触,情节的表达,主题的阐释都通过人物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来完成,这不仅是一种非常高超的编剧技巧,也是很多经典电影中最常用的叙事方式。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表达,也是一种由影像构筑起来的文化形态,每一个时代的历史特点以及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影像呈现出来。而一部经典电影,必须要以时代的文化核心为主导,通过精彩的演绎,传达出普世价值。

 5 ) 悲情戏如何做到克制的煽情-克莱默夫妇

《克莱默夫妇》这种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情节,让我想起小时候被组织观看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几乎9成的观众,包括我们这些集体观看的小孩儿,都哭了。嚎啕大哭的都有。现在想起那些画面仍觉得心碎。(但当时我的确没有哭,我旁边的同学都哭的稀里哗啦)。这种毫无节制的煽情的确是能令人落泪的,如果辅以悲伤的音乐效果更佳。崔健曾经主演过一部《我的兄弟姐妹》也是一群孩子突然经历父母双亡而不得不四散分离,也挺催泪的。这两部电影的结局都非常光明--很显然,不能让我们的眼泪白流。

与之相比《克莱默夫妇》和《伊朗式分居》显然更有冲击力,它们不急于催人泪下,而是留下大量的留白,让人反思。《伊朗式分居》里,法官让十几岁的女儿自己决定跟父亲还是母亲,她眼泪在眼眶打转,终究没有说话,电影在此结束。当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谈婚姻与伦理关系的电影,它的主题更为深远。我之前写过,不再赘述

《克莱默夫妇》完整的表达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离婚和争取抚养权是怎样的。当然,这个社会仍有许多病态之处,例如,一个人要让工作占据自己的全部才能生存下去,例如律师打官司就是要玩弄冰冷的逻辑以赢得官司为目标。但整体上,在一段失败的婚姻中,各方都在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

通常这种电影中有些场面是必不可少的:一开始爸爸手忙脚乱的又当爹又当妈,孩子哭着问爸爸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淘气妈妈才走的(爸爸回答当然不是),孩子终于见到妈妈,跑过去扑进怀中。而导演也仅仅直接表现了这些不可或缺的场面,其它更多的场面(孩子生病发烧,爸爸临时请假回去陪伴等),通过法庭的对质一带而过。我非常欣赏这种举重若轻,克制的煽情。整部戏下来,达斯汀霍夫曼一滴泪也没流,虽然好几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和流泪相比,这种克制的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开始我甚至觉得情节有点生硬,为何忽然Joanna就要离家出走,为何Teddy突然就从一个工作狂变成一个慈父。但适应了导演的留白风格后就觉得这种删繁就简非常高明。片中Teddy为了赢得官司在半天之内就找到工作这个情节非常令人震动。

电影还通过楼下的邻居--一个离婚的单亲妈妈女权主义者--生活的交相映衬,把这两个大同小异的婚姻失败故事补充完整。

最后,Teddy终于决定面对现实,不再打官司而是带孩子到中央公园向他解释这件事,他说,爸爸爱你,妈妈也爱你,但不知道哪个更爱你,最后我们找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人来判断。孩子也非常懂事的面对父母不能在一起的事实,并没有像一般煽情电影一样,让孩子问:你们能不能在一起。结局峰回路转,Joanna决定让孩子继续留在父亲这里(但是抚养权监护权归她),Teddy让她单独上去对孩子说,电影在此结束,止于当止,令人回味。

一段失败婚姻中,受伤最大的是孩子。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情况稍微好一点,但心灵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我记得《60分》采访金刚狼休.杰克曼,他说他小时候有一天妈妈忽然就收拾东西离家出走了,后来再也没见过她。受访时是他演《悲惨世界》那一年,他快五十岁了,说到这件事还是在镜头前哭起来,他说他一直和太太关系很好,拍戏都会带着她去。斯皮尔伯格的母亲也做过同样的事。她们的年代,正是女权觉醒的年代,正是《克莱默夫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这部电影不是部简单的煽情之作,认真扎实的讲述了婚姻关系破裂后每个人要面对的麻烦以及如何解决。

然而对我而言,另一个巨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做法兰西多士,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早上,我就如法炮制了法兰西多士,的确很好吃。

 6 ) 家庭角色的解构与重构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克莱默夫妇》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五四时,传到中国。女性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所追求的其实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男女平等。女性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处在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如政治、工作、教育等,而即使是在家庭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通常作为一种居家的角色出现在家庭中,掌管家庭内部的琐碎杂物,而男性作为在外闯荡,养家糊口的角色。可以说,女性的天空只有家庭,而男性的天空覆盖整个社会。
       从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美国影坛掀起一股女性主义电影风,形成这一股风潮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开始盛行于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以及女性解放运动。许多优秀的女演员也在这一段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女性自身也受到女性主义的影响,她们不愿意再以充当银幕花瓶为满足,愿意向复杂而有深度的女性角色挑战。
因为女性电影还在发展阶段,所以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比较困难,现在普遍认同的女性主义电影的定义是:探讨女性活动、女性题材的电影。在一些女性电影当中,导演擅长刻画女性情欲,这会让有些观众将其误解为为男性服务的情色电影,其实这跟男性所表达情欲是有差别的,女性主义电影探讨的是心灵,关于情欲的描述不是摄影机对女性身体的描绘而是女性对自身身份上的寻找、认同。女性主义电影通常是以女性为其主角,描写这一些女性在父权以及时代的倾轧下奋力求取生存尊严的故事。
  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有很多,如《陌路狂花》《永不妥协》等,这些电影中的女主角都是以比较激进的方式最后获得了社会对自己的尊重以及灵魂的自由,虽然这些都是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但是我更想分析的是另外一部电影《克莱默夫妇》,虽然在电影分析上,电影《克莱默夫妇》更注重的是家庭伦理以及家庭成员关系,而且整部电影之中只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女主角看,影片没有具体反映女主角离家前的婚姻生活,也没有正面关注她离家后自我挣扎、重获自信的艰辛过程,虽然并不是一部侧重反映自我实现、独立意识觉醒的女性主义影片,但我认为这部影片是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的,因为当今女性主义最基本的体现就应该在家庭关系之中,在家庭关系中与男性权利的对比下,女性主义才显得有意义。
      《克莱默夫妇》是1979年拍摄的美国的经典家庭伦理片,而当时美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克莱默夫妇》的出现,是对美国当时家庭关系的一种反思。该影片的英文片名直译为中文是《克莱默对抗克莱默》,这个片名直接反应了问题的矛盾点,即男女主角在婚姻家庭中的抗衡。影片中的乔安娜是一位独立意识较强的女性,婚后她听从丈夫的意见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来照顾家庭和孩子,但她逐渐感到迷茫,却无法与丈夫沟通。8年的婚姻之后,她决定走出家庭,找寻自己的价值,最终找到了工作,也重新找到了自信和自尊。
       乔安娜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的代表,她的出走也代表了这类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抗和不满,她拒绝继续做一个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女性,同时坚持认为作为女性同样拥有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空间的权利。影片开始,乔安娜满脸忧郁,灯光阴沉昏暗,此时的乔安娜正深陷在追求自我价值与母亲角色的两难之中,但最终她选择了追寻自我价值。乔安娜离家之后,她的丈夫泰德愤恨地质问“离开一个7岁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勇气”,此时很多观众也会产生同样责问,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抛家弃子,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也是女性的现实困境,“为了孩子,回归家庭”,可能会是大多数女性在自身与家庭徘徊犹豫后的最终选择,也是男权社会对“理想女性”的期许。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种责问,是因为观众在内心深处已经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女性就应该是在家照顾家庭孩子的角色,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价值就抛家弃子。但其实没有任何一则法律或道德规定,照顾家庭的就不该是丈夫。所以影片中乔安娜坚决地走了,采取了主动的方式来争取完整自我的实现。当乔安娜重新回来,并非只是为了得到儿子的抚养权,而更多的是象征她的自身价值已经得到了实现,她现在是一个独立的女人而非靠丈夫养家的家庭主妇。
       因为影片当中涉及女主角的篇幅很少,女性的缺失使得观众很容易误解,认为这部影片在更大程度上是同情男主角的遭遇,批评女主角的出走。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女主角的缺失是创作者在其中独到的安排,因为女性的缺失,观众们,尤其是男性观众得以认识到曾经他们认为在家养尊处优的妻子的责任并不比在外闯荡的男性的责任小。电影同名小说的创作者艾弗里•科尔曼在谈到其创作想法时谈到:当时女性主义运动正值高峰,对男性的看法有些过激,其写作的目的是矫正这些过激错误,创造一个理想父亲的形象。创作者的主要意图并非宣扬男权主义,而是在女权与男权激烈对抗的时期,期望人们能够走出两性的对抗而非一味赞成某种观念。
       电影三分之二的镜头集中在泰德这一男性人物身上,传播了男性回归家庭、分担家庭责任的理念。妻子离家前,泰德是一个典型的“称职的”家庭供养者,自信于自己的家庭角色,也自信的认为妻子可以在“贤妻良母”的角色中获得满足和幸福。妻子的离开使泰德不得不开始担当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忙乱地准备早餐,送孩子上学却不知孩子在几年级等细节反映出泰德以前在家庭生活中的职责缺失。泰德把自己的家庭责任仅仅定义在工作领域,这和现实中很多家庭的男性成员是一样的,只是单纯将自己定位在物质位置,而忽略了情感。在全面担当起父亲职责的过程中,泰德其实也逐渐反思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反思了自己以前丈夫职责的不完整。他意识到是由于自己没有顾及到妻子的感受、没有尊重妻子的选择和个性才导致了彼此的隔阂和家庭的解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的缺失迫使男性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家庭角色,获得感情和信赖,也完成了男性父亲形象的重建。
       影片中法官最后将孩子判给了母亲,很多人将其理解为女性主义的胜利,而我认为最后乔安娜的选择才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胜利,她的最后的选择其实体现的是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因为影片最后乔安娜所做的选择已经完全出于她自己的内心而非听从任何人的劝告。影片结尾似乎告诉我们:两性的对抗无益于家庭问题的解决,对抗中也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北京大学法学院马忆南教授在谈到克莱默夫妇的问题时说:“社会中存在的对父亲、对母亲的刻板印象使得丈夫只能在外拼命挣钱养家,而妻子则成为家庭主妇、做家务、照顾孩子和丈夫。被局限于狭小的家庭之中,失去自我。这其实是对男女两性的共同伤害,也是各种家庭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两性从对抗走向和谐的根本是二者平等关系的真正建立,家庭问题的解决需要男女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满足彼此独立个性的需求,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男女平等的实现需要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也需要男性主流社会自由平等思想的建立和同步发展。保持家庭和事业的平衡不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而是婚姻中男女的共同职责,我想《克莱默夫妇》正是从这个层面去体现了女性主义,当两性能够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共同承担责任,女性主义所追求的男女平等才能得以完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弗里丹.女性的奥秘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5
[2]马忆南教授解读《克莱默夫妇》:家庭生活应避免刻板角色
[3]百度百科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电影
[4]为女权主义正名-李银河新浪博客

 短评

2002.1.26 cctv6 佳片有约“多重主题下的情感故事”

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倆人的生活從一頓混亂的法國吐司開始,中間夾雜著平凡瑣碎的片段:彼此彆扭後輕聲説出的那句愛你,講述自己小時美好記憶的夜晚,懷抱中的他嘴上還帶著牛奶痕,宣告倆人生活終結陽光斑斕的午後,意外地生活又重新開始於一頓夾帶著眼淚的法國吐司,克拉瑪對克拉瑪,父親對兒子,如此平凡卻動人的親情

4分钟前
  • Pin
  • 力荐

无论如何这夫妇俩都是好人,生活中真实的离婚及子女抚养权官司可丑陋残酷得多。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是一部教材..

9分钟前
  • Mona Lishark
  • 推荐

1979年的片子,里面传播的概念是父母虽然分开了,但是都是爱孩子的。而21世纪,我们所见影视剧里凡是离婚必定是一方有着不可宽恕的错误,若两人都爱孩子就要为了孩子复合。若是没复合,必定有一个人是不负责任的……世界并不总是在进步

11分钟前
  • 王姐一斤没瘦
  • 还行

每一对爱人,在结婚生子前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了。PS1:初识此片,是在日剧「亡者之声」里的某集,是剧中一对夫妻的最爱。今日补片,果然佳作,想必以后还会翻出来看很多遍。PS2:扮演儿子的小童星演技光芒万丈,丝毫不输影帝影后父母。

16分钟前
  • 麻油
  • 力荐

故事背后值得思考的是,当时的女性觉醒为什么带来的是这种结果?是否忠于自我就等于要背叛家庭,电影展现了一个非常煽情痛苦和讨巧的片段,完全是靠两个演员的演技支撑看起来才显得顺理成章。

1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没人会理解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感受

22分钟前
  • Vince♫
  • 力荐

好莱坞保守时代的产物,回归家庭,回归中产,回归伦理。无所适从的中年婚姻家庭危机,不急不慢地铺展和形容,最后仍然要以温情脉脉的上扬结局收尾。三星半。

27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或许家庭的分离有着众生相,但这绝对是比例最大的其中一种,枯燥、一尘不变的家庭主妇生活对于女性来说绝对是一场的慢性自杀。男人总是会在习惯中把另一半的付出看成是一种义务,甚至是视而不见,忘记了婚姻生活始终需要一些小乐趣,需要一些不一样的花样,需要浪漫!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Meryl Streep 年轻美好的难以置信。

33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演的太好了!!!!

37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家庭成员的集体生活总是有矛盾的,有时矛盾以妥协的方式蛰伏在平静下,有时其中一方更多是女方会以自我意识的觉醒而破坏掉集体生活所暂时达成的和平协议。这不是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个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抗衡,社会发展速度越快,这样的生存悖论就越凸显。

39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霍夫曼在饭店打翻杯子的那个动作是他的临场发挥,剧本并没有,斯特里普是真的被他吓到了,牛叉的方法派啊!

42分钟前
  • 37°2
  • 推荐

没有花哨的情节,却让人潸然泪下。一定要找一个爱的人,生一个孩子,然后给他很多很多的爱,要自己带他,听他没有逻辑的傻话,收拾乱七八糟的房间,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成天围着他转,偶尔怀念一下单身的自由时光,然后还得收拾扔的满屋子的玩具。能慢慢感受到来自他的爱,那时我也就老了。

45分钟前
  • 孤傲雨杉
  • 力荐

人生多么复杂多么艰难,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地方。Ted在被告席上朝证人台上的Joanna摇头做出No的口型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男人实在太好了。It has to do with constancy; it has to do with patience; it has to do with listening and pretending to listen when you can't even listen any more.

48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我只想说,年轻真好。。

49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切入点很小的剧本诞生在美国离婚率上升的时代,除掉开头烹饪以及小孩受伤那段稍突兀外,对白安排得很流畅。实力影星的表演果然让我对斯特里普法庭上那段恨得入骨,好歹意外的结局安慰心情。当年的奥斯卡上打败我偏爱的《现代启示录》,还是有些不释怀地觉得"主题的时效战胜了艺术的永恒"。(四星半)

54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不逃避的说,2020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婚姻故事》就直接变形于此片,只是叙述视角换成了女方,并让男女更平等了而已。但两个作品,力道还是克莱默更胜一筹!一说表演,本片中霍夫曼和梅姨区区几场“交手”,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两人由亲密突转分手的不适,并完形填空一般脑补到俩人亲密的过往与种种。二说细节,本片最大的两个泪点,1是孩子学妈妈的话,让爸爸别被虫咬2就是父子做“法式吐司”。这两个微小到不值一提的细节,却像黑洞一样拥有吞吐万千关爱的超能,令人猝不及防就见证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成长。三说结尾,私以为结尾见高度。《克莱默》的结尾有小反转,并给了大留白:前一场两人法庭出来后,妻子是看着克莱默坐电梯“坠入深渊”的,但结尾克莱默是看着妻子坐电梯“再次升起”的,虽是和解,但更多是男人学会了让步。

55分钟前
  • 平坦
  • 力荐

剧本够好的,工整通顺,如涓涓细流般妥贴,而冲突的爆发处理地也很好;克莱默父子之间有两个运动长镜头:一是比利受伤时泰德抱着他去医院,二是两人行将分离时在公园,用法极妙;还有的就是教科书一般的表演,霍夫曼在要求上诉后听到律师说需要传唤儿子出庭的一处实在精彩;只是整体主题上平淡了些。

5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