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我家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河南淅川
我家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河南淅川。建国以来,那里先后有40万人背井离乡,我老家现在也淹没在库底,再也回不去了。
知道天河要上了,在北京跑了好几家影院才看到。看多了商业片,发现主旋律电影也挺可爱的,没有“大咖”们各种卖弄,没有污染眼球的植入广告,再加上自身经历,我挺感动的。
很多人没看电影,就打出一分,在这里骂骂咧咧,毫无理性。
南水北调是国家决策,不管你是否支持。工程建设者和移民们是无辜的。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尊敬。这部电影歌颂的是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的普通人,让人们了解调水背后的故事,他不像商业片那么讨好观众,他只告诉我们是谁在默默付出。
最后,推荐央视纪录片《水脉》。
如果仔细了解一下,或者南水北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PS,编剧干嘛虚构了一个“丹阳市”。南水北调水源地和江苏丹阳毫无关系。作为主旋律,在纪实方面还是要严谨一点。
2 ) 《天河》影评
《天河》是一部大片,从故事到演员到具体制作,我觉得。
《天河》是一部爱国主义的教育片,但从头看到尾,你没觉得作,没觉得是在被灌输思想,而且,中间我多次流下感动的泪,这归功于演员的功力。我想一部教育片能自然地传达正能量是非常成功的。
我是在金鸡百花影城看的这部电影,说真的,电影院的音效我感觉甚至不如学校的大礼堂,但我觉得这部影片还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影片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难点——移民问题展开,再现了大坝加高、移民搬迁、穿黄工程、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场景,气势恢宏。讲述了一个水利家庭,一群水利人在此工程中的巨大贡献,也展现了我国在一些技术方面的国际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剧中的情感都来的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是我们龙的传人特有的家国情,是中华民族国情下特有的故事。我们国家大型工程众多,编剧们可以扩展下思路,这种片完全可以源源不断啊~
PS:以前总觉得北京的水贵,看了这片,我想贵就贵点吧,哈哈~
3 ) 理想主义力量的现实兑现
已故歌手高枫在《大中国》里,有句中华儿女铭记在心的两河情结:“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多水,而黄河枯涸,也是国人锥心之痛。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跨流域调水大手笔,电影《天河》继承发展主旋律的优点,运用家庭伦理剧的方式凸显剧情的“一波三折”,用普通共产党员家庭的生活故事来讲述不平凡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先进事业,以此容融合市场并弘扬民族精神。它让“南水北调”的历史回到了人和人性本身,可以看到更多为祖国事业奉献的表达。这一点可以从李幼斌扮演的董望川和段奕宏扮演的江浩身上体现得较为集中。
《天河》对家庭的情感与大公无私精神的情感凸显,影像的奇观化变成了新的叙事方式,不再以二元对立的创作模式来描述人物,以此在人物的类型化甚至个性化和心理化的美学策略上完成对党员形象的深刻塑造。片中,副总指挥的望川,副市长的周晓丹,村领导的周叔,以及退休的水利人员董父等的形象便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灵活灵现的人物。
《天河》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理想主义力量在现实中的兑现过程,在重新讲述“南水北调”建设者无悔地投入光荣而伟大的故事时,它契合了上一辈对于信仰的无理由的坚守与现代人们现实的感触:生活在现代的富裕的人们,却掉进物欲的泥淖中不能自拔,迷失自我。片中,望川与学生江浩的河边谈话便是将这种矛盾赤裸裸地呈现。也是在这一刻,影片利用镜头语言将“信仰”这个久违的崇高的话语,抛向了观众,似乎在刹那间照射出利益追求之人的卑微。影片以人物的对比,无形之中带来一种震撼,那些为事业,为人民坚守,默默付出的建设者,仿佛就是商业化社会的另一个坐标参照点,点燃了一束照亮平凡的灵魂之光,关于追求,关于信仰。
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情感早已淡漠,甚至冷漠。快速发展的经济与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的缺失与空白。电影《天河》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种思想精神的反驳与救赎。正如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情感就是审美情感。影片《天河》展现了历时11年完成的“南水北调”工程的历史事件,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的了解此工程的艰难,更激发我们对饮水思源的思考和树立远大理想、为民族事业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电影创作者,其实是在以影像的方式,纪录和反映“南水北调”工程背后的故事,有酸,有甜,有爱,有恨。但不管如何,它都是对现代人们所遗忘的精神与美好的一种灵魂填补。正如编剧黄宏所说,“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际,用一部好的作品来展现这项恢弘壮阔的工程和那惊天动地的不朽精神。”
除了使用大量明星之外,《天河》提高了视听的强度,仿效好莱坞的奇观策略,强化影片的视听效果。影片700多组模型特效,2000余个镜头,利用纪录片的风格全方位地展示出“南水北调”这一扣人心弦的史诗巨作。镜头语言与画画配合相得益彰,不仅使影片叙事刘畅,具有观赏性,而且将故事中的小人物的纠葛与命运以点带面,全方面诠释了出来。片中,大坝加高、移民搬迁、穿黄工程、五棵松暗涵等场景的人物的特写镜头,在镜语层面进一步打破宏大叙事,将观众的情感引入故事人物之中,形成一种人物的认同。再如,影片最后董望川坐在飞机中俯瞰丹江水涌入北京水库时的微笑特写,一者将人物家庭的理解与认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来呈现了‘南水北调’这一伟大工程和其背后移民们的伟大的奋斗与牺牲精神。
4 ) 为感动而感动,BUG多的不得了的主旋律
《天河》为观众展示的不仅是水利工程人员的辛劳付出,还有南水北调工程的诸多技术难关,还有在移民上遇到的诸多问题,这部电影全景的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艰难过程。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部赶工的作品,电影中的细节处理的不够好,剧情衔接的不够流畅。为了突出南水北调工程的艰险与困难,电影不惜虚构事实的做法,很难让人真正融入到电影中去。
董望川作为南水北调中路线的副总指挥,其妻子被调动到南水北调中路线中一个县做副县长这种调动很不合理,现实中,为防止近亲腐败,夫妻二人都在一个地方任重要职务,这种现象是极为不合理的。另外在榆树村村民聚集到县政府门口的时候,秘书的一句“榆树村村民又来闹事了”,很是令人别扭,难道被拆迁村的村民不可以合理合法的上访吗。
影片中最为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榆树村拆迁后,家里的老狗追着主人的车奔跑的镜头了。但是,拆迁不许带狗这种规定实在是莫名其妙,这种违背现实的不合理情节,为感动而感动的拍摄手法实在是画蛇添足,凭白的令人诟病。另外,拆迁时政府工作人员说好了会照顾好这条狗,结果转眼狗就跑了,这又反映了什么?
最令人无语的就是地铁五棵松下施工的剧情了,这段剧情简直不合理到了极点。在工程会议上,专家提出施工难度大,董望川力排众议,说可以按时完成,但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为表现工程难度,却让主角成为了一个为实现目标而不择手段的人。现实的夜晚安全施工被放到了白天,成为了为赶工而罔顾人命式的施工。另外工人们在地下施工,而主角董望川却身在地铁站中指挥,这种行为实在令人无法理解。另外还有工人在地下用瓶装水浇灌身体“秀身材”的镜头也是莫名其妙。
总体看来,影片剧组想反映的东西很多,但正是因为反映的东西太多了,导致所有的东西反映的都不够全面,都不够细致,致使很多剧情上矛盾重重,主角的人物形象也从“不畏艰辛”变成了“顽固任性”。可以说,作为一部27天就完成拍摄的作品,其质量是不错的,但作为一部电影本身,仍旧是不合格的。
5 ) 若只谈飞鸿可好?
硬是拉着朋友进了影院看《天河》,受国产电影保护政策,只有比普通厅票价贵一倍的VIP厅播放。为着心心念念的俞老师,还是义无返顾的扎了进去。主旋律的故事本就生硬,看剧情也就并不用当成重点。朋友说,她要是睡着了也就不要叫醒她了。我掐着她的小手威胁,要睡也要看了我周副市长先。本想安心看看老俞,可总有些莫名其妙的点,伴着尿点来来回回的转悠,若不是请对了女主,早已弃之。
先说编剧。黄宏说刘建伟带着团队下到基层,体验了许久才敲定了剧本。编剧聪明在以董忘川做主线。他的工作、他的老家、他的学生,不用费分毫气力就明白的把南水北调工程、动迁移民和万千技术英雄联系起来。这种地气接的实在,也接的也硬气,从丹江口接到了帝都人民的水管子。周晓丹深明大义的爸爸,借着一杯丹江水泡的茶,轻轻叩开夫妻二人小小隔阂的心。这样的小细节能在主旋律电影里顽强存活,实在不易。故土难离的家乡人,在现实中除了刁也就剩下了不讲理。还好还好,丹江人民是明大理、懂大爱的好人民。董忘川一家人,老父明理,堂弟碍事,有圆滑人,有识事者。好人民愿为兄长停厂改制,好人民愿为保陵园而迁祖坟。真要是刨去歌颂水源地人民的傻想法,也算是清清楚楚的讲述了各层次在动迁时的小心思,这一点上刘建伟表现的聪明也讨巧。剧情整体不理想,是因为贪多投机导致了故事硬伤。若再没有交叉叙事,真是不能理解这样的主旋律为什么还要如此执念的讲着故事。
若只谈飞鸿,市长和儿媳的角色除了在她脑子里打架,也在我脑子里打架。人情世故在飞鸿这里本是行不通的,还好有主旋律的大背景。弥补了她作品表里一直没有献礼片的小遗憾。若只谈飞鸿,真是操心她平时的感觉在这样的电影里得不到体现。不过夫妻俩因为国家行为舍弃小家,才是正经要明白的小心思。
再说导演。宁海强骨子里的军人气节是一点不留的注进了电影,单看大景里的场面调度,真是跟当年还敢拍《大沙暴》的高希希一模一样。电影的大结构是用膝盖也能猜得透的,硬是硬到了骨子里,可偶尔露出的小柔情也可以赞一下。题材这么大,在90分钟里讲清故事就很难了。移民动迁和工程进度两条线平铺讲述,用董忘川和周晓丹穿插起来,也还算合情合理。可主旋律就是主旋律,该有的硬伤会数倍放大。贪心导致的结构不稳,投机带来的剪辑凌乱,处处都伤了为数不多的观影者的心……董忘川一人身上,就莫名的出现了五次升格镜头。有延长心理感受的,有衬托人物情绪的,可真的有必要吗?这样不该有的拖沓,在一部连故事都不能完整讲述的献礼片里,更明白地透着导演的不自信。镜头语言的粗糙程度超出我的想象,姜昆和小香玉那场劝说动迁的戏里,近景和全景跳切也能这么白痴,真是又狠狠打了主旋律的脸。万幸的是,有两处空镜头实在加分。一处是槐树村村民迁坟时,全景里脏乱的青烟被平稳构图的纸钱堆美化。两个董父的近景,干干净净,瞬间拉高观影值。另一处结尾大远景,工人们抛帽欢呼之时,微微夸张的调色中有一枚闪亮亮的勋章。果然,主旋律的小细节又硬又妙的带出来了。
若只谈飞鸿,抓紧时间给我周副市长治心脏病还是正经事。女干部日理万机,风餐露宿,假雪景里围围巾,大雨景里要下跪。心心念念的好镜头都减的差不多了,还不能满足为着看飞鸿能独霸大银幕的玻璃心。煎熬中还会被江浩那声“师母”喊的跳了戏,又要操心周副市长破音后,影院的环绕立体系统发出奇怪的声音效果,扰了前排睡着的大婶。头一回,被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开了脑洞,还真是累的不行不行的。
后说飞鸿。飞鸿啊飞鸿,你若扛住了黄宏的碎碎念,或许真能在高冷的路上走的更远。可我们又要上哪儿去看你呢?不知是要谢《天河》还是骂《天河》,只觉着飞鸿在这样的电影里太怪也太亏。可灰蒙蒙、乱糟糟的《天河》又能带来新奇的关于老俞的惊喜,连吃橄榄菜的萌样子也会让我在诡异的影厅里找到舒服的观影姿势。嬉笑怒骂的女干部摇着蒲扇,又能用三两句话把前来游说的公公堵得心服口服。柔柔的坐在机场给那不顾家的丈夫发了短信,一起身那小小的黑色身影,两条小葱白似的小细腿透着一股子性感。让我涣散的眼神也变得坚毅了不少,自动开启了心理补偿机制。所有一闪而过的惊喜让我在影院就沸腾的花痴着,并遭受了来不及捂脸的暴力。这股子美劲儿,换做谁都不能再有。甚至让我有了多一分想要了解国家行为的心思。
看女干部指点江山,看治污能手啃硬骨头,看副市长哼歌做饭……献给观影角度偏执的鸿迷,处处是收获。女干部精于治污,劝表弟慰公婆,看得出是老俞,可又不会穿,妙!剪辑虽乱,看得我心里跟燎蜡似的突突,可幸好故事还没有断裂,并且每个带着老俞的短镜头都让此片丧失了闷片的功能。这样的主旋律里,槽点穷尽后,也唯有女干部能让人安睡,谁让我对老俞没有抵抗,还是愿意把这重大现实题材的怪电影留在硬盘里的。确保你有爱她的力量,再烂的政治批片也变得有爱了。
这么大的题材确实难拍,数十年的国家工程想要浓缩在九十分钟里,跟开辟地上天河一样难度颇高。重大现实题材,实属难得的拍片机遇,可机遇导致投机,而投机杀害电影。踏踏实实讲故事,不极端,不做作;说技术构成,也讲人情世故;看造福人民,也想看背后龌龊。需要说的太多,篇幅又太有限。主旋律本应专红,可只见讴歌不见批判的主旋律,唯有靠国产片强制保护措施在汹涌的外片夹击里艰难排片的尴尬局面,终究到达不到属于主旋律的大时代。
6 )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我们这群生在红旗下,长在新生活的80后,打小寒暑假都是看着董存瑞、鸡毛信各种爱国电影度过的,来源么,当然是学校组织的,那时候那有这许多影院呐。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但被组织着进了影院再看这种片,嘿,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按俺一个同事的话说,跟群口儿的新闻联播似的。
个人倒是觉着,这编剧估计打小看曹禺长大的,你看什么事儿都让主角他家赶上了,男猪是总指挥,女猪是副市长,各种高大上,再神马岳父是水利专家男猪偶像,女猪公婆家的迁坟问题,女猪处理男猪堂弟的公司拆迁问题,应了那句话,都赶上了,或者编剧在学校里受的是严格的三一律教育,这点子事全凑一起了。
当然,你要说影片没与时俱进,真是全国人民都不放过你,好歹改革开放30多年了嘿,你看从前我小时候看那种后爹后妈与继子女相处哒情节,真是难上加难呐,一般都是百般努力,千种用心,直到最后快打出END来了,这才感动中国范儿的那孩子扑到主角怀里喊了声*,可你看影片里哪,一个小女孩一个人从小地方独自来北京这么乱的大城市,在机场还知道打手机确认下才跟女二号走,可等到了女二号家,到了女二号临时给她收拾出来的房间里(你看连墙上那许多艺术照都没摘,这让孩子平时学习时看着多闹心啊),拿出一堆东西,小女孩马上就叫了妈?!叫的女二号都惊了哈,我说编剧你这是努力要表现小女孩多富贵能屈是吗?有了这个情节垫底,后面不帅的男二号如何爱情事业双丰收,女二号怎样死活非嫁他(那个结婚戒指往下拽的真狠呐,看的俺都替男二疼的慌),好在俺有在起点看小说的底子,穿越小说横行多少年拉,什么玛丽苏的情节咱没见过?!
要论煽情,高大上的剧也有也能,比如中间那个SO不帅的男二号修机器修的几乎窒息时,我旁边一个女孩子,似乎开始啜泣,好吧,这孩子最爱看韩剧了,被星星的你迷的不能自已。由此可见,铜子们呐,看韩剧拉智商啊,话说这个女生之前也是受过高等教育来的。
还有还有,看到俞飞鸿有心脏病那块儿,俺就一直帮她倒计时着,掐算着要犯病要犯病了,直到片子结束前倒数20分钟,俺看着表都替它着急呀,再不犯病就只能在结尾犯,最后的场面就是一众守着手术室灯,来个开放式结局了呀,万幸,终于等到了,虽然就像以前高人总结的男主天天不着家,好容易回家给女儿过个生日吧,刚要吹蜡,电话响拉,或者疑犯出现拉神马,好吧,这种桥段通常用在警察叔叔身上。可你说为毛一边儿心脏搭桥,一边儿工种攻艰这么巧,便但看在导演给女二号弄了个凌乱的发型,万幸,造型师终于把女二号长发飘飘,几至及腰的头发盘起来拉,还在脸上喷了不少水当汗。你说你之前在工地那么脏乱的地方怎么作到长发飘飘,乌黑亮丽的直接能去给**做广告?
看在造型师终于从写意派切到写实派了一把,接着看吧,咬咬牙,这就完拉。
当然了,再到结尾,那些男猪在飞机上巡视,向家人招手的疑似YY镜头,就当成学校里教的比喻、夸张大会师的现实版就行,幸好,国家估计也是早有准备,发动了这许多机关团体包场呢,要是没有这些个包场,真不知道最后的票房如何是好。
最后你说,为毛起这个名字,那什么,用中文名怕被HX,而且个人在看这种口水片(WATER)时经常有GOD SAKE的内心呐喊,所以,你懂的。-----我是总在实在看不下去的时候看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的电子书的昏割线,你看人家书上那些别管狗血不狗血、好歹都是真事呐
南水北调一生黑。。。
一颗星给那只跑了比较长的狗,一颗星给千万的学生军。
白瞎这么多明星脸
南水北调
李幼斌 / 俞飞鸿各给一星
南水北调穿过我老家县城,硬生生的划出一片政府区域来,渠道上面的十字路口老是撞死人
“时代变了,人们的想法不一样了”,确是如此,有些人文精神是那些利己主义者们无法理解的。
立意虽然好,编剧太无知。作为南水北调建设者被邀请参加了在京西宾馆的首映,去之前由于得知需要统一着装。天真的我以为要求穿着正装,特意换了皮鞋西裤与之搭配。谁知到了现场分配给我们一人一个段奕宏同款头盔和一件冲锋衣。当时有些震惊,有些不解,看完全片算是理解了。水利人在他们眼里就这样。
学校组织,剧情剪得跟富春山有的一拼,外加几个不知所云的硬伤:1、江浩的老爹如此支持调水工作,最后提都没提;2、望川老爸的狗,不知和主题有什么关系,毕竟不是忠犬八公;3、五棵松两位看监控的保安,别告诉我是用来调节气氛的
拉低平均分,传播正能量!
我真的不相信这个片子就值4.4分!尽管主旋律电影难免宣扬过度,拔高过去,升华过度,但认真看完,有很多情节很多场景还是打动人的。一定要给个判断,那也是成功的主旋律电影。
一众实力派演员为主旋律宣教片背书,无奈懒省事的编剧复印了一份毫无说服力且看过千万遍的新闻联播式剧本,肤浅、生硬不说,矛盾冲突的起落也颇为想当然与轻飘飘,于是演员们也只能拿出字正腔圆、假模假式的贴切演技,而比这些更可怕的是那恢宏、煽情到丧心病狂的配乐自始至终都在疯狂地寻找着存在感。
这满当当的五星,不是给电影,给新闻联播。
不管,就是要打5分。
一座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
你看这剧照,这能他妈算电影?
单位组织看的,竟然被党教片差点看哭,刚开始看的时候,对移民拆迁那段没有过多想法,就是觉得整个村子人换个地方居住也挺好的。这几天正好在看龙应台的大江大海,千岛湖底下龙应台的老家,还有妈妈对家的怀念,突然发现,为国家而舍弃家乡的人好不容易。
李幼斌一星。段奕宏一星。俞飞鸿一星。众大咖酱油一星。俞飞鸿演女市长再加一星。剪辑凌乱叙事模糊,减一星。结构不硬,减一星。剧情贪心,莫名的升格镜头,减一星。镜头语言太官方,减一颗。自知是主旋律何必又要这样折腾,再减!空镜可补回一星。题材可补回一星。好嘛,这是国产电影,再补一星。
昨天还是2.6,今天就全都删了?只好来补补刀
找了一群明星演了个宣传片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