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瑞那——世界格局的科教片
7.5/10
《辛瑞那》被选为美国今年10部最佳影片之一是有道理的。自由主义倾向的导演和演员阵容通过一部政治惊悚片,向美国人民报告了当前的世界政治形势。意义是重大的,手段是浅显的,至于效果则因人而异。
影片的节奏很快,人物众多,4条线索并行。情节用一两句话很难描述。在2个小时的时间内,把如此重大的主题通过几个身份不同的小人物所经历的事件表现出来,非常不容易。由于人物多,关系复杂,对话多,字幕快,很容易在第一遍看的时候丢失信息而导致头脑混乱。我特地画了一张人物关系图,也算看本片的一种乐趣所在。
《辛》片真正见功力的还是编剧和导演。小中见大,多线索并行的叙事方式一向是美国类型电影的强项,在此片中表露无疑。
4条线索。
线索一:
乔治.克鲁尼扮演的CIA特工BOB。CIA为了维护美国的石油利益要求BOB暗杀中东国家王子Nasir
线索二:
日内瓦石油分析员Bryan(马特,迪蒙)因为一次儿子的事故,接近了中东王子Nasir,并且成为其经济顾问。抱着和“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政治理想,辅佐王子Nasir。
线索三:
美国司法局调查员Bennett,调查在中东拥有庞大经济势力的美国石油巨头Conex吞并另外一家美国石油公司Killen的案件。以防止在合并过程中采用不当手段,威胁交易公正和美国经济。
线索四:
无名的巴基斯坦劳工,由于中国公司进入中东接手Conex的石油业务,遭到解雇。贫穷和尊严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依靠宗教来寻找自我。基地组织成功吸收了他,成为人体炸弹。
尽管这4条线索或平行,或交叉。但是最后都紧紧连接到一点。这个起到关键性的人物就是王子Nasir。正是这个人物有点牵一发动全身的味道。
Nasir王子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国家的的经济行为应该为市场需求服务,而不是美国人。他接受了中国人对石油高价的竞标,美国公司惨遭出局。Nasir的改革触动了美国的经济利益,触动了美国石油寡头的经济利益。结果遭到了一系列的报复行为。而在这种行为背后每个和这个事件相关的人的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尽管自由派的导演努力在寻求影片的公正,也充满反思。譬如Nasir被塑造成一个拥有理想和抱负的改革派王子;马特迪蒙的经济顾问角色更是拥有“阿拉伯的劳伦斯”一样的理想主义和幼稚病;司法调查员最后倒向公司利益也属于无奈之举,无名的人体炸弹也得到了同情。至于CIA特工BOB更是美国电影中一贯的坚持正义和人道的英雄形象。影片中美国的形象固然丑陋,却也值得理解——这就是为了美国利益。而只有挑战了世界秩序的中国人成为拥有原罪(sin)的祸根。
影片中国因素不能不提。实际上影片暗合了“所有的结果都是中国人一手造成的”这么一种观点。
如果中国人不来高价买石油,美国人就没有必要让CIA“定点清除”选择中国为合作伙伴的王子Nasir。
如果中国人不来高价买石油,美国石油公司就不必通过肮脏的非商业手段冒险购买中亚油田来弥补损失
如果中国人不来高价买石油,下层石油工人就不必失业,而导致其参与基地组织来报复。
无奈!这就是美国人的世界观。
FQ和民愤们都应该坐下来看看这部电影,了解一下世界形势。
另外,再说点题外话。美国电影的叙事能力真是超强。120分钟,这么多人物,这么多线索。能够把故事说得如此紧凑,应该说编剧的功力非常了得。实际上,最近重新崛起的美国电视业,编剧团队和此片相比毫不逊色。《Desprated housewives》《Grey's Anatomy》《Prison break》等等都是依靠剧本取胜。多线索,多人物并行,制造悬念,解决悬念。简直成了美国电视业的法宝。依靠出色的剧本,大有超过电影业的势头。
而中国导演在上一年几乎没有一部影片能把故事说好的。更何谈类拍似《辛瑞那》《Crash》这样多线故事。想来想去,去年国产片也只有《独自等待》还在“说故事”这个基本标准上能够合格。可惜导演伍士贤还是半个“美国制造”。
中国电影
编剧、编剧、可奈何。
http://www.blogcn.com/user18/volkswagen/index.html这些文字来自本人在知乎问题 电影辛瑞纳讲了什么 下面的一条评论。辛瑞纳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并且对我有一些影响。
电影中虚构的王国与美国关系良好,国内有美国的驻军。皇室十分富有,石油产业的利润吸引了来自巴基斯坦等国的外籍劳工,国家是没有议会制约权利的独裁政府,皇室在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力,经济方面可见皇室对一些没有开采的油田拥有所有权,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外国公司进行合作从而对这些资源进行开采。可见这个国家虽然比较富有,但工业不发达,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些特征基本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原型是某个类似沙特的国家。海湾的这些国家阵营上基本分三个,一个是沙特这种美国的盟友,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逊尼派(当然非阿拉伯国家还有以色列),另一种是伊朗这种美国的对手,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还有一种就是类似黎巴嫩和也门这种国内既有什叶派力量又有逊尼派力量,比如电影中出现过的黎巴嫩真主党还有最近新闻上总出现的也门胡塞武装就是什叶派力量,这些力量一般都有伊朗的支持。伊朗和沙特两大阵营一直试图在中东地区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暗中干涉各地选举并且对反政府武装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伊朗这个国家和西部的海湾国家有些不同,因为经常受到美国的制裁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国内经济并不像其他国家那么好,同时伊朗也不像沙特一样有美国的支持,所以它在军事工业以及民生工业方面更多要借助自身的力量发展,久而久之伊朗国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可谓中东工业化最完善的国家。
电影中的大王子在英国拿了phd,见识了西方那一套后认为自己国家的这种体制、妇女权利等方面是落后的,他和马特·达蒙饰演的顾问说自己想要建立议会,建立石油交易所,给予妇女投票的权力。
可最危险的是——他想摆脱美国对自己国家的控制。
他一开始将国内一块油田的开采权卖给了中国,原因是中国出价更高,这一行为导致美国Connex公司流标。他还雇了一个能源分析师马特·达蒙做他的经济顾问。根据马特·达蒙在沙漠上画的地图这个虚构国家的位置应该是在伊朗南部,马特·达蒙给他出主意说向西方运石油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应该取道伊朗而不是绕远走非洲,大王子也试图听取这个建议,但这种意愿一旦付出实施很可能会通过拉近本国与伊朗的关系的方式实现,这肯定也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学经济的马特·达蒙应该是不太懂这些地缘政治的细节。这无疑极大降低了美国对这个大王子的好感。
要注意全片的重点来了!要知道美国是这个国家的盟友而且在这个国家驻扎了一万军队。这个王子在政治方面试图在自己的独裁国家推行民主,议会,妇女权利,投票这些美国推行的普世价值,但同时他也希望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把国内生意的蛋糕分给中国并同时与伊朗合作。那么剧情中的美国如果更坚持推行普世价值以及自认为先进的政治体制,它应该支持这个大王子,如果剧情中的美国更坚持维护自己在中东的地缘利益它应该反对这个大王子。那么美国是怎么做的呢?
美国先派乔治克鲁尼暗杀大王子,经过伊朗一搅和失败了,后来直接用无人机把大王子炸死了。
至于剧情中的中国无非就是想在中东赚点钱,并没有意愿因为一点海外经济利益与美国在这里发生正面冲突,何况中国在中东也有很多生意伙伴,所以中国自然不可能出面在政治方面给予大王子多大帮助。至于伊朗全片看下来都不知道大王子究竟有没有在外交上和伊朗方面取得什么真正的进展。
还有一条线就是律师Bennett Holiday协同美国司法部调查Killen公司在获得哈萨克斯坦一油田开采权这一事件上是否涉及违反海外反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因为Connex公司与中国竞争失利,为了弥补损失试图收购Killen。但Killen因为有违法嫌疑可能并不是一家干净的公司,他们的合并无法被联邦法院允许通过。后来律师Bennett和司法部越查越深发现这里面牵扯到了太多大人物很难继续动手,于是Connex和Killen随便交出来了两只替罪羊这件事情就不再查了,合并顺利通过。就像律师Bennett在电影后半部分说的那样,这个合并有利于美国消费者,所以司法部、联邦法院、所有人都希望他们的合并案通过。
我认为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就是,美国右翼力量可能根本不管什么民主普世价值是否真的能推行出去,他们在乎的只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且当腐败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时候,司法部可能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
————————分割线————————
最后题主问这个电影有什么结论。其实这部电影叙事时一直站在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角度,比如律师Bennett和大王子的两条线带给我们的东西就很不同,所以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开放性的。
假如你要是一个在被美国制裁的国家中的水深火热中苟延残喘的居民或者是某个因为爸妈和你们的房子被美军燃烧弹炸死的悲惨儿童的话,这部电影或许希望你不要忘记此刻的悲伤和愤怒,并时刻不要忘记将这些情绪同邪恶的美国右翼政府联系起来;
假如你是一个混得很好的美国人,这部电影或许希望你你要珍惜你现在的生活,因为它是建立在无数尸骨和某些,呃,“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的血泪之上的;
假如你是在某国大学上学,闲着没事翻墙看了一些有趣的自由派言论,自以为发现了什么真相并试图将此时心中油然而生的自由主义情感在社会上发泄从而实现你自以为崇高的某种理想时,这部电影或许想告诉你,那些自由民主普世价值其实都是扯淡,都是邪恶美帝试图和平演变你们的障眼法,他们只是想破坏你们辛苦建立起来的自给自足的军民工业体系,搞乱你们的社会,之后瓜分你们的资源,就像当年对苏联做的那样。还有这世界一百多个民主国家成功的可能也就三十多个,经济上成功的可能也就十几个?这世界每个国家都不容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所以也别整天骂某国和伊朗了,认认真真建设社会主义吧。
————分割线————
本人其实并不是特别懂中东地缘政治,如果哪里说得有问题欢迎指正!
traffic的编剧 首次执导的作品,没有沿用traffic的招牌多色调影像风格,但同样是多线索交织,人物众多。本片以广角场景镜头带出一片晨雾笼罩下的塔吉克斯坦某工地,贫困的外籍劳工人群,每个人都紧迫地挤上班车,因为上了班车就意味着今天的生活有了着落。这非凡的视点最后演化成自杀袭击分子的状况;电影最终在一次自杀爆炸的白色光芒中结束,中情局扶持的傀儡王储和美国的石油大亨举杯言欢。而克努尼扮演的特工成了炮火。
最重要的是该片所展示了多视点,有被称为恐怖主义自杀者,以个人良心为准则的特工,有金钱内幕, 这是其他美国片没有的进步。
《谍对谍》一片是我前阵期待的,相关资料也介绍过,前几天下了看了。更我想象的有些出入,但我毫不费力的看完,影片采用非常纪实的手法,导演的处理手法有独特之处(比如爆炸切一半)。影片叙述线索复杂,且几乎没有高潮,演员表现不俗。值得看第二遍。但并不是我希望的那种间谍片的爽。
不知是哪个盗版商给《Syriana》起了“谍对谍”这么一个名不副实的蹩脚名字,让我一开始就对这部电影抱有了错误的期待。在我的印象中,与“谍”有关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007”系列的,描写特工不畏艰险完成任务的电影;另一类是类似《Mission Impossible》和《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这样描写特工被人诬陷,受到追杀,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恢复清白,严惩败类的电影。都少不了错综复杂的案情、艰难险重的任务、机智勇敢身手矫健的主角、能力强大却处处稍逊主角一筹的敌人,也少不了精彩激烈的打斗或者枪战,少不了世界各地的瑰丽风景。当我满怀着看一部类似《The Bourne Identity》这样惊险刺激的特工片的期待,坐在电脑面前观看这部颇受好评的新片时,才发现自己被这个蹩脚的中文名字戏弄了。
的确,《Syriana》与间谍有关,但特工和间谍绝对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片中的中情局驻中东地区特工也只是四个主角之一。扮演该特工的 获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除了没有传统的特工主角之外,这部影片也没有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素。相反,这部影片充满了政治人物和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充满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或明或暗的博弈。特工不过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导演真正要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在中东这个世界能源主要产地,在这个受到传统阿拉伯文化影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地区,在这些缺乏民主政治的国家里,大国间的利益博弈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进行。而由巨型跨国公司带动的全球化浪潮损害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得中东成为了恐怖主义滋长的温床。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政治阴暗面,大概才是导演的意图。
为了这个目的,导演设置了四条主线,四个主角分别是:一个执行任务失败的特工、一个因为儿子意外丧生而成为沙特王子经济顾问的石油业务分析员、一个因为怀疑中国公司的并购交易中存在非法行为而受命调查的律师、一个因为公司并购而被解雇最后成为恐怖分子的中东少年。曾经拍摄过《Ocean's Eleven》的导演 以自己最擅长的多线式叙述手法,交替讲述四个主角的故事,只是到最后他们的命运才汇集到一起。不过我认为这种叙事手法在《Syriana》中并不算成功,因为在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人物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我觉得自己好像在看一本没有剪辑过的、存了四部电影内容的录像带,看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这样的叙事结构恐怕很难吸引观众。
为了与主题相映衬,影片采用了写实风格的拍摄手法,很多镜头的剪接都不符合传统电影的处理方式,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仿佛是新闻影像的片断一般。最绝的是最后王子的车队被美国导弹击中时,镜头竟然在爆炸进行到一半时切开,这种剪辑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至于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却并不觉得有多出色。因为四条主线同时进行的叙事手法本身就决定了所有演员戏份都有限,不可能有太多出彩的机会。
克鲁尼加官晋爵之作不可不看。证明了,帅哥也不是靠脸混饭吃的,同样可以毁容增肥。真是难能可贵。
2010.08.26 @ Home结局的时候终于明朗闷了点
好片,多线叙事的典范。多放参与最后指向一个终点的意味。中东情形的又一种演绎。几乎不带有观点的冷静叙事。美国政府和体制也是被黑了个底透,特工就是棋子。适合集中注意看,毕竟一直4线穿插。我看到现在克鲁尼最不像他本体的表演。主要中东人角色几乎由英国人出演这情况也是很interesting
影片所涉及的有点超出我的知识范围,理解无能...
题材选择上足见用勇气,且由始至终没有掺杂任何个人取向和情感因素,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和视角进行着淡然的阐述,有着同类型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冷静与克制。然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除了点到即止的多线叙事外,整体表现趋于平庸,完全没有大肆神化的必要。
感谢小说作者和导演、编剧,把原本扑朔迷离深藏于阴暗之中的事实,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太沉重 理解不了
说实话看了三遍都看不懂。还得靠影评才能理解。重温BD 1080P 14/08/10
got a bit lost in the midd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ff lines was not done so well...
看到流泪,不想评论
把整个故事看下来真不容易,果然是《毒品网络》的编剧索德伯格的好基友,群戏搞到这个地步真是让我脑细胞死伤大半。但确实是个好看的故事,美国人的包容性也是让人瞠目,如此一个大扇政府耳光的片子竟然还得了奥斯卡,哼,克鲁尼依靠满清十大酷刑证明了自己。赞!
关于轮子的台词实在是太你马真实了
太政治化了 我不喜欢 而且线索很杂乱 没看完 sorry
我对政治没有兴趣,却也不得不佩服美国政府的器量(其实这跟器量无关,这是制度的原因),如此抹黑美国政府形象的电影,依然可以上映,且角逐奥斯卡,这才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本片获奥斯卡、金球奖和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男配角奖(乔治•克鲁尼),并获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和金球奖最佳电影音乐提名。
http://www.mtime.com/my/xiting/blog/635276/
事件本身头绪太多看不清楚,但是的确道出了目前国际政治的很多东西。看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很有趣。中国终于成功地成了全世界的话题,然而没人看好中国,没人喜欢中国。。
真正的恐怖主义是把那些热爱自己国家且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人一一铲除⋯
斯蒂芬·加汉不愧多线叙事大王,多条线索交织成一张大网,把这个世界容纳其中。叙事并不乱,前因后果,背景说的也很清晰。最后蛮伤感的,而且让人郁结于心。
拜托看懂的人来梳理线路给没看懂的人解释吧都TM出来糊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