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关于色彩
菲利契:喂,米可,你看得见么?
米可:当然啊,你什么时候看不见的?
菲利契:从出生就这样了,颜色是什么样子?
米可:棒极了
菲利契: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米可:蓝色
菲利契:蓝色像什么?
米可:像是骑脚踏车时风吹在你的脸上的感觉,或是..像海 还有棕色,摸摸看,棕色像这树干,很粗糙吧?
菲利契:是很粗糙,那……红色呢?
米可:红色像火一样,像是太阳下山的天空
用感觉去描述色彩,我的语言太匮乏。。。
-----------可以闭着眼睛看第二遍的电影-----------
2 ) 想要听到天堂的声音,其实并不难
有谁能比盲人更对声音敏感呢?又有谁能比后天失明的人更珍惜自己听到每一个声音的机会呢?
都说电影是一门视觉的艺术。可是,论视觉,它比不上摄影作品更有冲击力;论声音,它比不上音乐作品更有针对性。
可是,电影却总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视觉和听觉的契合点。
对于《听见天堂》这部以听觉为主题的影片,声音的效果被放大到了最佳的境界。
年幼的米可所在的家庭只能承受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可是米可从未失却童真,他有自己的玩乐,有自己的主见,生活苦中有乐。
孩子都是贪玩的、任性的,米可突发意外之后,似乎在这点上,被压抑的可以。
从充满眼球纷繁的天堂,一下子被打入只剩幻影的地狱,你叫一个孩子怎么能走下去?而且后来,他连一丝光都感觉不到了......
幸好有唐老师,这个在剧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或许,没有他,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一切都只是逝去的短暂美好而已。米可的才能,也得不到发掘。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他对米可说的那番话,意大利历史上就从此会少一个电影音乐奇才了。
要感谢唐老师,因为有的时候,得到认同,有个正确的方向,有个坚持下去的理想是最宝贵的。
我最欣赏老唐的教育手法和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一举一动中,能知道他最爱他们,这群盲童。
可爱的法兰死,姑且叫米可的女朋友,呵呵,真的很可爱,她给了米可另一种爱。
我最喜欢他们两人无邪的对话:
“怎么了?”
“我害羞了。”
“我也是。”
“我现在是你的女朋友了,你会离开我吗?”
“不会。”
“以后长大遇到别的女生呢?”
“我不要别的女生。”
Then,a kiss.
--谁看了都会忍俊不禁,我都甚至有了很深很强烈的遗憾:为什么我孩童时候没有这么纯真的喜欢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对于孩子们,就是要让他们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他们的眼光来搭成一个多彩世界。
或许我们不该去过多的掺和,或许我们应该多些鼓励。
可能想要听到天堂的声音,其实并不难。
3 ) 听见天堂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
4 ) 放一只耳朵在上帝的身边
托斯卡纳的太阳照得明晃晃,快要睁不开眼睛,孩子们在山头上撒开腿地跑。这样的画面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应该要揉合所有的最鲜艳,用油画一样的笔触涂抹开来吧。
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面一样的意大利孩子,有好看的眼睛和睫毛,对各种事情充满好奇,生性善良富有想象力。他们热爱电影,热爱那些让生活变得奇妙鲜活的事物。
通常对这样的电影都没有免疫能力,只能一头栽进去用一个半小时哭哭笑笑。小高潮衔接得紧凑,小男孩的表演也相当自然,导演将整部电影的张力控制得很好,快乐之后有一点悲伤,悲伤也不至于太长而破坏了美好的东西。运用简单的镜头表达隐晦的情感,比如一闪一灭的电灯,妈妈带来的衣服有独特的气味。
相比后来声音剧这个重头戏,两个小男孩坐在树上说颜色的片段也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多么敏锐的观察和感知,不因为生活意外的变故而丧失,烙印在心里面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如此美好。暖风吹过脸庞的感觉,微不足道,习以为常,上帝往往将快乐藏在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你有五个感官,为什么只用一个呢?”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颗通透的心,赋予自己这样的能力,去感受这短暂生命中尽可能多的灿烂。
来,放一只耳朵在上帝的身边,听一听,他有没有悄悄地泄露出快乐的秘密。
5 ) 聽見天堂(Rosso come il cielo,2006)
1、成人有時候分不清孩子是搗蛋胡鬧,還是發揮創意——其實亂法犯禁在最「原初」階段,還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的擴張,同樣是「學而時習之」的表現,只不過一個往創造性的結果走,而一個是走入破壞性的深處。聽見天堂(Rosso come il cielo,2006)中的小男孩米可曼卡西偷拿爸爸的獵槍玩,因走火而失明——這是搗蛋的代價;而他的受傷已是他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樣,父母也就不多加責備了。後來到盲人學校接受特殊教育,他把視覺的記憶轉化成聽覺來呈現,錄製各種聲音來展現自然界,就像柏拉圖所說復現理型的世界;男孩將自己內在遏止不住的成長騷動導向正面的創造性上,也就是藝術的創造上時,校長認為他不按布置要求來做作業,幸而他生命中出現伯樂,一名真心關懷學生的老師,不放棄他,並且加以鼓勵,才成就他後來成為著名的義大利盲人剪接師。
2、有時候生命或命運給了人天生的限制,如果家庭、社會、政府不但不負責任,甚者再加劇以抑制、框架,那麼自由就幾乎無望,而且這限制有時不是物質性的、制度性的或環境因素的,而是心理性的、情感性的或心智上的。
3、從片頭男孩只是玩耍的野性心態,到逐漸覺醒而真的投入自己的創作,這個電影讓我們看到從「好奇」到「興趣」的心理變化過程,這兩種心理、心理意義與心理反應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在佛洛姆的分析中,好奇還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異化的表現,而興趣是一種人我、人物、人事、人世合一的表現。
4、這張電影海報是義大利上映時的正式海報,這個畫面從電影中一段非常動人的片段中取出來,在這棵樹上,曾經是明眼人的米可對一出生就全盲的同學描述顏色:「藍色是騎腳踏車的時候,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或者是當你泡入海水裡;棕色是樹幹的顏色,很粗糙。」莊子人間世:
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6 ) 如果還相信自己的夢想, 或正受困于生活, 都來看看這部很真實真摯的電影吧。
「人有五官, 你不過是眼睛瞎了, 為什麼要放棄其他的感官呢?」
這部電影適合五種人看:
活的不耐煩的人;
忘記眼淚味道的人;
勇於突破現狀的人;
想一窺盲人心底世界的人;
帶著孩子的父母。
如果我把關鍵情節都透露了, 對於未看的觀衆是大損失。
所以我轉了一些各名家的力薦佳評。
* * * *
--在掌聲和淚水中,【聽見天堂】告訴我們這是根據真人實事改編的電影,米可後來成了義大利影壇非常重要的聲音工程師。人生的腳步不是只能照著別人的安排前進的,做為一部勵志電影,【聽見天堂】像是一股和風輕輕拂過觀眾心田。(知名影評人 藍祖蔚)
--身為身心殘障孩童的父親,對這部影片特別感同身受。我相信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做為家長,可以將擔憂放低,讓孩子有更寬廣的成長空間。(資深藝人 趙舜)
--當全世界都陷入黑暗的時候,也不要閉上勇氣和希望的眼睛。我們用另一種方式,聽見天堂。(單腳舞者 林睦卿)
--這部電影適合五種人看:活的不耐煩的人、忘記眼淚味道的人、勇於突破現狀的人、想一窺盲人心底世界的人、帶著孩子的父母〈會讓他們覺著自己是幸運兒!〉(生命作家 朱克勤)
--一部充滿愛與感動、啟發心靈的電影佳作。劇中孩童純真單純的愛,真摯而溫馨;面對再也無法看得見這世界時產生的勇氣與能力令人感動。(台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 總幹事 左玉苓)
--閉上雙眼您看到了什麼?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對生命的永不放棄、充滿希望、熱情、勇氣,對生命的盡情揮灑、充滿創意、想像、愛與感動。請跟著米可聽見天堂、看見世界的另一面!(中華民國殘障聯盟 行政組長 張嘉玲)
--不一樣的心情,不一樣的結果。光明是需要創造的,轉換心境,勇敢面對挫折,如果你的情緒正處於低潮期,去看這部電影吧!你將會有不同的人生!(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秘書長黃玉春)
--捨棄85%對視覺的依賴,盲人們悄悄地在黑色世界中,竭盡所能專注於其他感官的運用,創造看不見卻能令人驚豔的世界,與您一起分享【聽見天堂】的驚喜!(愛盲基金會執行顧問 周金錚)
--通俗、感人、渾然天成的演技。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卻是許多電影企求卻難以達到的目標。(資深影評人 聞天祥)
盲童出演太让人佩服,惟一觉得不足是故事转折也太快了,老校长一会就没了。
原来,不仅可以看见天堂,还可以听见天堂
哭毁了
纯真温馨,简单质朴。小男生长的好像卡卡呀~有时候,听见天堂比看见天堂更重要。DL:aqxqutag#
太棒了!!!!!!!!!!!!!!!!!!!屌翻!!!!!
我们看见世界,他却听见世界上所有的美。
米可在失明后重新自我成长与寻找的故事。
小盲童的眼神太清澈,看著都心生憐惜。看完后想起周雲蓬的《盲人影院》,小孩子們坐在位子上聽那些電影,銀幕上長滿了潮濕的耳朵,四面八方的座椅翻湧,好像潮水淹沒了天空。
四星半,在我们的眼界以外,声音之内,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倾听世界,表达内心。 那是另一座花园,一个美丽新世界。
没人能扼杀想象力
意大利的小片,精致而不做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都是感同身受,并且我们也太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于别人。
录音系及电影学院拟音教学入门片。较甜的儿童片,视听语言上声音→影像(第一卷录音带)的那一段比较有趣,工人运动虽然算是外力,但也说得上是时代背景。
故事稍弱,但也没有乱煽情。声音和画面太漂亮了!
五颗星不够。
于是乎,我决定,要继续去特殊教育学校做免费兼职,帮助更多羽翼不全的孩子重回天堂。
良师难觅,得之人生大幸。眼睛看到的,怎与心灵感受到的相比,我们要保持的,是一颗永远清明虔诚的心。
愿望中的生活一直都在那,只要坚守那触摸生命与心灵的单纯,你永远不会失去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无比重要的东西。“最后来的要做鬼。”故事在这开始也在这结束,尽管会有震荡,但一切都还是那么美好。再糟糕能有多糟糕呢,靠,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对比的人生的好处就是现在蛮好那么就是现在蛮好~
米可•曼卡西是真有其人,是意大利大师级的音效师,参与影片数百部,而且,他是个盲人。作为一部披着励志外衣的好看的影片,剧情不免刻意编排,但励志之外,我以为影片更多是一曲献给电影音效的赞美诗。
【还是那句老话,充满艺术与人性光辉】很意大利的儿童片。对电影与剧场的热爱深入生活,就连意大利人对游行示威的热情也被拍进去了~BTW有关好老师的片子,可以举出很多,足见好老师是多么少有。
你听到来自天堂的声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