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

HD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比利·赞恩,昆廷·克里斯普,约翰·博特,杜德里·沙顿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92

 剧照

奥兰多 剧照 NO.1奥兰多 剧照 NO.2奥兰多 剧照 NO.3奥兰多 剧照 NO.4奥兰多 剧照 NO.5奥兰多 剧照 NO.6奥兰多 剧照 NO.13奥兰多 剧照 NO.14奥兰多 剧照 NO.15奥兰多 剧照 NO.16奥兰多 剧照 NO.17奥兰多 剧照 NO.18奥兰多 剧照 NO.19奥兰多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Art of life

在电影院看《奥兰多》是一次无与伦比的体验,绝代佳人奥兰多的不老容颜穿越时光让整块银幕都熠熠生辉。参天大树之下,皮肤紧致光洁的少年奥兰多一边挪步一边呢喃着诗词,当他坐定在树下第一次把眸子朝向镜头:“that is I.”时,清澈坚定的目光像是可以望穿幕布。不管此后他是对着银幕辩驳男人的劣性;还是学诗求教时羞赧地朝镜头讪讪一笑;甚至是在一觉醒来变成女人后坦然镇定地盯着前方说“Same person.No difference at all...just adifferent sex."轻松自然地审视,落落大方得接受展示自己的裸体。活了快200多岁的奥兰多带着生的喜悦,丝毫没有厌倦感。这些瞬间可以说是本届电影节最令人心动的相遇了。

经历过老态龙钟的伊丽莎白一世穷奢极贵的宠爱和黄金时代的灭亡后,奥兰多依旧延续着女王赐予他的永葆青春的特权。无论时代还是性别的改变,几乎每过半个世纪他都能找到心之向往:爱,诗歌,政治,社交,性,生育。奥兰多被塑造成一个理想型的人格,保持了人类对生命孜孜不倦的好奇感与新鲜感,并一路探索。詹姆斯王统治时期的奥兰多向伟大的诗人讨教写诗的诀窍,虽被愚弄还是偿付了高额佣金,一身谦然的风骨;18世纪中叶,奥兰多夫人穿着镶满蝴蝶结的丝缎华服,戴着头顶高耸入云的假发,她的笑容和双颊的两抹桃红一样粉嫩动人,她聆听并驳斥贵族名流所谓的高谈阔论;在失去了城堡封地后,作为准母亲的奥兰多又轰轰烈烈地走向二十世纪。青春永驻的并非只有奥兰多的皮囊,同时还有他的心性,绝代佳人对永恒的生命宠辱不惊,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反而越活越明白。

奥兰多这个人物在影片的构架中具有强烈的反思作用。波伏瓦曾经提出过: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是源于父权制度和父权意识。所以她们被视为第二性。奥兰多由男变女的这样一个情节,似乎也是在为女性的成长做一个铺垫。当奥兰多身为男子,在冰天雪地里被俄国公主抛弃时,他说:我只能找到3个词来描述女性,其中没有一个值得一提,情绪里透露着对高傲女子的厌恶与失恋的彷徨。当奥兰多身为女子拒绝哈利大公的求婚时,一模一样的对话又展开了。

你对我真是太好了,可我不能接受。
为什么呢?我就是整个英格兰。连你也是属于我的。
这从何说起?
因为我爱慕你。(英国人还真是很喜欢用 i adore you)
那就代表我是属于你的了?

男人在此时被剥夺了自己的话语。女人以柔克刚、与权威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女人不再是一个性别,而是一种理想。因为做过男人,所以更懂男人的坏,奥兰多在此时通过她的思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而不是通过服饰,由他变成她。

全片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奥兰多拒绝求婚却遭到关于她将孤独一生的揶揄时,拎起鲸鱼骨大裙子一头钻进花园里的绿色迷墙,膨大的裙摆受着狭窄长廊的挤压一路向前,伴着弦乐和长笛的步步逼近穿越层层迷宫,冲出重重迷雾时已是100年后的1850年,维多利亚时代。奥兰多扑倒在绿草地上大舒一口气:自然自然,我是你的新娘,请带我走。钢琴的加入让她的绝世独立更加壮美,同时也邂逅了新的希望。从美洲来的陌生冒险汉子骑着马带她见识了火车,汉子离去后她怔怔抬头又看见了飞机滑过天空。

四百年的时光也是一部瑰丽的大英帝国服装史。从17世纪生机勃勃的巴洛克风潮,到18世纪繁花似锦的新古典主义,再到简洁干练的现代裤装。莎莉波特携手蒂尔达斯文顿演绎了一段千变的人生。当奥兰多作为母亲重新坐在初始的那棵参天大树下,看着孩子嬉戏时,在节奏感强烈的电子鼓点躁动下,她留下一行眼泪。

孩子问:你为什么伤心?
不,没有,我很开心。
背景天使吟唱着:我在尘世,我在苍空,我仍在绽放。
用一句话来形容奥兰多惊奇的四百年,我想用一首歌的名字《ART OF LIFE》
生活的艺术。

伍尔夫说,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生活的意义没有答案。但即便没有答案也要尽情享受着没有答案的人生。


==========================
电影除了本身的情感核心之外,
原声音乐,尤其是开场和结尾歌伶(Jimmy Somerville)雌雄莫辩的吟唱,诡异又优美。
迷离的电子乐几乎不绝于耳地跟随推动故事的发展。
2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摩登先锋的改编剧本还是那么稀有与金贵。

by烂木头
2014.6.20上海电影节观影日志

 2 ) 一活惊情四百年

DEATH、LOVE、POETRY、POLITICS、SOCIETY、SEX、BIRTH~~被赐予不朽青春的奥兰多,一活惊情四百年。伍尔芙的作品总让我怀有警惕之心,电影改编的末尾,几世纪过去,容颜体貌未变的奥兰多已然化身为一位中性气质眷浓爽利乐观自由笔耕不辍的单身妈妈,愿为自然之妻,奔向夏默丁的自由未来,才算作真正重生。而一觉七日醒,没什么本质不同,不过性别已变化,还是同一颗赤子之心,未谙尘世苍穹。有时,女权主义只能在默默探路。最近看了不少英剧,对大英帝国的某些人生精神深以为然。

 3 ) 一百多年前的女性先驱写出的故事

伍尔芙生卒日期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比我早生了一百多年。那个时代的英国是这个样子:男女未平权,女性被认为没有个性、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女性没有选举权,孩子在法律上属于父亲。

几十年后的世界上出现了女性主义。人们斗争着呐喊着,突然发现20世纪初的女作家伍尔夫早就把女性主义想批评的东西思考了个遍,道出无数真理,也是有趣。

用两性视角看爱情:

啊~男人就是爱背叛。

啊~女人就是爱背叛。

难道人类不就是爱背叛吗?没有性别区分。

上流社会贵族老爷们自以为尊重女性,但是认为女性的思维只比孩子成熟,需要父亲或丈夫的引导。奥兰多问:“如果两者都没有呢?”恰好我也两者都没有,以此等观点看来我的思维完全愚蠢。(笑)

被拒绝的男人多数要气急败坏:“你有那样的过去还有谁会要你?” “你死的时候会是一个老处女,孤独而且被剥夺了一切。” 与现代人催女性结婚时经常用的老了嫁不出去孤独终生的理论差不多。

男人,要在战场英勇作战,然而不要为了虚无缥缈的自由理想或光荣去白白送命。

女人,也许不需要把一生价值都投射在孩子,把人生都用在照顾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身上。不需要把自己困在世俗认为的女性美德里。

人应该背井离乡,去流浪。

过了一百多年,人类的想法似乎并没有比一百多年前的伍尔夫更成熟。当然,想得越多越辛苦,她自杀了。“这个世界的精神最终还是击倒了我”。

彼时她的小说被当做了奇幻爱情故事,用一百多年后的眼睛来看满满的熟悉的自由呼唤。后来伍尔夫成了女性主义先驱代表,我对女性主义本身没有兴趣,我认为她是一个太爱思考的人。

《奥兰多》的导演是 莎莉·波特,之前看过她的另一部电影《金吉尔和罗莎》,她的电影都有梦游的质感。电影对小说的取舍尚可。把全部情节以及意识流塞入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事。

男导演擅长拍出女性的举动与一颦一笑,因为男人才能观察到女人的反应。女导演才能拍出女性的内心活动,因为只有女人才了解女人。

电影里遇到夏默丁时奥兰多的自我介绍是我已经死了。人都是要死的,死过了才能重生,重生到一个新时代。

 4 ) 《奥兰多》:野鹅飞过,四百年萦回梦绕

一、时间的魔力

时间是如何开始的?物理学家们就此争论了几百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神的诞生总是举世瞩目的,也给予了艺术家无数灵感,比如从爱琴海乘着贝壳降临世间的维纳斯,生下来就是完美无瑕的女人,身边环绕鲜花与赞美、祝福与歌颂。平凡的人类不受如此眷顾,只能从幼小蜷缩的婴儿开始生命,谁都不会记得自己诞生时的模样,不过我们还可以倚赖影像记录或者父母的记忆,而时间呱呱坠地的时候,世界只是毫无准备地打了个喷嚏,来不及看清楚原委。埃及人把永生的渴望寄托在对时间的延长上,于是有了木乃伊。人们虽宗教信仰各异,但都从时光的手里为生命窃取了更多的可能。未知的神秘总能燃烧人们的巨大热情,猜测、想象、预知,总能碰撞出美丽的山岚,文字和影像给我们插上了翅膀,可以穿越时空,把这无情无义、难以捕捉的精灵装进布袋随心摆弄。从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踏上惊心动魄的时光隧道之旅,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还赶不上书中的科学家跨越时空的零头;《纳尼亚传奇》的时间之战刚刚从书中打到大银幕上;艾莉丝七十年前留下的泪痕还挂在观众的心中(“时光倒流70年”)。关于时间的传奇只不过翻开了第一页。

《奥兰多》也算是挑战时间法则的作品之一。奥兰多在伍尔夫笔下彻底把时光、性别抛诸脑后,虽然烦恼不断却也能自得其乐,“天下之事,二三百年一成不变,惟有些许尘灰、几只蛛网,一位老妇人半小时就可以抹净。”何必局限于一个人一生短短的一百年间呢?奥兰多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永恒,那对她来说倒是没什么意义,她对自己的寿命长短不太计较,经常会想到死亡,但每一次死亡带来的都不是生命的终结,更像是时间上的一个驿站,她眩晕着思考,看着窗外的风景美丽、冷漠如旧,然后苏醒了一般继续生活。哪怕是到了小说的结尾,四百年过去,奥兰多的实际年龄也只有三十六岁,伍尔夫的解释不过是“短促与漫长,它们交替而且同时主宰着我们不幸的傻瓜”,她在思考中度过时光,有时瞬间百年飞逝,有时却时光停驻不前,这和那些纷繁琐碎的思绪扩散到宇宙每个角落一样无法解释。1992年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此给出的解释是,伊丽莎白女皇赐给她那座豪华宅邸,条件是奥兰多的容颜要永不憔悴、衰老。倒也顺意,只不过让人觉得她的长寿是托了女皇的金口玉言。其实,说来说去,解释这种超自然现象就不是伍尔夫的本意,以前她喜欢对小说的形式进行实验,这次回归到传统写作方式,也要在故事上寻求突破,按她的说法就是“一个大玩笑”,自由飘逸得像是和文字的一场随性舞蹈。不过是几次落叶萌芽,几场日落月升,几回四季往复,万物依旧,岁月荏苒,人为何要非守规矩的老去归土?奥兰多从激烈的伊丽莎白时代到让她不得不屈从于时代精神的二十世纪初,甩动着那双健美修长的腿,从男人的土耳奇裤子穿到流行女裙,从贵族少年长成获奖女诗人,时间引发的变化是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的,君主们相继故去,作家们接连入土,她的诗作从遭人唾弃到得奖出版,把这一切凝缩在一句话里竟像是对她的善意讽刺。当然,也有随她一起留存的宅邸,还有其中的仆人和猎狗,她离去的日子宅子就陷入沉睡静止,待她回来在门边磕磕脚上的灰尘吹散了时间的魔咒,整个大宅就又恢复生机。

奥兰多不相信永生,倒是觉得自己的灵魂将与宅子内的“护墙板的红色和沙发的绿色一样永存”。它们都渐渐属于历史,被束之高阁不准触摸,那个坐在大橡树下的孩子已经身影模糊,历经磨难都仍保存在口袋里的诗,一经出版反而不属于她了。时间伸了伸懒腰,奥兰多的时间停止,或者继续前行。

二、野鹅飞过,四百年萦回梦绕

(1)野鹅飞过

奥兰多一共受过两次打击:一次是情场失意。那位让他脑海中在三秒内涌出各种穷奢极侈比喻的俄罗斯公主萨莎,荡涤了他的冬天、融化了他的血液后,登上回返莫斯科的船舶,把满怀爱情幻想与私奔激情的奥兰多扔在大雨洪流中,震怒地破口大骂。结果,奥兰多饱受耻辱,一个人躺在床上昏睡了六天,开始离群索居的生活;另一次是自尊受辱。他所敬重的诗人尼克•格林,其貌不扬言语刻薄,受邀前来却把房子搅和了个遍,连续六个星期不得安宁,末了写了本书讽刺奥兰多说的傻话,装模作势的外国腔调,并把他的文章彻底否定了一番。下场是奥兰多把自己所有作品付之一炬,再不肯与人打交道。痛定思痛的奥兰多倒是没再为恋爱的事情费过心,可对于诗歌,对于作家,就是摆脱不了盲目的崇拜和追求,比如傻乎乎地误把黑暗中的椅垫上的小圆丘当作蒲伯先生的前额,兀自陶醉地感叹这高贵的额头中蕴藏的智慧。等发现自己被错觉欺骗后还分裂地跟自己辩论了半天,到底该埋怨谁。总之,遇到诗歌和书籍,她就有股子执着劲儿,有时候难免陷入尴尬,变成女人后更是因为性别被那些自命不凡的作家指摘,尽管被充满讥讽与妄自尊大的文人圈倒尽了胃口,她却还是固执忠诚地膜拜他们的作品。她不信神,对宗教没概念,但是绝对轻信作家。她变成女人后大彻大悟当初为何被萨莎玩弄,算是看开了,对于诗歌的情结就是纠结于心。虽然期间因为多次受打击,创作方面写写停停,但那首《大橡树》却是擦擦补补了三百多年,没笔的时候就用浆果和葡萄酒作墨水,到最后竟也出版发行夺得大奖了。时隔三百年,当年贬损她的尼克•格林(这个人有超强的生命力八成依赖他那张厚脸皮)还对此作品大加赞赏,这不得不令人想到他只对三百年前的作品赞美有佳,所以奥兰多也摸不准是作品真的好,还是它的时间价值使作品身价倍增。谈起出版后大受欢迎和获奖,她已经没有了三百年前对于但凡出版的书籍都唯唯诺诺、毕恭毕敬的感觉,也没觉得就真的能如之前预想的那样因为作品而比家族中任何一个人都垂名青史。说起来,名望不过是窗外小鸟的聒噪而已。只有《大橡树》——那次她抽风烧书都能幸免遇难,在多次离家游走都能蜷缩在口袋里不被遗弃,这是她的童年梦想。她能摆脱名叫抱负的泼妇,甩开名叫名望的淫妇,就是躲不掉这个名叫诗歌的女巫的魔咒。只有诗歌能让她记下无法说出来的苦思冥想,能让她在精气神十足的时候别拿个破笔乱戳一气,而是揪出灵感精灵的小尾巴。

临近尾声的时候,奥兰多像大多数传记中的主角那样回顾往事,各样的少年、公爵、女子、贵妇、女人,一一浮现,无数性格各异的奥兰多,却唯独最需要的自我缺席游离在外。野鹅飞过,拉回她于最初对诗歌迷恋的童年,她的《大橡树》,那是她追到英格兰、波斯、意大利的诗歌,她总在后面撒网捕捉,却仍没有捕到的诗,是她一直试图在纸页空白处记录下来的语言的诗意。小说的结尾,奥兰多惊叫着“是那只鹅!那只野鹅……”,时间定格。而在电影的末尾,奥兰多回到了大橡树下,不再屈服命运,她穿过镜头,透视时间。伊丽莎白时代就唱响的歌变成了天使口中的圣乐,带着她不变的梦想飞上蓝天。

(2)男人和女人

一九二七年,还没有所谓的变性手术,伍尔夫挥了挥手中蘸满墨水的笔,奥兰多就从男人变成了十足十的女人,除了性别什么都没变。至于变化的过程,只能用如梦似幻来形容:沉睡了七天后,美惠三女神相继现身,号角齐名,她们尖叫着旋转着,在高呼着“真相!”的声音中,奥兰多变成了女人。场面充满了荒诞的戏剧性。到了电影中,这样的场面似乎就比较难以把握,稍不留意就容易让影片变了调子,于是导演用比较低调的手法,即披着满头美丽卷发的奥兰多在一片神圣的光芒中醒来,汲取了月亮的尘辉,抛弃了代表男性过去的衣物,变成了女人。文字最大的优势就是挥笔成文,不需考虑现实可行性,于是就有了奥兰多,还是懵懂少年的时候,他有“优美的双腿”、“端庄的肩膀”,“纯洁无邪、郁郁寡欢的面庞”,“眼睛仿佛湿漉漉的紫罗兰”,若只是青春容颜的优美还算好说,总能找得出美丽的男子,但最难以量度的是下面这些“生育他的母亲有福了,因为永远不必生出烦恼;而为他的一生作传的人更应欣喜,因为不必求助小说家或诗人的手段,他将不断建功立业,不断博取荣耀,不断扶摇直上……直到这一切达至欲望的顶峰。”更难实现的是,他还得兼具女子的柔媚,融合两性的魅力于一身,令人销魂凝神。

偏偏就有这样的女子,出生于苏格兰最古老的家族之一,长大后轻松进入英国最高的学府学习,当她决定开始戏剧事业,又进入了最著名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她不仅扮演《哈姆雷特》中纯洁美好却为爱疯癫的奥菲莉娅,也饰演过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莫扎特。当她开始决定演电影,初出茅庐的演出就备受瞩目,没过几年就频频斩获国际大奖。又于今年年初以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拿到奥斯卡小金人,轻松挤掉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散落了一地才女佳人们的不甘心,真不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评委这些年来对她的崇拜和暗恋。而她,面对天降的荣誉却像极了奥兰多获得名望后那种完全不懂发生了什么的样子。身兼撰稿人、设计师、演员等数职的她,还是著名设计师好友的灵感缪斯,他们连设计的娃娃都要有和她一样雪白剔透的皮肤和黄褐色的秀发。于是,伍尔夫这个看似不可复制的人物,也许连原型维塔本人都不能完美重现的一些方面(毕竟小说人物经过夸张润色),竟被蒂尔达•斯温顿(Tilda Swinton)在举手投足间投映在了银幕上。当模糊了性别的界限,她仍旧是一道难以磨灭的迷人风景。她演的奥兰多时不时地斜睨着镜头,亦或是志得意满地笑,亦或是悲愤交加的咒骂,亦或是被人说中心事心虚地求助,纤细敏感乐于幻想的奥兰多就这样拉近了银幕和观众之间几百年的距离,那种单纯执着的眼神,灼灼烈烈地让人不敢直视。

(3)幽默感

小说的幽默感来自于伍尔夫的快乐心态,和不加条框的故事本身延伸出的想象力。她的反讽,对宫廷贵族、文学作家的善意调侃,不经意间就揭露出其本质来。比如尼克•格林那粗鲁的言行,搭配上其优美的文字,这样的反差如何让奥兰多如鲠在喉,连他家里的狗见了他都咬(后来伍尔夫几次写到诗人就是骗子)。最讽刺莫过于当他讲述莎士比亚、本•琼生等人的逸闻趣事时,又让奥兰多听得“欣喜若狂”,可当他本人变成了尼克•格林笔下的逸闻趣事,就像是扇了自己一个重重的耳光,从没心没肺的旁观者成了众人津津乐道的跳梁小丑。再者就是奥兰多那种诗人一般浪漫多情,敏感神经的气质,善良单纯的秉性,也让他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充满了喜剧性。在被尼克•格林重击之后,奥兰多自己惹出的事端又不好发作(是他把瘟神请进的家门),只好恨恨地说“我再不想与人打交道”,就真的只守着自己的猎犬和玫瑰花丛了,透着十足的孩子气。

虽然奥兰多有着被俄国公主抛弃的惨痛回忆,但是凭着他英俊的外貌和年轻轻便拥有财富和地位来说,为其倾倒的淑女也是不计其数,他也算是挑剔果断的代表了,有丝毫不满就斩断情思,不知道空留多少余恨。不过,他却单单被罗马尼亚那位痴情的女大公折磨地远走他乡,好不容易变成了女子想来女大公也奈何不了她了,却未曾想他以前竟是为了接近她男扮女装。这回正顺了大公的心意,任奥兰多使尽浑身解数,大公就是百折不挠,连侮辱都一口吞下。最后,奥兰多沮丧地对自己说,也许真的只有嫁给他才能摆脱掉这个幽灵了!说到嫁人,奥兰多出嫁的情形不知道该说是传奇还是逗趣。当她千挑万选最终决定还是许给大自然作新娘了,一个男人却从马上掉下来,几分钟后他们就订婚了,结婚也不过花了三秒钟,整个过程古怪、甜蜜,让人看得晕头转向。

电影算是尽职的保留了这些幽默部分,也抽空利用镜头语言讲冷笑话。记得奥兰多出使土耳其的那场戏中,土耳其国王和他举酒言欢的时刻,该奥兰多说些恭维话了,其中一句是赞美这里土地广阔无垠,镜头立刻拉远,观众会发现那里真的是广阔,但根本就是荒地,除了几个帐篷基本空无一物,然后就看着我们的大使站在那儿胡掰,观众在心里替他冷汗涔涔了。

虽然电影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用色彩饱满、瑰丽完美的画面重现伍尔夫的幻想世界,但演员出色的表演和精神上的忠实于原著算是弥补了遗憾。当萦回梦绕四百年的野鹅再次飞过,我相信,奥兰多还是会踮起脚尖伸手捕捉,就像她四百年间历经的彷徨与努力。那不懈追逐的精神,让她战胜了时间,闲庭信步于光阴长河。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282441/

 5 ) #感悟记录#

典型的超现实主义片,电影通过超现实主义构造剧情,表达导演的想法。我们得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认清自己,才有勇气接受未来生活。

关于死亡。伊丽莎白女王因为喜欢奥兰多的美貌而赐予他终生的富裕。但是此时的奥兰多并不能真正体会伊丽莎白女王的情感。直至女王和父亲都过世之后,他才体会到失去亲人的悲伤。因为死亡,我们才会懂得珍惜。

关于爱情。奥兰多的未婚妻曾对他说“男人就知道背叛。”到后来,奥兰多也因为遭受萨沙的离弃说道:“女人就知道背叛。”而奥兰多对于萨沙的喜爱是非常明显的,只是他的未婚妻并不懂得他的情感,而萨沙也因为察觉到奥兰多悲伤的情怀而无法理解,最终选择离开他。两个离开他的女人,都是因为无法懂得奥兰多的情怀。可能爱情,就是两个人的相知。

关于诗歌。奥兰多在诗中寻找到了慰藉。却因为落魄诗人的嘲笑而放弃。艺术本身就是个人情怀的升级吧。落魄诗人本身就因生活所迫而失去了对艺术的追求,只有不断地抱怨和妒忌。他觉得像奥兰多这样的贵族是写不出好诗。他的妒忌忘了诗本身只是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在于有多华丽,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寻找共鸣。

关于政治。奥兰多生活有非常多好的品质。他喜欢与人结交朋友。即使盟国本身不那么友好,他还是非常大方地接受。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发现政治背后就是利益的争夺,为此牺牲的只是百姓和士兵。他苦于无法解救人民,最终也放弃对政治的追求。

关于社交。受刺激后昏睡数日的奥兰多,醒来发现自己变为女性。性别对于本身困惑于世界的奥兰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开始体会做一名女性的感受。在社交圈中他深深地感受到女性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不被人尊重,甚至是自己的丈夫。而虚伪的公爵更是喜欢奥兰多的美貌,然后本身就不尊重女性的他,奥兰多怎么会相信对他的爱呢?他拒绝公爵之后受到了公爵的辱骂,他愤怒,但他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会如何。他在草丛奔跑,他跑出古典主义时期,遇到了向往自由美国的阿曼修。

关于性。阿曼修让奥兰多体会了男女之间的情谊和欢乐。奥兰多也对于他开始获得怜爱而欣喜不已。但是最终向往自由的阿曼修不肯留下来和奥兰多体会婚姻和家庭的天伦之乐。选择在旅行中冒险。而奥兰多也不在挽留,因为他已经从阿曼修身上学会了勇气与自由。他知道他的爱是不能束缚自己所爱的人。他选择放手。而此时的他已经获得了成熟的爱情,或许在作者或者导演的想法,“性”本身就是一种成熟的爱情。此时奥兰多的爱,已经不在像当年那样,束缚萨沙,希望与他日日作伴。成熟的爱情,或许就是从对方身上,学习到今后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与信念。一场雨,把奥兰多带到战火的时代。此时的奥兰多已经有了孩子。

关于重生。怀了孩子的奥兰多想方设法地活了下来,他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卖到了出版社。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几百年前自己成长的地方。这时的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未来,当然也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或许连他的孩子也看的到自己的悲伤,也表明其实四百多年来的自己都没有变化,只是在一切的经历中成长了。他看到了天使,他的女儿也看的了。或许天使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而他已经学会去体会和感受这种幸福了。

 6 ) 不要轻易改编伍尔夫

首先,从文学改编到电影剧作,如果我们要把作为艺术的电影摆在跟文学不相上下的地位上,把伍尔夫的大部分小说改编成电影看起来就不是什么好主意,这一部电影同样也不能例外。所以,这里我的结论是:这部电影远远没有完成小说的任务,我只能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把玩风格,并且迷惑到了大家(特别是在开场的几个极其唯美的镜头,让我也对这部电影充满期待),但是借助风格所要表达的内涵相比与小说的确大打折扣。

正如这学期胡子老师在他那门搞怪的“电影中的世界文学”的第一堂课上也提到过一种关于小说和电影职能转换、交替的通俗理论。胡子老师认为因为电影这门被争论的“艺术”的兴起,传统的古典小说的叙事职能可以说轻而易举的被电影的叙事替代。而二十世纪的小说需要另寻出路,摆脱传统的经典叙事模式并把这一叙事的只能转交给了电影这门艺术。而这种理论也许也能用来参考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被改编成电影,或者是否容易被改编成电影的标准之一。(虽然这种理论是不适用于所有的电影和文学的作品的,但至少它能够反映一般的创作规律。而且我们能看见那么多伟大的电影作品同样也来源于“小情节” 或者“反情节”的文学剧本)

依照这样的观点来看,伍尔夫绝大部分小说并不属于传统的经典叙事,而是为大家熟知的“意识流”笔法,在叙事技巧上也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常规。所以,伍尔夫的小说本身就是叙事学研究的丰富文本,这本身给电影改编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这样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不适合,或者说不大容易改编成电影作品的。

当然巨大的难度也并非不可能改编,前面也说过一般的创作规律中也总有例外的。大多数伍尔夫迷或者大多数的电影迷对于改编《达洛维夫人》的《时时刻刻》的认可也是不可忽视的。但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用好电影语言本身的优势,使得观众在冗长而凌乱的故事中昏昏欲睡。(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些人对于这种冗长、凌乱和昏昏欲睡的感觉有特殊的喜好,他们可以说因为这部电影“美得离奇”而大爱它。这没有过错,但这不是我评判作品的一般态度,虽然我有时候也是评价其他作品。)

由于视觉影像的接受能力和感受能力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文字的语言媒介,这甚至成为了一部分同学认为电影由于小说的理据之一。根据他们的推理:因为电影能够给我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我能够真正的记住故事。(而不是痛苦的字字句句的阅读小说,经常完全迷失在段落之中的痛苦)。这当然不能说是电影优于小说的原因了,也不能算是判断一部作品优劣的原因。其实他们认为电影中处理得很好的情节,(比如许多反映小说雌雄同体主题的细节)实际上是小说中他们忽略的东西,而从根本上来说,这部电影基本上在情节上紧跟小说,即没有任何创见又没能充盈原著的内涵(当然这里针对的主要是读过小说的观众)。

这里有一个被广为争论的地方,即是关于片中主人公奥兰多的装扮。一部分人认为演员具有中性特征,在变性前后很好的暗示了其雌雄同体的主题,很好的表达了伍尔夫关于人性中关于男性、女性两种不同的性格符号同时矛盾的聚集于一身的主题。但是,这完全是一种具有回溯性的阐释性解读。当影片开始,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主人公奥兰多的相貌之时,其实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哪像个男的呀?完全不能表现他作为男性特性的反思。然后影片贯穿始终,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观众,一种十分中性化的装扮非常模糊的混淆了观众对于性别的辨识,外加视觉影像强烈的冲击力作为干扰,封闭性完全扼杀了观众的想象力。所以,从奥兰多一出场,其实这个影片就很难再成功。

此外,有人认为影片的分章节的模式十分清楚明晰。这是因为影片在牺牲了原著故事的流畅性的前提下,牺牲了伍尔夫原著中具有流动的特性前提下的失败的技巧。由于影片省略不少的故事细节,使得部分章节化的开场不得不显得生硬,特别是“诗歌”的这一章节尤其显得滑稽。

 短评

伍尔芙说: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即言其不局限于女性的小格局,同样也无男性的过分扩张.我的理想就是做这样"中性思维和气质的人士",哈哈,Tilda Swinton是榜样.

6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还行

忠实改编原著,保留主干情节(除了出任大使的原因和大公出场顺序),将400年的时间切分成七个章节,利于衔接时空转换,毕竟省略的很多文字无法在90多分钟内阐述清楚;对此片无感的人力荐去看原著,也别尽拿性别说事;说蒂尔达·斯文顿丑也是醉了,绝对最佳演绎者。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波伏娃认为不死是一种天罚;伍尔夫则让一个不死的人活得异彩纷呈。

11分钟前
  • 石墙
  • 力荐

不太一样的女性主义电影,有奇幻色彩加持。身为男性的奥兰多在对萨沙示爱时,与身为女性的奥兰多被大公示爱时,暴露了同样的问题:就是男性常常以爱为名,企图对女性强势占有。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女性的奥兰多在当代更加独立的生活着,令人欣喜。结尾对未来的留白更是令人充满遐想。很多运动都在左右摇摆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男女平权亦是如此。可是绝对化的平权终究不会实现,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是最优解。现在看欧美折腾的LGBT显然就是矫枉过正了...

12分钟前
  • 深藏不露锋
  • 推荐

蒂尔达·斯文顿真是美如画,冷峻而古典的面庞,轻易驾驭住400年间所有的流行风格

14分钟前
  • Amberose
  • 力荐

Tilda Swinton是女神>.,<

18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蒂尔达·斯文顿的中性之美,美丽华服与四百年的成长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萨莉波特这一部影片拍得形式奇美,影片的各层技术构成也精美非凡,技巧超伦。这部女性主义的A级制作电影在百年电影史中,我所知道的只有土耳其女导演Isil Özgentürk的Seni seviyorum Rosa (1992)能与之媲美。而凑巧的是,两部电影都诞生于1992年。

21分钟前
  • 1
  • 力荐

本片海报说这是部女性主义电影,来自我伦敦国王学院著名校友的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经典大作。但是其实一种极致的女性主义是无关性别的,只是关于人,人的自由和人对自己能掌控的事物的管理。我觉得奥兰多背后的精神就是这样,你可以说它为Queer的生存空间提供意义,一个生为男性最后却建构为女性的人,如何继续做自己。但它或许也并不是让我们牵涉太多精力去思考性别的两元对立,而是回到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不关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我还是我自己。这个自己不仅是自己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其实完全可以由自己去创造!

22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力荐

分別在兩個學期的電影課上看過多次片段,老師說這是她的性別啓蒙片。我一直覺得男人只有真正變成女人才能體會到什麽是不平等什麽是權力差異什麽是女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但即使如此,女權仍不是夢,雖然遙遠,但只要相信,就一定會有到來的一天。

27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奥兰多在四百年后,在这个中性品质被吹捧的时代,才感受到了快乐。忽男忽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要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四百年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精致,还是冷冽的冰上舞会,东方土耳其的宫殿,树迷宫中的时代穿越,以及迷雾中的策马狂奔,电影很多画面都美到无以复加。

28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力荐

服装布景不很好,意识流改编成影像,只能撷取极少情节,因此不很连贯。女主扮男人冰冷有余英气不足(当然服装责任不小)。现在如果重拍谁将是Orlando的最佳人选?

31分钟前
  • 鹿鸣之什
  • 还行

分章结构、中庸平常的试听与符号化都让意浮于言,毫无深度,毫无意蕴。对于原本带有游戏感的原著仍然是一种破坏。不过斯文顿当然是棒棒的啦。也很可能带有因烦老师产生的情绪化。

34分钟前
  • bloom
  • 还行

作为男人他被宠爱,他也爱过。作为一个女人她被仰慕,她也热恋。但更多时候的她,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她的目光曾在数百年前游荡,听聆三千米上高空。心思也曾沉于海底八千锚链深处,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嬉戏于麦田,她的目光清凉直视现下的人间,能够遗忘了硝烟前世,才能终于做回她自己。

39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我还是我,只是换了个性别”在经历一切之后,自我本质不变。非常优秀的女性电影。无论男女,自我不变。所有的一切与性别无关。自我价值追寻与认同。

43分钟前
  • 七十三
  • 力荐

用400年的时间成长与成熟,穿过生死、性别、爱情、梦想、权力、自由的重重困惑。我想伍尔夫的小说原著会比电影更有深度,光影,永远是浮于表象的,它能做的,唯有启迪。

45分钟前
  • 一衍 ™
  • 推荐

@小西天。一个人可能拥有上千自我。肉体受困于某一特定的时段、注定的性征,心灵却无妨在不同的岁月与性别中穿行。不是如此,又怎能算是见识过一个辽阔的世界,活成过一个完整的人。伍尔夫的奥兰多,从阿里奥斯托的史诗中取名,糅合了她自己、薇塔与万千女性生命的奥兰多,在蒂尔达·斯文顿这里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诠释。怒吼一声“老处女”,跑进灌木迷宫,由18世纪跑向维多利亚时代雾气氤氲的荒原的那场戏,太燃了。“自然啊自然,我是你的新娘。请带我走吧!”

50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天然呆版的道连格雷吗

51分钟前
  • týr
  • 还行

这是一个英国女导演改编了个英国女作家的本子找了个雌雄同体的英国女演员来拍个活了400年的从矫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男子变成了女子还生了孩子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传奇人儿的片子,你说你不看么?

56分钟前
  • dooling
  • 力荐

文艺派果然不好当,本质庸俗的我真心看不懂好吗。为什么主角活了四百年都不会老,为什么主角前半世是男人后半世是女人,就是为了强调女权吗。追究这些是太没必要吗。看完只能夸夸女主角的样子很漂亮很合适无眉装服装也很考究,其它的就算了。为了维持我没文化装文艺的样子这片子不打分!

57分钟前
  • nikk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