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电影是翻拍的,但是翻拍的挺好的,很接地气,很写实,也很搞笑,也很温暖。
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肯定会有很多矛盾和故事。过得挺潇洒的公公,退休后爱上写作的婆婆,注重事业的大哥,贤惠能干的儿媳,想出去结婚独立的小儿子,时不时回娘家哭诉的女儿,还有两个可爱的孙子。家庭成员挺多又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怪不得叫麻烦家族。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了,不再像以前了,感觉父母那辈就是过的再累也不愿意离婚,年轻的时候怕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看老了觉得一辈子都过来了,老都老了离婚也没意思,老来伴凑合吧,所以父母要离婚子女还是很惊讶不能接受的。
影片中李立群老师扮演的爸爸退休后每天过着自己潇洒的日子,忽略了退休后老婆的感受,不够关心老伴,连老伴的生日也忽略了。老伴就将情感寄托在写作上了,越来越讨厌老伴,对老伴提出了离婚,整个家庭混乱了,影片围绕着爸妈离婚展开的故事。
小儿子女朋友第一次上门赶上家庭会议,讨论爸妈离婚的事情。讨论会上妈妈回答了离婚的原因是越来越讨厌爸爸,讨厌老伴的不讲究生活,嗜酒成性,很多坏习惯。父亲也很有感触,年轻的时候为了家庭拼命工作,想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临老混了个离婚,还是被离婚。老丈人一句话让女婿受刺激说老人在外面有情况,老丈人气晕厥被送往医院,儿子女儿媳妇女婿在家开始研究看爸的后事,母亲嘴上不说心里却难过失落担心老伴,一场家庭会议就在混乱中告终。
其实感触挺深的,随着父母越来越老了,我们开始觉得他们不讲究了,乱吐痰,乱扔东西,乱说话,固执己见……忽略了他们年轻时候为家里的付出,我们也迟早会变老,会变成他们。
记得有次跟老爸聊天,跟他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他说他也不想抽烟,无聊时候就习惯抽上几口,习惯改不掉,当时我就哭了。无论是父亲的抽烟喝酒,母亲的爱好写作,其实都是孤独的表现,找一件事情寄托。
很喜欢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家里的孩子,还是老人,还是相爱的人,都不要因为忙碌忽略他们的感受,陪伴比物质生活更让他们觉得幸福。
恩爱恩爱没有感恩哪来的爱,影片最后父亲对母亲的道歉和感谢很温暖,母亲其实就想要一句话,并不是真的嫌弃老伴,要老伴关注自己,老来伴老来伴,老了相互陪伴。
多陪伴家人吧,愿所有的父母健康长寿。
电影希望反映现实的家庭生活琐细,但片中儿女在父亲气晕后的表现最不真实。儿女与各自的伴侣的情感互动也与今天大陆年轻人的情感状态相去甚远。立意高于呈现效果,影片就像黄磊是不是蹦出地京味英文一样浮夸,浮夸到尴尬的情节与演技压过了他想要表达的主题。
遵循生活逻辑地慢节奏与用尴尬的对白刻意拖延时间还是有根本区别。
同题的电影里《横山家之味》,奶奶抓到爷爷偷情,为情妇唱《蓝色灯光的横滨》,选择默默离开,而在三十多年后,儿子带结婚对象回家吃饭的场合让儿子放《蓝色灯光横滨》,并跟着哼唱,爷爷在一旁埋头快速吃饭的情景,把婚姻生活中热情消减,充满枯燥、乏味,一方的自以为是,一方的宽容忍受委屈,全盘带出。
而《麻烦家族》的呈现则是为老太太特意召开家庭会议,历数老爷爷生活习惯邋遢,往自己心爱的兰花里弹烟灰,像极了来自咪蒙或者某个爱煽动情绪的自媒体公众号的文章…
影像是镜头语言,噼里啪啦地独白,和尴尬的青春片里皱皱眉头的,流于表面的伤心有什么区别呢?
与其说是年轻人不愿意看“慢”电影,不如说年轻人不愿意看“烂”电影。
黄磊说,讲的是老年人的故事,但是拍给年轻人看的电影。坦白说,能看出摄影机背后导演眼神里的东西,但是无奈,都是一堆电视剧熟脸,没撑起来电影本身要表达的意思。
黄老师想告诉我们婚姻只是爱情的起点,结了婚才应该多干谈恋爱的事儿,否则再强大的爱情都要败给生活。所以他用了四对夫妻来承担剧情。新婚的魏大勋和任容萱,中年夫妻黄磊和孙莉,以及妹妹海清和王迅,老年夫妻李立群和张伟欣。新婚的正如胶似漆,甜蜜粘腻。中年的呢,一对归于平淡,另一对吵闹度日。老年夫妻退休后各自为生,渐渐生厌。
提出离婚,其实就是照顾了这个家庭一辈子的母亲在提出抗议,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换来一句感谢。但仅仅是欠一句感谢吗?问题的实质其实在于:如果婚姻疏于沟通,再美好的曾经都会变成相看两厌。谁能说今天魏大勋和任容萱的你侬我侬,十年后不会变成黄磊孙莉的平淡如水,三十年不会变成自己父母那样的互相漠视呢?
导演有心,影片中很多地方都把道理明目张胆的摆出来,就怕你get 不到。他让任容萱,一个台湾姑娘的人设,另一个文化语境的人来告诉大家,离婚没有什么大不了,各自有新的人生也是一件好事,但她同时也告诉你,如果 你需要对方,不想对方走,那你也一定要说出来。向对方表达你的感谢、你的需要、你的爱,是永远都不能疏漏的功课。
影片改编自日本电影《家族之苦》,这也就是为什么剧情看起来有些别扭不自然。比如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很少有儿媳妇愿意十年如一日端茶倒水伺候长辈和小叔子。公婆儿媳的关系要么是真心实意的好,要么是不加掩饰的坏,像孙莉饰演的儿媳妇角色对公婆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倒是不太常见的,这是很日式的场景。但是,海清和王迅的婚姻状态又让人仿佛置身于现代都市剧《婚姻保卫战》。导演想把剧情放置到中国文化语境中来以引起共鸣,反而改编得有点四不像。
然而我觉得,这是一碗还算有文化水平的鸡汤。正如导演自己所说,他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他自己已经交出了答卷。而电影,只是他想提供给大家的一些能够引发思考的视角,具体怎么看,由你决定。虽然卖相不好,但味儿还在,料也足。至少,比无病呻吟或者故作深沉的韩寒张嘉佳之流强多了。嗯,就凭这点,三分半要有的,另外半星给任容萱的颜。
喜欢黄老师这个作品,于情于理都是好作品。
人终有一老,功名利禄青春健康一无所有,却要度过二三十年漫长的时间,没人关注这段时间,没人替老人说话,也没人知道那是什么滋味
你在乎不在乎,老年生活都是一个部分
你喜欢不喜欢,这个作品都说出了大多数人应该知道的话
你承认不承认,都躲不过要面对这里面说到的问题
拍成电影有点坑 电视剧看看还行
一味的原样复刻,既然翻拍,却不懂本土化的重要性,中国式的为人处事和城市感完全丧失。美术置景 人设完全按日版来,一点儿自己的发挥都没有,这样的翻拍有何必要?
错过一次看的机会,想想不打算再尝试看,以免玷坏对原版的好感。
本来准备给两星,对比去看了日版之后无话可说,原作的阅读理解都没做好就急着上手了,特别着急要交活的样子。如果拍成大年初一电视台播的三集迷你剧它应该会受欢迎得多,退回去看几十集的《似水年华》都比这像电影,往事只能回味唉。
这就是生活啊。。。小儿子那两口子看得我全身僵硬也是醉,黄老师的选角要提高啊
电影本身没啥大毛病,因为剧情上基本是属于一刀不动的照搬,反而是几个演员的表现比原版差很多,完全没有体现家庭剧的精髓——自然,各种扭捏做作。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完全照搬式的翻拍究竟意义在哪,如果中国电影人连这种最日常的家庭剧都要用别人的剧本,那中国电影还会有未来吗?
全面抄袭,从人物关系,矛盾,性格,甚至对话,居住环境,色调,全面抄袭!
海清现在总演那种爱动手的媳妇,是不是考虑以后接一部功夫片,正儿八经地当一回侠女得了。
除了圈钱之外无任何意义的翻(zhao)拍(ban),美学和内涵皆未见任何突破,以为替换一下标签元素就算本土化啦?PS.人家日版完全仿照家庭结构按长幼排番位,冲突中心的老爹老妈打头,再红的妻夫木聪苍井优都本本分分排在前辈后面,哪像天朝影视圈活脱脱一个等级权力制度的化身。
抱着千万不要和原作比较的心态给了三星。真像个小品,为什么一定要生硬地搞笑呢,都是一帮好演员,就是不像一家人。小儿子和妈妈选得失败,完全没有表现出那种闷骚但坚强的气质。台词和情感转折太生硬了,估计会让没看过原作的人一头雾水。拍得不动声色,让你看了舒服,现在知道能做到那样都是功力。
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厉害了黄老师!
1 有快乐家族任何一人为烂片 2主演阵容为电视剧咖的多烂片 3导演为明星歌手主持人作家转行的多捞钱烂片 4导演业余不打磨原创剧本还选择隔壁国经典电影翻拍借鉴的绝对是毫无追求的烂片。现在,让我们看看,这部电影中了几条?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扑面而来的电视剧风就刮起来了,黄老师实在是太会省钱了,做厨子偷方案,拍电影去电视台拷转场镜头。由于片子是翻拍,细节层面又有大导加持,所以黄老师怹做导演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必然是一个令资方爱不释手的制片人。
剧本真的很重要,有的时候好演员也拯救不了,海清和黄磊挺适合演这种剧的,无奈剧本不咋的
整体在描红、临摹,却也演出点儿本土特色。细节有至有缺,作为电影看瑕疵不少。可贵的是终于有部适合介绍给父母看的华语新片了。丰富市场的意义超过片子本身,我们的电影已经太单调,抛弃太多人了。
作为黄磊执导的首部处女作 本片是一部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家庭类型片 也是目前少有的类型 黄磊在国产化的改编上接底气十足 不管是子女对父母离婚事件的看法 还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整个故事设定和人物设定都十分中国化 同时与中国时事热点话题相结合 都成功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模式 挺值得一看
虽然电影的结局有点仓促让我有点失望,但是整部电影却是让我笑中带泪,泪里含笑的看完了的。黄老师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与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家庭生活,然而这个家庭生活却更贴合实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老山田的版本对比,我感觉受到了很大伤害,这种电影有任何拍出来的意义么?
人设请用心经营,否则总会有被消费干净的一天。我尊敬的艺人赚钱不多,也很少修饰自己博取称赞,他们用行动获得尊重。不是为了守住位子才搞笑,而是在这个位置应该带来笑声,来自一位节目形象是恶魔的搞笑艺人,这是最基本的职业责任感。付出多少努力,想要什么,无论嘴上怎么说,观众总有一天会知道。
麻烦各大综艺把何老师 魏大勋 黄磊 岳云鹏等人圈住了,他们可以在综艺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却是电影界的麻烦家族。同理谢娜杜海涛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