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薯浇米”,地瓜稀饭,平凡得像是现代人再也不会随口提起的一种老去的记忆。导演叶谦从时装设计跨界到电影导演,从最初的预告片作业到如今跨度四年终于公映,对于一个闽南男孩来说,创作的归途也许就是乡愁。而对于闽南和潮汕地区长大的我,从电影里大量的闽南风物和民俗里获得记忆共感:妈祖神明、寺庙和祠堂、殡葬文化、在地迷信、花色头巾和斗笠在头的惠安女及其相关的农作和渔业,这些也无一不呈现出导演对于闽南这片土地记忆的深沉。两个只说闽南语的老少女闺蜜晚年的情谊,一走一留,再剩下其中一位孤身应对这个人情忽冷忽热的小世界,幸而你能获得另一个他绵绵的爱,你也有另一个她能施于淡淡的爱,人情在这些质朴的邻里、友人、亲戚之间分散成琐碎又意味深长的日常。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技术有点生硬、剪辑有点散乱,却令人久久无法从中抽离。《蕃薯浇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似乎什么也没说,又好像说了关于生命的全部。
传统未必一去不复返。当城市化加速度地席卷而来,当技术和效率逐渐统治了世界,我们常常会忘记,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的大部分老人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生活方式过了一辈子,就像影片中的秀妹、青娥、阿水师那样。和其他地方一样,男性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家中的老人、妻子留守在渐渐破落的村庄;和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影片中的闽南小村虽破落却仍生机勃勃,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创作者没有刻意将这些特点符号化,而是作为故事的背景编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渔船、盐场、多神崇拜、歌仔戏、“大摇人”、“惠安女”腰鼓舞等等场景和活动,让人强烈感觉到:“传统”不仅鲜活,还有着非常坚韧的生命力。
城乡差异也许撕裂、颠覆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在这部影片中,一条精神生活的“线”却从很久远的年代一直延绵到今天,甚至将继续延绵下去。传统支撑着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年轻一代也并非是毫无意义。沉迷于玩PAD的孙子、夫妻关系紧张的儿子儿媳,在妈祖祭拜的仪式上并肩站在一起看秀妹打腰鼓,传统的吸引力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薄弱,传统也未见得必定一去不复返。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秀妹就好像是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奶奶,她对亲情的渴望是那么迫切又无奈,对镜梳头想再见到早逝的丈夫,装病只为见一面在外忙着赚钱的儿子,把药换成钱却买了一堆孙子不再喜欢的玩具。亲情并非全然消逝了,儿子回到家一口不吃妻子准备的一桌好菜,却一碗接一碗喝着妈妈做的蕃薯浇米;小儿媳不得不告诉婆婆青娥去世的消息,那一段不忍其伤心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让人动容。只是疏离,就像大部分中国人所习惯的亲情那样,渐渐就变得只是疏离。
编剧是慈悲的,秀妹拥有一份没有一丝疏离感的友情。这部散文般的影片,以秀妹和青娥之前的情谊为主线。外表上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内敛的青衣,一个是活泼的花旦,然而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恪守着一种倔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那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倔强是孤独的,但孤独是可以互相阅读的。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青娥遭遇丈夫家暴夜半来找秀妹,秀妹平静地给她在床铺靠里那一边放上了枕头,青娥看到阿水师给秀妹做的木枕,顿时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替秀妹高兴了起来。所谓至亲,是彼此间没有心灵隔阂的人,是对彼此的喜怒哀乐能共情的人。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不幸也幸。秀妹和青娥毫无保留地将关怀、信任和爱给与彼此,她们就是彼此的至亲。人生在世,得此一人,其实足矣。
平淡中未必没有激情。影片最让人感到惊奇之处,是在老年人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那些如泉眼般涌动的激情。阿水师对秀妹的爱真挚而痴心,品读起来,“从前慢”的感觉流淌在心中。爱一个人是为她做一个枕头,是为她削一个腰鼓棒,为她种一爿花,为她造一个水车,阿水师的爱情是一种“手艺”,在不急不缓的时光中却显得暗潮汹涌。相对于阿水师和秀妹的淡定,年纪稍轻一些的青娥,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从未因为各种不顺遂而消减。她为弄清楚外商蔬菜大棚里种的菜为何比她种的好吃,跑去偷菜被抓个正着,秀妹把结婚戒指给了保安方解了围。对于“变化”,固执又笨拙到可爱的抵抗,是青娥的激情。
《蕃薯浇米》是秀妹这个人物的暮年心灵史,青娥突然离开人世是影片的转折点,虽然故事还在平平缓缓地继续着,秀妹的内心已然发生了剧变。原本对凡事有要求但并不强求的她,开始要强求,开始要做一些她可能无法做到的事。秀妹偶然得到了青娥打腰鼓穿的衣裳,于是执意要加入腰鼓队,哪怕遭到众人耻笑。深夜在黑暗的屋里凭空练习击鼓动作的那一场戏、烧掉蔬菜大棚的那一段影像(不知是真烧还是酒后的幻象)——她如此用力地想要去抓住和青娥之间,那最后一点点的联系——让人落泪。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突然走了,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是想她所想、做她所做,如此才能面对失去的恐慌与悲恸。秀妹被归亚蕾演活了,甚至演得出神入化,静默与激烈之间来回错综的心灵历程,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自然地传递出来,重重撞击着观众的心。
《蕃薯浇米》让我回忆起儿时的小镇,屋前有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沿着屋后的泥土小径可以走到弯弯的河边,去到哪里都能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孔。过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有多少这样的小镇已经消失或改变了样子。再过一些年,秀妹的村子还会是影片中那样吗?
然而,春节又快到了,城市里那么多的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老家,哪怕油菜花地已经被楼房取代,哪怕小河边也不再是旧时荒草丛生的模样。所有的变化中是否总蕴含着一些恒久停驻于心的东西,它们至真至诚,永远也不会改变?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生活也许是一个圆。
20200120
----------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想写的太多了,不知从哪里落笔,决定用这种总结的方式来记录:
1.女人(母亲)往往是撑起一个家庭幸福的精神支柱,越是简单的人,活得越不简单。
2.亲情,偶有在友情面前也会失色。友情,在独孤一掷的时候比爱情更权威。
3.爱自己是比天大的事,可咱们都在用一辈子去爱身边的所有,独落了自己。莫做悔事,再来一世。
4.夜里接到家里人的电话,唠叨后面是隐忍浓烈的想念。
5.我爱我妈。
里面的很多场景,是我的日常视线所及,从小看到大的元素,譬如房屋、饮食…突然呈现在荧幕上,让我很意外。
高中同学是重庆的,在闽南生活了十多年,是他分享给我的影片,一两年前看的,现在就记得很好看。在公司展览架上看到了张蕃薯浇米的影碟,又想起来这部电影,明天周末,今晚就窝在被子里重温吧~
冬天~希望有阳光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幕。秀妹对着家人说对不起。好像是人老了,总有一根敏感的神经,总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作为子女的我们,总说长大了要好好孝顺父母,可是在长大后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对父母的烦躁。 影片有很多关于闽南的记忆:惠安女的装扮、地域迷信、妈祖神明等等。还有秀妹老喜欢用红色的头巾,其实在闽南这儿,也喜欢红色,因为红色的寓意是好的。影片里的构图,光线,也颇有文艺片的感觉,这点给人有视觉上的快感。 影片不仅透露了乡愁,也透露了工业城市对乡土中国的冲击,阿娥面对工业化菜棚的无力,望也望不到头。 还有亲情的淡漠。秀妹身体不好,打电话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便互相推脱。秀妹出门忘记关火,两个儿媳的第一反应确是呵斥而非关心老人是否平安。 还有我挺喜欢结尾的。秀妹去理发店理发,画面定格在从头开始。
《番薯浇米》,发生在我曾经经过的地方。年轻的我,穿着桃红的露肩T恤,自以为时尚,在走过惠安那个盐场的时候,发现惠安女们都包着桃红色的头巾,蓝色的紧身上衣,在海天之间,说不出潇洒的身影,我黯然伤神。
那个生长在那里的男孩嫌弃地说:这些女人脱掉头巾,黑白分明,很吓人。
我在石头房子里住了几天,小小的窗子,用石头垒成的窗栏,再加上木窗,可以隔绝风雨,一样也能隔绝世界。
于是,我没有留在那里。
斗转星移,我不知道那个男孩是否还有关注过盐场那些女性取掉头巾后的真实故事,但在这部片里,我少少地看到了一点点。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好与歹,不在于外人看待,只有自己知道。
经历,只能述说,不能评价。
PYIFF18,观感上一度觉得这就是去年的《过昭关》,只是不如去年那部里素人演员的表现更好,节奏也更好,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太过,看看看着一丝丝的乡村感都没有了,地域感也全靠方言强撑了。这个制作团队盘子搭的很好,但最终的呈现比较一般,各方面都有点过了,特别是音乐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好,主要还是故事线的取舍问题,杨贵媚的角色死了之后,这个故事的生命力基本上也就跟着死了。好是一回事,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这就看新导演如何取舍了。夕阳恋的故事,还有点传统和现代的对抗,片子最终传达的那种价值观的保守很中国了,够腐朽,当然,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拍成这样,实在没什么可聊的,跟平遥大部分的新导演作品差不多,也就看看故事得了。
内地第一部闽南语电影,很亲切,自小与这种方言相关的记忆,正是南方边境的乡土、亲族、老人、神明,有天然的苍老与古旧,有朦胧的水分和烟气。跟蕃薯浇米相似的蕃薯粥,也是我乡愁的一种。秀妹与阿娥这对老姐妹的感情特别动人,一个孤独无望,一个背离家庭,但贴到一起,就能在这成见满盈的小村庄,照亮一些开通的宽慰。而且几番互动,都能见到青春少艾的光芒重新绽放。阿水师也很好,光是三角梅边的水车,就可叫那小曲热满心胸。爱的反馈到点上了,是你衣裳的破洞,以后都该让我补。阿娥太出彩,衬得后半段多少有点错愕与落寞,但这人生常态,又在潜行疗愈。期待导演下部作品。@平遥//20200108二刷,还是很喜欢。似乎更理解为何分数不高,但被指摘的地方对我而言,依旧充满野趣、亲昵与怅惘。特别喜爱三位主角,那贴心贴肺的柔情,令我贪恋
片子对闽南文化的展现很特别,这片的主要角色其实更适合素人演员,优雅的台湾影后还是无法完全融入到纯朴的闽南乡村的语境中去。
不喜欢导演的设计感,除了音乐还行,看不出这位导演的任何艺术造诣
电影语法过时了,摄影有点糟糕。大概从中段那串画外音开始,开始崩溃。找归亚蕾和杨贵媚这样的咖位出演,却始终停留在老年模特队的表演上。我并不认为夕阳红电影有何不好,但脚踩水车一片三角梅这种“乡土画面”,真的无言以对。一会劝世歌一会神明保庇,一会沉迷私彩一会捐香火钱,还有老来喜的幽默处理,令电影走向非常之混乱。正如专业演员组和素人演员组的混搭,始终令人非常不适应。还有阿水伯凿刨鼓槌的桥段,其实拿掉那一段,完全可以通过手指伤口看出他的用心,但电影就把东西全部填满,显得臃肿累赘。值得点赞的是全方言演出。虽然从理论上说,本该是泉州腔内部之间的差异,似乎会变成讨论台湾腔的差异讨论……
两位影后同台飙戏不容错过,但这绝不是一般的乡村题材女性主义电影!叶谦有种魔法,他的电影质朴却华丽,智慧又带着童真,让人觉得魔幻中透露着一种奇异的浪漫,这种浪漫流淌在细细的皱纹里,缓缓前行的脚印中。作为导演处女作令人惊艳,有着绝妙的审美和音乐品味,对他未来充满期待。
#PYIFF#挺值得鼓励的导演处女作。以小食切入生活以及种种仪式,让人几度想起《米花之味》。《米花之味》说的是母女之间的和解,这部处理的则是老年女人怎么对抗孤独。这孤独一是来自衰老与家庭,二是来自科技进步。总之,她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更愿意从乡土、民俗和人情上寻找慰藉。被旋转90度的镜头营造出的“下沉感”小惊了一把。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她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一路掉落,导演还是处理得哀而不伤。老太太隔着门缝偷看,这一笔太狠了,她的孤独才更是无人发觉。总觉得电影在归亚蕾练习敲鼓这边结束更好些。
想不到一个时装设计师,拍出来的电影作品却是这么朴实又真实的。泉州渔村的老年村妇临死前的那段时光,最不被人们关注的群体,导演用他的美学来表达了,有浪漫有信仰也有迷信,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农村。杨贵媚和归亚蕾演起农妇来居然一点不膈应。
极不节制,但不至于让人讨厌。最后五分钟才出片名的它在国产长片首作“比谁片名出得晚”大赛中一举夺魁!
路边捡到的神像,要奉在佛龛里供好。身后选来的棺木,要久到百年仍不腐。人艰苦一生,就为了头顶有片屋瓦可以栖身,神明不也一样。关于爱情,是你帮我做个鼓槌,我帮你补补衣服的简单。关于友谊,是你死后还找我托梦,陪你夜聊到天明的负重。与老者换一把伞,做一碗蕃薯浇米,纵使渡船无水,也要行舟。
人生来去,神明不佑,清欢孤苦,蕃薯浇米。
偷菜之罚,蚊帐返魂,雨伞交换,水车K歌,腰鼓问卦……魔幻现实又不敢魔幻彻底,语焉不详之处太多,配乐也有点奇怪过头,过度精致的镜头和平庸戏剧化处理跟素人表演蛮违和;即便如此吧,乡情在那里,老姐妹也挺可爱,不忍差评
PYIFF首映,陈冲管虎张一白都来了,就坐在我后面。片子挺糟糕的,看完我迫不及待的回头想要看看他们谁坚持到了最后,只剩陈冲啦。
当我们在扼腕潘虹等一干实力女星也要去沦为演各种婆妈剧的时候,当观众艳羡大洋彼岸的Christine Baranski在接近花甲的年岁依然可以在各路头部电视剧领衔时,终于又有导演将故事交给女性,交给两位diva级女演员高手过招。荧屏缺失的老年农村女性亮相和闽南乡村都实属不易,这份激动和去年看完《过昭关》是相同的。海对岸已是一派新气象,年轻人只会莫名发气嫌弃;唯有老姐妹共度一生,见证万物变迁,在乡村间阅尽人事。爱情、亲情、信仰、兴趣、金钱、健康...都不及夜深时的陪伴和许诺的摘花贴心动人。 “我欲甲你揽牢牢 因为惊你半暝啊爬起来哭 ”
#2019PYIFF#我们就是一伙活在就思想中的资深少女,远离工业生产,不懂平板电脑,相信着偏方草药,请了道士画符治病,约会是一起看戏,一起踩水车,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尚好光阴。眼前的事永远比后事更重要,可有时候看看远方就不容易眼花。想着她,就把青花油抹在人中,想象着她的香气。离别可以怀念,去世是可以从头再来。
#3rd PYIFF# 藏龙单元竞赛。加点分三星鼓励一下咯。2nd青葱计划。青娥去世之后影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绷不住了,好几个地方看得挠墙且excuse me,而且越来越变得像一部地方政府主导的政策影片…人物心理上的重大转变用影片的剧作视听结构180度大转弯和自我放飞来表现也真是活久见。大概也是因为有了豪华卡司的缘故,连女主角的家庭关系写得都不够深入。
杨贵媚死之前的戏给到四星,后面一点点扣到三星。镜头调度混乱,不停出现的大光圈镜头完全缺乏设计,显示出导演美学风格上的混乱。配乐一塌糊涂,破坏所有氛围和情绪,完全不能想象是杜笃之。剧作上细节满分,但节奏太乱,后半段整个垮掉,前后风格错位,减分。pyiff
里头竟然有鬼出现,尺度突破;在地民俗还是挺有意思的;插曲(片尾曲)好听;归亚蕾对在玩健身器材的土元师说“在没闲哦”很好笑
无论是服装,美术,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有些过度和夸张。整体,都是在演,杨贵媚和归亚蕾都不太适合这样的角色,表演也怪怪的
蛮好的,超喜欢媚姐,但是导演还是太勉强,太用力了,让记录说话,不要让自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