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听女孩》。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奇迹男孩》一样,堪为美式主旋律范本。
在家庭伦理,高中生成功学和青春性喜剧这些普通的电影逻辑之外,能够获得最佳影片的主要因素当然是对聋哑人的关注。
但是不卖惨。一家人都魅力十足,这是每个孩子都希望有的那种家人。看的时候就觉得老爹实在应该得最佳男配角,酷到没边。看完一查,果然是。
当麦当娜凭借着"Music makes the people come together"狂揽冠单并回春,所有人听从号令随着音乐放肆舞动时,我想那时的聋哑人一定是要翻白眼的。对于先天性失聪,对声音没有任何概念的人,我们怎么也没法跟他们解释为什么有这么广泛的人热爱音乐,就如电影中的爸爸那么通情达理的理想角色,因为声音的震动自称喜欢"匪帮说唱"的他看到周围的人因为音乐欢呼,因为音乐哭泣仍然表现出一种茫然的无力感。
这时候我会赞叹故事剧本的精妙,出生在父母和哥哥都是聋哑家庭的孩子追寻音乐梦想,它不难,不苦大情深,不给你讲道理,寥寥几笔的设定,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隐去像大家展示Children of Deaf Adults的故事,却有以小窥大的能量。
电影我眼泪从眼睛中打眶数次,最终用了三片纸巾。
第一次是女儿问母亲"你有没有更希望我是聋哑人时",母亲肯定的回答背后是不想成为一个坏妈妈"自私"但真挚的爱。
第二次是父亲请求女儿给自己唱歌,他把手颤颤巍巍的放在她的声带上,女儿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某一个时刻瞬间我被震撼到了。
第三次当然是结尾的both side now,她望向看台上的父母和哥哥,边唱边用手语慢慢的打出歌词,有点俗,有点好哭。我想至少对于父母和哥哥来说是一次美好的诗歌体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选joni的歌)。
最后的最后,虽然CODA的奥斯卡bp已经板上钉钉,我仍然是犬之力坚定的支持者。CODA有点像皮克斯的一些电影,看完的感觉像完成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后喝了一瓶气泡水,舌尖那份快感过去不奢求回味。犬之力是对当代toxic masculinity最有力的呐喊,它有些争议但是自然会伴随着思考。两者作为电影这个媒介在某种程度也许一样好,但是综合所有层面,在竞争世界最大的奖项时后者我认为无悬念的脱颖而出。
少女Ruby有很多的烦恼
每天3点起床出海帮家里捕鱼,因为休息不足只能在课堂上打瞌睡 为了接近暗恋的男生加入合唱团,第一次活动却因为胆怯落荒而逃 在和暗恋的男生甜蜜对唱时,被父母为爱鼓掌的声音打断,还被当成了笑柄 不时被同学取笑身上的鱼腥味,还有都是听障人士的家人
是的,少女Ruby的家庭有些特别
她是一家四口中唯一的“健听女孩”
她有一个喜欢匪帮说唱,为了“让屁股感受到震动”而把音响开到最大,唯一会做的事情就是捕鱼的狂野父亲
她有一个前选美小姐,不喜欢和那些“hearing bitches”来往,性格和身材一样火辣的性感母亲
她还有一个每天与她“吵闹”,有时嫉妒她为家人太过无私付出的冲动哥哥
明明是最小的小孩,却要承担起所有与外界沟通的责任
她要负责收听船上的无线电,负责与收渔获的商人谈判,甚至要帮助父母与医生沟通某些难以启齿的病情
她对现在的生活感到绝望和麻木
她唯一的快乐来自于歌唱
但在遇见Mr.V之前,她甚至都不确定她的歌声是否能入耳 这个又毒舌又严厉又神经质的“红娘”改变了少女Ruby的人生
她发现除了在渔船上为家人做终生翻译以外,她还有另一片海洋可以探索与收获
她渴望像从崖边跳水一样获得自由,但真的能如她所愿么
相比起很多青春片来说,《健听女孩》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平易细腻的镜头来展现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女孩所遭遇的种种困难 纠结 选择与和解。虽然很多的沟通是手语,但依旧有丰富的背景音与相得益彰的配乐,让观众不至于因为太过安静而觉得格格不入。
电影没有特别去营造聋哑人的生活有多困难,但我们都知道“正常”对他们来说其实是种奢望。电影也没有刻意回避聋哑人与普通人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展现出其实聋哑人对健全人也是一样的存在偏见,却也没有去特别强化这种对立。整个节奏非常的舒服,像一首温暖的乡村民谣。
试着在观看过程中,关闭声音。 感受看到周围的人露出了开心兴奋的表情,而你却一无所知,你甚至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在嘲笑你,而你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你的愤怒与不满。 你听不到女儿的第一次合唱团演出有多么精彩,甚至不能随着她的歌声打拍子助兴。你感受不到她歌声中流动的情感,只能通过观察其他观众猜测是否一曲终了。
但你知道,她很棒。 你不需要亲耳听到,你也知道,她就是最闪亮的那颗星星,而为了守护这光芒,你愿意倾尽全部。
这或许就是家庭的意义
第一眼的喜爱,从电影的色调看,能感受到这是部温情的电影。
注定让人感动的剧情。
你会喜欢它叙事的节奏,音乐恰到好处的渲染,每一次的情绪爆发都让人鸡皮疙瘩;你会被Ruby年少懂事但在青春期足够敏感的情感波动而感触;你会沉迷于故事最后和比最后更遥远的他们一家人未来的憧憬。
也许你会希望这个故事足够真实,因为事实太容易感染人;也许你也会希望这个故事多些虚构,因为现实的艰难,太折磨意志。
一方面,讲述到捕鱼事业的困境和聋哑人的生活不易;
另一方面,作为全家人唯一能听说的她,背负那份与外界沟通的责任,甚至作为必然能了解足够多事情后被迫压在身上的负担。她与家人仿佛身处两个不同的世界,有声与无声的两个世界。
他们不懂发声,但她热爱歌唱。
然而,他们一直以来活在同一个频道里,互相聆听,互相理解。
电影给予演员很多的信任,有充足的时间表现,同样剧本深刻且耐心地描写他们的故事。
最后,在于她如何处理家庭和处理成长的双重压力,如何释放,有何收获。听不到的家人如何能感受她的唱歌天赋,回应她的努力?电影确实交出了尽善尽美的答案。
英文名称CODA,乍一听像是某个汽水的名称,实际上却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翻译为健听女孩,大致是因为既强调了女孩的听力正常,又简洁明了朗朗上口,与原名CODA相似。 这不仅是一部让观众感动落泪的影片,还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更是苹果花了两千多万购买版权的作品。它的成功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几乎相当于一个平常青春片夺得大奖,又同时给人以完美和深入人心的感觉。 就像影片结尾Ruby唱的那首《Both Sides》,I've looked at love from both sides,now.我曾见过爱的两面,但仍不能肯定爱的真正定义。说实话这句歌词并不能概括影片主题。但影片最打动我的,无疑是爱。 试想我们自己心目中的听障者,是否几乎等于在头上写着“脾气古怪,自暴自弃”的字眼?有的人甚至会嘲笑或者欺负他们。而作为他们家人的Ruby,则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她从出生到高中,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和哥哥,替父亲和哥哥分担工作,为全家人充当日常翻译,都成了一种义务。就像父亲说的:“她从来没当过我们的宝贝。”因为相对于被照顾,Ruby总是充当照顾家人的角色,而这一切已经让她精疲力尽。 直到遇到音乐和作为伯乐的V先生,她一直的自卑和孤僻才渐渐消失,因为她找到了真正的心中所爱,甚至因此得到了暗恋对象Miles的青睐。两人从此愉快的约会和排练。 期间上大学的诱惑与家里的生意一度矛盾,父亲的渔船上也时时刻刻需要有一个正常人工作,以保证渔船的安全。Ruby权衡再三,决定放弃伯克利学院的面试,留下来帮助家人。 哥哥却生气不已,他相信自己和父母能够撑得过去,却不想妹妹错过这次机会。 父母和哥哥最终一起送Ruby去参加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面试,在这里由同样是毕业于伯克利的V先生伴奏,Ruby用自己美妙的歌声和手语,给自己的家人奉献了一场他们能“听”得懂的演唱。 影片结尾Ruby得到了录取通知,家里的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她告别了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初恋,开始了全新的人生。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姐姐的守护者》,讲的是一位母亲为了让得白血病的女儿活下去,又生了一个女儿并让她一直为自己的姐姐捐赠身体部分。结局也是充满爱的,虽然大女儿最终选择结束痛苦拥抱死亡,一家人对彼此那种不变的爱却从始到终都存在。 为爱付出和牺牲,为爱放弃和得到,都是我们每个人每天能感受到的。其实我们也几乎都见过爱的两面,那就是得到和给予。但爱确实很难定义,因为它包容之广,触及之深,让我们的潜力得以发挥之全面,都是不可想象的。 就影片本身来说,聋哑人家庭不仅给Ruby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和一项项生来就必须背负的“义务”,还时常会让同学因此嘲笑和欺负她,甚至造成她“自出生后还没有脱离家庭独自做过一件事”。连母亲都曾祈祷她是一个聋哑人,这样他们才能更亲密,父母也不至于让她失望。 但奇迹是她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成长起来了,并成为了一个不仅勇敢乐观,而且擅长唱歌的女孩。 我曾见过爱的两面,因为我曾接受爱,也曾付出爱。而这,正是爱的定义。任何伤痛和时间都不能消减它,任何障碍和病痛也都不能磨灭它。
每年的中下旬到次年的一二月,便是一些有潜力的黑马奥系电影在秋冬季电影节大施拳脚的时间,像是现在已半沦为奥提风向标的“水城”威尼斯电影节、深受普通观众影迷们喜爱的多伦多电影节、独立小众电影的福地圣丹斯电影节等等,皆是各大影视公司虎视眈眈的必争之地(为所投资发行的影片做足宣传,扩大知名度,畅行接下来的颁奖季),而今年的小成本独立“爆款”,无疑是这部聚焦听障人士的《健听女孩》(贝尔法斯特请自觉靠边儿站)。
不同于以往一些政治正确、黑人、同性、女权这些近年来非常火热的社会议题,《健听女孩》将镜头对准的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类弱势人群——残障聋哑人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遗忘”的程度,不亚于听障题材电影之于全类型电影,我也接触过几部类似的:1986年美国电影《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2016年日本动画电影《声之形》、201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电影《水形物语》、2019年美国电影《金属之声》,以及听豆友介绍的2014年法语电影《贝利叶一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聋哑人妈妈演员 玛丽•玛特琳 ,正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的女主角,同时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奥斯卡聋哑人影后,非常厉害)
在“听障”这个大前提的框架下,个人认为《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主男女间爱情、《声之形》主青春期救赎、《水形物语》主特殊时期异爱、《金属之声》主理想与励志,《贝利叶一家》主家庭成员共处,每一部都有其侧重点,而《健听女孩》则囊括了以上所述的全部要素——亲情、爱情、友情、师生情、梦想与现实的抉择,都有进行涉猎与呈现,因此视听内容十分充实,塑造得很丰满,值得细细考究的地方很多。但最引发我思考的,却是剧中一家子角色他们自身的“恐惧”。
一般的听障题材思维,无外乎因不理解而产生的外在霸凌,例如声之形里西宫硝子小时候遭受以男主为首的无知孩童们的冷眼冷语、恶作剧欺负、甚至打架暴力,亦或是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和水形物语两部片的女主经历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再者是金属之声里年轻患者对老年患者生活方式、处事风格的种种不理解导致焦躁不耐烦不尊重,这些都是外界因素或外人施加给听障患者的沉重压力,我们会因此感到愤怒和怜悯。但,他们内在痛苦的“波动”,要如何让观看者切实切身地感受到呢?本片采用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那段入耳无声的音乐会。
自己血缘至亲的、听力正常的女儿/妹妹在舞台上尽情歌唱,坐在台下的父母和哥哥却是一丝丝声响都听不见,本应是美妙歌声、啜泣声、议论赞美声、喝彩掌声多重交织的热烈时刻,在自己的耳中却是鸦雀无声、安静得不能再安静,这该是一种多么令常人害怕甚至感到绝望的恐惧啊(反正我看到这儿时感受就是这样)!一种完全不同于外力施加的“疼痛”和“恐惧”由此出现,你会不由得联想万一某一刻自己突然像这样就什么都听不见了,也说不了话,只能干看着别人上下抖动的嘴唇,无法接收到任何信息,别人的热闹全然无关自己,自个儿会大脑短路,会猛地崩溃,会恨不得结束自己再没有声音的生命吗?这么一个简单又巧妙的切断声音设置,就让我对听障者本身内心的痛苦、挣扎、无奈,有了更新角度的认识与体悟。
期待更多关注此类弱势人群的题材电影出现,正如这个世界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也需要各种各样聚焦关注不同人事物的影像,来警醒我们、唤醒我们。
END
妈妈说她不能离开我,她是我的宝宝,爸爸说可是她从来没有当过宝宝。从这里开始我一路哭到结尾。因为特殊而变得更深重的羁绊,缠住了人生,却也托住了人生啊。
一部制作精良的“心灵鸡汤”式的电影,聋哑人家庭里唯一正常之少女的成长,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几位真正聋哑人的表演更是添彩!虽然它是旧片翻拍,但仍旧获得了今年初,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观众奖,被新成立的“苹果TV+”用2500万美元购买,可见其市场之潜力。
那段家人“听”角下突然全然无声的duet是意料之外的厉害片段。
可爱又温柔,就是那种一切都很俗套,但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被打动。家人们,生孩子不是为了造福自己,成全,是亲属的美德。
在「讲好一个故事」这点上,我认为本片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剧情流势如流水素面一般,高处立意,顺流而下,稳妥收尾,每个故事转折点的卡位都那么精准,编排丝丝入扣,一把大手牢牢捏着观众的心,甚至可以收录进编剧课程的教科书了。尽管也让电影显得过于工整、雕琢痕迹偏重,但是演员们质朴、生活化的演出又很好地中和了这一点,挺高明的。影片中那位稍显怀才不遇的声乐老师,给我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尽管也带着名校出身的骄气性子,却依然能够贴近地面、恳于去真诚地聆听基层生活的声音。社会地位也许并不及他那些脚不沾地的知名校友们,但唯独他却值得一些额外的掌声与尊敬。
1.奥斯卡史上第三次将最佳影片颁给翻拍电影(之前两次是1959年上映的[宾虚]与2006年的[无间行者]),比及这两部作品及今年颁奖季其他几部佳片([甘草披萨][暗处的女儿][犬之力]),本片无疑并不怎么配得上年度“最佳影片”的头衔。2.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时候的电影语言都了无新意、缺乏强度。剧本也断乎不算上佳,最后的解决方式虽温情可人却简单粗暴,在家庭依赖/束缚与觉醒追梦的核心主题上也挖掘呈现得不够,有些元素剔除掉也不影响主线,比如女主与二重唱搭档的恋情。这碗鸡汤也因此看起来童话色彩过重。3.不过,必须承认,影片依然能给出一场流畅美妙的情感之旅,动人的歌曲和精湛的表演也不可小觑,整体上至少比[绿皮书][无依之地]更真诚。4.艾米莉亚·琼斯非常灵,歌喉也让人难忘。5.学校演出上骤然的消声(主观声响视点)用得妙。(8.0/10)
当“阳光小美女”遇见Glee,非典型家庭与青春逐梦对撞出的温柔天籁,难怪能横扫圣丹斯、被苹果天价买走版权。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成长于聋人家庭的健听一代。由于从小充当家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承担了超出年龄的重担,在有声与静音的世界穿梭——直到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与生活。全片最感人的可能就是父亲摸着女儿音带、“听”她唱歌的那一幕了,泪目。
欧阳娜娜都能考上,她肯定能上。
你可以是家人,但也同样可以是你想要成为的那一个人。比起原版更为温暖、配合圣诞档时境的设计;美版有青春片总是少不了高呼“我讨厌我的生活”的女主角,还把多点的篇幅放在了那些成长的拉扯与困顿中。最好的部分是Marlee Matlin的选角,没有作为日后对阵媒体的“挡箭牌”或是对某种“份额”的填满;和女儿的交心,那段关于“坏妈妈”的对话,庆幸她依然能不停地活跃着;并且也等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La Famille Bélier 美国版本
真的很好哭啊!泪点真是一波又一波的,后面几场唱歌的戏每场都好好哭,尤其是父亲用手听女儿演唱那段,哭到不行了。其实故事很常规,跟法版设定也基本一样,但这种讲述真善美、人间有爱的片子,真是怎么看都不会腻。歌曲之所以感人,是因为演唱者用她来传递自己的爱,而电影也是这样。爱与温暖,真好。
我真的好容易被这种题材打动!全片流畅自然,角色和对白都很有趣。每次看到兄妹conflict的时候真的同时心疼他俩。
是佳片有约会播的电影
CODA as Child of Deaf Adults,“健听”是相对于聋哑群体而言的概念。不管是基调节奏还是内核,这片子做到了各要素的完美平衡,几乎没有刻意和煽情的痕迹,这种小清新小美女又不做作的音乐励志片,谁能不爱呢
一个好故事的魅力,几处桥段非常动人,唱歌为这个故事灵动了起来。
几年前看过法国原作贝利叶一家,所以再看美版新鲜感肯定要差了,但一样觉得喜欢,因为创作者用一种很真诚的态度把这个故事搬到了美国,并带来了不亚于原作的感动,最喜欢合唱团那场无声戏,无法欣赏到自己孩子的天赋,这大概是最难过的事情,而更为难过的是要亲手扼杀它,所以最终父母选择放手,虽然这结局过于理想了,但这不就是大家都想看到的么
夜晚皮卡车上,父亲摸着女儿喉咙听歌的时候,哭的不能自已。
是那种电影,你清楚的知道它哪里好哪里不好,但是你不太想说,你只是知道你以后会把它看很多遍,然后把它推荐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
中间有段无声的视角太能感同身受了。
Now i look at love from both s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