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据说豆瓣评分很高,于是找来欣赏一番,影片拍的确实很清新质朴,风格类似早年的《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都是有志青年扎根偏远山区的故事,但看完后却有些不一样的想法。
故事一开始,县城中学的某间教室里,校长正在教训一个原名李元,现在改名李阿浪的青年教师,原来这个老师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在学校担任语文老师,学问不错,但教学方法有问题,在课堂上除了古诗词,其他什么都不讲。
校长就很郁闷了,这怎么行,教学计划和任务如何完成 ,出于“爱惜人才”的目的,苦口婆心的劝他老老实实的按教学大纲来,结果李阿浪非但不听劝,反而以追求诗和远方的名义自请调到偏远的地方去。
李阿浪终于得偿所愿,来到了二郎山小学。
这个小学所在的村子十分偏僻,出门连桥都没有,要靠船(奇怪的是村子里倒有一座很坚固的桥)。
学校也很小,总共只有十六名大大小小的学生,各年级都有,却只有李阿浪一个老师。刚开始,小学校长和学生家长对他寄予厚望,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极大的支持,毕竟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嘛,希望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能够考上县里的中学,走出大山。
但是这位勇敢追求理想的家伙依然我行我素,除了古诗词,其它统统不教。更有甚者,他连教材都换成了自己带来的“妈妈送的礼物”。
这下学生们不干了,我TM还想考进县中,还想考上北大呢,“我就是不想天天念诗”!——合着你这除了唐诗宋词什么都不教啊,数学怎么办,英语如何弄,好好一个小学被你搞的连私塾都不如,私塾好歹还教四书五经呢,这么搞下去别说中考高考了,连"科举"都没法考。于是以王小花为首的同学们直接在课堂上开怼,还把他的教材扔地上。
主角恼羞成怒,将王小花和吴富贵赶出了教室,这下家长们不答应了,积累的怨气开始爆发,群起而攻之。迫于压力,李阿浪被迫开始正常的教学。
但李阿浪内心及其不爽,在水边吟诗抒发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且又(为什么要说又)萌发了去意。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影片弄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当主角到底要表达个什么。为了他所谓的诗与远方的理想,不管教学要求,不顾学生前途,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于人,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恣意妄为。这样的人还是不要误人子弟了,一个人去追求理想好了。
影片继续,在李阿浪被迫恢复正常教学后,仍然贼心不死,在小跟班刘二蛋(后被李阿浪自作主张改为刘二球,这里笑喷,在四川、贵州二球是骂人的话)的协助下,搞了个诗社。
开始只有寥寥数人,不过在二球作了一首称之为诗的东西后,诗社仿佛开了挂,应聘者络绎不绝。小胖子来了,双胞胎也来了。
但李阿浪仍然不满足,因为反对他最激烈的王小花没有来,在若干次的游说无果后,王小花勉强答应以观察员身份参加诗社的郊游活动。然后影片老套的安排了暴雨来袭,师生遇险的剧情,原来王小花的父母就是在暴风雨中来找她不幸摔死了,所以她一直抗拒诗词。然而我们牛逼的李老师却用诗词的力量不仅化解了王小花同学的心结,还成功帮助同学们脱离里险境。
就是不知道找来的家长会不会放过李阿浪,电影没有交代。不仅如此,在影片最后,得知上级要撤销二郎山小学的消息,李老师剑走偏锋,组织学生去参加歌咏比赛,用一首”声律启蒙“ 外加侗族原生态征服了评委,夺得了第一。
二郎山小学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大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看完影片,有鲠在喉,不吐不快。先不说剧情的生硬,细节的疏忽(比如一个个细皮嫩肉的山民),单说把古典诗词拔的这么高,有必要吗?
从中兴华为的遭遇看的出,我们更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不是成天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所谓高材生。因为古典诗词弄不出5G、芯片、软件、疫苗、核弹和杂交水稻,也建不成高铁,机场和大坝,我们不仅要学习语文,同时也要学好数理化和外语,这样才能涌现更多的袁隆平、钟南山、邓稼先这样的国士,而不是一些于国计民生毫无用处的民国大师。
在截稿之时,听闻北斗导航最后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全球导航系统即将投入使用的喜讯,衷心为祖国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自豪只靠古典诗词怕是永远也做不出来的吧!
我没有生活在山里,所以也不懂那些出生在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条件是怎样,所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学校能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怎样。
看了《阿浪的远方》,对山里孩子们的情况有了一点点了解,看到后面也很感动。我觉得这是一部题材很棒的影片,通过一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演绎,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山区的教育情况,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呼吁人们要更多地关注乡村教育。
故事从一个叫李阿浪的老师讲起,他是一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县里的一所初中教授语文。由于他酷爱古诗词,常常课上到一半,就讲起古诗来。
学生不满意,校长不满意,因为李老师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来教,他们也非常不认同他的教学理念。
二郎村有一个小学,叫二郎山小学,极其缺乏缺乏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去任教的话,孩子就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去县里上学。李老师就向县里请示,请求调到二郎村。他觉得这是他的机会。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最美的诗篇;只有最偏远的山区,才能让我们尽情飞扬;”他要去二郎村教诗,去追求诗和远方。
李阿浪去到二郎村,本地的孩子、家长和小学校长都很开心,也很欢迎。因为李老师的到来,意味着这些孩子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最小的孩子只有六岁,于他们而言,这一个老师拯救了全村人。
因为李阿浪真的很爱古诗词,所以他第一天上课讲的都是古诗。校长知道后摇头,找李老师谈话,请他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还要教孩子们数学、语文拼音之类。因为孩子们的梦想是升学考试,上县里的初中,读市里的大学,他们要走出山区看看外面的世界。
李老师不为所动,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反对、家长反对、校长也反对,在跟学生以及家长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矛盾后,李阿浪妥协了。
他开始按照教学大纲教授课程,只是他不再教诗了,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再显现。
李阿浪是真的热爱古诗词的。如果你喜欢做一件事情,开心的时候做,不开心的时候做,独孤的时候做,难过的时候也做,那么这件事情一定是你最最热爱的事情。可现在他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于他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后来他创办了青山诗社,虽然只有三名成员加入,但李阿浪每天还是兴致勃勃地跟他们讲诗词的创作,同三个孩子一起交流学习。
刘二球同学在李阿浪老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诗。他站在讲台上念了诗的第一句:一上一上又一上,引来一阵“这也算诗”的哄笑;他念第二句:一上上到山顶上,又引来一阵哄堂大笑。前两句他是有些胆怯害羞的。念后面几句时,他合上手里的稿纸,抬起头,目视前方,极其镇定极其自信地念出了最后几句:举头红日屋梁低,二郎山巅有二郎;二郎者,二球也。
待念完后,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刘二球会写诗了,一时哗然,大家都想加入改了名的扫地王诗社。
因为一次诗社的活动,让这些孩子对李老师更为信任了解,也让李阿浪对这群孩子有更多的认识,对自己也有更多的思考。
县里要整合资源,打算把二郎村这座小学撤销,让孩子们去县里读书,也可能会把李老师调回县城。但是孩子们的哭喊声,请求李阿浪不要走的祈求声,这一幕场景,这句句呐喊,在他面前眼前停留响彻很久。
李阿浪要拯救这所处在危难中的小学,他要让县里的领导听到这些孩子的声音,他带他们去参加了市里的中小学生歌唱比赛。
这些孩子穿着他们自己的名族服装,穿着李老师送他们的小白鞋,缓缓地走上舞台,镇定自若。
说实话在小演员开口唱的时候,真的被她那好听的、清脆的、悦耳的歌声吸引,还有那个最小的小朋友,他的跟读,让这首歌有了不一样的意境。
不管是单唱,还是全体合唱,我都觉得这首歌是极富感染力跟吸引力的。唱罢,全场几百人站起来为他们鼓掌。李阿浪做到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叫《阿浪的远方》是极好的,他本就喜欢古诗词,去追逐诗和远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跟现实之前有些差距,但是他在改变自我后,才真正地帮到山里的孩子,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他了他所谓的远方。
孩子们的远方是外面,他们要升初中考大学,因为有李老师的教学,他们才能走出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觉得李阿浪的远方和孩子们的远方是相辅相成的,是孩子们成就了阿浪的远方,也是阿浪成就了孩子们的远方。他们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与支持下,慢慢找到彼此,找到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一个有情怀的人,他(她)所追逐的可能不是梦想,而仅仅是远方,是一个有诗的远方。抛弃影片所隐含的对当代教育多方面的折射和批评不谈,仅从个人情怀与梦想来看,该影片所要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向往与情怀所碰撞出来的附带诗的远方。阿浪热衷于古代诗篇,他开始的想法仅仅是把热爱找到一个实体来寄托,这种想法放到当代教育模式下是“自私”的,是与老师(至少在大学以下的教学中)这个职业格格不入的。当他来到偏远的地区支教的时候,自认为热爱有了寄托,然而这种想法对于任何一个成年人来看是极其幼稚的,是不可理喻的。阿浪这个角色塑造在前期来看,是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的,至少对于当今的社会人来讲,这种想法极其可笑。当阿浪步入到那个山区以后,我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情景想象了一下。转念一想,也只有那种没有任何杂念的“傻子”才会把那个地方当作施展热爱的远方。
随着晓芳的多般阻挠,阿浪妥协了自己初期的想法,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和孩子们一起的经历,特别是晓芳和二球的感情触发,让阿浪对自己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个古板的文艺青年而言,他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初心与向往。这种固执的人必会具备人性最关键的品质————善良。一句“老子不干了”不过是这种品性的人愤怒所爆发的怨言,他的情怀要求他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于是,照应整个剧情的线索,阿浪用所谓的“古——诗词”来完美的结束了这场远方之旅。也许不是,也应该不是,因为不会就这样结束的,这种人会固执地把远方进行到底,甚至是耗其一生。
就个人而言,影片所表达的主旋律还在于阿浪、远方,还有一个明显却又不易于发现的主题————诗。阿浪是个有情怀与情趣的人,远方是一个清幽的地方或者是内心的小世界,而诗则是所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多么远大的抱负,而是隐藏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清幽世界)。所以看似为阿浪的远方,实为阿浪的诗在远方。
如果说前两天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告诉我生活是用来相处的,那么今天的阿浪的远方告诉了我和而不同的意义。至于成熟怎么被定义,老师怎么才算是合格,往往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为了世界更好的运转,可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当一个天生多愁善感的人坚信成熟的标志是宠辱不惊是心如止水,当一个天生感性眼角不争气的你误以为流泪是不成熟的象征,她就会变成小花,拒绝做自己。当你表现的都不是发自内心你将变得空洞,此时你就算得到所谓的承认所谓的成功,又有什么意思呢,东拼西凑的性格又怎么能有灵魂呢。我不是再说要惯着自己性格的一切,更不是在自己与外界有矛盾时不做出任何改变,而是在与万物相处的达到一个平衡点。而今天悟到的就是与万物相处不是事事做妥协,不是强行要求自己融入各种圈子,这绝不是和平相处,而是逐渐卖掉自己的“格格不入”变得圆滑无比,是,我承认,这样也许会让你变的刀枪不入在不同的环境都能显得游刃有余,也许再也没人能伤害到你。就像你在豆瓣里摸爬滚打多年,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最终却变的却不敢为自己喜欢的电影打高分,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让一些人觉的这是自己的思想跟上先进潮流的表现,爱人所爱,恨人所恨,至于自己,早已变的东拼西凑,面目全非,这已经不是爹妈都认不出的问题了,这是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问题了。
who are you?
1,阿浪作为饱读唐诗宋词的固执高校毕业生,给二蛋改名字改成二球,是有意表现他其实是水平不高吗?我认为如果起一个更雅一点的名字,可以体现饱读诗书后的水平沉淀。
2,青山诗社,其实蛮清新的名字,改成用斗牛-扫地王的名字来命名之后,虽然很接地气,总觉得有点恶趣味的意思在里面,是为了吸引村里的同学们来加入诗社才这样的吗?
3,片中角色口音有点丰富,小女孩小花和外公的口音不一样,作为一起生活的爷孙,好像稍微有点怪怪的。
4,影片很清新,但是感觉主题单薄了点,支教固执的要教诗词,和之前的学校还有山村的学校都有冲突,最后两全其美的通过课外兴趣方式获得不错的成果。如果胆子大点,抓住现在目前社会上老师上课不讲重点,让学生花钱补课赚外快的话题来做一点影射,可能更能激起共鸣。
片尾的歌曲很好听,歌曲内容也好,是原创歌曲吗?之前从来没听过,镜头感也很好,重复的山村镜头,给人很强的故事性的感觉。
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加油!
当最纯净的灵魂,遇上最纯粹的古诗爱好者,当一心想着读高中,考大学的孩子,遇到只教古诗的老师,当城里的小伙子,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山村,遇到最淳朴的农家生活,故事便开始了……真的被李阿浪执着的古诗词梦想所感动,为了实现他的教诗梦想,他甚至放弃了一切,毅然决然的走进大山任教,这份“放得下”的勇气就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现在太多人空喊着“梦想”的口号,实际不愿意为这个梦想付出哪怕一点点努力,对比之下,就会更加觉得阿浪的“憨人”性格可爱。
我擦,不到90分钟我竟然哭了三次,诗与远方为什么感人,就是因为它们都能让你逃离庸常,但最重要,还是能让真情相接。编剧很会煽,孩子很会演,人物有前史,广普最经典。
据说演员都是素人,所以演技方面我不做评价,但是这导演和编剧总不是新人了吧,用点心可好?粗制滥造的剧情和牵强附会的梗。两星,多的一颗星给最后的歌
二蛋这个名字不好,所以改名为二球……
最后的大合唱真的好听
不知道最热门赞的那个人心里是什么状态。泥石流场景里面,老师可能比有些“男子汉”更有担当。如果一个人只能凭外表就看出性格的话,那世界就单纯多了
年少时的诗和远方,随着长大慢慢进入心底,如果条件允许我也想回到那种“诗”的生活。
太造作了啊啊啊啊
诗词最终还是带来了梦碎,是其本身就属蒲柳之姿。也许有天各种体裁都将被遗弃,但诗意本身会与人类纠缠到灭亡。
侗歌版的声律启蒙是什么神仙音乐
不好看
其实这种最单纯的喜欢什么的人,就是看见就两眼放光的样子吧,但是明显喜欢诗和教诗也不是这样子的,剧情太不合理了。不忍心两分,勉强三分吧。
一个关于教育和梦想的故事,像阿浪这样的老师不多了,这样的电影也不多了。被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质朴的歌声打动,强烈推荐!
初看略显尴尬,看完片尾曲还在耳边回响,淳朴风就该是这样嘛。
通过影片也许你能更多关注这个支教的群体,他们产生的价值,评论区请好好说话。
三星
很质朴的电影,喜欢它讨论的问题、美丽乡村的景色和小演员的“演技”。
从剧作到表演都太成问题了。故事老套不说,态度也极其暧昧,诗歌教育与应试教育看似触及了对教育理念的批判,可主创自己也知道,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应试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这个浅尝辄止的批判从一开始就是矫情的。后半段,诗歌彻底成了课外兴趣,但它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影片几乎没有涉及。看到最后,学生们一起唱诗看起来和唱《团结就是力量》没啥区别,成了纯粹的集体主义的鸡汤。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明明是个现实性很弱的故事,最后还要整个纪录片式的照片墙,给我们交代剧中人后来的命运改变。意淫得也太过了吧。
题材关注山区教育,淳朴感人
电影清新可爱,但一开始把老师设定成一个智障,并且花很长的篇幅教育这个智障老师,实在让人无语
喜欢看电影的其中一种享受是:在留下新的记忆时也唤醒了曾经的美好回忆。虽然电影在故事编排、拍摄表演等方面都有让我不满意之处(好些故事情节跳跃、缺乏起承转合;蛮多演员表演不太自然,王小花扮演者李媛媛算是儿童组个人感觉比较好的一个…),但整个观影过程却蛮舒服(因为电影让我想起了一些往事):青山浑水与我的家乡地貌有些相似;阿浪是个喜爱诗词的老师,教小学生们诗词知识、带他们游山玩水……而我则是喜爱影音的“孩子王”,曾经有一群经常玩在一起的小朋友,一起看电影玩游戏(电影看多了,以至于后来都玩起“听歌或配乐猜片名”等比赛…),一起爬山涉水(拍合照时喊的口号是“大龙猫”…)……P.S.:看片时经常联想起上个月刚看过的《孔二皮进城记》。& 外甥杨有一件和二蛋穿的那件“黄色飞机”同款的T-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