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0件或更少》中,女主人公是一位年轻貌美、聪慧能干的西班牙女郎,但与她终日相伴的是一家郊区小超市的“10件以下商品收银台”——她深深厌恶着那里机械而繁重的工作,以及自己无比失败的婚姻。后来某天一位老牌演员忽然闯入女主人公的生活场域,并同行整日,以其豁达性情与深厚阅历为这个25岁女孩一洗心头蒙尘,让她看见其实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糟糕。
整部电影节奏温柔、文艺,且抛出一个相当有趣的数字游戏:说出10件以下你喜欢或讨厌的事情。影片告诉你,真正活得积极有味的灵魂,喜欢的事情会远远多于10件。
寻常市井中,如片中老演员那般“乐活”的姿态实属寥若晨星,多的是女主人公式平凡奋斗的年轻人群,在纷扰都市里搏未来生存的日子毋庸置疑要和无尽辛劳与烦忧形影相伴:疲于奔命、薪水不高、压力过大、工作单调、闲暇稀少……努力不去抱怨已属高度乐观,强颜欢笑从少有的闲适感里挖出10件喜欢之事显然过于梦幻。
令我们真正在意的事不多,10件或更少。我觉得对于在大都市闯荡打拼的年轻人而言,生活的天平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砝码,即使你此刻手里仅简简单单攥着一两个前行的理由,维系心灵的平衡和有序才是你应当在意的事情。何时何地,同自己的心和平相处,比什么都重要。
朋友圈里有不少刚离开大学校园、投身社会一年半载的职场新鲜人,与他们交流的若干片段剪辑在一起完全是一部反映青年心态的纪录片,一个经典的情节便是职场新人频频换工作,而其中心境平和者屈指可数。“没意思”“不耐烦”是常见的解释理由,不少人的状态全然表现为一种持续奔波的茫然,他们对自己驻扎过的每一任东家都心存不满,抱怨职业与个人志趣不合,或者自怜明珠暗投被繁琐杂事消耗青春,或者全程一无所获未得到明显技能培养……打游击式换工作一大圈,消极状态却一如从前。这一类职场新人起步时喜好不明,却格外看重自己每一步前行有什么收获,时时计算一份工作给予内心满足感的砝码分量,可谓“步步惊心”。然而反复计较砝码的得失,却不知回头审视和调整内心天平的平衡,导致年纪轻轻竟暮气沉沉,聊起工作即如怨妇。
想说说与众不同的一个。朋友J小姐自中学起便有志于媒体,高三当其他人抱着数理化题库和高考作文指南按部就班备考,她“不务正业”地挤出所有闲暇阅读报刊上的优质新闻报道。上大学担任校刊主编,在宿舍通宵达旦写稿排版,假期通通用于各大社会媒体的实习。毕业季新闻系同学都一窝蜂涌向公务员和外企,她上海的家里也托人给安排了妥舒适稳定的工作,男友留校读研,她却执拗一人拖着行李箱一路北上——那家知名媒体仅提供实习机会并没有承诺offer,“我就是喜欢做新闻,活这么多年唯有这件事带给我快乐。”背对着千里之外家人忧心忡忡的目光,J小姐白日里在偌大的北京城为了一纸新闻四处奔波,晚上回到“蜗居”租房还要对付永远堵塞的下水管道,摆弄不太娴熟的厨艺准备隔日餐食。
大学班级微信群里渐渐涌现各种晒优越感的签约消息,也有人褒贬不明地嘀咕一句:瞧,咱们班也就北漂的那位同学还有新闻理想呢。J小姐淡淡一笑,打开WORD文档继续编辑采访稿。那家知名媒体最终破例给了她offer,还记得她签三方后和我说,最喜欢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因为拍得透彻、明亮,人不可能看到生活的另一面,所以为了避免患得患失,遵从内心的喜好去选择总是没错的,心安为上。
这是几年前的事了,最近一次联系J小姐,她居然人在香港,听筒中依稀可辨四周熙熙攘攘的市井声,没想到她跑去了更远的异乡追随梦想的感召。听到故人问候,J小姐语气里满是激动,吐了一串“好开心”。聊起前程,压力大,异地恋,但暂时不打算回来。“沿着最初的理想走下去,生活的确更累了,不过精神也更安定了。”时光轻飘飘溜走好些年,J小姐生活的天平上始终只有两个砝码——喜欢,理想,可就是少得可怜的两个抽象理由让她心灵世界的运转井然有序,不汲汲于眼前得失,活得骄傲、平和而自在。
说起工作,许多青年将其理解为选择的问题。的确,如今职业选择的范围和自由度都变大了,在一处干得不如意还有若干出口和门路。但这不应成为青年逃避矛盾的万能借口,丰富的选择是为了让每个人更明晰内心真实的喜爱和在乎的人生志向,收获属于自己的生活平衡。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人心自有平衡的法则。朋友J小姐执着地追随初心,安然迎接每一场征程赋予的阳光或风雪,然后更加热情有力地拥抱命运在下一个路口的安排。电影《10件或更少》中,老演员教导西班牙女孩,要不顾一切争取抓紧自己在意的任何人生砝码——比如果断甩掉沉闷的小超市去建筑公司面试——但更关键的一点是,无论故事的结尾何种选择降临,你都要学会乐在其中,享受轻重疾徐的步调,不去抱怨。这,就是我们心灵平衡的要义。
人心当有平衡的法则,生活不纠结,世道再难,也能呼吸顺畅。
「You lookin' back from the warning track thinkin' you've already given away the good shit. And try as you may, you cannot convince yourself that there's anything left out there for you, so why keep playing? I realize that I could just disappear. Just... disappear.」
「You made me want to be a woman. →I have that effect on people.」
「We live. (We live.) We work. (We work.)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 (just getting started.) We'll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 (Never.)」
雨天一人在家,蓝调爵士,一杯咖啡,随机找一部治愈系老片来看。不得不承认,有的老外对老庄的理解,要远比我们深刻。至少当我在看老片《10 Items Or Less》时,我是这样想。
记得张国荣曾经说,演一个角色就等于多了一条生命,他确实做到了,可惜他做的太过,跳进去就出不来了,对于演员来说,能真正地跳进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这谁都知道,就连周星驰都会用斯坦尼来教小混混:“要由外到内,再由内而外的”,梁朝伟也曾经说,往往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当我看《10》的时候就想,也许他们做的不是太过,而是根本不够。
《10》里面的摩根弗里曼是个老戏油子了,以至于他的任何时候都是在演戏,他学行动迟缓的老人走路,他和擦车工们一起擦车,他和小孩一块儿模拟打高尔夫,他可以任意地出入每一个角色,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因为他完全理解他的角色们,他就是他们,但他又不是沉溺其中,他虽然忘了自己家在哪儿,不记得自己的电话,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却丝毫没有失去自我的判断,可以说,他可以随时成为任何一个人,却又任何人都不是,各位影迷朋友们啊,各位文学爱好者们和哲学爱好者们啊,这难道不是逍遥游的境界吗?这难道不是游刃有余的境界吗?老美编剧的厉害就在于,他能把很深刻的东西用很日常很商业化的东西表达出来,他们很少一本正经地谈些什么,也很少装大尾巴狼,用句俗话说,“寓教于乐”了,所以说,他们都是庄子的,是远比我们要深刻的。
当然,老美的编剧仍然是老美的编剧,他必须写一个美丽的女主角进去,一个自闭而自卑的超市售货员,说话带有很重的西班牙口音的女孩,仅仅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其浓重的好莱坞痕迹来,这个女孩当然需要我们男主角的救助,当然,男主角本身也遭遇着困惑,最后,他们双方实现了救赎,通过一部电影来使主角们在结局时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升华,老美的电影是最讲究这个的,谁也不敢例外,这部电影也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会有一个落入俗套的结局,因为最后他们说,“we live,we work,we just getting strat it,we never see each other again”,相忘于江湖这句我们琢磨了几千年的话,就被这个美国黑老男人轻描淡写地搞定了。
我是不赞成针对片中的每个有寓意的片段做阐释的,这样无疑破坏了它的完整性,这个观点以后也许会详细阐述,但不是今天,今天我只想说这么多。
还是说到张国荣,很欣赏哥哥。我想,他应该完全可以做到摩根弗里曼这一步的,也许是他太喜欢他的角色了(虞姬???),自己不愿意出来,这种演员很值得尊敬,但不该提倡。
但愿我们都能成为剧中的摩根。
或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当生活陷入迷茫时却不愿将心里的苦闷告诉别人。并不是因为害羞,无聊的现实不足以让人敞开心扉;不是因为坚强,表面的无所其事掩盖了莫名的慌张;也不是因为愚蠢,诉说引来的回应有时无济于事。这或许仅是一种习惯,一种天生的自我封闭的习惯。
小时候我就有这样的习惯,但或许我太脆弱,封闭的心灵终于承受不住那些迷失的痛苦。于是长大后我就彻底改变了这种习惯。有时到一个地方,哪怕只是很简单的路形我也会不厌其烦地一路问过去,直到目的地。我是一个路痴,但无所顾忌地一遍遍问别人并不代表我就是白痴。
忘了介绍“十件或更少”是什么意思,它是一个超市中的术语,意指小数量商品结帐通道。在美国一些超市里,就以十件为标准,十件或数量更少就走这个通道,以避免被大数量通道过长的等候耗费时间。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就是“十件或更少”(英译:Ten items or less)通道的收银员。
“Ten items or less”通道的设置本是一个正常的物流设置,但有时,却会产生一些看来不甚合理的现象。大数量通道理应比“Ten items or less”通道繁忙,收银员的工资也应该比较高。但在一些特殊消费周期或者偏僻的地方,购买小数量商品的顾客远比大额商品顾客多,甚至会出现“Ten items or less”通道爆满而大额通道没人的情况。于是“Ten items or less”通道就会抱怨自己的工资又低却远比别人累。
由此带来的思考是,“Ten items or less”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超市中,商品社会的其它部门,因为环境的不同也广泛地存在少拿钱多干活的现象,我们一般将此叫做不公平,而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一个非常符合商业原理的“Ten items or less”却造成了不公平,那么,这样看来,在生活的其它领域,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那些表面公平的秩序后面也掩盖着很多实质的不公正。
我们的“Ten items or less”小姐只是个普通的女孩,所以也只能不解和抱怨。真正的戏剧性在于,那个大额通道(影片中也称1号通道)的收银员不单在工作上占尽便宜,而且还抢了她老公!就犹如我们有时感觉到的不公正之下,还有更多的事实在加剧折磨我们的神经。
电影情节就是在这种细微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个过气的老演员四年没接戏了,他答应一家小制作公司出演一个超市店长角色,于是为了体验这个角色的现实感觉顺理成章碰上了“Ten items or less”小姐。糟糕的是,当他要回去时却发现剧组那个粗心的小伙子还没来,而且他的经纪人也联系不上,甚至因为刚搬了家,连自己家里的号码也忘了——呵呵,你要原谅这样糟糕的情节,因为这是电影,不然后面的故事就无法展开。不得已,他只得求助心情郁闷但还很善良的“Ten items or less”小姐把他送回家。
不过,因为时间关系,“Ten items or less”小姐在送他回家之前还得去参加一个建筑公司秘书职位的面试。于是他们一起去找“Ten items or less”小姐的前夫(或许不叫前夫,因为还没离婚)拿车钥匙。因为和前夫以及那个第三者“1号通道小姐”发生口角,他们打了一架(这是影片中唯一的“火爆场面”)。之后,他们开车去面试。途中,老演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言传身教试图改变“Ten items or less”那种悲观的自我定位。他们甚至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花了大量时间来谈人生、谈梦想。这虽然有些难以置信,但“Ten items or less”小姐的确发生了改变。至少,她敢于面对仍然无法预料的未来大声说出:“我不会再涉足那间超市半步!”
在结尾,“Ten items or less”小姐送老演员回家,她被鼓励第一次开口向路人询问前进的方向。
这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时间跨度仅仅是几个小时。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两个陌生人能在短短几个小时相片的时间内发生改变对方的事情,但这部电影仍然值得我们认真并且长时间的思考:迷失了,我们该怎么办?
糟糕的工作,失败的婚姻,甚至有可能无法生育,这是故事中“Ten items or less”小姐面临的困境。与此相似的是,平凡的我们很有可能碰上(或者已经碰上)。尽管敢于向顾客大声呵斥,敢于和高大的前夫厮打,敢于和一个陌生人独处几个小时,但“Ten items or less”小姐却不敢面对命运。失意在大多数时间就像一扇铁门,将我们困在命运的暗角,尽管我们十分勇猛,却没有摇撼它的勇气。
问题究竟在哪里?
正如影片里设计的那个巧妙的“老演员”角色,他演过很多角色,他经历过很多“角色”的生活,不仅是在戏里。所以,他说“我能看穿一个人”。同样的,他也可以看穿人的一生,道理再简单不过,因为他已经经历了一生。如果换作一个年轻人,“Ten items or less”小姐或许就不会那么虚心地听取他的建议,即使你或许生活经验也很丰富,口若悬河地对她讲一通也无济于事。这是该片一个成功的地方。
回到现实,当我们自己也处于迷茫中时,我们也应该像“Ten items or less”小姐那样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你身边的长辈。都说人生如戏,该影片就有这样的寓意:年长的人演过你那些角色,你不懂,照着演就是了。
问路也一样,一个人不愿意问路其实仅是因为一种习惯,无关乎害羞、坚强或者愚蠢,但去问路的理由也同样简单:你之所以向别人问路,是因为别人知道这条路。
影片还针对人们封闭的心灵安排了大量的情节:老演员无论走到哪里,都和陌生人无所拘束地交谈、说笑。尽管他自己也承认没什么朋友,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人群中如鱼得水。陌生人的定义不应该只被认作冷漠,一般情况下,付出的微笑,总有回报。
忘了说,饰演那个过气老演员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影帝摩根·弗里曼。说实话,影片的开头,正是他吸引了我,因为这个片名的确有点没头没脑的怪。如果摩根·弗里曼在拍这部戏时能摘下影帝皇冠免去报酬的话,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算作零投资——场景小得可怜,情节也不能再普通。
但是,即使被某些影评家评价为“欣赏水平不够”的中国观众恐怕也知道这一点,影片优秀与否,与投资与票房并无直接关系。现时的中国电影就存在这样情况,虚张声势投入大把金钱堆砌了一个又一个意淫式的“巨作”,如《英雄》,如《无极》,如《夜宴》,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有什么意义?
盲目纠缠于历史,却对现实的种种漠不关心,这是中国电影业整体的悲哀。像摩根·弗里曼这种大牌明星愿意屈身于小制作电影用精湛的演技对社会和人性作细致如微的体察,在现时的中国,很难找到。然而,中国电影却像“Ten items or less”小姐那样,迷失了,却不愿意问路。
鉴于此,我最后想说的是:这部电影很棒!
2007年11月10日 于重庆
看本片纯粹是因为摩根·弗里曼的原因,因为他的表演很有魅力和亲和力,前段时间刚看过他的《为戴茜小姐开车》,所以对他颇有好感,后来发现【10件或更少】的导演原来是《天使之城》的导演布莱德·希伯林,所以对本片有些期待.
喜欢娱乐性的片子的人对本片可以放弃,因为其大段的对白和简单的场景让我想到昆丁·塔伦蒂诺的处女作《落水狗》,不同的是它少了《落水狗》中昆丁式的超酷对白,所以如果你想在本片中看到诸如对麦当娜《like a virgin》那么有创意的调侃是不可能了,但是如果你喜欢象《大人物拿破伦》或者是《杯酒人生》那样淡淡的讲述人生的生活小品,或者是反好莱坞叙事模式的独立电影,相信本片还是值得你一看的!
摩根·弗里曼这次可以算是本色派表演,片中充分发挥了他擅长表现的一类角色,故他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稳定的!
P.S.:片名【10件或更少】(10 Items or Less)从字面上看,也许翻译成“不多于10件”更容易理解。美国的超市结算台有“不多于10件商品”与“超过10件商品”之分,如此细化想必能为顾客节省宝贵时间。所以10 Items or Less是超市结帐的专用通道!
sheldon客串
勇于改变,敢于尝试,用一部电影讲了一个很好的道理,看完觉得很温暖.
2007-7-4
不爱做的,不代表你不能做
是不是可以试着发现 美丽
老摩根说:“这是属于我们的约定。我们活着,我们工作,只要开始就好了。”第11件,会是好的结果。
片尾歌不错,总体普普通通,freeman演他自己一刚…好搞笑……jonah戏真是少啊…谢耳朵也打了个酱油……
实在太沉闷了
简简单单是现实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49081/
谢耳朵亮了 女主角有美到
卖萌。
很温情很细腻的片子,Morgan Freeman完全是本色出演自己,用自己的经历改变他人的封闭怯懦的心态。
在我看到1:02的时候。出现了Sheldon的身影。10ITEMS OR LESS想起了某期的新周刊。
你的梦想是什么?
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一直很喜欢。可能是简单的在平常不过,但是却很动人,至少打动了3年前的我。
珍惜
摩根·弗里曼扮演大明星,有些过,不喜欢。女主角挺漂亮,但故意讲怪口音英语,表演也不好,不喜欢。
摩根弗里曼每次出现都这么乖。。。。看到一大半惊现耳朵哥。。。
3个跑龙套的都红了:Johan Hill (Superbad里的胖子);Anne Dudok(House里的Amber);Jim Parsons(TBBT里的Sheldon)。。。2010年看,真是超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