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文明,御黄之带,大概还是有一些“丝绸之路”的感觉的。
沙漠文化,对于我等而言,也是个神气的存在。
“黑金”的缘起,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如果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管窥一下异域风情,也是蛮好的。
然而,一部关于阿拉伯文明的电影,一水的欧洲演员,想要原汁原味的呈现阿拉伯文明,好像也不太可能。
故事的开始,是班德拉斯和马克斯特朗之间的较量。
班德拉斯赢了。
在故事里头看,班德拉斯应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一样是“胸怀天下”的,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落后的压力,如何追赶这个差距,却束手无策。
因为这里除了漫天的黄沙外,一无所有。
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搏一搏?
沙漠中的石油,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没有用,骆驼又不吃。
给了西方,换取经济发展,即便是西方拿了大头,又何尝不可?
班德拉斯的观念里头,为了追求发展,即便是吃一点亏,也是可以付出的代价。
那,他的观点对不对?
当文明侵袭,除了迎头赶上,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都特别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我们也吃过亏,那只能当做是交的学费,否则还能怎样?
自强才有出路。
而马克斯特朗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看到了石油背后的隐忧。
是不是这样呢,在历史的发展里头,后来这片地区,成了战火纷飞的地狱。
金钱,确实迷失了很多人的眼睛。
然而,他们并没有学会利用财富学会自强,这其中,自然有西方干涉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富得流油”的副作用。
马克斯特朗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优秀的领袖,应该是“看清楚黑暗,仍然选择在黑暗中前行”的,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更不是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即便,他的很多观点,确实是符合“圣人”标准。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态度,实在太不适合于一个“领袖”。
说句题外话,这位“高尚”的领袖,生活小节上的问题也是有的。
不过,这个解释骨骼清奇,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上一场”战争中,马克斯特朗输给了班德拉斯,俩儿子被当成了质子。
这个套路,我等相当的熟悉了。
质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
等到第二次战斗来临,老大已经死了,老二从小就知道读书,看起来就是个唯唯诺诺的废物。
马克斯特朗对这个老二,大概还是有点失望的。
接下来,这位“娶了敌人的女儿”的继承人,需要面对部落的“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这些保守派们,在辩论中偶尔也会犯概念性的错误。毕竟,西方人也是有信仰的,可以成为“异教徒”,但不能说是“没信仰”。
对于神奇的“古兰经”,也可以稍微领略一下。
有趣的是,马克斯特朗的“支流”,在这个部落里头,郁郁不得志。
遇到同样接受过“教育”的“哥哥”,有好多的牢骚要发。
“先进思想”在“老顽固”面前,壮志难酬的憋屈,这个我等大概“深有体会”。
当然,马克斯特朗还是“开明”的,在思维的碰撞中,他其实还是愿意做出一点改变的,不过,不是全部。
这位“庶出”的“西装长辫”,最终还是不得不利用“造神”,帮自家哥哥将声望推到了顶峰。
说句题外话,“海中淡水”的知识点,着实戳中了盲区。
故事给“庶出”的王子,安排了一个悲催的结局,有点遗憾。
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是王子非常得力的助手。
那个“懦弱”的王子,书不是白看的,如何应对“现代战争”,已经有了一番心得。
但来自弟弟的“感慨”,才是真正触动他内心的警醒。
整个故事,感觉还是想向史诗上头靠的。
不过,这黄沙下的文明,只是浅尝辄止,老外的视角,大概也夹带了太多的私货。
然而,保护自己文明的唯一方法,唯有自强不息,依靠祖先留下的财富,好像不是长久之计。
弱鸡捧个金饭碗,不过是一场“怀璧其罪”罢了。
影片的开头,是南面霍贝卡的国王纳希卜,为了和平而收养了北面萨尔玛战败国王阿玛尔的二个儿子作为人质。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对阿拉伯、对伊斯兰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同样是在读《古兰经》,可是每个人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有的人读了之后,是以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拥抱这个世界。
有的人读了之后则是以此作为守旧和保守的借口,从而更加僵化、更加封闭自己。
所以有人惊叹:“原来我们和英国的差距有一千年!”
由此想到,有的国家几千年来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可是拒绝外来文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却是不肯放弃手中的王权。
而有的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在向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学习,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战争和杀戮,是《古兰经》所谴责的行为。
所以有的人从中读到了善良与和平,为了和平而愿意作出的妥协。
而有的人却从中读到了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惜消灭异己的肉体。
在阿拉伯的沙漠里发现了黑色页岩,闻起来甜甜的,说明地下蕴含着低硫轻质原油。一口好井,一天能出十万桶原油。
面对地下的石油,有的人说真主没说过让我们开发。
有的人则说:“如果真主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石油,他为什么会把石油埋在我们的土地里?”
西方传统中更多的是对利益的追逐。所以西方文化更注重对规则的制定和对契约的信守。
石油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与阿拉伯人的固有传统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有的人心中因此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因此有很多很多的钱,而且这种渴望永远都不会满足,为此不惜践踏自己的诺言和信誉。
可有的人觉得“我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
同样是面对爱情,有的人懂得为了爱而可以放手。
“相爱的男人和女人,就像是鱼和水,在一起就是全世界,分开了就什么也不是。”
影片不同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他似乎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阿拉伯世界,无论是基督教文化还是伊斯兰文化,其实人性中都有最本质的、内在的善与美,也许这才是世界最终走向融合的基础。
知识改变命运 图书管理员的逆袭
阿联酋版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让-雅克·阿诺的大气魄在法国导演里比较难得,同时他还热衷处理异文化的命题,对大场面的处理直追[阿拉伯的劳伦斯]。剧作太过仰仗巧合,演员则五花八门:阿尔及利亚裔法国小哥的英国爹西班牙岳父印度老婆之间的狗血故事……好在政治正确,反对大资本,鼓吹知识的力量
抢石油,对了话说就算男猪脚留了胡子也还是一副弱者的气息。片子进入佳境太慢,太允长老套了,建议如果胱癫菊要是引进给剪成90分钟。ps女猪脚那像胡子一样的下唇装雷瞎我的“狗”眼啊!
前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血色将至。都让此片相形见绌。电影很简单,除了具体细节外,大体的情节都不会偏离你的思绪。一句话,不商业不文艺。
如今作主宰的不再是血与爱,而是钱和石油。
难得的影院好片。画面与音乐,都是牛气的制作。当然最重要的是那沙漠啊,骆驼啊,海啊,穆斯林啊!!!!
史诗级场面,在当时的环境下算是相当漂亮的几场战役,虽然有可能想到在书中纸上谈兵有可能做到那样的转变,但是在电影中来说还是有些生硬了,已经130分钟了,何不再多拍5分钟来拍改变主角的性格的一段呢?
我必须承认我从小就喜欢看这类影片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领袖期间的心路历程都是我的最爱
“男人和女人,就像鱼和水,在一起就是全世界,分开就什么都不是。” 阿拉伯人的几点常识:在沙漠里要学会物尽其用,海水里面也有淡水,要等36小时再埋葬尸体。影片后半部分的穿越真主之旅,就像是现代版的出埃及记,阿拉伯世界的万里长征,全靠人力的西天取经。荡气回肠的史诗小片。
这个暑期难得的好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万骆奔腾不得不令人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
多读书才是王道
碧血金沙,大漠英豪,石油带来财富,知识改变命运。
3.5星,缺点是过于老牌、没什么内涵,有点是很老派的史诗、拍得很精彩
影片前段让人找不到定位——算历史呢算传奇呢算毛呢?后面渐入佳境,相较于单纯的利益争夺,因观念对立而起的战争有更多可探讨的余地。关于爱,信仰,传统文化与经济未来……战略不明显,好在节奏佳。两位酋长成功抢戏。男主的爹帅到飞起,姐都管不上班德拉斯了。话说班大叔你为毛去演这个?
开头挺闷,后面渐渐激动人心,特别是进入真主之地后那段,看得很澎湃,常这么形容,史诗般的著作,难得看到的阿拉伯题材。父亲埃玛是个有大智慧的首领,坚持原则令人感动,但确实要吃太多苦头。利益与信仰永远矛盾,现代人聪明讨巧吃不起苦,不是都有奥达这样的“明主”,我们现在的社会已证明了迷失。
搞不清这种老套的片子有什么拍得必要,或者起码应该换些新内容
摄影与白热化的沙漠战斗场面使影片具有史诗片的厚度,可惜角色由懦弱到强大缺乏一个有效的咀嚼。“黑金”的石油问题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两方阵营富于心计的表现和艰苦跋涉的沙漠生存。班德拉斯俨然一副安东尼.奎恩接班人的姿态。
挺好的,怎么分数这么低
作为电影本身之外价值是相当的大,哈哈修补了二人关系。电影本身来讲,大体标准之作,但我不敢随意相信其中表现的所谓宗教是非遵循事实,而且我相信石油为中东带来的不是此类大团圆式的故事,或许灾难性的更真实有感。如《血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