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无愧于经典的称号
纯粹得一塌糊涂,没有色彩,没有音乐,没有特技,只有一个男人为了声张心中的正义而奔走呼号,只有所有人对他的冷眼相待,只有枪声和他的妻子,只有那个荒漠中的西部小镇。
短短1个小时,人性被剥离了外壳。在各种借口下的人性的显露,对明哲保身的坚持。仅仅一个小时,却充满着张力。枪战仅有10分钟,而导演的处理让气氛绷得越发紧。不同人的不同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刻画出一副活生生的众生相……
2 ) 英雄,你总是孤独前行
警长will kan和金发美女Amy结婚了,小镇上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祝贺他们的结合.(从此可以看出will kan不是一个应该众叛亲离的家伙.).但忽然可怕的消息传来,本来应该被绞死的恶棍Frank miller回来向will寻仇,这时的镇民们没有丝毫的犹豫,要will kan离开小镇避祸.其一因为will kan本就应该在明天卸下小镇警长的职务,其二因为镇民们认为Frank miller回来是向will kan寻仇的,和他们无关,will kan不在的话,当然就能让自己的小镇避免这场血雨腥风.
但kan决定留下来,留下来是为了保护一群本不值得他保护的镇民(尽最后一天的工作职责),为了能从此无忧无虑的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为了不做永远的胆小鬼,为了坚持自己胸中不变的正义感.
"已己之心,度人之心"这句话是对的吗?至少 kan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在小镇的人群里寻求帮助,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帮助他.有的人比他更应该留下来,却逃跑了.(法官)有的人只是因为同他曾经是情敌,(虽然他后来决定打晕kan,强行把对方送出镇的主意,在自己看来是英勇的行为).有人决定在小镇的酒吧品一杯美酒,看一场好戏,有的人更像是赌徒,既然will kan注定要失败,为什么还要帮助他?正义感?比起自己的小命来还是后者更重要.只有两个实际上没有能力的人决定帮助他.(一个未成年的小孩,一个独眼龙).用鲁迅的话说,从他们的高大,更能看出其他人的小来.但善良的will kan拒绝了他们,因为他知道,如果让他们去的话,结果只能是去送死.
will kan并不是不害怕,从他蹒跚的步伐和总是挂在脸上的汗水就能看出来,但他没有退缩过,不论是面对一群劝说他离开的镇民,没有人愿意帮助他的现实,法律体制的本身的无能(你冒着生命危险逮捕那些杀手,陪审团却放了他们,所以他们又可以回来杀你)抑或是深爱的她的女人的眼泪.
最后will kan已自己已智慧的头脑和深爱他的女人的帮助战胜了敌人,(我认为Amy并不是因为害怕才想will kan这个小镇,她只是厌恶这个暴力横行的世界.她只想和自己的男人过幸福美满的和平日子.但为了自己深爱的男人她在最后一刻留了下来.英雄也需要爱情的帮助,不是吗?)结局:will kan丢下警徽,毅然决然的和自己的妻子一起离开了小镇,离开了这些背信弃义的懦夫们.
我知道许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好莱坞模式下俗套的美式英雄理想主义电影,但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悲哀的社会现实往往使我们美好的理想破灭,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多拥有一部伟大的理想主义电影?
3 ) 一起面对世界
“你才是独自面对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像《正午》中的加利•古柏。一个人面对愚众和歹徒。你说我一个人面对世界,我就想到这部电影。”
深夜里看了这个黑白的老电影,它和其它的西部片完全不同。前面绝大部分是长长的铺垫,一边在举行婚礼,另一边危险逼近,Will曾经送进监狱的恶棍要乘中午到站的火车回到镇上复仇,同伴和朋友背弃逃离,嫉妒者的挑战,心爱的人不谅解要离开,这一切占了很长的篇幅。希望看到打斗场面的人,大概早都不耐烦了吧,眼看着电影就要结束了,还没有开火。可我很喜欢这漫长的等待和追寻,以及失望,但绝不退缩的过程——他一个人孤独地抗争。
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像其他英雄片那样把他塑造成一个无所畏惧的人,而是表现了他的紧张,害怕,但依旧毫不动摇。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也有点出人意料,并没有想象的那种激烈的打斗场面,还没有惊心动魄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个结局非常符合我的愿望,美人救了英雄。他新婚的妻子一开始极力发对他留下来,在他不肯走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离开了,但最终下了火车,在紧要关头开枪打死了一个歹徒,成为人质之后又巧妙机智地替他赢得了机会,让他击毙了那个危险人物。
本来我以为他妻子和前女友会一起返回来,因为那个女友也是少数了解他的人,她认为他绝对不会退缩,但会死。她说可以感觉的出来,她会孤单地在这世上,到时候怎么生活,所以她得到别的地方去。她给他妻子说,要是她是他的女人,一定不会留下他一个人走掉。还好,最终只有一个女人回去了,这样就不必对另一个有所愧疚。
英雄美人,一般都是英雄救美,这个英雄被救的结尾我更喜欢。爱是救赎,是理解和永不言弃,无法独活。如果是我,也绝对不会离开,大不了一起死。一开始会劝他一走了之,反正已经卸任,不再是警长了,没有了责任和义务。奉劝不听也会独自离开,但只是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然后偷偷回去帮他,和他一起面对世界。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很多美国西部片,还看过大量的武侠剧,虽然多数情节已经淡忘,但那种侠义精神却留了下来。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一贯不以为然,我喜欢看英雄游走江湖,除暴安良,朋友之间的侠肝义胆,剑胆琴心。哪个剧出现为国为民的话,反而不吸引我,因为我更愿意他们是超脱的,不问世事的人,仗剑天涯,遇到所爱,然后一起畅游天下,归隐山林,做神仙眷侣。
我非常喜欢电影结尾他挽救了镇子和自己之后,上马车离开之前,把警长的星徽轻蔑而坚决地丢在地上的那个动作,简直太有魅力了。那个他之家非常在乎不愿意摘下归还的东西,最终被他坚决地丢弃了。那个东西,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任何意义了。有些在生命中出现,让我们曾经非常珍视,不肯舍弃的东西,到最后发现不过一场错觉。终究会认识到不值一提,世间还有更值得珍视的东西。
昨晚看电影的时候听到一首歌,并没有留意在唱什么。睡了一晚醒来之后搜歌来听,意外发现歌名是Do Not Forsake Me。这个意外是个惊喜,契合了我对影片结尾的愿望。他没有挽留她,但心中充满了渴望,希望她留在身边。爱是救赎,永远也不可以轻视爱的力量。我真的没有想到是这样的一首歌,但当我深夜几次迷迷糊糊醒来的时候,都在想如果我是那个女人,绝对不要离开他。我不会离开你的,永远都不会。比生命和时间长的,是这世间,一些人心中的感情。
4 ) 转折时期的作品
经典西部片的环境和影象都是高度图解式的。广袤的荒原、纪念碑式高耸的山岩、荒凉的小镇、沉寂的街道、简陋的酒馆,甚至服装和道具都具有特定的符码意义。《正午》中的环境和其它经典西部片并无二致。不过在导演弗莱德。齐纳曼细致的处理下,空旷的原野,整洁而富有活力的小镇,教堂、铁路,法院、警察局作为蛮荒、文明、法律秩序,以及连接蛮荒与文明的媒介的象征符号,从视觉上有力地形成了一种两元对立。这种视觉上的对立关系恰是影片所折射的社会矛盾。也就是说,《正午》的环境和影象不仅是类型化的背景,而且有效地参与了叙事。
《正午》表现的是一个法律秩序已经建立的小镇,当正义和法制面临强横有力的邪恶的威胁时,正义和法律能否得以生存。它所关涉的是40年代末期美国社会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具体地说,《正午》是对美国40年代末出现的麦卡锡主义的隐喻,表达了编导的批判和揭露。1947年,好莱坞爆发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反共的非美活动调查丑剧和随之而来的黑名单活动。好莱坞各大公司为自保,纷纷响应。在前后两次的传讯中,大批艺术家被列入黑名单,有的失去了工作,有的被迫远离美国。卓别林就是在这场政治恐怖中的牺牲品,1952年,为了避难,他永远地离开了美国。而且,随着1951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冷战气氛的日趋严重,许多过去的自由主义者都放弃了斗争,有的甚至成为告密者,造成了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
这场历时10年的政治运动几乎彻底扫荡了在3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好莱坞有所增强的社会进步和民主倾向,迫使好莱坞最优秀的艺术家全部停止了工作。《正午》在美国社会政治的黑暗时期塑造了威尔。凯恩这样一个正义凛然的悲剧英雄。这个悲剧英雄在遭遇小镇集体背叛的情境下,凭借着正义、道德和勇气,最终战胜了邪恶。本片的编剧卡尔福尔曼正是名列黑名单上的艺术家,因此,本片的寓意不言而明。
5 ) 日正当中的审判
谈到西部片,你可以绕开《镖客三部曲》,可以不谈《比利小子》,但绝对不能忽略《正午》。绝对不能忽略在那个阳光灼人的正午,对人心和人性的审判。
这是一部关于英雄的电影,似乎西部片永恒的主题:英勇的警长孤身战群匪。然而因为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使这部电影有了不同的观感和永恒的对沉默的鞭责与质问。
我不能一走了之
威尔•凯恩是一个小镇的警长,在职多年,执法严明,虽然得罪了部分人,但总的来说还是受到小镇人们的拥戴,并拥有一些朋友。现在他要离开警长职位,并娶了年轻漂亮的妻子。这一天他们举办了婚礼,并准备离开小镇。
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几年前被凯恩逮捕的悍匪弗兰克•米勒被释放了,并且纠集旧部前来寻仇。
这时候人们纷纷劝说凯恩一走了之:你已经交出了警徽,你已经不需要为小镇负责,新警长几天之后就到,你可以留给下一任;你刚成婚,年轻的妻子需要你照顾,不能逞一时之勇;弗兰克只是找你凯恩报仇,你走了,他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
于是凯恩和妻子在众人的簇拥下爬上马车,匆匆离开了小镇。
然而走到半路,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匆匆折回,他对非常不解的妻子说:“我不能一走了之”。
就是这句“我不能一走了之”,构成了凯恩留下的全部理由。有时候,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英雄,普通人过多的想到自己,他们总需要太多理由。而英雄需要的就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理由:“我不能一走了之”。
凯恩开始寻找帮手,然而人们早被弗兰克吓破了胆。竟然没有人愿意对凯恩施以援手。他们似乎觉得小镇是凯恩的而不是自己的,纷纷躲避这位功劳赫赫的警长,仿佛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纷纷低下头别过脸。
凯恩在烈日下奔走、游说,希望有人能够挺身而出,然而最终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
人们曾经无比敬佩的警长,在恶徒即将进入小镇时为了小镇挺身而出,然而迎接他的是人们的沉默。
在小酒馆,人们面对警长的请求纷纷默不作声。然而却在警长黯然离去的时候爆发出一阵哄笑。
在教堂,市政官员面对人们的不同意见,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却巧妙地把人们的思维引向孤立警长,意图劝说警长离开以求自保。
……
影片73分钟,当最终凯恩不得不孤身前去面对四个匪徒时,他走到街上,神色疲惫,额头满是汗水。这时镜头拉远,诺大的小镇竟然空空的看不到一个人影。街道上只剩下凯恩孤零零的身影,焦灼,无助,让人们永远记住那个烈日灼人的正午,没有一丝的风,燥热的日光混着尘土裹住了人们汗水涔涔的心。
沉默的大多数
沉默的人们往往有沉默的理由。或者说沉默从来都可以找到理由,这个世界似乎没有多少理由留给勇敢者,但总有数不尽的理由留给畏缩者。沉默者从来不需要担心道德负罪。
法官认为这只是西部蛮荒中的一个肮脏的小镇,不值得为之牺牲个人生活,匆匆落荒而逃。
酒馆的人们认为凯恩势单力薄,注定失败。有人觉得凯恩和弗兰克之间有私人恩怨,还有人觉得缉捕匪徒是警长的职责,不应该牵扯到市民。
市长认为如果凯恩和弗兰克交火,会影响北方商人到小镇的投资。
前任警长或许是对的,小镇并不值得为之流血,因为人们并不关心并不在意。他不愿为小镇的人们挺身而出。
甚至连新婚的妻子都认为凯恩应该为了他们的后半生的幸福生活而逃走。她甚至幻想弗兰克如果找不到他们,他们可以过上安定的日子。女人和读书人多数时候更倾向于沉默,因为他们总有太多的理由,他们想得太多,这正是沉默的沃土。英雄的悲哀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女人在多是时候总不能支持他们。
其实沉默没有任何罪责,任何人都有权利保持沉默,没有人必须当英雄。但当命运压倒一切时,如果所有人都还只是沉默,那凡人们注定只有毁灭,如果没有英雄挺身而出的话。
而当多数人决定保持沉默时,即使有人想要挺身而出,也会没有勇气站到多数人的对立面。因为沉默的人固然保持沉默,但却会对反对者怒不可遏。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一样弱小的人揭穿他们的怯懦,以至于无法保持道德的无罪。
于是市政官员在教堂劝说众人坐山观虎斗;
旅店老板希望米勒接管小镇照顾生意;
牧师告诫人们遵从戒律不能杀人;
于是人们找到继续沉默的理由。
突然想起这么一句话:
当他们抓共产党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当他们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沉默的背后
二战结束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为加强意识形态控制,成立了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好莱坞受到严密盘查,许多左派的演艺界人士遭到迫害,包括卡尔•福尔曼。
在这种迫害面前,影界多数人都保持沉默,甚至和那些遭到调查的人划清界限,甚至落井下石。
贾利•库伯饰演的威尔•凯恩,对这种沉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当警长最后战胜匪徒,扯下象征正义与秩序的警徽丢进尘土,不顾围上来的曾经背叛他的人们绝尘而去的时候,他的英雄形象将众人的沉默与阴暗暴露无遗。
这部电影一上映,整个好莱坞都被激怒了。
首先是约翰•福特对这部打破了传统的“福特式”西部片模式的另类竟然取得如此成就大为光火。在这部电影中“敌我”不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英雄也没有任何宏大的道德或宗教上的使命感,甚至印第安人都悠闲地在酒吧门口出现。
而约翰•韦恩更是耿耿于怀,他不能接受代表正义的警长被人们孤立这一情节安排,无论是否是因为这背后的讽刺。时隔七年,他重新与霍华德•霍克斯携手,拍出《赤胆屠龙》。片中韦恩饰演的的警长面对为数众多的敌人,拒绝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情的帮助,却独相中老牛仔的保镖。“我宁愿要一个残疾的专业枪手,也不要一个健康的三流货色”,而人们还是踊跃的提供帮助。这是对贾利•库伯的警长低声下气企求人们帮助的绝妙讽刺。
学院派们更是心虚,他们对这部影片不敢逼视,匆匆丢给了最佳男演员、最佳剪辑和最佳音乐就落荒而逃。而最佳影片竟然给了超级大烂片《戏王之王》,简直是奥斯卡的耻辱。
本片目前Imdb排名178。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电影史上首部实时电影,电影实际长度与影片中的时间完全吻合,观众甚至可以对着表观看。这主要是剪辑师的功劳。片中出现时钟达17次,不仅很好地交代了时间,也突出了紧迫感,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本片的最佳剪辑也是实至名归。
6 ) 男儿有担当
2022.01.18
大丈夫可以儿女情长,但岂可英雄气短。已经逃离了是非之地的威尔·凯恩越想越不对劲,于是不顾新婚妻子艾米·福勒的阻拦又折返了回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用这句中国的谚语来形容此刻的凯恩夫妇最为贴切。但是危机时刻的凯恩又何止遇到这点麻烦,皮尔斯法官临阵脱逃,心高气傲搭档哈威·佩尔临阵撂挑子。在酒馆里招募自愿者竟然无一人应聘,当凯恩走出酒馆时里面传出一阵哄笑声,让人沮丧。凯恩来到好友森姆·福勒家,竟然吃了个闭门羹。不过也有正义勇敢之士主动报名参战,瞎了一只眼又瘸了一条腿的酒鬼吉米就是一员,还有好友哈伯。
“好男儿要有担当,岂可逃避”,正像凯恩的红颜知己海伦·雷米莱兹对哈维说的“你是个帅小伙,你有着宽厚的肩膀,但凯恩是个男人,你需要有一个更宽厚的肩膀造就一个男人,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凯恩来到教堂里招募自愿者也不如意,小镇居民起了争执,有人质疑凯恩的执法权,更指责他和米勒是个人恩怨,最终众人达成一致意见,请凯恩离开小镇,避免麻烦和冲突的发生。满怀悲愤之心的凯恩失望的离开了教堂。在马丁家,对法律极度失望的恩师冷静的从人性的自私、众人的漠不关心和墙倒众人推的局势,指出凯恩的种种劣势和没有多少胜算的结局,提议凯恩快走,远远的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凯恩沮丧的离开了马丁家。好友哈伯看到凯恩孤身一人回来,也临阵退缩了。
还有三分钟火车就要到小镇了,教堂里的居民们,酒馆里的酒鬼们,都默默无言的沉静下来,整个小镇死一般的寂静,而绝望的凯恩在奋笔疾书。看着自己心爱的两个女人从身边走过凯恩心里无比酸楚,更凄凉的是空无一人的小镇上他孤身一人应对四个穷凶极恶、步步逼近的歹徒。一声枪响,已经坐上即将开走的火车的妻子艾米起身下来车,飞奔回小镇,看到躺在地上的人不是凯恩,松了一口气。
歹徒接连犯错,让敌众我寡的凯恩有惊无险,贪欲使歹徒过早暴露目标,被凯恩抢了先机;点燃马棚引起的烟雾,反而掩护凯恩逃脱;凯恩妻子始料未及的背后一枪;挟持一个为了救夫连命都可以不要的女人做人质,四个致命的错误导致四个歹徒送了命。劫后余生的凯恩夫妇在众人的注视下乘马车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给小镇留下的是羞愧和耻辱。
这哪里是“英雄主义”?明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正午阳光下挥汗奔走,求告无援的落寞身影。影片中的“坏人”在小镇上比“正义者”貌似人缘要好、朋友更多——这恰恰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中“众叛亲离”处境的写照。所有人都希望他尽速离开,免给大家惹茶煲,但he can't go. He simply,just can't go。
可以的啊,老硬汉空城大斗四悍匪,一个小时酝酿情绪很成功,就是格蕾丝凯利醒悟得太晚了哈哈。。里面那个墨西哥美女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印度人(扶额
不断出现的时钟一直在提醒:电影时间与真实世界时间步调一致 这需要尼玛多强大的编剧和剪辑功夫啊!镜头的烘托和讽刺 运用很成功 切换和配乐那是相当的好!好吧 金尼曼我终于要佩服你一回了
重点不是最后的决战,而是在决战前一步步迈向孤独深渊的过程,是众叛亲离时坚守自我的底线,是明知智凶多吉少却依旧只身赴战的勇气;结尾治安官将徽章扔到地上和开场他重新带上徽章形成的强烈对比;一部纯粹的反西部的西部片,一部前瞻性十足的反英雄的英雄片。
#上海电影节#好莱坞类型片的圆熟,寥寥几个人物与场景,就可以玩转。而五十年代,就可以有反类型的景象了。西部片正邪对立的刺激抹去了,取而代之是昔日英雄孤立无援的失望与疲惫,特别耐人寻味。正午之时,所有审判都将来临。就是稍嫌打斗与枪战,都太敷衍了点,前面明明暗示得很牛叉呢!
正午的火车将带着复仇而来,五年前带来小镇安宁的执法官四处奔走,但却孤立无缘。黑白西部片,少见地以执法官(Marshal)为主角,而从配乐上看,也是那种不那么西部片味儿的西部片。
无可挑剔的电影,一种“得道者寡助”困境的极致。不是众人不识“道”,即使大家都知道你在做正确的事,你在正确地做事,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你,甚至还百般奚落,千般阻挠。弱者只看利弊,只有强者能坚持对错。
对于社会民众来说,英雄是用来消费的玩意。虽然你的功绩帮助建立了秩序,个性存在本身又是对秩序同化的对抗。所以该走的时候就离开吧,众叛亲离命悬一线去干掉罪犯社会意义何在?小镇居民对投资的渴求远远高于对罪犯的厌恶!唯一的意义是在打怪升级以后,你和夫人都扬弃了过往陈腐的价值观【8】
经典经典,而且异常好看。就是格蕾丝·凯莉演技实在太僵硬了。。
1.影片时长与叙事时长一致,片中人物不断的看钟的动作、神情外加配乐,强烈的现场感,气氛紧张十足。2.反西部片。不是英雄救美,而是美人就英雄。负责任不再受人尊重爱戴,而是冷眼相待,袖手旁观。弱懦与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强权恶势力面前,人人低下了头。3.遗书是写给那个逝去的时代,警徽是垃圾。
火车汽笛响了,凯恩一个人在街道上行动,镜头飘起来。这里,电影就结束,就超级牛逼了。当然,它现在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大问题。这个电影最牛的地方是探讨一个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比对殴暴力更暴力的冷漠暴力和懦弱常态。今日天朝,犹在镜中,正气不存,谁人来做正确之事?
麦卡锡主义是冷战开启后对美式民主最大的考验。约翰韦恩吐槽这片娘炮是没有看懂,这是反西部片也就是反美国梦神话最严重最彻底的一部西部片,孤胆英雄、浪漫情愫、正义平等都被消解了,大反派形象几乎没有完整出现,男主要对抗的不是具体的个人。
人性,暴露于正午的灼人光线下
一部过誉的西部片。前期铺垫让人觉得反派一方多么厉害凶狠,最后却轻轻松松被干掉。相比情节类似的决战犹马镇和赤胆屠龙,不仅男主的动机无法完全站住脚,到处求人帮忙的行为也完全不该是这样一个主角会做的事情。女主言行转变也比较突兀。时间同步、Dimitri Tiomkin的音乐、最后决战放马算是全片的亮
时间有时走的很快,仿佛等不及一段快意恩仇的开战。时间有时走的很慢,仿佛细细品一份孤立无援的坚守。时间有时如同静止,好似陷入了进退两难的泥沼。时间最终不快不慢,正午的它见证了又一个孤胆英雄的传奇。
影史首部反西部片(修正)、心理西部片。1.孤立无援的老警长,袖手旁观的民众,炎炎烈日下的世态炎凉(上升镜头)。2.首部故事时间与真实时间等同的影片,14次钟表画面。3.贵格会与暴力,骑马逃命,简略枪战与偷袭,美女救夫。4.剪辑与配乐极佳,Do Not Forsake Me。5.弃置于地的警徽及讽喻麦卡锡主义。(9.5/10)
作为一部反西部片,却将西部电影所有的内在矛盾全部都揭示了出来。西部英雄与文明社区的矛盾、社区中要么就是憎恨他的所为的人、要么就是虽然感激他但嫌他现在的存在已经碍事的人。社区最大的理想就像所有西部片结局那样,英雄杀了坏人,然后英雄本人也骑马走得远远的。妻子作为家庭要求英雄放下手中枪
那个年代的简单纯粹
乐视上看的,字幕奇渣,有些影响观感。现在看起来,这个经典西部片的故事略微有些简单,前面气氛铺垫很足,最后决战又有些简单,对庸众的批判到时还可一观。
他送我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