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看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是带着敬畏之心的,虽说电影史上不乏大牌云集的电影,比如2002年的《八美图》,但当你带着想看大咖飙戏的心情去看电影,结果难免失望。《尼罗河上的惨案》给我的经验却全然不同。小时候看译制片版,哪个演员都不认识,却记得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长大才发现,这电影的阵容实在是有点可怕:
演员里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Peter Ustinov,David Niven,George Kennedy)、两位奥斯卡影后(Bette Davis,Maggie Smith)、一位金球奖影后(Mia Farrow),饰演Dr. Bessner的Jack Warden 也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还有三位美女表演上的名声稍逊一筹,但美貌和才华也可以用“划时代”来形容:三次奥斯卡提名的Angela Lansbury,大名鼎鼎的Jane Birkin(欧洲的文艺缪斯,爱马仕的铂金包以她命名),演过最美朱丽叶的Olivia Hussey。
如此多的明星和表演大师,却从来没有引我往“飙演技”上想,每个人都谦逊的卡在自己的角色里,适当的发挥着特质,几位著名的美人也掩饰住风采,并不让人分心,电影里无所谓红花绿叶,才成就了这么好看的电影吧。在这里把电影中主要的表演艺术家列一列以表敬意。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61/
1952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提名 《暴君焚城录》 Quo Vadis (1951)
1961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1960)
1965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土京盗宝记》 Topkapi (1964)
1969年 奥斯卡最佳剧本 提名 《富豪之家》 Hot Millions (1968) - 不会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演员(Peter也导过电影)
「两次金球奖提名,1次获金球奖最佳男配」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2024/
1959年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鸳鸯谱》 Separate Tables (1958)
「一次金球奖提名,两次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7031/
1968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铁窗喋血》 Cool Hand Luke (1967)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03/
1936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女人女人》 Dangerous (1935)
1939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红衫泪痕》Jezebel (1938)
「还有9次提名奥斯卡,3次提名金球奖,1974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列不过来了」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798/
1970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春风不化雨》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969)
1979年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加州套房》 California Suite (1978)
「还有4次奥斯卡提名,9次金球奖提名,两次金球奖最佳女主角,1次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4650/
1965年 金球奖最佳新人奖 《巴塔西的枪》 Guns at Batasi (1964)
「8次金球奖提名」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7169/
「3次奥斯卡提名」
这位年轻时候太洋娃娃了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6641/
她的传奇故事有点长,包括出身文艺世家,三任丈夫都是文艺大咖,还有与爱马仕铂金包的关系,放个豆瓣友人写的文章链接吧//www.douban.com/note/514118228/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18/
成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1968) //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467/
没人否认奥利维娅的朱丽叶是最美的朱丽叶,现在那些神仙姐姐之类,也要让位吧
写完我准备再去找译制版看看。长大后已经不习惯听配音的了,但这一版的配音阵容(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也是达到了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了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 #波洛#
"The Greatest wish of women, is to inspire love."
this mark is graded for the film only,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fiction. the cinematic version has changed lovely Linnet into a mean girl who seems deserving her destiny. Moreover, some deleted foils are protrayed vividly in Christie's pa
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片中有个女人穿了一件大露背的裙子,对于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冲击力太大了
穷男主和富婆见面的那一段真的是天才:自从富婆闺蜜把男友介绍给富婆以后,闺蜜就被摄影机抛弃了,然后给了好几个富婆穷男主的脸部特写,那个眼波流转哦,大家都懂啦,接着导演一点不费口舌,直接切到富婆的叔叔从报纸上得知了富婆和穷男主的婚讯,太聪明了。还有埃及石柱那,无声胜有声——“要来了”
准确的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一并都是“听”来的,是我通过听广播里每天连播的电影原音“看”的,很悬疑,很刺激,上译的配音也真是不错~~
看老版配音才够班!~
最打动我的竟然是埃及风光和女演员服装?(误)整体来看比较大的败笔是节奏感,中段一度疲软,侦探在对每个人进行重复问话,看得人想快进。结尾收回来了,但是又略显突兀。很好奇阿婆原著是如何处理的。
为什么推理小说拍成电影感觉就会衰很多,各种线索好像很刻意似的。波洛这个大衰神哈哈。你们这些脑残的凶手,看到波洛跟着也不改天杀!哼!
这段埃及景色 真是美极了,童年记忆啊满满的
“她曾和拳王过招十五回合,拳王从此一蹶不振。”
在尼罗河的游轮上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被流水账一般的叙事勾起无限睡意。白富美一死就猜到结尾,没有悬疑也没有惊喜。
勉强及格,故事好,另有埃及古建可看,全片的光都给的太透了,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出来在布景里拍的,而且就电影里的这艘船来看,犯罪过程的时间条件似乎难以具备。上译的配音有加分,不然很可能看睡过去。米亚法罗演这种角色意外
慕名久矣,无奈小小失望。几场群戏很精彩,场面调度颇有章法,配乐虽少,却总能在剧情起承转折处,并结合人物表演,加深戏剧感,但几处过渡略显生硬,线索过于刻意,珍珠项链的问题也一掠而过,即使最后精彩的解密过程依然无法掩饰其不足。ps: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上译配的绝美!
彼得·乌斯蒂诺夫第一次出演波洛,之后还有五次,一共三部电影三部电视。剧情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不过加入那条蛇的情节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导致在凶手萌生杀机的时间问题上存在矛盾。
根据阿婆同名经典推理小说改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巨大影响。
不知道是不是侦探小说看多了,还是发现了一些Bug。当年去埃及的时候有在船上看到他们住过的酒店,石块从神庙顶上落下的位置也踩过。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部接触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名著了——那个时候不知道阿加莎,不知道什么叫推理小说,不喜欢看外国电影——感觉他们长得好奇怪——但是这部片子我却深深记住了最后的凶手手法,最后的破案过程,以及看过之后我的震惊!想不到若干年后我成了阿婆的终极粉丝,与侦探小说结下不解之缘…
——你这个臭不可闻的法国小人!——比利时小人,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