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传奇性影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职业生涯由战后开启,电视演员、B级片演员、西部片明星、城市牛仔直至晋升为导演。到八十年代后期,步入老年的伊斯特伍德,厚积薄发,在电影手册集团-戛纳电影节的加持下,成为伟大作者,他甚至可以被看作是约翰·福特的隔代继承人──最近三十年美国国家形象、意识形态最重要的影像书写者,用一部接一部的作品重新定义、修正“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神话。
九十年代是奠定伊斯特伍德伟大作者身份的关键十年,与其他被欧洲电影界认同的美国作者不同,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在美国本土、欧洲的接受度完全一致。奥斯卡、戛纳电影节、普罗大众通吃。《廊桥遗梦》是这期间最特别的一部伊斯特伍德电影,这是一部纯浪漫爱情电影。这是伊斯特伍德的罕见个案。影片被《电影手册》选入年度十佳,获奥斯卡提名,北美拿下1.8亿美金超高回报率票房──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部婚外情主题电影,当年被准许在中国公映。电影手册、奥斯卡、美国影市、中国影市(观众),非常诡异的、历史性地达成了一致。
必须承认,伊斯特伍德在九十年代,场面调度与叙事艺术已修炼至非常纯熟、老练的境界,而场面调度是法式作者论最核心的指标。里维特的说法,曼凯维奇的电影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场面调度,所以他不是导演,只是个制片人、编剧。普雷明格电影是只有场面调度,所以是纯导演。
《廊桥遗梦》是浪漫爱情片,以轴线为基准的正反打视线对接镜头为主,这是通常爱情片的常规套路。反常也有,《金玉盟》(1957)大部分场景,男女主角都在同一个画面里对话,没有正反打,这是源于当时的CinemaScope技术,单人在宽阔的银幕构图中会显得画面空荡。但影片结尾高潮戏,出现正反打,因为这是由重大误会到解除误会的高潮戏,涉及到空间区隔的调度。《廊桥遗梦》是以正反打居多,且多用自然光,为的是强调男女对等,交流的平等(而实际剧情并非如此)。但伊斯特伍德在部分场景有显出老辣一面。弗朗切斯卡(梅丽尔·斯特里普)与金凯德(伊斯特伍德)见面的第一场戏,剪辑方式采用了以弗朗切斯卡为轴心点的方式,弗朗切斯卡身体取景部位不变,但金凯德身体取景部位三次变化由远递近(身体并没有移动),以此显出弗朗切斯卡视点的改变(或者说是,对金凯德印象的改变)。
影片重要高潮戏,弗朗切斯卡与金凯德最后一次会谈,商讨是否私奔。场景为夜景,烛光照明,黑白明暗光线对峙强烈,显出善与恶道德抉择的纠结与苦涩。这场戏,正反打被遗弃,代之以五分钟长镜头,模拟二人在一起的可能性,但五分钟后终被打破,又回归正反打。空间调度展现出二人心绪的延展变化。
《廊桥遗梦》高票房源自影片中的婚外恋情之于普通大众的催人泪下──对于家庭价值的坚守,对于真挚爱情的永世不忘,对于有情人无法成眷属的感慨,更重要的是,对于美国梦的认同(这其实是伊斯特伍德真正的发力点)。
影片最值得质疑之处,是这段铭心刻骨的爱情并非自然生发。金凯德与弗朗切斯卡之间的实质关系并非平等。金凯德是有意撩拨家庭主妇弗朗切斯卡。二人一起坐车寻觅廊桥,手脚的触碰,点烟的举动,送花,交谈内容的把控,直至浪漫无羁的诗与远方的诱惑,客厅的起舞,都是金凯德主动有意为之。负面一点的说法,金凯德是见猎心喜。影片的真正高潮段落,是弗朗切斯卡在瓢泼大雨中与金凯德的最后一次相遇,已经无力回天的金凯德,以后座亮红灯的方式与弗朗切斯卡作最后的告别,含蓄、无奈又深沉、激烈。相当高明的以退为进法则。这是伊斯特伍德叙事与调度艺术老练一面的又一体现。表面看来,剧情发展至此确实水到渠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这段情感最后的高潮即便催人泪下,但也止于催泪,因为这段情感谈不上通常伟大爱情应有的崇高性与悲壮感。
二人最终的抉择并非自我牺牲式的忍痛割爱,而是不得不如此,非如此不可。《卡萨布兰卡》中鲍嘉的艰难抉择,并非不得不如此,而是可以如此,但却无怨无悔,选择放弃,自我牺牲。弗朗切斯卡的言谈中也说得很明确,出走的结果肯定是终结了这段情感的美好。而正是果断终结了出走的浪漫幻想,才成就了这段情感的美好。至于金凯德之后的人生,选择不作他想,孤身到底,甚至将死后所有财产都给予弗朗切斯科,这就是刻意美化。这是其一,其二是成功输送了美国梦的意识形态。
影片的时代背景、人物背景不能遗忘。弗朗切斯卡来自意大利巴里,因为美国梦才来到了爱荷华(当年移民美国的绝大部分意大利人确实来自意大利南方,巴里是意大利南方第二大城市)。1950年代,在郊区化运动大规模推行后,艾森豪威尔版的美国梦,家庭价值成为重中之重(这一定程度也改变了美国的电影业,家庭至上价值观与电视机普及捆绑一起后,导致美国电影往大片方向发展)。影片开场第一个镜头书写“约翰逊夫妇”的字符,结尾俯拍家园(上帝视角)的最后一个镜头,形成闭合的家庭价值认同。而影片故事发生时间是1965年,这又是时代巨变的年代,嬉皮士运动、妇女运动、环保运动、种族平权运动、学运浪潮、反越战浪潮、肯尼迪遇刺,总之是新旧价值体系产生激烈交锋的时代(新好莱坞的扛鼎之作《教父》恰恰是解构美国梦)。在影片中,弗朗切斯卡是美国梦的绝对认同者,美国是梦想中的应许之地,她对家庭、对婚姻的责任与义务,有着极强的认同。为此她甚至只有一个人在家时才能听歌剧解乡愁。诗与远方的爱好者金凯德,恰恰是美国梦的批判者(在影片中他有台词明确表达)。而二人这段永世难忘的露水姻缘,实际是让金凯德浪子回头,在自我美化的同时,皈依了美国梦,潜移默化地让观众认同了美国梦──是美国梦成就了这段美好的情感,所以越是被这段情感打动,肯定越是认同美国梦。这不得不说是伊斯特伍德非常高超的意识形态表达技巧。
另外值得警醒的是,至少从演员来看,影片中的美国梦似乎只是美国人想象的美国梦。竞争弗朗切斯卡的扮演者有很多,最终入选的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来自伊斯特伍德母亲的建议),从族裔身份来说更合适的人选伊莎贝拉·罗西里尼被摒弃。尽管斯特里普非常努力(增重几十磅),但按照意大利的标准,斯特里普怎么演都令人感觉差一口气,有些气质与味道是怎么演都演不出来的。弗朗切斯卡这个角色,不考虑时代差距的话,最适合或者说最值得参考的演员,是意大利当年的国宝级女星安娜·玛妮娅妮(Anna Magnani)。斯特里普方法派为基础的还原式、再现式演法,准则准矣,但却着实少了意大利演员特有的洒脱即兴感,玛妮娅妮尤其擅长突发的爆炸式演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小美人》)。所谓的南方意大利性只体现在表面化的歌剧与肥臀。
《廊桥遗梦》还偶或给人一种女性主义电影的错觉,这与电影以弗朗切斯卡的视角展开叙事有关,影片且有一些弗朗切斯卡视点下的镜头。但这不过都是男性视点伪装下的女性视点。弗朗切斯卡的几个主观镜头,都是窥视金凯德的镜头,理解成欲望的唤醒,还不如说是男性撩拨的产物,是男性视点控制下的女性视点。影片并没有形成真正女性化的视点,甚至在两性的情爱戏中,被展示的裸露的身体依然是弗朗切斯卡。
《廊桥遗梦》是高度平衡的技巧化产物,在弘扬真爱永存的同时输出了美国梦意识形态。伊斯特伍德能够以纯熟的场面调度能力在叙事结构、移情认同、意识形态表达之间作出最微妙的平衡,这大概是最终影片能同时俘获美国观众、电影手册、中国影市的根本原因。
(已刊于虹膜公号)
我不喜欢的经典电影很多,之所以给这篇写影评是因为即使在批评的影评中也没一个说到心坎上。 “如此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我对这句催人泪下的台词毫无所感,无非是因为没有体会出这种爱到底哪里“确切”。 影片的角色设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浪迹世界的杂志摄影师在一个生活闭塞的家庭妇女独自在家之际趁虚而入,发生了四日欢情。豆瓣上有人说这是有关情欲的电影,对此我深表赞同。两个人毫不熟悉的陌生人初见时那种着了魔般的吸引力只能是情欲,若是一定要和爱情划上等号或许是偷换概念。 影片的后半段反复强调着这是一种多么伟大多么难得的爱情,然而他们所作的是什么呢?两个人去桥上照相,吃吃晚饭唠唠嗑,洗个澡跳支舞,上了床,又吃了一顿满含醋意的早餐,爱情就发生了?我相信两个人若是坐下来促膝长谈四天四夜,是会发生爱情的。然而他们谈论的,有琐碎的婚姻生活,有男主为什么离婚,女主为什么远嫁到美国,却没有什么令人萌发爱意的默契。甚至在女主要求男主说说自己的童年时,他只是表示并没有这么多时间讲述自己的一生,然后再无下文。 站在女主的角度,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爱上男主。因为她怀有去经历新鲜和刺激的欲望,却一辈子被困在这个乡下小镇,而男主却是周游四方的世界公民——这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她。女主从这个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演化出了爱情。我想质疑的是这种爱情何至于如此伟大?要知道她爱的更像是一个少女梦的幻影,而不是那真真切切的一个人。 而至于男主,这个宣称自己从不孤独不需要某个特别的人,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女伴的旅行者,又何至于爱上一个已婚的乡下妇女?她有特别的智慧?和他默契的三观?吸引人的才情?都没有。但她有一副充满情欲的身体,以至于在他们发生关系之后我也全以为这只是段露水情缘。 然而男主满含热泪地说出了:“如此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我不得不憋着一口气相信了他居然真的爱她。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就在这百思不得其解之际,错过了女主满屏泪水中的暗示:嘿,现在到伤感的地方了。 这平淡乡村生活的平淡相遇不是不能酝酿爱情,但是短短四日,却无法酝酿出有理性的爱情(如果是在凶猛激烈以命相抵的泰坦尼克号上,那么一切倒是可理喻了)。有人说爱情就是缺乏理性,正如有的人说不上来他到底喜欢那人的什么,但就是喜欢。我却觉得这是危险的昏聩。当你不知道你喜欢他哪里时,控制你的就是脑内分泌的大量多巴胺和内啡肽,是蠢蠢欲动的基因叫嚣着要和他的基因生育后代。这些就是情欲——它是爱情的子宫,是爱情的伴侣,但不是爱情。 我不认同男女主角之间有如此伟大的爱情,在后半段,女主角在逃离和留恋家庭的纠结之际。我看到的是一个被禁锢已久的人,面对敞开的大门也不敢走出,像一只在笼中待得太久已不会飞翔的鸟儿。天秤上的两边一方是自由的新生活,一方是孩子和家庭,二者都有美好之处,但后者实在有太多无奈和压力。 我认为全片最催人泪下的台词是这一句: “当女人做出选择,去结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方面,她的生命却停止了。”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思考婚姻制度甚至女权的影片。难怪当年影片上映后各国的离婚率都激增了几个百分点。在离婚的表象之后,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世上会出现这么多乏味的婚姻?如果婚姻的本质就是乏味,那有何必对它充满向往敬畏有加?然而这确实是一项社会的维稳制度,虽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感情生活。我认为以三五年为一次期限的合同式婚姻,显然比所谓的终身有效更加合理。然而这不是可以在几十年中改变的事,无怪恐婚族和不婚族越来越多。 至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生育和抚养职能,还有女性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有许多人讨论过,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矛盾和女性悲剧多于爱情,它带给我一种无奈的辛酸。虽然,有一些情感,在未身为人母时或许无法体会也不该妄加揣度,但看到女主角最后在家庭的琐碎中感到幸福时,我还是会怀疑这是否是某种斯德哥尔摩式的自欺。 我始终认为她爱的不是某个人,是在年少时就错失的美国,一个生机勃勃、新鲜刺激的世界。
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那时的我从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性的。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都要有个“名份”。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大降低。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在《廊桥遗梦》中,我们看到,女主角弗朗西丝卡回忆到,当初答应丈夫的爱情时,也是一脸幸福,到一个友好的小镇,带着平淡生活的憧憬,却渐渐成为一个为琐事烦恼的家庭主妇,她感到枯燥、无聊、无奈,却无法与丈夫分享,因为这很难说出口,因为婚姻“不是就该这样吗?”,此时的她已经开始变化,而丈夫或许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在婚姻惯性的缘故下,他们只能这样默默的过日子,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只待另一种变化的点燃。摄影师罗伯特的出现,与弗朗西丝卡说俗点,就是干材遇上烈火,本来嘛,弗朗西丝卡起初就是被爱情滋润的青春之树,到最后渐渐失去这样的滋润,成为干材,于是,罗伯特来了,他曾经历婚姻的失败,长期四处游走,他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他向长期在小镇带着的弗朗西丝卡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终于与寂寞的她从投机到暧昧,直到相恋。
我们常常对爱情极力美化,歌颂,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有了婚姻外的前提,便改变了态度,哪怕它再真诚,再浓烈,所以,在婚姻上,从精神到肉体,直到整个情感各个阶段分别出轨的人想必不少,但是真正踏出关键一步的人总是很少,以私奔这样绝决的方式踏出的更是艰难。真如弗朗西丝卡所说,哪怕与丈夫没有了感情,但是对善良的丈夫她并不忍心伤害,她更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离去,让家人蒙受耻辱。当感性碰上理性,激情碰上道德,痛苦的挣扎总是难免,所以,本片在一种慢慢的节奏、淡淡的情愫下进行到后部,终于开始了充满张力的高潮,走,还是不走,对一个女人,这更加困难,因为在世俗中,出轨的男人或许会受些谴责,但是却常常伴随微妙的其他人的“羡慕”和对其“能耐”的认可,而女人就不同了,往往是彻底的鄙夷,何况小镇已经有一个出轨女人的“示范”。弗朗西丝不愿家人蒙休,不愿孩子们痛苦,她选择留下,哪怕只是一瞬,哪怕片刻她又有所犹豫,但是却已经无法再赶上罗伯特远离的车痕,这痕迹,带走的是她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幸福的一种可能。 弗朗西丝卡的抉择是正确的吗?没有人能回答,或许,哪怕她走出了那一步,哪怕她能令一个浪迹天涯的男人安定,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爱情的捉摸不定注定了两人间幸福感的不确定性,罗伯特展现的未来生活的幸福就如她丈夫曾经令她憧憬的小镇生活一般,令人向往。所以,对于婚姻中的人,对于另一种幸福可能的选择,总是很难简单的评判的,走,或是不走,都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主流道德观更倾向于让婚姻稳定,所以,在满怀憧憬的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时,切莫将婚姻的种种常规视作理所当然,或许值得保持一份悲观感,但是乐观的应对,对伴侣多些体察,多些沟通,就如弗朗西丝卡的孩子们在母亲死后,了解了母亲当年的痛苦的抉择后,与已经产生缝隙的伴侣开始真诚的沟通,这不算晚,晚的是到了婚姻崩溃的前夕,我们还只是觉得婚姻就该长相撕守,还只是知道怪对方如何没有道德,自怨自艾的人永远很难的到幸福。同时,在婚姻上,当你看到有人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时,请不要先开始鄙视,可能背后有你不知的故事,况且,你也在变化,或许某天,一个人闯入你的生活,向你提供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你该如何面对?这永远是个甘苦自知的问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我有时候在想自己是不是太过于脱离大众口味了,当我在“燃情岁月”的评价上摁下2颗星的时候,当我一次又一次克制自己想要关掉“廊桥遗梦”的时候。看到评论中,“无法抑制的泪水”,“撕心裂肺的美”。。。我有点茫然,开始审视自己的三观,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什么触动灵魂或者心灵的地方。 其实觉得这个片子和燃情岁月挺像的,其实探讨的是同一种东西,当自由和责任对立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不同的是,燃情的二哥选择了放逐,无奈的主妇选择了责任。可是奇怪的是,最后大家都是哗啦哗啦的。。。你们到底认同的是什么呢? 我还没有经历过爱情,所以可能有人会说“你写这个影评的时候估计还没拍拖过吧?肯定没结婚吧? 你知道婚姻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吗?不知道是什么口口声声说什么这不是爱情,说什么恶心呢? 不懂装懂的人最恶心! 自以为是的人最恶心! ” FROM: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98173/ 其实谁知道什么是爱情,“爱情就像是鬼魂,大家都在说,可是谁也没真正的见过”。或许现在不懂的东西以后会懂,我看了和我一样的差评,也看了很多人写的好评。为什么要跑去骂人呢?你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也需要别人完全认同呢?8.2的评分足以说明你有很多的拥护者,可是为什么连少数的不认同也要排挤呢?你们一方面在宣扬自由,可是同时却在扼杀别人的自由。。。。这种双重标准,我能再说一句,真是奇怪啊 扯回来说这部片子,我为什么会给那么低的评价。其实我很喜欢斯特里普,也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她演的很好,一星给她!主妇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内心的恐惧,担忧,挣扎,矛盾,期待,痛苦,她都表达的很好。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把女主的情绪都完整的表现或者暴露出来。车里不经意的触碰;桥上小女生似的偷窥;二楼房间不经意的瞥见男主裸露的上身随后的紧张,好奇;再次见面紧握的双手...我想她在见到罗伯特那一瞬间就已经“情不自禁”了,剩下的只是不停的挣扎和斗争。片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我不认同的是这种价值观,其实我也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只能觉得生活太过于残酷让他们这样相遇。 与身体的出轨相比,我认为精神出轨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而对于女主的老公来说,所遭遇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出轨,而且居然没几个人同情他。。。大家一致颂扬爱情和女主的牺牲,似乎认为女主留下来就是对老公最大的仁慈了。我实在很好奇,当弗朗西斯卡听到他最后的那句话“我知道你曾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有帮你实现。我非常爱你”她心里在想什么呢?会有愧疚吗?会有歉意吗?如果弗朗西斯卡没有主动,如果他们没有发生关系,他们还会出现所谓的爱情吗?一个人没有实现梦想的不满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宣泄和补偿吗?那么弗朗西斯卡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她那颗不安的心带她远离家乡却到达了一片更加寂静的土地,她是不安于寂寞的,她是不安于平静的,她需要新鲜感,她需要好奇心,她需要有些东西可以给每天的生活带来兴奋剂,可是一定要是这种方式吗? 弗朗西斯卡和她老公之间有没有爱情?当她义无反顾的跨过遥远的距离来到这片土地除了想要脱离原有的平静还有没有别的东西?这么确切的爱,一生真的只有一次吗?如果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如果罗伯特是她现在的丈夫,其实也可以出现相同的曲调。当爱情夹杂着太多生活的琐碎,当梦想被柴米油盐埋没,你们就认为那曾经的美好已经不是爱情,那曾经的悸动已经不是梦想?其实,有时候你最好能想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并且不要自私的把任性的欲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从来不认为追求自由有什么不对,只要你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由,以及明确那是否是你想要的自由。。。
弗朗西斯卡在卡车里握住车门的那一刻,爱情的意义一下子清晰了。不是个人的欲望主宰着人类的情感,而是责任和隐忍才让真爱凄美动人。
记得当年还是初中,看这本书,阅至大雨滂沱的那一幕,泪水便止不住了。电影基本还原了书中的精髓。“我将我的一生都给了家人,我希望将身体留给他”。隐忍的爱情最美丽。
电影上映后,掀起了美国离婚潮
又重看了一遍。《廊桥遗梦》这个译名,还是太过抒情太过明白了些,原名《麦迪逊桥》,一个普通的桥名,无情无感之物,衬托有情有感之人,反而更动人。
妈妈每次看都哭得一塌糊涂
这片子看得我痛哭流涕。
一个很浪漫的故事,如果你只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出轨”和“婚外恋”,这部电影算是白看了。
情欲是一个终生话题。四天就是她一生的重量。千万不要与你爱的那个人在一起,这是你的幸运。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but once in a lifetime.“最纯粹的爱不一定是你的初恋,也不一定是你丈夫,你无论如何压抑,它也不会随时间流逝,只会封锁心中。(也许等不了多久,我会推翻这句话。)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摄影。摄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使我越来越走向你。这么明确的事,一辈子就一次。
我想我也无法做到“遇到美丽的风景就停下来。” 克林特老先生总是可以在电影的尾声紧紧地握住你的心门,让你除了流泪什么都说不出来。其实感动我的并不是这段难得的感情,而是她丈夫对她说的那段朴实的话。“我知道你曾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有帮你实现。我非常爱你。”
一直以来都以为这是跟«魂断蓝桥»一个年代的片,没想到是95年的……
发乎情 止乎礼 很多年后我用这部电影里阐述的这个东方道理来教育了美国人劲松同学 不知道他是否能明白的了
我不能因你而放弃我的孩子与家庭,可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一生的挚爱。我不能得到你,但我一生都在怀念你。
是因为无法结果,花儿才开到胜火红?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不想需要你,因为我注定得不到你”,相爱并不一定要长相厮守,因为明知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却很难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一个60秒的红灯,用多少年去等一个人。
“这么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会怎样?有谁会看到其中的美好?” 两句话道尽婚外恋,雨中泣别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