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HE'S JUST YOUNG
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
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
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2 ) 成大事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3 ) 年轻时候
虽然电影主题是年轻和中年的对比, 但我感受到的要比这个主题要多.
---- 本·斯蒂勒 ---
今年属于他的新电影, 很喜欢他的电影, 不狗血,生活化,有点沉闷, 但看上去就感觉很真实, 值得深思.
---又是看完影评才看懂的电影--
今天终于有心机看了,而且一次就看完它. 最后再看影评才看懂电影的含义.
---这就是生活---
本以为执着的男主被生活一次次击倒了, 最后会来一个大成功, 最后居然是如此的绝望, 庆幸最终还是站起来, 对生活妥协了. 而这也就是真实的生活.
--- 关于男人和成功 ----
无论哪一种男人, 都是渴望能够成功 . 电影的老人, 年轻时为了成功也付出了很多, 到最后变得豁然. 男主就是明显的自我自负的个性,所以一直被生活一次次击倒, 到最后绝望, 后来又变得豁然. 而年轻人追求梦想不顾一切, 也只是因为还年轻.
4 ) 其实就是在说年龄危机嘛
据说此片评价极端两极化,还有有人说看不懂。
不过我看完也就理解为什么有这种反映了。
这片子的视角太窄了,窄到要30岁以上,工作超过10年的人,才差不多能理解这片子的基本逻辑——“如何看到年龄危机。”
这个话题——对于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毛还没长全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所以更别说对这个片子有任何体会了。
如同我在得肠胃炎上吐下泻以前,觉得所有有胃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的人都是贱人就是矫情一样——大多数的事,你没经历过,就真的理解不了——不懂装懂的那批人除外。
什么关于生孩子啦,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啦——这两个差点把本片一分为二的情节安排,也都是在为主题服务——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只是编剧让主角们在走向衰老以后,表现一下对待事物的心态是否会和年轻时候一样?
被小伙子欺骗的主线其实设计的挺好,而且最终的结果也不流俗,小伙子还是追求到他想要的东西,男主角也释然——这种事看起来戏剧化,可是对于每一个中年人来说,都会经历如过山车一般的波峰波谷,俯冲的那个过程——就是你必须面对的,可能是办公室里顶替你的小崽子,也可以是新技术,总之人大多数人的感觉和男主角一样,惶恐,不知所措。一旦发现对方品质还不行——就更抓狂了,开始莫莫叨叨地抱怨,我们要追求事物的本真,我要揭露他的虚伪,等等等,总之都是无济于事。
折腾的再热闹,也无非是给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而这种随着衰老而带来的各种糟心事,明天还会遇到。
面对这种趋势,能做的——以不变应万变,接受它——面对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止疼药——从容的继续活下去。
5 ) 似乎带有些拼凑感
电影更像是两个不同的饼干在一起,就像片中一闪而过的奥利奥,俩片饼干配上中间的奶油。前一半是很寻常的大众生活常态,女方的闺蜜家新出生了小孩,主人公其实想要孩子但遗憾错过便嘴硬说不想要。
后一半是Josh与Jimmy的接触越发对自己纪录片事业的焦虑和失落,也许还有丝丝嫉妒。然后就是发现真相,但在晚宴上的揭穿,丝毫没有传统意义上权谋戏真相大白的爽感,此时,“真相”不再是告诉大家好人坏人的英雄。
Josh和Jimmy这两组像对照实验一样,可能我还没经历中年,所以当中年夫妇俩模仿或者说融入年轻组的生活样式的样子,就像Josh妻子那用力过猛的Hip hop似的怪异。
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电影怎么什么都没讲明白啊,甚至有些话似是而非故弄玄虚,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最后所说的“不是恶魔,是年轻”。我习惯性打开豆瓣影评,发现不少我所忽视的地方。
似乎是欲言又止,可中年危机、年轻人的野心、追求成功等等,一直都存在,还需要说的再明白吗?也许真继续说了,就变成片中不得不剪去的土耳其故事那段了吧。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想不出来,可能和萝卜青菜的意思一样吧。
以及,我觉得这个电影很有纪录片的意思——拍摄手法没有纪录片风格,但所关注、表达的问题和点到为止的叙事就像是客观记录普通人、普通生活。可惜我从创作者角度什么都不懂,只能在观众视角表达一下感受了。
6 )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喜剧演员们的中年危机
喜剧演员恐怕是所有演员里除艳星外,最容易被定性的一类,所以往往从喜剧发家致富并在星光大道上刻上名字后,即便是人到中年,均集体向独立电影靠拢。毕竟那些年抛洒下的笑容,若干年后,在年老色衰未杀至前,便要一朵朵地捡回来。而工会体系下的演员们,好莱坞的小金人是众人眼里至高的荣誉,即便是在银幕里嘻嘻哈哈的众巨星们也是难免惹俗。
也就有我们的橡皮泥大亨—金凯瑞在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那段“挣扎”,可惜学院就是那么看不惯喜剧演员和阿汤哥。但无奈却是事实的是,成功戏骨如葛大爷,但凡一搁屏幕里,观众就膝跳反射,“咯咯咯咯”。你无法说,这事情是对一位喜剧演员的赞美亦或是讽刺。
而他们的才华却不是简单四个字“喜剧演员”就可以轻易掠过。
本.斯蒂勒作为在金凯瑞背后的好莱坞第二号喜剧演员,长期在凯瑞叔叔的阴影下成长的二号人物,恐怕他的野心亦是不会输过凯瑞叔叔。在凯瑞叔叔年老色衰,面部肌肉松弛,成了一块晚节不保的橡皮泥后(请看阿呆和阿瓜2)。阿本用他那张天然呆萌的脸,依旧在努力地去征服好莱坞中年评委大妈的心。
于是有了前年那部“白日梦想家”和今年这部“年轻时候”,而不同于“白日梦想家”那部聚焦宅男视角,“年轻时候”则是回到老生常谈的中年危机。也正如,年逾五十的阿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 ”一个去掉定冠词的演员“。片中的中年导演Josh,正直人生巅峰44,却迷茫地如一枝过早倚靠墙头的迎春花。事业遇到瓶颈,夫妻无法生育,代际间的困惑接踪而至。毕竟谁要是有个业界权威的岳父,那确实是非常尴尬的人生。
也因此遭遇年轻的嬉皮士夫妻党Jamie和Darby,一时恍惚间,便被这个急躁的年轻气盛的社会劫持而去。整个剧本在前60分钟显得诙谐有趣,一对中年郁闷夫妇被一对年轻不羁夫妇重新带回cool的年代。Facebook,Youtube, Hip-hop舞,Iphone的快速互动,甚至修灵体验,各种快节奏的快餐生活都会让人恍惚间有种“回光返照到了少年时代”。但中年和青年毕竟是两个体系,每个台阶都有不一样的交际圈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问题。人到青年才会知道少年做了许多猖狂的无用功,但是回想起来,总会嘴角挂着笑,内心弹幕,闪过一排“哈哈哈哈,逗逼”。而人到中年,才知道自己被困在“道德的枷锁里”,做与不做并不是出于本意,更多被滚挟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的道题语境。因此,Josh和Cornelia的变化,让原有的社交圈开始疏远他们,或者他们是在有意的自我逃离?人到中年,难免被社会“压按”成繁殖恋,放佛孩子才是进入各种场合的合格通行证。
这两个漂亮的戏剧矛盾伴随着剧情走向讨论两种生活状态之中,这也是让这部轻喜剧电影最终不致于沦为年中鸡肋的关键。
本.斯蒂勒和娜奥米.沃茨配戏,两人倒是不时能擦出一些火花,大概一位柔美的妻子能坚守在呆萌的文艺中年丈夫身边的角色搭配是可以让一竿子纽约客信服。但是两位主角,人到中年,不靠抽脂的好身材,难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带有过重的中产阶级审美品味的电影。人到中年,身材走样,大腹便便才是老美们征服全球的经典游客形象。
片里另外一个看点是,现代社会对纪录片的看法。一部纪录片是否应该遵守不用各种戏剧因素去干扰成片,让纪录片里的影像去述说,而不是人工添加些可以引导观众情绪的调料?这个问题正如,当初纪实摄影摄影诞生时候的问题般。但电影毕竟不同于摄影,它是一个协调性的事业,而这种背后需要发行商,投资商,需要利益成本回收的商品,它的复杂性也就远远高过一张平面或者数字化的照片。以至于,有如此”优雅“的借口,让众多从业者脑中自动删除了影像是具有巨大危险”模仿力”的“教条”。
而在人人都可以利用可携带性设备,做出“自以为是”的纪录“片”的同时,我们能否忘了曾经的初衷或者作为人最根本的诚实?总之,这是一个消费情绪与情绪需要被消费的时代。因为,所有的一切,除了理想,都太亦触手可及,且淘宝有售。
本爹,你能好好演你的逗逼行么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三星半。人不是到了中年才有危机,只是到了一定的岁数,发现已经没有热情和精力去对抗这些危机。20岁的时候改变世界,40岁的时候面对世界对自己的改变,拥抱你的关节炎。电影不够犀利,也并没有说明白,在挣扎了一番过后,是不是学会的只是不再假装自己是别人。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完全吸引你 但又觉得对方没有对自己有所求 那可能是因为他的所求隐藏的比较深 朋友这个东西 信任还是根基
所有穿越剧都是拍给孩子看的把戏,幸而孩子刚好是《年轻时候》的观众兼主角。鲍姆巴赫在这部折光返照将中产送回过去重审自我的作品里终于点透《鱿鱼和鲸》并非中产的属性而是时代的语境。那么在这个年轻的流量社会里老式中产的特征是什么?影片一针见血的甩出两个词:无聊和虚伪。新晋中产对这一权力精英形象的崇拜已进化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而不上不下的小资最终面临的难题却依然是以人为镜的自我认知。他们既不能像无产阶级那样自由地创作艺术,也无法如成功人士那样专心的养育孩子。从未实现的梦想(孩子)成了衡量他们是否跻身中产阶层的一个内在价值尺度,影片对于三者同时给予了鞭辟入里的批判。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最终将历史扬弃的男主也让反思的结果活在了当下。
比较失败
Noah的片子一直都很有趣 不过此片前后的割裂感有点强 中年危机 纪录片之争 纯粹的老人和功利的年轻人 结尾还是回归了现实 btw:1.最后的交叉剪辑很棒 2.He's not evil, he's just young.
更想看到一个没有电影元素的版本
好喜欢,真的可以接伍迪老头的班!
今年的惊喜片竟是这部,不过也确实合适。一部非常纽约的电影,充满着小资的自恋和自怨自艾,两代夫妻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冲突是表面,说的还是夫妻间需要在各个维度都坦诚相对吧。剧作成熟,剪辑略花哨。其中还闪过一个半秒的去年电影节的镜头我恰好当时可能在画面里的,整个人都惊呆了。。。
所以孩子又背锅?太多人随年岁增长,活得愈见乏味沉寂,就把孩子当工具,妄图利用他们拯救自己的“中年危机”。投机、犬儒、善巧名目的利用和榨取他人,这是人的本质问题,真不是时间问题,更非太年轻所致。如何在所谓成人世界的规则里葆有初心、活得如赤子般纯粹,这也不是中年课题,是一辈子的课题。
道理都懂,故事的切入点找得也挺有想法,但拍成长片看下来还真没啥大意思
他们傻逼却又充满生机,他们虚伪却毫不掩饰对名利的诚实,他们的矫揉造作都可以从世界求得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就是年轻时候的你。
婚姻版HA。James Murphy Scoring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没去过美国,但是Adam Driver的演出,让我看到了好多北京的XX摄影师,XX艺术家,XX音乐人,XX作家,XX红人,XX科技类创业团队的影子。
前后太不搭了,最吸引人还是语言和一些滑稽的小细节。最后解释了国内总是捯饬烂片的导演们,他们都是太年轻了,赶快变为old man吧。
本以为就是个纽约轻松喜剧,没想到竟然如此有深度。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婚姻问题和年龄问题,而是鲍姆巴赫对电影制作的见解以及对攀龙附凤现象的嘲讽。自我揶揄和幽默桥段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喜剧外壳下的思考还是让人感到心酸。
一些段子很逗,但总体感觉不深,感觉要讲的东西太多了。美国年轻人,不太懂。
Noah Baumbach的新片。纪录片导演的中年危机没有因为遇见一对有活力的创作青年而解决,在后半段反而变成对于何为真实的探讨。但没有《Frances Ha》的那种轻盈和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