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赛门在车祸中脑死亡,他的心脏成功修复了巴黎一位母亲的生命。
这是一部散文式的,纪录式的电影,太过文艺了。要看下去需要耐心,故事简单平淡,没有什么戏剧矛盾。以换心脏的整个事件为中心,扩散开讲述了事件中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些人和事是没有情感联系的,他们甚至很多彼此到最后也不认识,但他们都是被修复的生命。
影片能在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下达到七分多,确实有些情节很让人触动。 照顾赛门的护士对脑死亡的赛门讲话,仿佛他还活着。在电梯里幻想和男人亲密,看到赛门父母依偎着离开后,她发出一条“我爱你”的短信。背负情感伤痛,也温柔的坚守工作。
接受心脏的母亲有两个可爱的儿子。母亲态度乐观,和儿子开着关于死亡的玩笑,他们一起躺在床上看ET。
最让人触动的还是年轻医生在手术时为赛门带上耳机,播放海浪的声音。那是赛门的生命停留的一刻。
如果有一天,你的某个年轻的亲人陷入脑死亡,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还活着,只是人却再也醒不过来了,连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没有,你会强行用仪器将他禁锢,刻意延长他的生命吗?你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道义,自作主张地替他延长这无用的生命,还是会选择放手,给他一个痛快的解脱?如果他的器官还恰好能够拯救别人,你会选择怎么做?这部影片就是探讨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器官移植的问题。
一开始看到片名,我还以为会是一部科幻片呢,但没想到看完后,竟然是一部探讨这么严肃话题的片子。虽然探讨的话题十分严肃沉重,但是影片却拍的十分唯美、诗意。全片像是一篇散文般,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没有波澜起伏的剧情,没有刻意的反转和波折,只是在静静地讲述着这一段故事。建议没有看过的,不要看影评和剧透,找一个静得下来心的周末午后,或者寂静的夜里看一下,和真实的自己对话,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影片开头,少年爬窗跳出院子,在公路上滑滑板,在房顶不断翻越,骑单车在蜿蜒的路上飞驰,两个少年比谁走的快,一切都是那么的青春。接着三个少年一起去海边,在如同蓝色钻石般清澈的海水中冲浪,海水翻卷成一道弯曲的墙,少年和海水各自美丽。一切都那么美好,像是一首诗。回去的路上,两个少年相互依靠着睡着,连车祸都拍的如此文艺。面前的公路和旷野都变成起伏的海水,整个陆地变成海面。
因为赛门没有系安全带,其他两个朋友都没事了,只有他陷入脑死亡。其实之前赛门在海水中有一大段时间的沉静,似乎就预示着这一刻的到来。医生叫来赛门已经离异的父母,宣告赛门已经脑死亡,没有生还的任何希望,同时告诉他们,赛门的器官可以救到别人,希望他们能同意儿子的器官捐赠。儿子的死已经足够让父母悲痛了,再加上要剖开儿子的身体,拿走他的器官,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就算不提器官捐赠,你会让孩子继续这样苟延残喘吗?他已经脑死亡了,就算身体还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呢?既然注定要离开,还不如好好告别,痛快地送他离开。而不是这样整天用各种机器困住他,明知道他不会醒过来了,还要每天过来面对他不会醒来的这个事实,每天都沉浸在他离开的悲伤里。一直强行地留住他,不仅会让亲人一直被悲伤包围,还浪费大量的金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根本承受不住。相信孩子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这么没有尊严地活着。
之前琼瑶阿姨也曾发布过类似的信息,声称如果自己走到生命的终结,医疗手段已经无法挽救,只能拖延,希望家人不要强行用各种医疗手段留住大小便失禁、行动不便、每天承受身体痛苦的她,既然注定要离开,就要自自然然地离开,告诫子女,不要因为要满足自己的孝心,就强行挽留。那一刻,我是佩服她的。中国人一向注重伦理纲常,有些好的传统,的确应该秉承,而一些会阻碍我们幸福的,何必还要看他人眼光?国人很少有人能将生命看得如此透彻。
这是面对死亡的问题,影片不光只讲了这个,还一并讲了器官移植,或者说,更着重讲器官移植,而相伴而来的对死亡的问题,似乎就没那么显眼了。其实就算没有器官移植,赛门的父母也应该会送孩子好好离开,如今又加上器官移植,让他们明白,他们的孩子还可以拯救别的生命,他们看到广场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终于做出了决定,同意器官移植,只是要让孩子体体面面的离开。或许器官移植,给了他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勇气。
其实器官移植,更多会考虑到伦理上的问题。死要死全尸,要让他离开的时候,身体是完整的,这是国人的传统,或许也是人类的普遍共识。甚至古时候的那些太监们,死了还要把性器官拼好,一起入葬。觉得如果身体不完整,就是对死者的不尊敬,死者为大嘛。可这个传统真的那么有必要吗?这和火葬一样。既然离开了,一定要一副上好的棺木,入土为安。可是坟丘不仅占用土地,还让人望而生畏,完全没什么好处。
很多人说,不能火葬,自己的亲人都死了,还要受火刑,未免太狠心太残忍了。可是埋进土里,任由地下的虫子撕咬,这就是对亲人的尊敬了吗?你看到漫山遍野的坟丘牌位,难道不会瘆的慌吗?如果每个人死后都要入土,那么以后地球上就全都是坟丘了!而器官移植何尝不是一样,你顾全了亲人留全尸的面子,却不知道因为亲人的器官,却可以拯救其他人的生命!人已经死了,体不体面不是尸体完不完整的事,而是亲人对他尊不尊敬!如果死后还可以救人,那又何乐不为呢?那才是最令人尊敬的离开。
另一位母亲,有两个相亲相爱的儿子,一家人躺在床上其乐融融地看老电影,关系十分融洽。她还有一个曾经深爱过的同性爱人,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她想好好跟爱人告别。她的生命是如此美好,换做是谁,都不会舍得离开这个世界吧。可她深受心脏疾病的困扰,即将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多么残忍多么痛苦的事。而因为赛门的心脏,她又获得了新生,重新挣开眼睛的时候,真个世界都亮了,金黄色的阳光打在脸上,那种幸福无法言喻。门外是守候着的两个儿子,还有深爱着她的爱人。生命如此美好。
而缺了心脏的赛门就真的离开得很狼狈吗?并不,他死前还听到了女朋友给他听的海浪声,还听到了医生转述的亲人朋友对他说的话,手术全程医生都在陪同着,所有医护人员都尽可能地温柔,手术之后,医生还细腻地将赛门擦拭干净,这就是对赛门最大的尊敬。而那位母亲,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也必将一辈子铭记着他的捐赠,这也是对他的尊敬。这些比直接去世让他的生命更有意义。
至于匿名,其实和捐精是一样的,只是不想干扰彼此的生活,让事情变得复杂不可控,记住他的好就行了,何必计较他是谁呢?如果知道他是谁,要去感谢他的父母吗?他的父母会不会把儿子的爱转嫁到他身上,产生更加复杂的情感?父母如果后悔了,会不会从此对移植的人心生仇恨?这些都是不可知的。
器官移植也常常和犯罪联系到一起,非法移植器官,和非法拐卖儿童一样,十分可恶。有的人甚至把活生生的人杀害,只为求取器官。说到底也是对生命的敬畏,想要活下来。但是移植器官修复别人生命这种如此美好的事情,为什么非要和犯罪联系到一起呢?修复生命,修复的岂止是移植者的生命,也修复了去世人的人生价值,修复了移植者的整个人生。
影片画面很清新,剧情很舒服,配乐也很赞,虽然是沉重的话题,却表现的十分唯美。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火葬,更多的人愿意器官移植,更多的人不被机器困住苟延残喘。希望那些注定要离开的人,好好和世界告别,愿意捐赠器官修复别人的生命和人生。既然注定要离开,那不如好好跟世界告别,让亲人少些悲伤,让别人获得新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欢迎关注纯原创公众号:鱼纹
(三星半)
截至2017年3月12日,
中国已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223807人,
已见证成功捐献10850例,
已救治器官衰竭患者29850名,
器官移植供需比低至1:30,全国每年仍有约30万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手术。
生命很美,也很脆弱。
今天说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
《修复生命》
Réparer les vivants
《修复生命》是2016年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的提名电影。
导演卡黛尔·基耶维蕾2005年凭借短片《尽一切可能》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Gras Savoye Award(高仕华奖)。2014年,又凭借女性电影《苏珊娜》提名第39届法国凯撒电影届,最佳原创剧本奖。
卡黛尔的电影和她的外貌一样,美丽且安静,
有着女性独特的细腻和浪漫。
电影《修复生命》正是如此,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剧情平淡,刚开始时很容易看睡着,
然而静下心来,却又能感受到平静镜头下,暗涌的力量。
《修复生命》的故事,关于两个生命,两个家庭,还有两颗心脏。
男孩西蒙,正当青春年华,他热爱冲浪,热爱生活,有一个相爱的女友,一群玩耍的小伙伴,一个可爱的妹妹,和一对深爱他的父母亲。
电影刚开始,西蒙从女友的窗户跳下,和一帮小伙伴相聚,一起去冲浪。
随后在回程中,开车的朋友疲劳驾驶,导致车祸发生,
当西蒙的父母接到通知时,医院已经判定西蒙脑死亡。
这意味着西蒙已经救不回来了,离开仪器,他就完全属于死神,
在西蒙父母痛苦流泪,尚不能接受这个现实时,
医生却跟他们说,西蒙的器官功能良好,如果捐献,可以救更多的人。
起初,西蒙父母愤愤不平,
然而离开后不久,他们决定捐献。
而接受心脏捐献的,是另一个城市的一位母亲克莱尔,她有两个深爱她的儿子,有一位女钢琴家恋人。
她生性幽默又浪漫,
却长期饱受心脏疾病的折磨,不能长距离地行走,不能剧烈运动,心跳随时有可能停止,
接受心脏捐献,是她生存的唯一希望。
电影的剧情,就仅此而已,
以往看惯了悬疑,反转故事的我,在片中很多时候都会担心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变故,
比如西蒙冲浪时,我就担心他会丧生于大海,
克莱尔去听音乐会,结束后路过一条昏暗的小巷,我就担心她的心脏会忽然停止跳动,
当医生护送西蒙的心脏,赶往克莱尔手术的医院时,我又担心在路上出现什么意外,
然而事实是片中除了西蒙的车祸,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
《修复生命》的亮点不在于充满悬疑和反转的故事性,
而在于构成整部影片的细节和情感,
就像一首波澜不惊的抒情诗,又像是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
构成诗歌、散文的元素是文字,构成电影的元素是镜头,《修复生命》的镜头有种浪漫又克制的美。
如西蒙冲浪时,大海像晶莹的琉璃一样将西蒙环绕,每一处海浪都拍得格外透彻、纯净。
可闷闷的海浪声,和略显阴暗的冷色调又让人觉得压抑,
我看到这,担心西蒙葬身大海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导演的镜头中,西蒙在大海里看到涌动的浪潮,就像空中翻滚的乌云,
这是看着很美,
也很压抑、很悲观的一种死亡暗示。
导演对镜头浪漫、克制的追求,更体现在西蒙车祸发生的表现方式上:
平坦宽阔的道路渐渐变成翻着波浪的海面,
暗示着司机出现幻觉,意外降临,
也用大海的美,掩盖了悲剧发生时的血腥、惊恐等冲击。
《修复生命》在感情的表达上,也贯彻了浪漫和克制,
整部影片没有宣泄式的感情抒发,然而人物的情感却像水一样浸透于全片中。
比如西蒙车祸后,电影回忆了西蒙和女友极尽浪漫色彩的相遇,
骑自行车追电车里的女友,
镜头也难得充满了阳光的味道。
还有克莱尔的大儿子,在片中不止一次对母亲发脾气,
母亲恶作剧假装发病时,他生气,
母亲骗弟弟说自己病情好转时,他又生气,
然而谁都能看出来,他生气是因为太在乎,太害怕失去母亲,
第一次生气是因为母亲“发病”吓到自己,第二次是因为心疼母亲而气结。
片中最动人的片段,当属西蒙被摘除心脏前,医生为富有仪式感地为他戴上耳机,播放女友为他选的音乐,然后代他的亲人与他告别,
这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
西蒙的生命在这一刻画上了句点,这个句点凝结了亲人的爱和绚烂的青春,
他的存在就不是无意义的。
而在另一个城市里,他的心脏重新开始跳动,拯救了另一个生命,另一个家庭,点燃了无限明朗的,新的希望,
影片在克莱尔手术后睁开双眼的镜头中结束,
生命很脆弱,也很美,很坚强。
《修复生命》是名副其实的小众文艺片,
豆瓣评分7.7,目前为止就只有409人评价,
与此同时,它讨论的话题「器官捐献」在中国也属于“小众中的小众”。
正如我最开始提到的,
中国的器官移植供需比是1:30,远低于发达国家,器官移植资源十分紧缺,
国内也很少有人会考虑,或者接受器官捐献。
有些人看到卡黛尔的这部电影后,会想起国内的一部医疗纪录片——《人间世》,
其中有一集专门讲述器官捐献话题下的世间百态。
电影《修复生命》淡然、安宁,然而现实并没有电影那么淡然。
不得不说,对器官捐献者家庭来说,这是一个残忍的话题。
就像电影《修复生命》中西蒙父母在得知西蒙发生意外后,立刻被询问是否捐献西蒙的器官一样,捐献者的家人往往在悲伤的第一时间,就得面临这样的选择,因为差几个小时,就可能错过捐献的最佳时期。
而有的捐献者家庭,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还会饱受周围人不善的目光,和舆论的压力。
那些顶着悲伤和压力,
为克莱尔这样的病人带去希望,拯救另一个生命,另一个家庭的人们,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大的敬意。
而对于西蒙这样的捐献者来说:
“一颗心脏迁移到另一个心房,生命不会匿名,死亡并非消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
一起致命意外牵起陌生故事的延续。赛门不知道,这个黎明会一去不返。赛门和好友三人于清晨逐海冲浪,尽兴出游换来回程的疲劳驾驶,酿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年纪轻轻的赛门,人生才刚开始,却因车祸陷入脑死,只能靠生命维持系统活着。就在赛门父母还难以接受事实的当下,医生勇敢告知,赛门的生命可以拯救其他垂危的性命,建议进行器官捐赠配对。同一时间在巴黎,一名深受心疾威胁的母亲正在等待心脏移植,赛门的心跳,将为这位坚强母亲注入重生的力量......
最喜欢开头的那一段,海浪翻滚,画成一幅幅缤纷瑰丽的图案,波澜壮阔,接着是向前直铺的公路渐渐被海水淹没,直到撞上一个巨大的海浪。
一段换心旅程,展现了两个家庭艰难而又充满爱的生活,平淡而又真实,作为中介的医生和器官捐赠中心,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用心。
没有过多的渲染,一点一滴,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抓人,配乐也是娓娓道来,丝丝扣住人心。还有那一段美好的初恋,多么阳光温暖。在这部《修复生命》中,导演把撕心裂肺的痛苦,处理得克制冷静,阴郁沉重的情绪,处理得温暖美好。
一个电闪雷鸣的今晚,我目送着爸爸在雨中驶车去上班,心里面有种奇怪的触动。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吧! 8.5分。 2017.8.25 23时
它的内容只相当于一个两集联播的《ER》,但却体现着最深刻的人文关怀。没有可比超人的医生护士,没有大型的戏剧转折,而是将每一条生命都赋予意义。面对捐赠人,即使已是脑死,也会为他放上心爱之人的声音;面对受赠人,让她睁开眼睛,去看望新的一天。就这样朴素体现了器官移植的意义和价值。
很讨巧的题材,关于器官移植,但更为难得的是导演把这么一个故事拍得如此文艺,如此日常。事件里两位主演牵涉而来各自家庭生活也让人印象深刻。
曾经来过,留下生命的印记
一个器官捐赠者,一个受捐者,故事说得不上不下,不功不过。
导演在电影后半段,花了很多镜头给心脏移植手术,拍摄心脏被取出移植的过程,而这中间就是一生一死。所以我们这里也可以明白为什么名字叫《修复生命》了。这部电影的情绪爆点不是感动,而是震撼。震撼的点就是这段心脏移植手术。生命啊,真的要认真对待。
你帮我活下去 我为你活下去
3.5+视听亮点。不动声色,安静而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地对几个平凡人群的描绘。手术前塞耳机那场感动又震撼。现实意义棒,对生命的“展示”令人肃然起敬。想想好像从未看过T演这么轻声慢语的角色呢,难得,嘿。表演都不错塞尼耶尤赞,不足之处是感觉戏排得不够好。倾心奥兰小鸟的他,大谈足球明星的他旁友,真的太可爱了。
#HKIFF# 开头就惊艳到,冲浪戏美到窒息,那种浸入感天啊…是的故事一句就能讲完,但从头到尾展现的生命力太真诚太动人了。即使煽情都有条不紊,包括医生最后摘除心脏前钻进头罩平平常常地跟他说话,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这一件最重要的事。以及导演从哪刮来这么多这么好看的人,我光看脸都能打四星
讲述器官捐献与移植的影片,拍得如此的小清新,过多的音乐,过多的抒情,竭力想让故事有着诗意。简单的故事,又非得加入过多的元素,愈显导演的稚嫩。
有些话不敢对母亲说,母亲却什么都懂;有些话不该对亡人说,亡人却都能听见。这一刻,见儿子一面不是胡闹、告知与爱同在不是浪费时间。你来人间一趟,看过海浪听过涛声,骑车追过一位姑娘;你同人间告别,看过电影听过琴声,遗憾错过一位女子。一颗心脏迁移到另一个心房,生命不会匿名,死亡并非消失。
故事简单但充满韵味,导演才华可期。在呐喊之前给了足够的时间去描述生命的庄严。
就是处处看到了导演的“克制”,非常喜欢。
No.48 太棒了,导演的控制能力和剧本都非常的好,开头十几分钟就描述了什么叫做豆蔻年华,故事的转折也丝毫不生硬,年度十佳。
围绕器官移植拯救生命的主题,本片叙事对牵扯其中角色的塑造是分散而平衡的,没有真正的主角,但也没有薄弱的角色,概念先行的主题侧重掩盖了故事蕴含的强烈戏剧冲突与潜在的深刻角色塑造,然而其闪光点在于导演卡黛儿对这个故事平和、细腻与优雅的视觉传递,这种掘弃野心的平和在当下欧洲影坛极为可贵
四平八稳的
开膛取心那一段很可以啊
强大的影像直觉,做好二刷后升五星儿的准备。
电影一开场让我以为是一部女同片,后来发现在亲热的两个人其中一个是男的,再后来发现......
聚焦器官移植话题,有对双方生活的细腻描绘,对摘除、植入手术过程的详细展示,题材很有意义。扎实沉稳的镜头语言偶有神来之笔(男孩出事前坠入海中看到翻腾的巨浪、归途困倦公路变成海面、女实习医生压力大电梯幻想被爱抚),感情真挚,每个角色都很生动,两位实力女主亦出色。阳光中睁眼,生命是奇迹
拍得很美,西蒙开始手术之前thomas给他戴耳机的时候真是秒哭,看完之后打算以后去签器官捐赠了,让别人活下去,同时也算自己生命的延续,没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