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部人类拍出的电影,死亡会颔首赞许
它来自于姚寓泾的小说站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法国人再次在荧屏上展现了死亡,乐此不疲。
想到的是《玛戈皇后》,来自于VCD时代,黑乎乎的一点都看不清楚,那人就在黑乎乎的里面四处奔逃乱撞,根本看不清个什么,
即便是美丽如阿佳妮,这么样的美丽也不能耀眼得把这如墨般的黑暗给照亮半毫,而是和凡人一样。甚至于这糟糕至极的画质让这样的黑暗里竟是显出了一个个拖泥带水的模糊光晕,就像是那主人公含混的灵魂一样。
电影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这样的黑暗里。
然后是DVD,是蓝光,人物不再隐没在黑暗里,不再只是黑暗里有一团东西在说话,更不会说是随着人物的移动会有一团颜色暧昧的光晕尾随其后,于是,在这样的黑暗里,我们现在看到了路易十四躺在了人生最后的床上迎接死亡。
在这个愈发明亮的时代里,法国人依然是喜欢拍摄这样的黑暗,因为其中,死味十足,而不是现代性的,充满着插管的,心脏的跳动化成了仪器上耐心间隔的嘀嘀,嘀嘀,现代死神,却不过是循着日光灯而来。
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玛戈皇后》的死亡是充满着暴虐的,决裂的,奔逃的,绝望的,又满溢着腥味的,是要在死亡之前抢着射出最后一滴体液的,而皇帝,是还不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的,还有着幻象,能够站起来绕场一周,还有一个夫人的小花园在等待着他,这次,死亡不再那么的迫不及待,暴力,与充满着欲望,这次,它慢下来了,让皇帝一点点地呼出胸腔之气,然后,又一点点地吸入,表明还没有死。
王室变成了导演用来表达死亡的喜好,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最容易把死亡给说得清楚的地方,尤其又是在当下讲起死亡显得格格不入,不讨人喜时。
他的脸上都已经有了死亡的阴影,听闻她的小花园还自以为是地笑了笑
它来自于姚寓泾的小说站
当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时,下面的观众是惊喜的。应该不是为现实而惊喜——火车早已经不会让这些见多识广的观众们欢呼雀跃了——他们是在为屏幕上再造的一块现实,这个倒是他们第一次见识到。
卢米埃尔亲手创造出这个东西迅捷地脱离了他的掌控,电影不再是现实,它发现了自己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去处——讲故事。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不论人物抑或环境的设置,走的都是故事的路子,在这种掩护之下,它讲述了一个现实,一个人最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现实。
每个人终究都会有的最后那段日子,一五一十地被展现给了我们看。
这样的现实不是让人看到火车进站时,满怀着惊喜,也不会是迅速地适应,感到无趣。
这样让人不适的电影也是同样地脱离了卢米埃尔的掌控。
说一说《死亡纪事》里两处的不现实,或者,称之为故事的伎俩。
一是关于病情的争论,仿佛人的死是因为诊断出错了,如若诊断对了,死亡就会远离,这实在是一场虚幻的导向啊。
二是来自于周围的阿谀,指着一贵妇人说她的小花园是十分的可爱,人自以为是地笑了笑,他以为可以下床走两步就是好转的迹象,而我们在回想起这样的场景时,是会发现他其实那时已经是面带死色,这种对过去(死亡)拥有审视的资格,而不是如真正在的死者全都是从无回头之路可言一样,都是故事的伎俩啊。
#ICA #InFocusAlbertSerra 太喜欢了,虽然影片节奏偏慢,但整体讽刺力度还是非常棒的,尤其是前期讽刺的点可以帮助过度,中期展现脚部后开始渐入佳境,到结尾甚至超出我的预期,总感觉如果结束在戛然而止的祈祷就好了,当还在继续时很堪忧会有个不好的结尾,但当一众人对着君主的器官夸赞时,我发现我还是太年轻了…整部电影最牛逼的是把皇帝这个角色完全的客体化,甚至死亡化。以观众视角展现了全世界曾经最有权势的君主接近死亡的过程。
其中当歌剧响起,一个超长的君主直视镜头开始时,我深深的被折服了…他一眨不眨的眼睛看向“观众”,不记得多长时间的长镜头中他仿佛在尝试从“观众”眼中夺回他生的权利,他不想死,仿佛也不会死!尝试跟他不眨眼对视的我眼睛被酸哭了,我只能说男主演的太好了,面部的抽动,重重地喘息,眼神的变化。
影片中大量使用脸部特写,更多的是对着周围的一众人,他们的情绪我们尽收眼底,我们看到他们的夸赞与吹捧,看到他们的焦虑与彷徨,看到他们尝试千百种办法。固定镜头烛光效果不错,不过感觉另一个方向的打光还是有些怪怪的。
听觉上就更细腻些,钟表的声音基本贯穿全片,大量的自然音介入,流水虫鸣鸟叫,人物的声音体现状态,喘息声,呻吟声,呐喊声和嘶吼声,最后死亡的苍蝇飞翔的声音也是代来一种“恶臭感”。
不喜欢主要是剪辑,大量特写快剪其实还是太过突兀,还有几处越轴同样不适。
#电影节#的第二周。宣传手册上写得这个电影像《甄嬛传》[流汗]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电影。场景调度精美如同古典绘画与戏剧,然而表现的不仅是太阳王由极盛转向终结的故事,更是一个人类生命消亡的故事。从大王有疾开始,所有的威严权势阴谋愚昧荣耀颓败,全都在一张床上发生。在克制到限制的空间中,场景调度铺陈着繁华,克制的镜头运动与剪辑则描绘着衰亡。路易十四第一次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对着镜头长达近一分钟的long take,没有音效没有对白,全靠演员无比精微细腻的面部表情与眼神,演绎了一个盛大的灵魂和一个普通人类的生命消亡颓败的无奈。
它是一个纯粹的、真实的、缓慢的、耐心的、艺术维度的表达,因为主人公是一位君王,所以不可避免会掺杂政治和宗教元素,但是表达的核心依旧在于病痛折磨下的君王经历慢性的死亡过程。缓慢的对话伴随着人物缓慢的生命运动带给观众缓慢体验生命挣扎的煎熬。它的慢在我看来是一种面对生命必然的慢,这种慢通过导演超高的技法和摄影带来的电影影像效果是惊人的,生命就在挣扎的过程中缓慢的和时间赛跑。 欧洲导演的电影意识还是非常惊人,尽管它的内容近乎于枯燥,但是所有的表达却并非如此,每个镜头都恰如其分的捕捉人物关键的行为、语言和状态,尤其是后者,人物状态是这部艺术电影成立最关键的部分。 对演员来说,这样的表演其实远比戏剧性的表演更有价值,但是你如果告诉观众这样的表演是真正好的表演,他们或许也会非常茫然,就如同他们看这部电影一样,这个导演艺术之下的演员表演艺术是非常真实并且富有耐心的人物创作。
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曾凭借处女作《唐吉诃德》吸引《电影手册》的目光,其于2016年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展映中见世,赢得一片叫好。虽然电影得到众多媒体好评,入选《视与听》2016年十佳,但是美术上的华丽无法掩饰电影沉闷的基调,让观者看得乏困。片中没有辉煌的经历,只有帝王临死前的一段日常纪事被展现出来,缓慢而又难熬。
电影开头。花园里,在路易十四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鸟语花香。宫殿里,在路易十四身前是一众大臣妃子的毕恭毕敬。国王是帝国的象征。作为一名圣明的君主,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兢业成就了之前帝国的繁华。导演虽然在电影中没有抒写路易十四生活之外的事情,但是却把历史人物演绎成一个平常人,用其身体的状况去暗喻着所领导国家的境况。然而,路易十四左腿上的坏死痕迹正是这个帝国衰退开始的迹象。
片头过后,镜头便一直关注着路易十四自那以后从未离开宫殿的病躯。国王的住处原本是十分大气的宫殿,却因为房间里充满衰老的气息显得如此狭小。从对身体的特写可以看到,在死亡的恐惧面前,路易十四表现出如常人一般的挣扎与害怕。这种无力的身体行为一直支撑到突然响起的弥撒曲交响乐,路易十四瞪眼直视着观众,眼神里表达出身为帝王天生的坚毅。全片都没有设置配乐,却在此时响起音乐。精妙的声音设计让这场即将开始的死亡显得盛大而又平凡。
死亡的仪式走到最后时,御医对路易十四的身体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一种政治讽刺,讽刺在索邦大学教授与江湖骗子之间的选择。如果把御医的无知映射到执政者,电影的目的是将路易十四的死亡放大到帝国的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有着极大勇气的电影,用镜头去直视死亡,去关注这场死亡仪式结束前的时光。昏暗的灯光衬托着缓慢的叙事节奏,让一个显赫的帝王变得如普通人般平凡,对死亡同样抱有恐惧,抱有挣脱的想法。
苍蝇乱飞,他想吃肉皮冻。死前很多雀鸟声。
欧盟影展。有趣,上一场《海上火焰》像在看剧情片,这部剧情片却像是纪录片。短暂花园戏开场后变为室内戏(想及《呼喊与细语》),近景,特写甚至大特写居多,十分逼仄。国王死去亦如常人,过程展现细致入微,摄影美如画。但说实话除了我最爱的小安托万,我真不知道看这片还有什么意义……
我觉得过了一刻钟,看一眼手表刚过去五分钟。。。
控制精准的日常,不错,可惜少了灵性和令人疼痛的东西,像科学艺术。
非常精致的垂死老人表演秀,尤其前半段,有老人典型的带算计的任性、也有君主特有的倔强和悲伤。旁人的表现也很有趣,典型的权利集中式的关心,伴随着真心、敬畏与私心。路易很少说话,旁人需要判断他是在沉思、默认、愤怒还是病的说不出来了;同样他也在判断别人,消解掉次要问题(如:修桥的钱、对战争的悔恨),最终落回到他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宗教救赎、健康、女人,这些问题统统被搁置了。讨论病情与关心是真心的,但也伴随着伴君如伴虎的担心与自我的私心,主治医就是个典型。细节:路易兴奋的时候,脸会抽动一下,不满的时候,嘴会左右动一下。音效超好,有一幕是:城堡外在庆祝圣路易节,鼓声震天,路易坐起凝望着远处森林,鼓声渐渐变成战地的炮火声,往日荣光进入他的思绪;配合画面顶部如烟的云,前景牢笼般的窗棂,这个情境相当完美。
油画质感体现宫廷,又用去剧作化的记录手法记录一个人的死亡。全场无高潮的室内夜戏,塞拉敢写敢拍。[B]
在晦暗的烛光下清数分秒,在嘹远的军鼓声中只微笑一次,在忧心忡忡的仆人中孑然长眠;小安托万的表演已然可以浇筑时间本身,古典主义美学登峰造极,结尾的设置更是让人淬不及防,举重若轻。
巨大的惊喜!能听到尖厉的呻吟,能听到嘶哑的痰震,能听到钟摆的催促,能听到苍蝇的环伺。褪去君王的光环,剔除任何美的粉饰。太阳的陨落,如此真实,如此缓慢,如此残酷。室内打光、摄影、布景、表演都是一流。拍出了时间感,镜头会呼吸!在时间流逝中等待腐败。路易十四居然是安托万!年度十佳预定
欧盟展@百美汇;烛火明暗幽微,猩红昏黄内景,着迷于无限衰败的静默(苍蝇飞舞的运用),一场华丽惊心的死亡纪录;时间在他身后一分一秒地追赶,他一分一毫地被驱逐进历史的尘埃,毒菌蛰伏在体内,伴随弥留之际的含混呻吟,绽放残忍迷人的恶之花;打光和构图太赞了。
死气沉沉确实可以用来定义这整部电影,一代君王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事无巨细地呈现在昏黄的屏幕中,利奥德在长镜头中渐渐麻木,但它是否仅仅只是一场死亡纪事呢?我无力回答。
影20362:刚刚看了《维塔利娜·瓦雷拉》,这个更加高级。太阳王的陨落也如普通人一样,但最后时刻太孤独。慢慢的被一群“庸医”玩弄。死亡哀悼的群哭戏不错!
临终的咏叹调,流光浮动的移动油画框,静止的暮色,细微的声响,格调如红酒般沉着醇厚;那年四百击里的明亮少年出演这样的角色,不禁唏嘘时光残忍;坐等出资源补缺憾
死神在房间角落的阴影里守候。一代英杰的平凡陨落,似乎也如法国辉煌的古典时代落幕,毒素恶疾昏臣庸医积重难返。法国新浪潮之子完美诠释什么叫做躺着也能演戏,对年迈、濒死之人的状态演绎自然逼真,服饰也是如此,低调、细致入微,连睡衣都染着人味儿。用光太讲究。戏感稍弱,不太适应。三星半
全方位死亡过程的直播,对病体顽疾痛苦的展示,用人人都知道的四百击小男孩更显衰老的可怕,嘶吼呻吟,呆滞的流泪,利奥德简直浑身都是戏。尽管全内景低照度下皇宫服饰甚至美肴还那么华丽,但是仿佛能闻见一股腐烂的味道。为了后人,庸医群臣赤裸解剖,一代名君遂成历史,生命的虚无。百老汇欧盟影展。
路易十四的死亡在叙事中是一个必然达成的目标,戏剧冲突的缺乏使得叙事呈现出的是平铺直叙的死亡记录,慢慢死去的国王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医生、佣人以及各色人等不过是镜头中精致的布景与灯光间被放置进去的构图元素,每一幅画面都有如宫廷油画般带有静谧华美,本片被弱化的叙事是为视觉美学的让路。
宫廷室内戏,全场低气压,把电影当油画儿来拍算怎么一回事嘛~~~功勋赫赫的君王,死亡来临的那刻也不过是个行将就木的老人。
最喜欢的场景之一:索邦大学医学专家与江湖术士的辩论(太逗了)。另外,无论是本色演出,还是天才发挥,雷奥的演技令人既忍俊不禁,又敬佩有加。#丝绸之路电影节#
凡尔赛里路易十四和gay弟弟太俊了。serra用极美的方式拍出这场充满大特写的死亡纪事反而是暴力地让你去直视太阳王的行将就木。眼神,抽搐的面部神经,蜡烛,丝绒,杂发,喝完牛血干瘪的嘴就是一张泄了气的褶皱皮囊上任人割出了一条裂口。配乐缺席,配乐出场。最后一场死亡崇高起来又迅速消解
太多自己不懂的深沉!
有好几次我都在想,走出这个房间,这群人,哪怕一秒也好。死亡的魔掌,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