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8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主角参加电视直播问答大赛,奖金是一百万卢布。
2019年《印度有嘻哈》,主角参加hiphop大赛,奖金还是一百万卢布。
所以11年里印度都没有通货膨胀?
二
好了,说严肃的,除了奖金额度,不变的还有映射出的印度那些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种姓制度、女性地位。
每一部被引进到国内的印度电影,都在重复着这些,除了引进倾向的原因,也因为确实这么多年仍然一直存在这些问题,不然电影导演们也不会揪着这些反复反复地拍。
每个国家那些根深蒂固的顽疾,都不能轻易被消除。
男主因为天赋挣脱出了贱民的命运,但这样的幸运与天赋,万里无一。
贫民窟的孩子大抵还是要继续祖辈麻木困苦的底层生活,他们祖辈就被划成了低级种性,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不再追问。
三
虽然国内经常用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演高中生,但那些本来就是些滤镜抠图爱情偶像剧,作为一部略显严肃的电影,我在看到这部电影男主的脸时,始终感觉非常地别扭。
看完查了下男主资料,85年生人,时年34岁出演22岁高中生。
就算贫民窟磨练出男主一脸沧桑,也还是无法接受。
比男二差得太远了,男二戏份不多,角色完成度超高,塑造得非常有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为Sher 打call 。
音乐和励志的化合物,就是情绪。印度的这部片子基本摒弃了传统的配咖喱歌舞的宝莱坞模式,植入嘻哈那种比较燃,比较酷,比较节奏带感的风格。 当然,从此片中更多解读出的是文化的冲突,也反映出了印度电影仍在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卑心态下的所谓现实主义题材。这种题材将自身文化的不堪和国家的腐朽过度渲染,还是有点取悦西方的感觉。我去过印度,的确是富人区毗邻贫民窟的发展中国家。和我们国家过去一段时期一样,印度对社会中层底层的很多艺术表达容易过度自贬或过度自大,同时也是在易极端化的矛盾中,不断寻求着一种较为客观的文化表达。 影片中的印地语说唱,除了加音乐的,对于外语人群其实是有很大隔阂的,说白了就是听不出好。在音乐hippop中,我仿佛听到了周杰伦,华晨宇等中国音乐人的影子,可见还是很国际化的。实际上,仔细听,还是可以听出些许印度曲风下的嘻哈风,特别是片尾的那首,这才是这部电影真正应表达出的味道,那就是文化在平等姿态中的相互融合。 剧情中杂糅了太多感情冲突,爱情,亲情,友情,而对于每一种情感和人物,影片都在现实主义面前又努力正面表达,这是比较成熟的艺术表现。比如友情中的黑道朋友,迫于现实生计的贩毒,却也有着道义;又如爱情中,现实中屈从于印度家庭和婚姻中对于女性的种种禁锢的女友,但也表达出其西化的自由内核,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直率和冲动,与忍受男尊女卑思想的传统女性形成了鲜明对比;亲情中,我觉得还是有些遗憾的,就是父子之间最后的对话,这段是父亲的演技爆发,如果片尾是残酷现实再加亲情间相互理解包容的结局,本人觉得会很完美,如果是成功的结局,我觉得会很low,当然,本片并没有给予明确,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的结局,也是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吧。对于励志,这部电影的起承转合其实还是相对平淡的,除了表面化的父亲的反对,老板的无情,女友的误会,缺钱的尴尬,其实并没太过残酷的打击,而现实中,真正的打击是来自于天然“不能选”、后天“选太早”以及“选太迟”的绝望,人们通常管这种打击起名叫,“命运”……站在成功舞台的人,一般看不到那些远优于已、远拼于已却只能隔空祈望的其他人。现实主义要表达的就是这种无奈,这种面对命运的无力感。
回归到文化的探讨,西方文化无非是近现代的成功者,那些西方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一种优越感,很多看似博爱的行为中,骨子里也是刻着一种俯视的态度。而其他文化在冲突中也不约而同的产生各种反思,甚至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但不可否认一点,能存活到今的文化,都是经历过无数次命运摧残的,都是有其黄金内核的具有跟强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都是无数智者、勇者、尚者的思想继承。文化在交融中会更加耀眼,但无需嘲笑前人和旁人。如果hippop中只能表达出叛逆和自信,那只是年轻一代宣泄情绪的形式而已。而已……但我相信,它不是!
马拉德是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boy,穆斯林,正就读大四。 他有一个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穆斯林姑娘,两个人从十几岁就开始约会,一直偷偷摸摸谈到了大学。 按理说,这俩人一毕业就应该结婚的,可是姑娘家可不是什么贫民窟,人家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医生,自己开诊所的那种。 穆斯林严禁婚前亲密行为,再加上两家的背景实在是悬殊,因此从小马拉德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 他怯懦,内敛,即使遇到不喜欢的,也不敢拒绝。 还没毕业,他的工作甚至是未来的人生都已经被父亲安排妥当了。
男主“街头男孩”出生贫困,一家五口挤在一个小房子里,面临大学毕业的他拥有的不是生活的压力,而是生活的压迫。
电影就是讲述了男主凭借hip hop音乐,在成长的同时打破自己了的阶级界限,收获了家庭、爱情、友情的故事。
男主心里有着抗争的火焰,就埋下了他成为嘻哈天才的伏笔。他的歌词写作题材信手拈来,因为他所处的环境逼着他只有把内心的控诉大声说出来,不然就是顺着父辈的轨迹,偷窃贩毒,或者做一个仆人,顶多也就是个温饱。凭什么?!嘻哈就是一直在问这个社会,凭什么底层就永远是底层?
2019印度音乐片《印度有嘻哈》,豆瓣评分7.4。
印度电影的题材非常丰富,取材非常广泛,本片是看过的第一部嘻哈说唱题材的音乐电影,是我第一次听到用印度语唱的嘻哈歌曲,也是我第一次通过电影来了解嘻哈说唱音乐。
这是一部反映印度当代青年新思维、新思潮、新价值观的电影,片中涉及到了穆斯林青年人在追寻自我梦想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取舍。当代印度电影在探索价值观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在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上拍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这是当代印度电影人对印度历史问题的深入思索。
本片中的男主女主随父辈而成为穆斯林,女主是中产阶级,男主在贫民窟,他们在追寻梦想、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与宗教的清规戒律发生了巨大冲突,与社会阶级发生了巨大冲突,但影片告诉人们,只要有梦想,就勇敢向前冲,让自己变成自己希望变成的自己。当然,作为励志电影,这样的剧情是必然的,但在现实中谈何容易。我记得哲学中有句话“人,首先是社会人,才是自然人”,意思是人不是可以为自己而活着的。
本片从故事架构上并无多大新意,菜鸟变英雄、乌鸦变凤凰的老套励志故事,但凡音乐电影、体育电影,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剧情套路——怀揣梦想,遭遇坎坷,坚持不懈,夺得冠军。这样的励志电影虽然故事千篇一律,但却总能激发人们拼搏奋进的信心金额奋力前行的动力。
既然是音乐片,音乐的比重自然较大,本片中融入了多首曲风各异的嘻哈歌曲,非常好听,尤其以片尾主题曲最为激情澎湃,走出了嘻哈音乐愤世嫉俗的歌词风格,歌词内容催人奋进,曲风朗朗上口。
影片是印度电影标配的两个半小时片长,由于情节并不复杂,片长过长(太短印度观众不买账),导致影片的前一个半小时有些拖沓,节奏不够紧凑,直到最后的半小时影片才进入佳境。
本片犹如嘻哈音乐的入门教材,男主从门外汉到菜鸟到选秀冠军,在一步一步接触嘻哈音乐的过程中,电影向观众普及了一些嘻哈音乐的元素,对于我这样并不了解嘻哈、也没怎么正式听过嘻哈音乐的观众来说,本片的剧情起到了一个嘻哈扫盲的作用。
本片作为体现新时代印度青年人价值观的电影,没有印度电影常见的“一言不合就歌舞”的豪华MTV式歌舞,没有自带吹风机的耍酷摆造型,没有夸张造作的慢镜头慢动作,这样的改变是近些年印度电影的重要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男女爱情戏的热吻,是我看过的所有印度电影中热吻戏份最大的。熟悉印度电影的观众都知道,接吻并非印度电影的禁忌画面,但是却极少极少出现,别说热吻,就连嘴唇碰嘴唇的接吻在印度电影中都极少出现,而本片则多次出现热吻戏,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甚至以为我看到的不是印度电影。
女主阿莉雅·布哈特演得很可爱,为了捍卫爱情而略显刁蛮任性,最喜欢她包裹穆斯林头巾,下身穿着塑身牛仔裤,背着书包,造型混搭,萌萌哒非常可爱。
本片的原名是《街头男孩》,取自男主的艺名,但中文译名《印度有嘻哈》翻译得不好,明显是要傍国内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的大牌。
看完印度有嘻哈乱想,原来我也可以是个说唱 没有主题自由创作,纯属乱编瞎讲。 我说中国目前没有嘻哈,很多人不懂汉字韵律,写出的东西就像个屁。 听过大概几首,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听这个,浪费时间污染耳朵。 王小波你没有读过,现代汉字你不懂创作,不懂请教让我教你,反正你也不会好过。 只能学亦凡这个面又细又长,这个碗又大又宽,也就只能这样。 实在写不出好词,我攻击你可谓无敌,中国典故不知,网上流行语大多认识 写出来的不过文字乱炖,丝毫没有任何意思。 也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秘密,嘻哈表达情绪。你却表现一脸无知。 该学学圣人孔子,说话骂人不带脏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论骂街祖宗我认德纲,如今却也关闭微博评论,成为上等人一字千金,轻易不再表达自己 曹德旺说自己下等人讲话任性,说话直来直去没有遮掩,其实他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他精得很的勒,不信你看看美国工厂,真实记录获得大奖。 看完纪录片我几天没睡,搞得失眠胡思乱想,原来我也可以是个说唱。
印度年初冲奥电影,原名《街头小子》,中文名《印度有嘻哈》挺准确。穷小子励志,嘻哈音乐贯穿始终,不错的娱乐片。男主应该是市场红人,不然三十五六岁了,还演个励志大学生说不过去。让我想起当年上海拍《聂耳》,让四十多岁的赵丹演二十出头的年轻作曲家,市场观众也还是接受的。
女导演拍得很大气,还是觉得“印度有嘻哈”这个译名更好。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到贫民窟的嘻哈歌手,依然是套路化的逐梦故事,但印度人民的小强精神真的很切合这部草根电影啊!
贫民窟的嘻哈追梦,成功之路比较顺,立意不错,折射当下奴性思想的冲击。“我不会为了和现实相配而改变梦想,我会改变现实,让它和梦想相配。”
呦呦呦,这部电影代表印度冲奥,看来没有摸准评委喜好,深层内容讲的太浅边靠,《八英里》的设定你还硬套;似乎所有韵脚都是一个调,一些battle幼稚的让人想笑,不过有几首歌确实让人燥,儿女情长太多不是我喜好~skr!skr!skr!
全世界的嘻哈青年走的都是一个路子,但关键是看谁的愤怒更能打动本土观众的心。印度都可以嘻哈了,但中国就是不行……所以,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命吧。
我太太太喜欢男主的女朋友了,又刚又疯,勇敢浪漫,无畏又反叛。立意高,战力爆表。把你能想到的所有印度社会问题超浓缩。我也很欣赏导演没把男主写成一个圣人,语言没有产生隔阂,音乐让我精通印度语skrskr
贫民区的百万说唱富翁
不像宝莱坞的宝莱坞,运镜和色彩都在强调真实性,跟西方电影更接近。
穆斯林在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不仅是形式上的“8 mile”,而且其中也表达了对婚姻、种族、阶级、梦想不公的抗争;情侣间爱人默契的手势和抑制不住的亲吻,打破头巾下的固有刻板印象,掩面而来的是除宗教以外人类最真实的情感,在下层穆斯林中实现这一“不可能的梦想”,音乐是载体,而禁锢不住自由的思想才是精髓。题外话,我非常后悔上周末黄金档没有选择看这部而是去看了流浪地球,毕竟是被预告吸引了很久,有种没有第一时间一睹为快的遗憾,而上一部看过的rap相关的印度电影是Gandu (2010),已是8年前的事了。。
中间过渡阶段舒缓的配乐也挺好听的,耳熟。整体上还是属于励志鸡汤片,男主的家庭背景算得上中下层里稍微好的那种,起码父亲开专人私家车的工资足够支付儿子上大学。影片和很多印度电影一样具有高度的社会现实问题的集合和折射,男尊女卑的老大难问题、家暴、婚姻问题、种姓制度、贫富差距、贩毒和教育,一大堆。是遵守家长制度的霸权还是打破桎梏选择内心的渴望,懦弱还是勇敢,两者的选择是支撑剧情发展的主题线索。而问题的解决就有些单一美好了。男主用梦想拿下了冠军,得到了奖金,保释了朋友,让父母来看演唱会让他们感动落泪,重回怀抱的女友为你骄傲。但他所遭受的挫折不是自身梦想经历过破碎,而是印度社会环境导致的来自家庭坏境的禁锢,还有自身情感的暂时偏离。所以解决途径是梦想实现了从而问题的答案都自然往好方向发展了 ,这就自恰了?
电影中有很多看起来比嘻哈更重要的东西:落后的思想观念、压抑的父权束缚、失衡的男女地位、巨大的贫富差距、长久的种姓歧视以及贫民窟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这些根深蒂固、错中复杂的社会问题几乎可以移植到每一部印度电影中,也可能会出现在第三世界电影的镜头中,但绝不可能出自好莱坞之手。那里是造梦的工厂,他们就像影片中的欧美游客一样无法介入到这样的世界,他们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讲述追梦者的故事,而本片的男主角直到结尾才提及“梦想”二字——毕竟,光是在漆黑的“无底洞”中体面活着就要花费很多力气了。
影19351:为了表现阶层和感情,插入了司机和出轨两段有些强为之。男主进阶之路似乎太过顺利,有伯乐有帮助没多久就冠军。
歌写的真是不错,翻译其实完全没必要去趁某个节目的热度,比我国的立意高多了,电影中复杂的现实面相和嘻哈的真正的含义完全切合了当下印度,犹如子弹般射向了贫富差距、政府腐败、家长霸权、宗教禁锢和自我怀疑,在孟买贫民窟,在摩天大楼的脚下成长,他们的选择实在太少了,仆人的儿子也是仆人,甘于认命向现实低头还是偷抢拐骗,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几个年轻人在大学即将毕业的十字路口用一次次勇敢的选择做出了回答,天生我材必有用,嘻哈精神是愤怒、是批判、是挣扎,在老鼠和垃圾塞满的下水道、在空旷萧瑟的午夜街头,但嘻哈还是自我证明,是与自我的和解,与外部环境的战争,所以说嘻哈终极指向是自己,只有对自我的骨肉剥离,才能写出最棒的歌词,虽然电影遗憾地最后将重点落在了奋斗改变命运之上,但谁又能否认这看似童话的转折其实就是最好的呢
来印度的第二天,在孟买的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就是电影院外发生的事,高嵩天际的大楼,与低矮破旧的贫民窟,共享一条街道,人,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一切真实可信,主角有魅力,剧情不拖泥带水。还有重点是,印度嘻哈太好听了
印度电影对大到社会问题和时代潮流、小到个人梦想和儿女情长的拿捏都快狠准,尤其从文化角度出发对周边辐射地区具有同等参考价值,只不过同时也延续了塞太满拍太长(但也没啥办法)的老问题。最后,男主和sher比真的差太多了好吗
绝对是大家不容错过的电影。孟买女导演带着另一位女编剧,在十来位印地语说唱家的对白监修下,拍出了比一票美国黑人街头电影还黑人的贫民窟百万富翁。印度的贫民窟 贫富分化和女权 印度穆斯林 街头说唱的地下亚文化 三个小时都讲透了,贫富分化绝望挣扎的摄影构图里好多段大师气象。Nas 是荣誉制片然而只在海报里闪现,真人都不露脸的,从 amc Southfield 20 影院走八迈开回家的我觉得这饱浸贫民窟风霜的片比姆姐的 8 Mile 要好上130个 Mid90s 吧
比较套路的逆袭电影,不过对体质的揭露深刻些,也给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印度人更多的启示。
这次的宝莱坞歌舞比较酷。
站在贫穷困苦的街头,踏着自由自在的节奏,喊出内心魂牵梦绕的嘶吼,与传统的思想做战斗,不愿再是有钱人的狗,今后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我这颗想要做自己的soul。印度的rap有一种咖喱的味道,但嘻哈的内核却没有因为语言的不同而产生距离,依然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用音乐带来自信,用音乐改变人生,用音乐把那些看不起的人打到跪地求饶。
整体上拍得很燃,但对我而言重点并不在追梦和饶舌,是在反映现实并为弱势群体发声。上一辈总以自己的经验定义的自己的孩子,父辈认命要求孩子也认命,贫民窟的出身的孩子想要摆脱贫民窟只能靠关系;明明是高知家庭,母亲却要求女儿父母之命相亲结婚;毒贩让小孩帮忙贩毒,原因是这样能给他们吃住养活大门,该谴责的是那些遗弃他们的人。最喜欢的打脸时刻:父亲娶了情妇而且打母亲,儿子反抗父亲,奶奶反过来指责母亲不会教,儿子带走母亲时奶奶竟问:“那我呢?”儿子对奶奶说:“你儿子会照顾你的,反正你这么会教。”有一个大问题,男主句老成得根本不像大学生,一查年纪,85年生人;女主很像宽脸版的龙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