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动物》是部怪片。青春片的皮相,惊悚片的节奏,伦理片的内核,从镜头到配乐处处透着浓艳诡异。电影节奏缓慢到让人昏昏欲睡,却又用各种突兀不合理,引诱你推测影像深层的暗流。
深幽豪宅里,暴虐冷漠的继父,懦弱迟钝的母亲,敏感虚荣的少女,临时造访的少女颓废厌世的儿时女伴。几个人在大房子里走来走去,不说话的日常,就是竖着耳朵听另一个房间里的动静,站在阴影里有意无意地窥探,那昏暗的走廊、繁复的窗帘,处处透着诡异,无声诉说着见不得光的伤害。Lily对继父胆怯的恨意,继父对Lily说话时直接冰冷的语气,Lily母亲对继父和女儿放任的态度,都让人浮想联翩。很奇怪,看着两个少女隔段时间重提杀父的事,觉得下一个镜头他们就要付诸行动了,可看到他们犹豫耽搁,心里又是庆幸和失落混杂,庆幸是没干傻事,失落的是,他们只是嘴上说说。
看似柔弱的lily是披着华服的狐狸精,她的眼神里满是贪婪,对富足却压抑的生活,她一面苦心经营,一面伺机反抗。Amanda则是自散法力的小巫婆,高智商的她,少年老成的看清了世界的套路和底牌,用快到别人听不清的语速,诉说着颓废厌倦。Amanda第一次见面就看穿了Lily的精心伪装,觉得又好笑又生气,笑的是她在自己这位童年知心人面前拙劣的伪装,气的是生活对她生硬无情的改造。可说到底,Amanda不过是理论上的理智上的颓废厌世,情感上,她还是舍不得Lily儿时建立的友情,而Lily也是看准了这一点,精心设计让Lily帮她顶了杀父之罪。两个人的感情,其实是错位的。Amanda已经厌倦了lily,但又因为儿时纯真的陪伴,她又在情感上忍不住帮她。正如她所说,其实她在哪生活都无所谓的,既然怎么都是麻烦,她也就懒得拒绝。这份配合里,甚至还有点舍身逼迫的意思,见了Lily父亲后,Amanda冷酷无情的述说她杀死心爱的马的过程,其实不过是在具象化Lily潜意识里的阴谋。
这样看来,生活里真正危险的,倒是那些精致上进的好女孩,他们看着无辜,做点出格事就手足无措,其实是躲在规则道德里伺机而动,一旦下定决心,杀伐决断是毫不留情。而那些懒散的人,其实是最无害的。
相比起来,那个总是说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大哥的小混混更有趣。在被胁迫着参加Lily的杀父行动后,中途想退出,又被Amanda打破头拖到了浴缸里,醒来后,潦草包扎的像个小丑的他带着哭腔说,我要钱去医院,还担心说,我怎么跟爸爸说。真是可爱到爆。
短评写不下……
Olivia Cooke的语速是真的快啊,声音莫名好听(钝却不柔),其他都符合人设。配乐使用的乐器简直乱来,竟然有鼓点?!各种莫名奇怪的乐器的声音。真没看出来这跟电影跟马有什么关系。大体上来说观感尚佳,但两位女主有时候真是talk too much,该简洁的地方简洁一点,故简弄玄虚的地方少一点,情节其实可以编排得更有意思一点,而不是现在这样稍无趣。
电影野心太大,两个人认识这么久,没有交代为什么她们友情还是那么塑料花,亦或是后来才变得塑料的,她们曾经真诚的对待过对方吗?
不存在的友谊,阿曼达当面拆穿莉莉收钱办事却不承认,一开始我还觉得阿曼达有点过分,好吧,你早就看穿了。莉莉苦恼继父步步紧逼,第一反应是利用,两人几乎没有谈心的镜头。 莉莉可能还能以家庭来解释心机,阿曼达是否从小就没有感情呢?阿曼达似乎是能看透一切的人,可以说是反社会有点 神经质的人格,按照通常的设定应该是个高智商的人,追求混乱、反传统、打破规则为目的,影片中没有给她加入高智商的设定,我不是很懂部分阿曼达的行为逻辑。我觉得影片大的框架是好的,完成度稍不足,像是色彩艳丽的蛋糕,抹了点毒。
4星,影片拍摄细腻,可以算是比较另类的心里悬疑文艺片,两位小姐表演在线,虽不是大美女类型,但各有特色,引人入戏。阿曼达冷血无情,觉得生活没啥意思,还得用表演迎合别人的情感。 进了监狱反而感觉更自在了,最后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里表达冷酷的人其实有善良体贴的一面, 而莉莉这种热情乖巧的人则自私虚荣绝情。人往往不能看表面,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有些人说看不懂,先大概过一下。
整体来说,故事讲的是Amanda杀掉了自己的马,让自己陷入困境
以此为借口让妈妈出钱把自己最重要的朋友(在最牛逼的学校)买回来,帮助自己。
其实是想借此机会来重新拿到Lily的友情。
而且是靠她自己赌博赚的钱(因为后面交代了她妈妈在化疗,所以高价请她朋友过来按次辅导应该不是很现实,估计想表现她智商超群。)
表面立场以后
Lily开始利用用白莲花手段暗示自己的立场
我们从两个女孩开始解读。
LILY有几个特质。
虚荣,从她和尖子生Amanda交朋友,因为Amanda太优秀离他而去,去交钱读一流名校,混尖子生Party,被继父拆穿她交钱上名校出现明显杀机,利用继父人脉靠关系进大学等等。
很会利用人,她的妈妈就可以让继父死心塌地的为她做这做那,Lily应该这点遗传她的妈妈。
阴坏,从在背后怪看到继父很毛躁之类的行为,肯定是常有的行为,而且肯定让她妈妈和继父为了她虚荣的生活做过很多事,不然继父不会那样对她说话的(送你过去后,我不会再给你一分钱。)。
所以,辍学后,接到Amanda的邀请,在试探的过程中,得知了Amanda非常渴望得到自己友情的立场,于是加以利用。得到Amanda的计策后,中间动摇阶段确实出了不少戏。
很多人肯定会说,就是amanda出的主意咯,请仔细再看一遍电影,Lily从来都是不把话说完,让你替她说的人。你换位思考下白莲花手段,“我好烦躁,我觉得就是被针对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云云,忠诚的朋友便会出主意出力,诱导amanda说出杀人办法只需要一个示弱的引子就行了,而且Lily知道Amanda杀过了马,为什么不怕人说嫌话还过来找Amanda,也就是她其实心是黑的,只是心智还没发育起来,对继父恨意肯定是有的,因为在她看来,妈妈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被别人染指。
所以Lily结合了AMANDA身上马的特质,勇往直前/轴(台词:最坏的不是善或者恶,而是犹豫不决),忠诚(①Lily:其实我是想.....然后把刀放你手上,Amnda立马喝了②Lily:你九岁那年也是演的吗 Amanda:是的,效果不是很好么?/只是想让你好受些。),没主动性/意识形态过高不知道干嘛(台词:我觉得我活着没有意义)
所以,当Lily给了Amanda一个外驱动,Amanda会觉得自己变的有用,而且会变成内驱动,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这是腹黑的白莲花驭人之术,只是对象的目的性的逼格会有高低,手段是一样的。
从Lily杀完人下楼的造型来看,脸上无血,身上没有搏斗痕迹。 也就是说Lily也给继父下了安眠药,所以只需要走流程就行了。有没有很奇怪?Amanda可以帮她做掉继父的! 也就是说,Lily其实很想享受杀掉继父的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她完成终极魔王升级),导演后来觉得表达的不够明确,还让她跟毒贩子补了句:我很高兴你那天没有出手/让我享受这个单杀的全过程!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腹黑白莲花,戴着塑料姐妹面具,去找旧友替她动刀的过程,中间夹杂着多年不见,优秀的Amanda和她接触的过程中,帮助她认清自己,从摇摆不定的腹黑到敢于面对自己的黑并予以实践的心路历程。
在和Amanda部署的过程中,Lily也成长了不少,学到了Amanda的果敢和智慧后,做掉了自己的父亲,再次抛弃Amanda的故事。
Amanda方面其实也是有心路历程的, Amanda小时候和Lily关系特别好,把Lily当成特别好的朋友,甚至为了她好过为她演出让她舒服的情绪。
从小一起学骑马,Amanda是个天才,得了无数奖杯,所以打击了Lily,以至于Lily不想和她玩,没有优越感,所以Lily离开了她,以至于Amanda把问题归咎于自己陪伴多年的优秀的马身上,杀掉了自己的马,然后被周围的人看成是怪胎。
合照的图片是个非常关键的线索,Amanda一直保存着她们两的合照,从片尾的合照印记来看也很大概率和Amanda杀马的心路历程吻合。
Lily小时候离开Amanda说了Amanda很在意的话,估计是片尾信中台词(你大叫,为啥你长着马的脑袋而不是我的脸/为啥我没有骑马的天分),所以Amanda第一次把合照折起来然后收了起来。
杀完马以后,看到了Amanda的照片,拿出合照对折两次,确认Lily墙上的就是这副照片,所以无比理性的Amanda收起这个合照时是出现了情绪波动的,以至于合照出现了新的折痕。
到最后时刻,无论是台词还是海报,还是最后的笑,体现的全是“无论你让我做什么,我知道,但是我做了”“我不是故意的”“我终于帮你办到了”“我们还是很好的”之类的情愫,满满的精英为了LOW逼朋友作贱摧残自己的故事!
导演估计把自己做事情态度当成了优秀忠诚的Amanda,把身边一些朋友当成腹黑损友Lily作为原型来拍的,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当成了那个卖给高中生麻药的,最后去干服务员的麻醉师。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
导演的喜欢在Lily想做啥说啥时,总是被Amanda戳破,然后还把她的诉求给满足,打乱Lily腹黑的节奏,且让Lily觉得自己被看透,让Lily很不爽,算是对现实的隐喻吧,估计自己经常干这种事情。
“我是免费过来的” “你为啥不直说,我看到我妈的邮件了,其实你多磨会可以加价到500的”
“你很讨厌他?”“不是的”“是因为那几沓钱么”“我要拿来买笔记本!”
“你是想让我这样?(杀掉他?)”“不是的。”“是的”
最后的一段Amanda的话是寄托之词,什么马占领世界无忧无虑瞎跑乱搞云云,意思就是希望恶势力倒塌,忠诚,果敢的马不再受恶势力的控制,有自己自由的空间,甚至有自己的主动性。
而最后Lily对落魄成服务员的Tim的对话,她谈话的状态和之前出场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和小时候的照片的表情一样,应该是暗讽其实Amanda才是那个有感情的人,而Lily其实才是那个最冷酷无情的人(她继父怼他的那里导演就交代了),而两个人却都通过掩饰达到了看起来相反的状态,在影片的结尾两个女孩终于都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END
一开始打了四星,看完第二遍打了五星。新生代颜值演技俱佳双姝+沉稳隐晦的剧本+神经兮兮的BGM。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像是在玩RPG游戏,你一路沿着迷宫收集到了所有的碎片,在终点拼成了一个箱子,预感到它下面藏着什么,打不开扣一星,打开挖到宝加一星,发现是垃圾则扣两星。
************************* 剧透预警 *************************
关于作者给了哪些碎片:
Lily:上层社会虚荣外表包裹的美丽无辜的利己主义者。 ①虚伪:高中论文抄袭、并且几乎电影中每个关键的idea都不是她的(连最后说了一句It's only weird if you make it weird都是Amanda的台词)。编造虚假的作业、虚假的实习、说谎见面不收费,甚至两人的友谊都是假的(派对上被问起时说好朋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杀死继父并嫁祸后的假哭。从没看过Amanda的信。 ②虚荣:不介意抄袭,却介意和同样有行为问题的人一起生活。Amanda在酒窖里说过一句话:“我觉得我们国家大部分道德准则脱胎于老清教徒的屁话。生活不是什么神圣的事情。1和0搞出个娃没什么好神圣的。如果这个娃还做了一堆坏事,这就是个故障机器。”Lily接话:“——一匹瘸马。”这时Lily自以为在评论Amanda的纳粹思想,但没有意识到她之后就是这么处理眼前的这匹(她以为的)瘸马的;然而事实上瘸马却是自己。 ③自私:继父毒舌地指出:“我们都是你的仆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话听得还少吗,这种人见得还少吗。
Amanda:被污蔑的真实与被绑架的自由。电影大部分外在荒诞感的起源,却用自己缝合了电影所表现出的撕裂与绝望。 ①表面的冷血:杀死了陪伴自己多年的马,在她来看只是任务。把自己的情绪定位成模仿他人的情绪,甚至可以模仿出眼泪;心理医生认为这都是反社会的征象,但事实上看起来Lily也都做到了,而真正反社会的却是Lily。 ②内在的体察人心:自称感觉不到喜悦和愧疚,但事实上却可以察觉到最细微的憎恨、谎言,并且在影片最后面对两个人的照片微笑起来。主动喝了安眠药,被问起为什么时回答“我的生活没有意义,我只是个模仿者”。 ③马的征象:Amanda是马术神童。对未来的定位是天马行空的不上大学、一路创业。在梦中有着马的脑袋,马的声音,梦见了自由的良种马占领国家。阅读理解中说到马与旗帜、鹰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
——所以关于作者的宝箱。虚伪的感同身受、逢场作戏,以及看似不存在但仍本能流露的同情与无私,你觉得哪一只才是良种动物?
66/100 第一章是惊艳的,两位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跃然纸上,而且很难预测故事的走向。后来,故事脉络逐渐清晰,似乎无可避免的走入女性嘲讽懦弱男性,对抗强势男性的路数,并把美国中产家庭黑了一遍。电影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库克的角色或许很酷但太单薄,双女主在后半部分名存实亡。
1.5.这不就是《罪孽天使》的杀老爸版本...也没够彼得大帝拍得好看。
奥利维亚·库克那段哭戏真该拿到国内给流量小生们展开教学,好好上一课。
合格的视听语言,但这种人物立不起来、情节一塌糊涂、情绪十分别扭的作品,实在喜欢不来。如此故作“高级”姿态的作品,俨然成了很多独立电影、处女作的标配。
三星半。有点故作高深,有点急于求成,但最终完成度却意外的还行,那些通常会给观感产生消极影响的留白和“神秘”的地方,放在本片中却又极其合理。而且,最重要的,影片跳脱了以往那些千篇一律类型片的桎梏;何况,还是导演处女作,更何况还有两个前途无量的小妞斗戏,以及,让人唏嘘的安东·叶利钦。
比想象的好,导演与两位特立独行的女主演,呈现了一则滑稽又令人意外的黑色幽默,全片的观感与预期大不相同,可以说是视与听的小惊喜。
这种未成年(快成年)女孩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男性再婚时一定要看对方带了个多大的孩子啊,呵呵。继父有对继女性侵吗,应该没有啊,我理解是有些强迫症,两个女孩的世界其实也是她们想象出来的,哎,悲剧。
和看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有种相似的煎熬...预告片那么难看,就不应该相信烂番茄的
都在说安雅·泰勒-乔伊,我倒是觉得面无表情的Amanda内心更充满故事,一方面可能也是创作者的讽刺心理令前者的富家女身份更加冰冷,而后者的所谓假哭更令人同情了,角色很有趣但电影本身比较平庸,摄影展现出来的唯有学生作业般的套路和虚假。
聊马的事儿聊太多了
从进化上来说情感本来就是人类适应社会性的一种生存技巧。但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以及和意识形态的融合人类自己都搞不清楚是生存更重要还是情感更重要了。配乐布景和镜头都特别赞,新人导演处女作,安东叶利钦遗作,有Anya的电影又都会沾点仙气,这么低分应该还是因为故事太简单了。
D / 私以为文本除了怪味青春故事之外没有什么值得解读之处,要说阶级的处理还真是模糊单薄到完全像装饰小花边。倒是视听上的一些小心思,比如兼具颗粒感与粘着性的诡谲配乐,比如时而轻度扭曲的镜头处理,让人偶尔眼前一亮。
塑料姐妹花。
所谓的自恋的狗比型电影
3.5 显然在创作者眼里这是个言之凿凿的剧本,但成品就像女孩轻易粉饰的哭戏般“技巧”,冰冷的疏离,唯有角色上达成“病”得动人。第一眼以为是火车怪客,却发现诡计没什么蹊跷,而是真正烂透了、却如愿了的两个女孩,彼此沉溺的亲密倒饶有趣味。Anya的恍然失心,哎呀太迷人了!
古怪而躁动的音乐外化了富家千金丰富的内在心绪,贯穿全片的冷色调摄影既是那位不受任何情感支配女孩状态的写照,也影射了两人间看似美好实则冷漠单向的关系。由此可见简单的弑父故事背后暗藏了潜在的阶级矛盾:它以一段极端的虚伪情谊揭示阶级间不存在沟通,只剩下利用与欺骗的冰冷现实。
故弄玄虚的处女作。想把十八般武艺全耍一遍却忘了去讲故事,配乐摄影剪辑摆的各种高逼格故事却拍的像一滩撒了葱花的稀屎。白瞎了这么美好的演员
又一环绕着阴森气息的惊悚故事,两个曾是好朋友的女孩在生分后再次一起玩耍,却是在一同酝酿杀人计划,或者说这段故事注定要以血迹作结。结束后背后传来阵阵掌声,一脸凝重态度庄严的中老年影评人倒是对扭曲的青少年故事宠爱有加。
神棍风
Taker的故事,这个taker抓住了有精神疾病(情感缺失)的朋友的可利用之处,杀掉即将毁掉自己光鲜前程的继父,嫁祸给精神病朋友,编造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她朋友是个操纵狂一直计划杀掉亲爱的继父不肯停手所以她是受害者,这套故事还能利用继父的朋友帮忙推荐去大学。在爱尔兰top1%圈两个月,见识了各种takers之后,觉得这故事也就小儿科,就近拿我身边例子,虽然我那么帮树懒社交,一旦出点什么事,她就很可能加害我并编造另一套故事给别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