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拒绝那位高三女儿的父亲,你们都说错了。 从客观说,此人条件最好,尽管有个女儿,但是也很大了,而且也很欢迎她,问题就是这里,父亲其实不愿再婚的,以前是为了女儿,后来是为了事业,经过被女儿怒批后才给雪子打电话,雪子其实是看出来的,因此拒绝了约会,并给那个女儿送去衣服,附有一封信,信中有一句,别再逼你父亲了。 这段姻缘,主要原因是那位父亲,雪子本人还是满意的,否则也就不会有亲子跑一趟那种事了
我是喜欢这次改编的。大刀阔斧地删掉了很多无谓的情节——比如所有外国人的部分——着重表现几个姐妹的内心戏。尤其是强行给大姐加出来的戏份,使大姐不再与三姐妹对立、边缘化,四姐妹之间的冲突、和外界的冲突,都变得更丰富和细腻。让人能够更深刻直观的审视姐妹这种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不管我们在外面碰撞的如何焦头烂额,回到家里又如何的口角,但彼此互为姐妹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了。
嗯,从这层意味上来说,古典小说还是有着古典美。你看现代的人,彼此之间哪还有什么深刻的牵绊。一言不合就老死不相往来,才是现代人的处世哲学。
原著中基本都是只有三姐妹在赏花,看的也都是樱花。到了平成时代,四姐妹凑齐了,赏的不再是转瞬即逝但绚烂无比的樱花,而是悄然走在京都的红叶隧道。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家族声势凋零了,这日子也还得继续过不是么。
反正我很喜欢这一版的平成审美。中山美穗po出来的一些花絮照片,会让人觉得这四姐妹虽然身穿着和服,似乎是活在过去的画卷之中,但又有着强烈的欲望想要从那画卷中走出来。不,是已经走出来,试着一点点感受并适应这崭新的时代吹来的风。
原著中的大姐和大姐夫,只不过是随波逐流非常务实的两个人。家道中落,他们不得不搬去东京谋求更好的发展。一下子从堂煌的老宅搬去了涩谷一个小小的出租屋。此后他们就忙着适应新的生活,对三妹和小妹,纵然想要约束,也力不从心。至于他们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到底心里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而在这次改编中,大姐不再是被一堆儿女缠住的家庭主妇,她的所有子女也都被编剧“砍掉”,大快人心。第一次,有人开始关注大姐的内心世界。并且把远在东京和其他姐妹割裂的她拉了回来。又因为是中山美穗来演,几笔描白的镜头,使得原著中毫无亮点的大姐变成了这出戏的主心骨。
大姐本身就是莳冈家,就是所有没落的贵族的代表。外强中干,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如年。一方面,她对离经叛道的妹妹管教严格,不许她有辱家门。另一方面,她也会怀疑,自己到底是在维护着些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在那个老旧的家里做着古板的家长?明明世间都已经没有人记得莳冈家了,明明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明明她也想回去年少时暗恋街口打工的大学生的时候。明明她喜欢别人叫她いとはん,而不是当家的……几个落寞的镜头,真的太好看了!欲言又止,心事重重。被什么锁在了过去,又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
在外人看来,大姐的丈夫似乎是一个只知道变卖自己岳父遗产的上门女婿。然而背地里,他默默从自己就职的银行借了钱,还清了死去的岳父留下的巨额债务。但这些其它姐妹都不知道,小妹还惦记着父亲死后说是要留给自己的嫁妆费。当小妹几次伸手问大姐和姐夫讨要这笔费用的时候,给不出来的姐夫固然是窘迫的,但他也没有道破。以至于他那最小的小姨子更加不太瞧得起他,所以会在发神经的时候冲着大姐说什么“相亲不过就是抽签罢了,你能说你抽得那个是上上签吗?”
是的,原著中只有大姐和姐夫把小妹赶出家门、否定她的所有。改编中也有了小妹“逆反”的质疑大姐的人生。所以更加好看了。
大姐跟丈夫两人最后一次在偌大的古宅里吃饭,她像小女生一样为丈夫鼓掌。看得我差点眼泪都流下来。你会突然明白,爱情才不是什么抽签。是日以继夜的相濡以沫,是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共度大风大浪与平淡如水的生活的勇气。
二姐的选角,我不置可否。心目中更向往的casting是石田ゆり子。一方面心疼妹妹,一方面又担心妹妹们做出有辱门楣的破格的事情。表面看上去风风火火,但其实内心没有什么主见。这种“唧唧歪歪”又不失温柔美貌的体面女子,多么适合石田ゆり子啊!
不过既然是平成细雪,高冈早纪也可以接受。多了点色气,多了点咋咋呼呼。平成嘛,可以理解。无伤大雅。但改编中把二姐夫也削弱了,稍嫌有点不过瘾。二姐夫算是难得的日本文学中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对妻子疼爱有加,对妻子的妹妹尽心尽力,关爱备至。为了雪子的婚事,陪了一次又一次无聊的饭局不得止,还主动接触相亲对象,亲自了解对方的品行和心意。哪怕雪子怠慢了人家,惹得对方勃然大怒,他也没有责怪雪子,反而自己写信给男方解释个中缘由,并始终维护自己小姨子的尊严。台风天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小妹。在大男子主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大和民族,这种并非因为爱情、而是从心底里尊重女性的男性形象,真的不多得。可惜改编的版本里对比基本没有描述,略遗憾。
伊藤步的雪子,很多人诟病。我却觉得甚好。雪子的缺点与优点,都在这里被放大了。伊藤步既演绎出了雪子的低眉顺眼,又演绎出了她骨子里的倔强。
“明明自己也是个浑身缺点的人呢。”全剧里她的这句自嘲演绎得最好。频频相亲却迟迟结不了婚的女子,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不被社会认可的“问题人士”。然而雪子并不被这样的社会影响,那种内心里的坚定,其实比小妹瞎JB追求的所谓自由恋爱,更让人动容。如果可以凑合的话,雪子一早已经结婚了。跟大姐一样生了一窝孩子都不一定。但她不想凑合。表面上她被姐姐们姐夫们牵着鼻子走,被安排一次又一次相亲,实际上她在传统的方式里寻找一个真的能跟自己作伴一生的对象。哪怕是各方面条件已经很完美的男人,不能让她在对方面前放松自己的,她的嘴巴上也自然无法说出“我愿意”。
那种倔强,不是小妹动辄大哭大喊的浅薄,是一种隐藏在温柔后面的顽固与坚持。就像她拒绝的最后一个相亲对象,明明都鼓起勇气接了电话了,明明心里也是想跟他一起吃饭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就变成了“我那天有事要办”。这话说出来她自己都吃了一惊,然后握着话筒不语。似在等待对方再来游说,偏偏对方也是个不解风情的人,就此道了别。
直到她遇到了子爵(ムロツヨシ),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明朗的节奏。子爵跟莳冈家一样,时过境迁,除了一个虚名身无长物。原著中子爵正失业,这次改编把子爵写成了广告公司的CD(还是电博堂的CD,真是笑死人了)。虽说是子爵,可他行为举止丝毫没有贵族气息,甚至因为自小在国外长大,还有些粗鲁。但因此他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只有他完全不介意莳冈家一切乱七八糟的有的没的破事儿。只有他对雪子说,我是想娶你,又不是娶你的妹妹。求婚戒指掉到关东煮里再捡起来擦干净留着继续求婚也是非常随意和不羁了。
一个那么古典的雪子,一个连相亲对象一点点的瑕疵都不能接受的雪子,一个在男人面前总是紧张拘束无所适从连大气都不敢出的雪子,只有在子爵面前,她笑了,敢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了,敢发发小脾气,也敢主动上门去寻求和解。两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小孩子,终于找到伴了。真好!
要说原著中雪子那些相亲对象,可以说是渣男展览会。跟二姐夫恰恰相反,既不懂得尊重女性,也不懂得欣赏女性。只把女性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寻找的不过是一个门当户对的美貌妻子为自己锦上添花。也难怪雪子对他们总是不置可否,鼻子里哼一下,也就算了。
至于小妹,无论是原著中还是改编后,都无法喜欢这个人物。说来也奇怪,这个人物代表的是敢爱敢恨的新时代女性,整个人生也是大起大落很有看点的,而且只有这个人物,是有着谷崎润一郎前期的“恶魔风格”的影子。但为什么就是不讨人喜欢呢?改编的版本已经很努力的在删除她身上的棱角了。比如她卖掉启少爷送的戒指,是为了给心上人板仓买相机。而原著中,她屡屡收到启少爷从自家店里顺出来的珠宝首饰,大多换成了钱,用在了自己身上。并且,她对对自己有好感的男性,往往不加拒绝,先暧昧一阵子,得到些好处(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再慢慢盘算。我倒不是觉得这种“行为不检”的女子就该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只是我觉得小妹身上完全没有能打动我的点。更何况,SP版本中最大的败笔就是小妹的选角实在太失败。既没有古典美,也没有现代美,演技还很渣,所有关于她的篇幅都想快进。遐想了一下,大概只有高畑充希来演,才可能让人觉得不讨厌吧。
《平成细雪》是(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2018年1月7日起播出的连续剧。这部电视剧讲诉了由中山美穗、高冈早纪、伊藤步、中村友理四位女演员饰演四姐妹的故事。该剧是基于谷崎润一郎所著同名小说。电视剧的时代背景是平成4年3月,也是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现。这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看完之后回味深长的日剧。剧中缓缓道来,细腻优雅的基调让观众非常舒服。
谷崎润一郎的《细雪》被改编成4集电视剧《平成细雪》,介于电影和电视剧之间。中国的电视剧很少有只有4集的,在日本却不少见。《贤者之爱》、《夏目漱石的妻子》都只有四集,大概他们觉得短小的也是一种美吧。 《平成细雪》中几乎没有什么大事,却又似乎都是大事。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大阪莳冈家四个姐妹的故事展开。莳冈家是大阪的名门望族,生了四个女儿,鹤子、幸子、雪子和妙子。鹤子与幸子已婚,其夫婿都是银行界的精英,是上门女婿(被称为婿养子)。她们的父母已经过世,莳冈家的家族产业也在金融危机中化为了泡沫。莳冈家最大的事情就是为三小姐雪子相亲。雪子相了二十多次亲,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结婚。有个男人问她:“你为什么要结婚?”她吃了一惊,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对方的姐姐抢答了:“女人要结婚是本能啊。”(真的是本能吗?) 雪子一直在相亲,她对相亲并不排斥,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照顾妹妹的心情。她不结婚,妹妹就不能结婚。她们的家中强调规则。就像姐姐说的:“人生在世要讲究顺序。”雪子拒绝上一个在外人看来很好的相亲对象的理由是:“他说谎的时候,鼻翼会轻轻地抽动,我是无法与这样的表情共度一生的。”这样的理由也很日本,在意细节,在意真实。 雪子在一次相亲中遇到了大阪水产大学的一位副教授,他研究金枪鱼。他说:“日本人的金枪鱼食用量全球第一,与其说是日本人,还不如说是金枪鱼人。”很有趣,日本人毕竟是海洋民族,金枪鱼对于我来说,始终很陌生。雪子姐妹喜欢吃鲷鱼,于我也很陌生。 雪子说,她不擅长和男人说话。因为读的是女校,家中也是四姐妹,没有许可不能约会,家中的电话都是不能随便接的。所以当自己还算满意的相亲对象打电话来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接电话,而是让女佣去找姐姐。即便自己接了电话,也不敢做主。姐姐埋怨她为何拒绝别人的邀请,她被逼急了也说:“我也在考虑呀。”她是在考虑。她喜欢那个人的女儿,还专门去商场给她挑选了英国手工缝制的衣服,给她寄去,手写了卡片,邀请她下次一起去吃甜品。可是雪子不喜欢在电话里被人追着问明天能不能见面,后天能不能见面的感觉。她毕竟是莳冈家的三小姐,还停留在穿着和服赏花、书信往来的时代。 大小姐鹤子是莳冈家的长女,父母去世之后她就承担着守护本家的责任。即便莳冈家公司破产,抵押了房屋,变卖了家产还欠着2亿的外债,她也要活得像一个莳冈家的人。 枫叶红了。大姐鹤子穿着和服,要求四姐妹一起穿和服去赏红叶,理由是:“不去赏红叶会被当成没有闲情的一家呢。”这里暗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日本人注重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像周作人写饭后随笔就是这一趣味的延续。二是注重别人的看法。作为一个日本人,处处要察言观色,会读空气。 她默默地守护着家族没落的秘密,却依然坚持着一些事情:妈妈最喜欢的画不能卖,留给两个妹妹出嫁的和服不能卖;她的心里依然有一套旧时代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则让她两个未出阁的妹妹感到不堪重负,搬离了本家。可是,每到重要关头,本家的大小姐依然要出来做主,她对妙子有婚约在身却固执要与摄影师谈恋爱的事情无比愤怒,教育她道:“不是时代变了就什么都可以做。我们船场的人,自古以来就认认真真地经营着家人之间的关系。轻金钱,重道义,守约定,这些事情都做不好的家庭会被人说不配做人。” 四小姐妙子最有生活的热情,也最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是莳冈家的黑马,最不按常理出牌。她最想逃离这个家庭,所以利用一个富家子弟奥畑启三,与他私奔。她爱上了穷小子出身的摄像师板仓润一,便把男友送给她的戒指卖掉买了他想要的双反相机。她宁愿与整个家庭决裂,也要和他一起去巴黎。可是这样的人生在日本注定是要受人指摘的。连私奔一事都要被小报写成新闻,怎么可能过得称心如意?板仓也只不过是她想要逃离家庭的一枚棋子。这枚棋子过于脆弱,刚上场不久就遇到了意外。 板仓的死拍得很唯美。那天下起了细雪,妙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望着窗外,露出了微笑。板仓手中拿着他自己做的戒指,打了一把花伞,走在细雪中。一不小心戒指掉了,他蹲下来捡。站起来的时候一辆大卡车迎面驶来。慢镜头,他的头发扬起,花伞孤零零地在空中飘荡。这是日本物哀的审美,不曾在中国的影视中看到过。 妙子在病床前陪护,板仓被白色的纱布包得看不出是谁。他从疼痛中醒来,对妙子说:“对不起,我不能陪你去巴黎了呢。” 妙子说:“我会推着你的轮椅去的。” 板仓说:“那爬楼梯不是很麻烦吗?咯噔咯噔的。” 妙子说:“我会推得很好的。” 板仓说:“那如果有了孩子呢,还有一辆婴儿车。” 妙子说:“我会一手轮椅,一手婴儿车,咯噔咯噔,保证推得很好。” 板仓笑着闭上了眼睛。第二天醒来,妙子发现他已经离开了人世。 当妙子哭着扑倒在板仓的尸体上的时候,她的二姐在旁白中说:“我为心中某种盼着他死去的想法感到羞愧,感到恐惧。” 论细腻,日本人真是做到了极致。 最后,雪子终于出嫁了,嫁给了一个像孩子一样的男人。妙子把孩子生了下来,却是个死婴。莳冈家四姐妹一哭泯恩仇。
在枫叶红了的时节,她们又走在了那条赏枫之路上,只是没有穿和服。幸子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脱离了时代,我们能做的只有露出笑容而已。“ 一些细节: 《平成细雪》中科普了大阪人对东京的鄙视,说那里鱼龙混杂,没有好吃的,没有这个鱼那个鱼(好像上海人对北京的看法)。 有的风俗与中国一样,例如晚上剪指甲会被大人骂。 印象深刻的台词:ラインの子はラインた。(狮子的儿子也是狮子)
日剧一贯细腻沉重,这部也不例外。抛开部分细节太过夸张的演技,人物性格刻画得还是很鲜明的。 大姐鹤子,老成守旧,因为是长女,也是藤岗家的继承人,被姐妹不喜也要固执的想要坚持维护藤岗家昔日的名门光辉,坚持姐妹们在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要穿和服,即使家门败落,在红叶绚烂的时候也要与姐妹衣着光鲜的踱着小碎步悠闲的观赏。她与丈夫住在四周高楼大厦环绕的日式老屋里,剧里称之为本家,每次镜头一切换到本家,就有点被时代抛弃的孤独感,对比太鲜明了。 美丽优雅又有点傻白甜的幸子,全剧是从她的视觉讲述,因为性格不像大姐那般严厉,对姐妹们多是纵容,所以更得妹妹们的喜爱,喜爱到两个妹妹都喜欢住在她的分家里,而不愿意回到本家。但似乎也是最没有性格的一个,放在现实是一个温柔贤惠人人称颂的好太太,放剧里就显得有些平淡无奇。 逆来顺受中迷失了自己的雪子,应该是四姐妹里最悲哀的一个人物,像她僵硬得坐下去摸不到自己的双脚一样的身体一样,她没有自我,似乎就像一只提线木偶,没有情绪,想法不多,人生唯一的大事就是不断的相亲,找个一个合适的对象然后把自己嫁出去。然而观察力强的她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过程中敏锐的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完美的各方面都适合的对象,她却因为不懂得如何与男人交流沟通而失败。是一个从小养在深闺里唯唯诺诺的姑娘,从未与男人相处过,在遇见心仪的人的时候,总是紧张与不安,想得到又怕失去,试试探探的走出一步又后退三步,对方打来电话的时候,她想接,却又害怕接,也不知道接了该如何应对,于是宁愿让保姆去外面喊她二姐,但是又害怕让对方等的时间太长错失良机,最终还是接了,然后又果然因为自己的应对失误而与对方失之交臂。后来她一个人呆呆的在电话旁的样子特别让人心疼,没有什么比自己搞砸了更让人痛心懊悔的事了吧。但让人欣慰的是她最终有所改变,也终于能够摸到自己的双脚了。
叛逆自我的妙子,说实话一直觉得妙子太自私了,并不喜欢她这种罔顾一切只为自己的性格,感觉她就是一直在背叛别人,背叛她的姐姐们与发小私奔,私奔被登报,名字却是三姐雪子的,她有些抱歉,但后来大姐夫去找报社更正之后她却朝大姐夫发脾气了,埋怨大姐夫只是想要维护家族的尊严,但是事情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更正是想要你三姐一直替你背锅吗妙子。更可笑的是,私奔的发小对她一往情深,她却劈腿爱上了他家的板仓,当时跟发小私奔只是为了逃避本家而已,板仓死了,又跟一个陌生的调酒师一夜情,搞大了肚子还一意孤行的自己想要生下来。真的是太自私了呀。但她却又是姐妹几个突破旧时代枷锁的关键人物,是她的新锐与大胆,撕裂了姐妹们各自压抑许久的委屈,放声痛哭,然后各自有所改变,开启新的生活。
故事也挺有时代感,值得一提的是服饰搭配都太好看了,和服典雅高贵,私服大方温柔,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想去看一遍原著。
——————看过原著的分界线—————
原著跟电影差别最大的就是细姑娘了,就是一个突破旧时代枷锁的新派人物,远没有电影里看到的那么自私,可能很多东西无法用画面与对话来表述吧。
幸子扮演者演技实在太夸张了。
推荐去看原著。
说来实在是巧,刚放下手里的《细雪》小说,就得知原来今年出了《平成细雪》这部剧。仔细看完后,着实要赞赏本片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刻画。改编的部分也是相当有意思,除了背景的替换外,为了使情节的发展更合理,还在人物性格方面做了一些侧重和调整,例如大姐的倔强和落寞(大姐家的一群熊孩子也消失了),二姐的活泼和急躁,三妹的僵硬(喜欢伊藤步)等……最后还以一个积极向上的抒情独白做了结尾,赞叹人生起伏,歌颂世事无常。从影视角度来说,真的算是良心之作了。
再来说说这部剧和原著的对比吧,谷崎润一郎的《细雪》发生在二战期间,小说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亮点不得不提。一是二战的乱势对一个没落旧式大家族的影响,阴郁的氛围不仅笼罩着莳冈四姐妹,也影响着邻居德国人一家、俄罗斯人一家等。《平成细雪》虽说把时代背景换成了经济危机,但个人的命运随局势变动而变动的感觉在这里几乎没有体现,外国友人漂泊动荡的人生也省去了。
阴郁和不安定的基调没了,虽然剧情还是能推动下去,但很多基本设定就不那么站得住脚了,例如三妹还是完全没有自由恋爱的可能吗?四妹还需要等三妹结婚了才能出嫁吗?启少爷和板仓之间的纽带还会那么强吗?四妹的独立之路还会那么难走吗?
这些原著里已经绑死的设定,是和年代背景离不开的,移到平成年间来讲,未必能完全站住脚。
第二点,在文学史上,谷崎润一郎是一位对女性有着独到的审美的大家,他塑造的女性总是极端又富有美感,让人又爱又恨,回味无穷。《细雪》里刻画的这四位性格迥异的优秀女性,与其说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不如说是借情节发展来表达他的终极女性审美。
因此在原著里面,四个人才会如此棱角分明、错落有致:大姐守旧而孩子气,对于三姐妹的琐事总有种疏离感;二姐很细腻又极具耐心,把一切都操持得井井有条;三妹是典型的古典美人,但性格又总有些别扭;四妹在古典与现代之中转换,代表着时代转换的新鲜感,勇敢追爱,也不负责任。四人的性格仔细看来,总感觉有解释不通的地方,读者也不太容易能想象到你我的身边会出现典型的这一类人。但不要紧,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四姐妹作为女性所具备的特殊美感。情节什么的都随它去吧,把女性美的丰富立体全方位刻画出来,这才是谷崎润一郎在小说创作中最注重的。
而《平成细雪》很明显的一点是,对四姐妹的性格做了调整,使其正当化、合理化了。于剧情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平顺的作用,但对于角色刻画来说,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勉勉强强了。因此我猜测,单单看过剧的人,事后可能会回想起某些剧情片段,但不会因为被剧中的某位女性深深吸引而不能忘怀吧。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认为这里离谷崎润一郎的表达还是有点远的。
但以上种种并不会妨碍我对这部剧的喜欢,四颗星妥妥的。
カット割り、カメラワークの設計が素晴らしい。可惜剧情太不符合当代社会现状。
高冈早纪是真美啊。伊藤步完全被两个熟女姐姐比下去了,甚至还不如小妹的演员秀气。演技又僵硬。这个角色实话说选的挺失败的。
平成都快要结束了,是时候从昭和的大梦里醒来了。真奇怪呀,中山美穗略显老态,而高冈早纪却越来越有味道,相比之下伊藤步像个刚出道不会演戏的新人,肉眼可见地hold不住雪子这个角色,残念。
由泡沫经济崩溃始,由阪神大地震结束,无可奈可花落去,但四姐妹的故事川流不息。在关西生活过,对剧中景色都倍感亲切。
平成的四姐妹物语00年代《宛如阿修罗》10年代《海街日记》,现在有了改编于谷崎原作的90年代《平成细雪》。无论如何脱胎换骨,文本的底蕴和魅力依然在剧中得以留存:迷人的关西弁,京都的枫叶,四姐妹之间爱与羁绊,出身和服名家是荣耀也是负担,时代剧变家族与个人都命运难测,或许真的只能微笑以对。
除了洪水灭顶这场又被大而化之之外很多地方都可圈可点,在人物上增加了许多小细节:鹤子回忆母亲当年告诉抱着婴儿妙子的自己当家的必遭误解与十几场后妙子与自己冲突时忽然想起她婴儿模样的对照;野村先生加了金枪鱼痴一笔与暮色里大海的美妙想象;脚气病改成身体僵硬不能剪脚指甲也有趣。
画面干净,京都大阪的风光美丽。四姐妹性格各异:大姐端庄内敛,守着祖传大宅心事重重,大姐夫一门心思变卖家藏维修房屋总被拒;二姐最灵,嗲溜溜的活泼世故,与斯文体贴的二姐夫琴瑟相和生活优渥;雪子有点社恐,细姿慢相的令人费琢磨,其实一直很有主意,但为人乖巧;小妹任性鲁莽属于家门不幸;雪子每集一个相亲:1.旅居巴黎风流推销员;2.丧偶难愈的金枪鱼教授;3.丧偶有女儿的医药公司精英男;4.大大咧咧广告精英(世家子弟海外长大无拘无束);P.S 配乐和《京都的私房雅趣》很类似,悠扬委婉。
感觉是一部能静下心来看的剧 可能没看过原著没什么期待吧
关于三妹最后相亲成功,四妹自由恋爱最终失败的故事。。。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伊藤步和中村友理的角色应该互换一下,但是看到后面觉得这样也挺好,有一种新鲜感。
跟1983年的那个两小时电影版本比,差距太大了。时代前进,水平未必。女性的样貌、化妆、服饰也未必就一定是越来越好的。有趣的是,那个片子的女演员恰好可以是这个片子女演员妈妈辈的,年龄刚好合适。还是那个版本好啊!这个片子四个女主都不耐看。
恭喜美穗和早季再续前缘😂
这本书真的超级美的。剧排出来也还不错,有点儿遗憾是雪子不够漂亮,单看还好,但跟其他姐妹一比就比下去了,而且演员有点儿太黑了吧。
心疼地主家的傻儿子
关西腔好听。呀呀呀呐呐呐的。
非常雅致,节奏舒缓得很到位。关西腔真是迷人呐。二姐似乎比电影里的出彩。真是不知道伊藤步背景有多大,吉永小百合不嫁是因为能挑不将就,伊藤步的三妹不是美得自成一道风景就有点显得嫁不出去,这片子也看着像平成傲慢与偏见了……中村友理像极了年轻的水川麻美。最后一集的启坊到底几个意思?!
《贤者之爱》的导演,《贤者之爱》的主演,《贤者之爱》又是脱胎于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所以这剧和《贤者之爱》是差不多的基调:表面波澜不惊地维持体面,底下却暗潮涌动地快绷不住了,四姐妹平静的脸上透出诡异的气息。片尾细思恐极,如同原著中幸子的女儿说看见罂粟花要被吸进去的感觉。
和服太美了|御牧大概是最平成的一位了
二姐三姐(*╹▽╹*) ED很用心
强行更换时代背景总还是有点怪怪的,但是在平成年代即将结束的这个时间档口,把一个新旧更迭的故事冠以“平成”之名,显然是有意为之。每个时代都该有自己的《细雪》。 (巴赫的G弦咏叹用得非常漂亮
翻拍改了时代背景不好,船场历史独一无二,换成泡沫时代思想差别就大了。最明显的是小妹,之后的年代更本不会起那么大风波。好在四位演员都是顶级美女,服装道具配乐皆精美,长度也只有四集。伊藤步很有几分百合子当年剧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