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可以如此坚韧又如此脆弱。同莫德开篇样我在遇到应激后选择封锁心灵。这是一段自毁的道路——
内心世界早已垒起了呼啸鸣叫的城堡。想要接触人群却又不停收回手;希望得到归属与爱却又隔绝他人,亦或者,没底线地对任何示好的人逐步产生依恋——亲情友情对象被抬高到了世上无人可及的标准,但对异性,任何闯入的异性有着不忍不撒手、又不停赋予任何对方贬低物化自我的的事件意义的扭曲行为。遇到无法应付的事情,自卑心也会膨胀为自负,让别人以为我可以。
当这样的异常局势结束后,再度回到城堡的哨塔瞭望,疗伤,转向唯心的世界:病痛可以在祈祷中自愈、我可以靠幻想远离真实的丑恶世界 远离空虚的深渊、我可以在原谅pua男的圣母行为下得到救赎、沉迷怪力乱神鬼怪奇谈、寄情于像素世界。就这样了十几年,我只是个不设防的孩子。
多么羡慕SP人的及时行乐,影片中面容身材姣好烟酒不离身的太太,认为祈祷都是废话依然寻求物质的愉悦的做法极为自洽,可我不是这样奔腾的多血质。莫德也做不到,她只能在观看她们云雨交融时感到愠怒不安,既不能去追求真正的快感也不敢寻求爱,后被电话抖露出为她策划人生阶段最后时期救赎的行动;她渴望加入邻桌却只是看着他们;和没有爱的人做爱后寻求发泄却被认出被拆穿;痛觉成为病态赎罪式的惩罚…我是多么怜惜她又憎恶这样的自己!一切,都是源于逃避:宗教或者部落式的意象信仰只是为了逃遁迷茫;精神活动是源于实践活动无作为的补偿;自我隔离与角色扮演是屏蔽外界的保护色。但我想要更好!我想要值得更好!我要击溃这虚幻的假象!!!
究竟是内向导致社交技能不足从而远离社会支持,还是社交技能的缺乏让我“内向”,习惯于从内心独处中获得力量,也更在汲取他人的能量场中感到快乐,可是自我和我的内心又究竟是怎样呢?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要持续多久呢?
影片最后莫德引火自焚,镜头两极分化,神圣层面则是天使,另一则是现实中的痛苦呐喊!
女主原本生活融入群体,一场意外让心灵上创伤,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从始信仰坚定,但直到以私人护士看到阿曼达的堕落,影响到她心身的健康带来痛苦,她有责任去阻止发生,直到莫德在厨房翻开到某一页的书上定格,阿曼达的基友下一刻就打破瓶盖,那就是上帝的提示和指引,她的到来是带给阿曼达精神、影响健康和堕落的根源,莫德请求阿曼达的基友离开她,让阿曼达处于静心伤神的环境。
但是,阿曼达在生日派对上,公然和友人一起嘲讽莫德踩踏信仰,原本意志坚定的莫德被触及到心灵深处,所做的一切都无法改变越陷越深走向堕落的阿曼达,一切都是假的,毫无意义的,信仰被质疑直到瓦解,回到堕落的生活,并和原男友的好友滚床单。
接下来,莫德走在堕落痛苦边缘,再一次向上帝请示指引,下一刻,烟花在窗外灿烂绽放,上帝还在,没有离开,再一次相信了所做的一切具有意义和神圣的。莫德决定再一次以圣人的身份试图拯救阿曼达,直到偷偷溜进阿曼达的房间,看到阿曼达已经病入膏肓,莫德试图让阿曼达能在神的守护下能康复活存下来或是拯救走向堕落深渊的灵魂,但是,现实中,阿曼达并没有接受上帝,还再次嘲讽,像魔鬼一般嘲笑,一度让莫德气愤的把阿曼达和肉身和堕落的魔鬼活生生刺死。最后,神圣的天使让人膜拜,赤裸裸的焚身无尽呐喊,一部影片两个层面不同的故事。
为什么爱这部电影,大概是因为它终于不是讲述贫苦的人如何坠入深渊这种俗套的故事。莫德的毁灭,归因于她内心最深邃的孤独。在旁人看来,她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经济自由的生活,前途一片光明。也许正因为这样,就更凸显她和外界之间的那堵墙,令她越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就越难以实现。是啊,又有谁能理解“像她这样的人”,竟会孤独到疯狂,疯狂到毁灭呢?
莫德是个要强,甚至自负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她无法摆脱医疗事故带来的心理阴影,无法接受自己犯下的错,信教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有种破釜沉舟的感觉,她宁愿一条路走到黑。其实她自己也知道的吧,如果不是因为信仰,她可能早已经支离破碎了,只可惜无论她怎么努力,还是走上了那条无可避免的绝路。我心疼她,是因为她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如果能有人早点向她伸出援手,也许会是不一样的结局。
这部电影太悲伤也太奇妙了。和莫德有着相似经历的我,非常意外这种来自于普通人,但却又痛苦异常,浸蚀骨髓,极少被理解的孤独竟然会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回想自己之前的那段时期,总是感觉站在一个黑色深渊的边缘,稍微松懈就会永远跌下去,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可能我足够坚强,也足够幸运,遇到了带给我温暖的人,引导我走出困境。可是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没有得到救赎的莫德呢?
从那些差评中,看不出什么对这部电影深度的理解。我觉得不能单纯的把它列为恐怖片,惊悚片,或者宗教片,因为它没有想要吓唬你,恶心你,或是博取同情,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可能存在于你我他之间的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就像之前看《精神错乱》之后我所感慨的那样,如果人和人之间,能多一点关怀善意,少一些冷漠险恶,该有多好呢?
看完了这部惊悚恐怖电影:圣人莫德,一般,剧情太无聊,还是过于套路的信仰的奔溃和疯狂,缺乏新意!比预期的让人失望,本以为是恐怖片,看完发现并不是! 影片讲述了莫德是一名年轻的宗教信徒,她的职业是私人护理员,她在拯救迷人的病人阿曼达的灵魂时,对其产生了极为危险的迷恋。
又一部看了睡过去好几次的电影。最后女主照顾的病患突然驱魔时让整部犹如温吞水的电影突然有了点张力,最后的自焚应该也是自己想象的情景,最后的惨叫揭示了所有都是自我构想的覆灭。
女主接替别人照顾一个绝症患者,慢慢开始融入这个患者的生活,按部就班地开始照顾她。但是因为信仰的问题,她开始以自己的视角规范被照顾着的生活,这与病患自由散漫、颓废不羁的生活碰撞得火花四射,太多的不适应让她几乎无以为继,只能通过一次次向上帝告诫,请求上帝的怜悯和救赎,但是上帝只是给了启示,却没有什么实质的帮助,让女主很是苦恼。最后她好像得到使命一样,来到病患面前,想让她在死之前信奉上帝,但是病患拒绝了,好像还入了魔,这让女主非常绝望,她觉得自己没有按照上帝的旨意去让别人皈依,所以她最后以自焚的方式实现同样天堂的梦想,可惜一切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
有信仰是好事,但是不要偏执,钻牛角尖,不然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到最后就变成了精神病患者了,结局就是覆灭……对别人的苛责,对自己却很是放纵,太过矛盾了,说明了她的精神出现了问题。
太压抑了,同样很无聊。
在火爆出圈的《遗传厄运》之后,恐怖片有了新的分类方式:A24和其他。
A24出品的恐怖片,表面上都不像恐怖片,精美细致的镜头及平稳略显沉闷的节奏,像是文艺片一样展开,却抵不住故事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寒气。一惊一乍的 Jump scare式恐怖不是最终目的,当故事揭开假面,黑暗的内核从荧幕中探出来直逼现实,恐怖才是真正无处不在。
A24的新片《圣人莫德》有着两极化的评价,有人觉得沉闷,有人觉得这不够A24,个人则感到这部片比起以往作品要亲民,除了微弱的恐怖感之外,给予观众更多思考的余地。
莫德是一名年轻的宗教信徒,她的职业是私人护理员,她在拯救迷人的病人阿曼达的灵魂时,对其产生了极为危险的迷恋。
《圣人莫德》从名称与类型上来看,乍一眼让人以为又是一部宗教系恐怖片,实则不然,宗教只是它的外壳,其内核比起宗教和信仰更贴近我们所熟知的真实生活,因此也比以往的A24系更好理解,也大大削弱了惊悚恐怖的程度,这是一个有关孤独的故事。
故事从女主角莫德到阿曼达家作看护开始,莫德彷彿在阿曼达中看见了自己,可怜她身处癌症晚期依旧离不开形单影只的命运,便生起了救赎之心。莫德曾经也是无可依靠,无处寄托,过去甚至以肉体的纵欲试图排解内心的孤独,直到她遇见了所谓的"上帝",人生中第一次感到满足温暖,于是建立起了自己的信仰。
片中以"神性高潮"来表达这种非理性的精神愉悦(参见VULTURE中的导演访谈),展现出一种身心联动的"神性"体验。
但问题是女主仅仅是利用宗教信仰来逃避久久萦绕的孤独感,她没有利用教会集体的力量来打破孤独的困境,反而陷入了使命的怪圈:比起自己渺小生命中的欢愉,上帝将赋予她更伟大的使命,而在这更高的使命面前,孤独便不足为道,种种痛苦都仅仅是微小的附加条件。正巧,阿曼达成为了她执行更高使命的载体,阿曼达的救赎也将是她自己的救赎。
"神性高潮"始终无法替代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填不满内心的空虚寂寞,因此在救赎阿曼达的过程中,莫德逐渐被她吸引并产生超出使命的情感。
在莫德的隐秘情愫爆发使她最终被辞退后,她感到神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回报,她感到背叛因为她始终无法收获真正的归属与满足,信仰开始动摇。对阿曼达的情感和对神使命的服从之间产生的矛盾,进一步使她感到困惑,始于信仰和精神上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引发精神错乱的导火线。
莫德精神失常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苦难合理化:长年的孤单,失意和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绝不会白白受苦 Never waste your pain。没有此番心理辩护,莫德就会走回老路,被无意义感彻底吞噬,陷入对自己的生活全然麻木冷漠的状态。
像望远镜一样,莫德偏执的狭小视角锁定在阿曼达的身上,她要回去完成未实现的救赎,却被阿曼达戳破精心营造的假象。其实阿曼达是以濒死之人的角度,希望莫德能尽早认识到内心真实的需求,去过更加值得的生活,一句"你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突破了莫德的心理防线。
女主陷入完全疯狂,强烈的心理防卫宁可把阿曼达幻化为与神对立的恶魔,也绝不相信自己的信仰没有任何价值。
做为女导演罗斯·格拉斯的长篇处女作,电影成熟稳健的制作让人钦佩,对影片色调与风格的把控更是让人惊艳。她不仅刻画了动人细腻的女性情感与关系,还用油画质感一般的镜头展现了唯美的恐怖氛围。
伦伯朗式的打光使角色的身体与背景渐渐隐退在黑暗之中,唯有脸庞在画面中微微发亮,十分庄重。其中有一幕莫德的侧颜甚至与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极度相似。
在莫德遭受背叛时用倒置的镜头表现错乱的心理,在杀人后以耳鸣状表现女主陷入完全疯狂,最精彩的还要数影片的最后一幕,在理想照耀的画面中快速闪现一秒钟的现实,强烈的对比让人瞬间反胃,脊背发凉,揭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每个人难免都有自己备受蒙蔽的地方,某一种程度上人们依靠相信不存在的神话维持向上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或希望看到的东西,沉沦在梦幻之中虽然危险,却是面对人生的孤注一掷。
导演访谈的翻译参见:
//movie.douban.com/review/13277817/#comments
首发于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清楚揭示了原教旨主义者的极端和疯狂,7.5
电影最后的一秒钟就是神来之笔!这一秒简直后劲十足,没有反转,却将故事的主题照耀得淋漓尽致!或许影片想要描绘的是在孤独和厌世的环境中,个人的信仰是如何影响甚至操控自己的行为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化羽成仙只能是痴人说梦!
75/100 倒置与倾斜的镜头是扭曲内心的暗示,流体旋涡是无意识自陷原旨主义的表征,孤独的心灵在虚无主父那里祈求填补,终究是一场自欺欺人的自娱狂欢。
具备着能够被赞扬的长片处女作的大部分优点,且如同这其中最时髦的那批一样在类型与艺术之间进行着微妙的共舞,然当那对金色的翅膀出现,包括莫菲德·克拉克的表演在内,一切都前功尽弃,暴露了本应推翻的“性别”差异,影像变得轻浮和滥情,并终究被本就强行的性别议题自噬。
这片让我联想到一些豆红,把生活过度地投入到某一精神世界当中,甚至以一种扭曲的方式刷片刷书写影评书评,以精神上的满足感对抗现实中的空虚寂寞。最终像莫德一样,在精神世界中自己是广受认可的大师,在身边人眼里却是孤独的精神病
典型的走火入魔的A24式神棍“恐怖”片。套个宗教元素,故弄玄虚、乱七八糟地拍一拍,就搞出一部所谓的“恐怖”片了。深度没深度,恐怖更别提了,这都能叫恐怖片了,笑掉大牙。
人家病入膏肓了搞搞姬关你个疯批修女屁事,你自己在外面又是帮男人打手枪又是观音坐莲能不能先管好你自己,差《遗传厄运》和《仲夏夜惊魂》130条街,同入视与听年榜的《雪莉》都比这有深度,文艺没文艺起来商业又商业不了才是最尴尬的,内容严重不足,连84分钟都没撑住
当“A24系”也成了一种批量制造……
当代恐怖片分两种,A24系和其他
我是很喜欢的,视听语言非常精彩,虽然主题直接故事格局有限,但这就是小成本恐怖片的魅力啊
6.7/10相比A24大多数惊悚恐怖片,这部简直可以说短小精悍,其故事架构、复杂程度还是解读性方面都是相当通俗的,因为它近乎明示了宗教信仰并不是一个想要自我救赎的灵魂逐渐走向偏激和自我毁灭的原因,其作祟的只是自我意识的麻痹,能塑造宗教的终究是人的意识而已。
是信仰令人瘋狂還是瘋狂的人才尋求信仰?Never waste your pain.
烦到走
What a surprise. 第一次看电影院的surprise film,影片标题打出来那一秒在座的爷爷奶奶都倒吸一口凉气。cinematography挺好,剩下一切都是垮的,全程能闭眼就闭眼了
"unoccupied"的羔羊被迷途中的神迹召唤,不断沉迷于自我感化。日常的乌云和飞鸟都是神的指引,在烟火绽放的夜晚将自我神化,痴迷赋予翅翼,灰烬赋予重生。相比堕落的性瘾,在攀升(楼梯间)和受难(石子和钉子)的中享受神的爱抚,这很A24。
可以看出成本很低,故事也很直接简单,一眼看到底。但是这类型自我毁灭的故事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摄影和布景都不错,女主的孤独和受到的创伤都能让人共鸣。最后海滩一幕很棒。而且有一处意想不到的惊吓
以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来说完成度不错,不长的篇幅内把一个宗教狂热分子的形象立住了,在女主前史的介绍上用了很短的交叉剪辑,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整体叙事的进行是非常有效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的影像风格,从打光到摄影混杂着神性与暗黑,一些小的细节点诸如下水道和杯子内旋转的水流,都和主角的心境非常契合。
【7】喜欢导演的名字,罗斯·格拉斯也可作玫瑰玻璃。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玫瑰色的玻璃”,狂热的,偏执的,歇斯底里的,脆弱的,萎靡的,纵情声色的。关于宗教狂热的古老命题,关于上帝和撒旦之间的抢夺战,关于独角戏和女性身体的摆弄,似乎更适合Physical theatre。当然也有非常庸俗的部分:如感受上帝时莫德犹如经历了性高潮(真糟糕,作为上帝妻子的女信徒们勾连的永远是性体验),再如结尾BlingBling的金黄色翅膀(一秒跳戏《X战警》,是最后一幕也救不回来的乏味)。这些桥段不禁让人觉得导演是个想象力极度匮乏的创作者。总体上,只是把《女巫》+《圣女贞德蒙难记》+《魔女嘉莉》又嚼了一遍,在克里斯滕森德莱叶帕尔玛的影像里自慰。
其实还可以,只是发挥不太稳定,有点《女巫》那味儿但又没啥超越。最怕这种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以帮助别人为己任的人,说白了还不是想给自己攒人品升等级?部分画面和配乐不错。
镜头极其精致优美,人物动机也立得住,我这样的宗教小白都可以坚持看完。信仰是个好东西,只要你别拿来规制别人,确实可以帮你调整认知与现实的偏差,实现精神上的逻辑自洽,哪怕在别人看来,你是在痛苦尖叫。倒数第2秒和倒数第1秒太绝了,算是2020年最棒的恐怖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