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翘首以盼中,风味人间第二季终于将在本周天上线。熟悉的制作班底再次“出山”,风味未变,每周日21:20与你相约。
第一集是甜口的。
“甜蜜缥缈录”
穿越全球,摄制组采集了八个地区与“甜”相关的美食。或许它们只是一种原材料,如贵州的甘蔗、尼泊尔的蜂蜜、苏州的鸡头米;或是一种享誉世界的美食——土耳其的巴克拉瓦、四川的甜烧白、扬州的千层甜糕和翡翠烧麦。
【风味回溯】
(部分食物预告片中并未出现,图片来源网络)
悬崖中的穿梭换来美味
这是最为危险的风味
每年都有生命葬送于此
但你在采蜜人的眼中却看不到恐惧
他们把蜂蜜拿在手中幸福地大口吞下
让你不禁怀疑先前的惊险是否真实
糖是生活的不可或缺
是烹饪中“拉丝”的秘诀
和甘蔗一起到来的
还有轰轰烈烈的甜点大军(那十几秒的甜品镜头实在是让人抵挡不住)
镜头转向扬州
翡翠烧麦 千层甜糕
“扬州二绝”
故事性比较强的片段
少年的追梦与高难度甜品
甜蜜的背后是多年的磨砺
(0.1mm的酥皮制作非常震撼)
又是一份没吃过的美味(掩面哭泣)
山村里的流水席上
揭开蒸锅
主角甜烧白终于露面
又是南方的小吃
鸡头米,也叫苏芡
总觉得南方的特产就像南方的风景
给人一种清秀婉约的感觉
(即将解锁多种制作方法)
在马来西亚的塔塔干岛上看原始的捕猎
享用内陆不常见的海鲜
PS:小心被水母蛰到!
这是我们熟识的香港的另外一面
走进香港最后一家地炉烧猪作坊
观赏高温下美味的蜕变
在我看来,相比于陈晓卿导演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有着更为密集的内容,而新一季与之前相比,侧重点也有些许偏移。就拿第一集来说,与美食无关的抒情性抒发减少了,旁白衍生更多的是以食物为起点,对“风味”的形容可谓把人馋到了极致。拿起小本本,一大波垂涎三尺的旁白即将出场~
人类是大地的主人,肠胃的奴隶。
糖无处找寻,而甜无处不在。(猜猜这是哪道美食)
酥皮在口中崩塌的刹那,甜锋芒毕现。
说到口味时,人们总是莫衷一是;但说起甜,人们总是相视一笑。
口舌生津,余味悠长,中国人称之为 回甘。
甜,发端于唇齿,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却在人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
《风味人间》的台词堪称是美食界的满分作业,保持着从第一季到现在不变的高水准。同样没有变的还有高科技——在第一季中出现的显微摄影也会与大家见面。届时将带我们感受微观世界的风味奥秘。
本季的取名也非常有特色,从细化味道到细化到具体食材,有种隔空PK的感觉。
前言:
太喜欢风味人间的旁白文案了,有美味,有思考,有感情,有深度。
所以做了些摘抄,以作记录~
第一集 甜蜜缥缈录
第二集 螃蟹横行记
第三集 酱料四海谈
第四集 杂碎逆袭史
第五集 鸡肉风情说
线下烟火缭绕的餐饮行业还未完全恢复,线上继承《舌尖上的中国》衣钵的《风味人间》已然回归了千家万户的方寸荧幕,乃至唇齿之间。
然而,我们对《风味》这种一年一季的常青树节目总是期待又怀疑,正如音乐人耳帝在评价音综现状时谈到的——刚上档的音乐节目总是粗粝而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总能吸引到最为广泛的受众;但是随着节目不断的翻新,粗粝的表达逐渐被受众厌倦,音乐表达开始朝注重形式与意义的方向逐渐转变,精微内敛的演绎必然会造成受众的流失。因此,审慎合理地调和形式与内容,通俗与内敛,是一个常青节目能够不落窠臼,避免狗尾续貂的关键。
同样是作为纪录片常青树的风味人间,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初次登场的《舌尖上的中国》直观地呈现了食物制作的流程与唇齿留香的风味,因此得到了出乎节目组意料的好评与推荐。在之后的第二季第三季中,由于说教与主题先于影像的呈现,遭到了观众广泛的拒绝与不认可。《舌尖》崩坏的口碑直到《风味人间》的横空出世,才得以扭转。这其中自然有陈晓卿携原团队保证节目风格的功劳,节目制作上的相对保守,专注于影像呈现的理念也避免了“多说多错”的窘态。
在《风味人间》绽放二度春华之时,我们不禁为节目的口碑担忧起来。 陈晓卿是选择继续保守地呈现食物的本味,还是选择跨越舒适区,在内容上有所突破?在看过第一集《甜蜜缥缈录》之后,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陈导不仅大胆地突破了观众期待的舒适区,将理念表述精妙自然地融入了镜头与解说之中;更在不同的片段与内容中嵌进了民俗学乃至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在世界风味与人情伦理的共时性呈现之中表述了“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士大夫理念与共同体价值观。
嗜甜是人类的天性,糖分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品。人类学西敏司在《甜与权力》 中指出, 蔗糖在1650年之前是稀有品,1650-1750是奢侈品,1750-1850是必需品。 糖的生产与消费支撑起了大航海时代的贸易与分工,体现了阶级,剥削与贫富差距间的关系。
进入全球化愈发深入的二十一世纪,各民族在嗜甜这一共同价值上依旧保持并发展出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风味人间》就以此着墨,在四十分钟内呈现了甜的不同载体。
《风味》先以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尼泊尔土著入手,展现了采集崖蜜的艰险与困难;再转入贵州山区以古法熬红糖的传统技艺,介绍了外来的甘蔗如何在先民巧妙的技艺下成为甜美的回忆。这种共时性的影像化呈现展现了《风味》团队极为宏达的共同体视野,在铺陈采摘流程与制作工艺时也不忘融入分子化学进行更为学理化的解说。
值得一提的是,介绍高山采蜜人时,《风味》没有过度地渲染工作的艰辛,摄像机也始终以平视的视角避免将这一劳动异化为一种景观化的猎奇。这种平等的表达不仅是纪录片的精神内核,更是导演的价值追求。
在采蜜的过程中,解说也提到采蜜人“摘一半留一半”的采摘原则。这不由地让人想起同为记录养蜂者生活的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蜂蜜之地》,同样展现了传统养蜂者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舌尖》口碑崩坏的前车之鉴让《风味》在上价值的片段中时刻警醒,极力避免主题先行带来的说教观感。在《风味2》中,导演在主题与介绍分野的比重上更为谨慎,将价值与理念内涵于过场与背景的解说中,篇幅短小却意涵极深。
例如在介绍四川青城山的坝坝宴时,寥寥几个全景镜头便铺陈出了整个婚宴的形式与生态。背着大音响的司仪操着四川话招呼着客人,西式的婚礼布场后是传统的乡厨灶台。强烈的中西对比与传统-现代的分野在一方婚宴上得以呈现,东西融合的婚礼形式背后是宏大的社会学命题,《风味》在专注于美食的基础上更像是贯彻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深咂与细品。
更值得夸赞的是《风味》中片段与片段,理念与理念衔接之连贯流畅。之前《舌尖》广受诟病的一点便是片段之间跳接的不知所云,打散的故事线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忽视了观者的实际感受。《风味》的叙事线简明而清晰,将叙事重点置于美食之上时,也做到了衔接的连贯一致。
以第一集为例,导演以民俗学视角介绍了四川坝坝宴上的八大碗之后,将目光转向香港的烧猪师傅。以寥寥几句解说铺陈了烧猪师傅参加宗族宴会的经过后,将重点置于师傅女儿高考失利的事件之中。在这里,《风味》背后的理念从民俗学回落到家庭生活,并隐藏了社会结构的背景。
整集《风味》的观感是浑然一体的,这自然有赖于剪辑与叙事的完整性,更体现了导演传递理念的老道纯熟。虽然《风味》内置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但诸多学科工具的背后体现的同为一个知识分子性的思想内核,由此全片也在浓浓的烟火气中飘逸出理想主义的后调。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陈晓卿在新一季的《风味人间》进行了一次大胆而成功地尝试,不仅以绝佳的影像表现手法完成了“人间饕餮”这一命题作文,更在诱人的镜头语言与解说词中展现了世俗气息与文人情怀的巧妙融合。新一季《风味》的拍摄范围更广阔,视点的铺设更是深入了古老的习俗与普遍的家庭情感,但在文本背后支撑这一表达的,却是导演组“悲天悯人,天下大同”的精神理念。全片宛如宋明时期寄情于事的文人诗,在烟火缭绕中完成了士人情怀的诗学表达。
《风味人间》第一季刷新视觉观感后就一直期待第二季,现在也终于在不太忙碌的五一假期看到了。
先说一下看这个纪录片个人的感受,在片子未播出前大家都盛赞文案写的好,抱着学习的态度打开。接下来主要从文案、拍摄、剪辑三方面来记录我的观片,仅为个人学习输出。
以“甜”为主题,从传统采蜜的生活状态,到扬州人的饮食之甜。被甜点唤醒的伊斯坦布尔,在香港做烧猪的新哥。是个人生活穿插地域特色的写出食物里的甜味。
我和朋友说“很有人文感”,是因为这并非单纯介绍美食,还有你所不知道的地域文化,和茫茫人海中我们其实都一样,在为生活忙碌的共感。
在香港的新哥,女儿高考成绩不好,家人也会有愁绪。但能怎么办,生活还要继续,接下来努力就可以了。不沉迷于当下,而是展望明天。
关于甜
甜,发端于唇齿
在口舌处搅得风生水起
却在心头落得百转千回
所有的勇气、力量
以及漫长的信约,悲喜与起落
终成万千滋味
美食的语言诗,极具生活味的抚慰人心,说到人与大地的关系,伊斯坦布尔,夏天的结束,他们这样用食物表达......
人无疑是大地的主人,却又是肠胃的奴隶。
——Y.A.冈察洛夫 (俄罗斯)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支撑茫茫人海的只有一样东西……
——F.O.帕慕克 (土耳其)
鸡头米老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汪曾祺
很享受看纪录片的状态,是视觉享受,是知识盲区的补充。也可为日后的一次旅行,一次饮食带来不同触感。
关于“蟹”的口感,片中这样写道:
“鲜味和酱香交织
大海的气息弥散至鼻腔
直接吸食
如啫喱般顺滑
用海苔包裹
干爽与柔润
在口腔里轮番爆裂”
人与食物间广阔与微小相连:
“一生解甲不止,
四季风韵犹存。
人类在食蟹江湖行走,
感念自然的慷慨,
一只蟹就是一场盛宴,
口中齿舌留香,
眼里星辰大海。”
这一集我喜欢的人文色彩:
“对于家的记忆,
被写在劳作的盐田,
微凉的海风,
灿烂的烟花里,
也写在一道道的食物当中,
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
日月轮转,
再揉眼时,
风景变了,
味道还在。“
片中文案引用:
即使在地球的边缘,古老的大自然仍蕴藏着至味的珍馐与无尽的丰饶。
——彼得•达斯(挪威)
无畏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马辛杰·菲利普(英国)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鲁迅
将食物比喻自然,化作天然的词汇,带给人朴素想象:
外形似带风的团扇,
质地如藏雨的云朵,
鲜味渗透每个孔隙“
丰富视觉,扩充语言,感念纪录片的形式美。
初始我们吃食物为求温饱,后来在味蕾上追求极致体验,开始给予食物丰富碰撞的味道。然后我们注入文化体感,开始有了饮食的文化、仪式。
这集讲酱料,觉得吃时的酱料就是赋予食物的仪式感。烧鹅烹饪好可以食用,但为了更高口感,会蘸一下梅子酱,潮汕地区人们喜欢煮汤烧肉用梅子做辅味,也是地域口感。
片中退休老人刘先生不愿停下脚步,开了一间铺子,从印尼带着一种味道延续给家人,食物不仅是味道,还有可追溯的记忆。
“食物跟随人的脚步,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有些骤然消失,
有些慢慢沉淀,
还有些依稀能追索到
最初的模样”
文案金句:
所有人的嘴唇都在翕动、追忆,所有人的眼睛都在闪亮、流泪。
——耶胡达·阿米亥 (以色列)
刺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
——余光中
头戴着晶莹的冰雪冠冕,在天际线上闪闪发光。
——阿来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间若有十分哀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当我们谈论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未完待续…
①甜蜜缥缈录 1.扬州双绝: 千层油糕+翡翠烧麦 2.土耳其甜点: 巴克拉瓦(二十层面皮+开心果碎+奶酪),感觉非常甜 3.甜烧白 4.苏州: 鸡头米(8.9月) 5.马来西亚塔塔甘岛: 海胆的氨基酸带来甜 6.烧猪(脆皮烧猪真的好好吃😋) ②螃蟹横行记 1.挪威: 帝王蟹 2.佤族: 山螃蟹/溪蟹 舂蟹 3.大闸蟹 六月黄 4.威尼斯: 炸软壳蟹 (刚蜕壳的蟹,春秋上市) 5.珠江口: 青蟹 黄油蟹 6.美国马里兰巴尔的摩: 蓝蟹(哇,剔蟹肉太豪放了,蟹肉饼半斤一个!) 7.日本: 香箱蟹(全部剃好又放回蟹壳) 8.澳门: 水蟹粥(上次去喝了三饭碗🥣) 9.蟛蜞豆腐(大众点评搜了一下,好像只有张家港有) 10.宁波: 蟹糊(生的),呛蟹 ③酱料四海谈 1.二八酱,看得想吃涮羊肉 2.鹰嘴豆酱,北京吃过一次,不太喜欢 3.酸梅酱,想吃烧鹅 4.豆瓣酱,想吃回锅肉 5.沙茶酱,想吃牛肉火锅 (我觉得我就是爱吃肉) ④杂碎逆袭史 1.希希格 2.烤脑花,红烧肥肠我的最爱 3.羊杂汤(吃过炒羊杂,还没喝过汤),油包肝烤串 4.蒸羊头 5.牛杂(广州体育西地铁出口那家没座位的就是最好吃的!) 6.卤鹅肝 7.鮟鱇鱼肝 8.猪蹄镶肉,酒糟猪蹄 世界上没有一块肉,可以是一座孤岛 ⑤鸡肉风情说 1.马拉松鸡 2.黄淮地区 宿州:鸡丝潵汤 3.歌乐山辣子鸡 4.黔江酸辣鸡杂 5.烤提灯(有点意思),烤鸡胗 6.鸡豆花 7.椰子鸡 ⑥颗粒苍穹传 1.鲑鱼子,卡利克斯鱼子(欧白鲑鱼子) 2.蛋肠(鸭蛋灌进猪小肠),灌蛋(猪肉灌进鸭蛋黄) 3.咸蛋黄狂热爱好者(除了咸蛋黄冰激凌,其他都可以) 4.台湾: 乌鱼子 5.苏州: 三虾面 6.墨西哥: 伊斯卡莫(蚂蚁蛋) ⑦香肠万象集 1.桂花扎(鹅肠+瘦肉+肥肉+蛋黄) 2. 酿蛋肠 3.酸香肠 4.碎肉萨拉米帕尼尼 5.台湾澎湖:飞鱼子香肠(应该和鱼子福袋味道差不多),墨鱼肠 6.莫塔泰拉(世界最大香肠,卷奶酪) 7.慕尼黑: 白肠 8.匈牙利: 曼加利察猪排(披着羊皮的猪🐷) ⑧根茎春秋志 1.白芦笋 2.腊八蒜炒牛肚 3.阳荷
好久没推荐好东西了 风味人间: 今年失去了国家宝藏却迎来了风味人间。错过了推荐第一季的机会,第二季我不会再错过了 很清楚记得,在第一季的片头,有这样一个画面:天圆地方间,有一个方方的小院落,院落中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圆桌前,桌子上是一口圆圆的火锅,火锅中又被分成方方的井格。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天圆地方间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和谐与气韵,院落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家人土生土长,薪火相传,血浓于水的亲情,热锅滚水中我们感受到是中华美食相互交融,彼此互补而产生的味道。也就是这样一个场景,我想这就是风味人间吧。 如果说舌尖是一个开创,那么风味人间便是极致,是美食的极致,是纪录片的极致。虽然不是捧一踩一但是舌尖讲章丘铁锅的那一季确实令人汗颜,当时我心想这片大地难道已经没有美食可以讲了么?直到风味人间的播出,让我的疑虑烟消云散,这片大地的美食我真是好几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完了。 看着风味人间仿佛置身在风味人间,享受着电影般的质感。他在各个方面都追寻着极致,探寻的极致,味道的极致,技术的极致,故事的极致,生活的极致,制作的极致,摄影的极致。从导演陈晓卿到解说李立宏再到音乐阿鲲,给人的也是两个字:极致。从第一季到第二季始终在探寻超越。 第一季的原声我到现在还在循环着。很清楚记得上一年在寝室的时候,一开始只有我在看这个纪录片,后来就变成整个寝室在午饭时刻全寝吃着外卖坐在电脑前,一起看着风味人间。随着片头音乐的响起,总能想起当时的情景,这就是美食与音乐的力量。 大千世界,肴变万千,风味人间,烟火万千。
光看小哥哥我就血糖飙升了!
《风味人间》第二集讲螃蟹,食物的故事又回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套路上:挪威的渔民下了好几次网都只蟹未收,忧心忡忡去更远的地方捕蟹;马里兰的徒弟做出来的蟹肉太老了,过不了师傅的关;韩国的老妈带着女儿做酱蟹要传承这个300年的手艺;宁波的母亲过年用海盐腌蟹等儿女回乡;还有佤族的父亲带着三四岁的儿子去山涧里摸蟹。每个食事的最后都是上全家福对着镜头说我的菜棒棒哒。文怕重复,陈晓卿你却重复了三遍了,你看看人家《人生一串》和《水果传》啊
陈晓卿做的所有美食类纪录片中文案最差的一部,镜语和人物主体及食物的融合再细腻,文案不能唤醒感官,旁白仿佛三流高考作文,放任辞藻砌出高墙,观众肚里的馋虫也就叫不出声了。隔靴搔痒的勾人之处在于痒处确知,需恃机而挠,美食类纪录片的文案恰好就需起到制造痒处的作用。至于不知老蔡老沈又或者某位路人甲,这回做作摆出学究气的假斯文,却灭了美食的鲜活气,真没意思极了。
延续了第一季在美食之上的文化和暖意。各地采风是基本操作,微观和慢镜是对食物的基本尊重,神仙级的文案,加之如此纯正的旁白,顺带就蹿出了听者的口水。人是大地的主人,又是肠胃的奴隶,更是深夜的毒者。9
晚上一个人看得饿到落泪。感觉没吃过这些东西这辈子白活了。
来了!最懂吃的人,他又出手了!
吃是人生一大快事。坐标北方,婆家江苏,看这个纪录片有种嫁对人了的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 (旅游一定要去广东、土耳其!)
第一集就这么胖么!今日糖分收入过量,我的教练在提刀来的路上。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酷爱甜食哈哈哈,这一期节目简直深得我心,那些神仙甜食,再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太吸引人了。
“熟悉的味道”:不管相隔千万里,食物能体现人类作为共同体的默契。画面里有风味,音乐里有人间。
陈晓卿坐镇果然不同凡响。《风味人间 第二季》的立意,已经开始寻找五味的起源了。以动作片的思路拍美食片,看得非常过瘾。个中高手,都是江湖中人。
陈晓卿料到第一集就讲甜食,咸党肯定会喊腻。竟然搬出苦瓜压轴,实在是高!话说开拍前我还投过简历,石沉大海(是我不配
这个真的不能饿的时候看,会想撞墙的!大晚上的不能看啊,那些个显微摄影的镜头简直就是折磨死个人啊!
看到土耳其的果仁蜜饼,立刻激动起来。前年去到土耳其,最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道甜点,酥香胜过千层拿破仑!!
严重审美疲劳了吧,解说词尤其疲劳,该换个风格了。
其实很多苦的食物里也会有甜味,苦瓜就是一种。广东人喜欢把苦瓜叫做凉瓜,炎炎夏日来一碗凉瓜排骨汤,口舌生津,清热消暑。
人间有味是清欢。作为一部下饭纪录片它可太厉害了,看它能多吃两碗饭。肉片在筷尖颤动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口腔内融化,印象里千颂伊爱吃的酱油螃蟹,蟹黄、酱油拌上米饭……我的妈呀谁还要减肥啊!过足了口腹之欲再说吧!
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记,颗粒苍穹传,鸡肉风味说,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风味人间2》的8大主题都深得我心!本美食爱好者一定能坚持到最后一期!
三更半夜不要看,不然越看越饿,看完又自己弄了点夜宵,真的很耽误我减肥。
陈晓卿出品,必属佳品。每次只有吃饭的时候才敢看一集,但看着看着总会觉得手里的炸鸡、烤串、冒菜、炒米线顿时就不香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甜蜜缥缈录、酱料四海谈、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每一集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意境,和每一道菜肴都衬得相得益彰。真正的把美食纪录片拍成了一件艺术品,看人间烟火、看万物蓬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了。风味选得好、菜做得也棒、文案写得也很传神,第7集《香肠万象集》里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大抵好吃的东西都有个季节,适时按节的享受一番,人们匆匆小聚、再会。」也有另一段这样讲的:「古老的地方总是时光交错,而人们在其中的某一点上开始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