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演技 基本都无可挑剔了
马克叔在那么多大特写下的表演 很戳心
最喜欢心理医生最后一集那段话
在外界找原因比自我反省容易的多
如果我们是因为上帝 命运或是罪孽才成为我们
是不是比自我探索容易得多
我们有很多种可能
狂躁或和蔼 强壮或虚弱
畏惧或伤心
失落 却不畏惧向前
失败是一种寓言
即便失败 也是他选择的失败 因为他有得选
HBO的这部宗教背景的限定剧,小众却耐看。
人间如此复杂、艰难又险恶,人们却又如此深刻的相连彼此——这是真的。
一个像托马斯一样的纯粹的"善灵",因为精神障碍更因为彻底的宗教虔诚,其遭遇必定比常人更艰难。你大概无法理解,一个从未伤害过任何人的人,竟然会砍断自己的手臂作为献祭——为了美国的原罪(战争、屠杀)而赎罪。
比起任由某种主宰,成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当然不是更容易而是更难。我不了解宗教是怎样控制人的头脑的,但现实中的“组织”就可以做到,比如轻而易举地就能控制人群,只要宣布那是“敌人”。
善恶皆有代价。虽然痛苦,也要承担。忍受的只是命运或“诅咒”,而承担才能让你成为一个“人”。
看这部剧会引起共鸣的人,或许只有那些真的到了40多岁,曾经经历过类似体验的人。
那些人一定不在少数。
人生走着走着, 不知不觉有的人就会偏离轨道,阿兹海默症、血管型痴呆症、剧中的精神疾病,或是其他的身心障碍、难病等等从出生起就潜伏在身旁,等到年岁渐长,才发现能健康地活到80岁,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我永远忘不了睡到凌晨三点,打开父亲卧室房门,发现他的手上拖着自己的一坨软便,望向我的目光慌张而害怕。
他因为脑梗塞导致的脑部疾病,变得越来越严重。
但到最后,他对自己的自尊与羞耻心都没有完全退却,到后来,他因为拒绝吃药导致身体情况持续恶化,或许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选择。
即使没有经常在身边陪护,我也深深感受到了第二集结尾,在心理医生的办公室里,多米尼克那段旁白中饱含的吼叫,那几乎是每一个病床边陪护过的人曾有过的挣扎:
我觉得弟弟就像一辈子的重担,他生病前也一样,还没砍断自己的手也一样,他随时压在我的肩膀上,我就只勉强有一点喘息空间,我以前总以为有天能摆脱他,解开束缚,但现在我40岁了,依然身在精神病院,为他东奔西跑,现在我总算懂了,他是我背负的诅咒。
严重的慢性疾病就像是一个诅咒,无论是身体上,或是精神上的,时间一长,无论是生病的人,或是身边的人,也会被包裹在这个诅咒中,除非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诅咒只会把人拖进深渊之中。
身份不明的父亲,偶尔体罚的继父,和弟弟玩兔子游戏的母亲,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双胞胎兄弟,因为各自的特性成为了不同的人。敏感懦弱迷失了自我的哥哥和用坚硬外壳保护自己的弟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有时也别无选择。
多米尼克对自己的所有指责与懊悔在汤玛斯葬礼那天一泻而出,对象是继父雷。在汤玛斯被关进小黑屋的时候,他没有去开门;在汤玛斯打不开公交上的厕所门时,想出办法的是别的学生;在汤玛斯被继父批评时他总是乖乖听着;因为汤玛斯的异常而在上大学时排斥他……他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将弟弟推得更远,最后却只能一个人来抗不作为的结果。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父亲走后,母亲常常自责,没有在可以陪伴的时候更有耐心。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我突然发现,母亲和多米尼克竟然有某种共通的特点,尤其在拒绝所有人的帮助这一点上。她总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也常常在无可奈何时气急败坏。而我正变得越来越像她,在某一方面也越来越像父亲。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成为多米尼克,也可能成为汤玛斯。
鲁弗洛的演技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查了维基才知道,为了演多米尼克的戏份他先减肥6.8公斤,之后再增肥14公斤演了汤玛斯,饰演替身的加布·法齐奥 (Gabe Fazio)也同样增增减减,才完成了一人两角的演绎。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康涅狄格州的三河市,多米尼克(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是一个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的男人。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为刚刚出生的孩子的意外死亡而导致了和妻子之间感情的破裂,不仅如此,多米尼克的弟弟托马斯(马克·鲁弗洛 Mark Ruffalo 饰)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常常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举动,需要身为哥哥的多米尼克处处提防。 在弟弟最终还是自杀身亡之后,多米尼克决定从自己的血脉中寻找答案,于是开始研究在很早之前就离开了他的父亲的真实身份,由此发现了自己家族所隐瞒的有关遗产的秘密。
如此多的苦难如何能都降临到一个人身上,编剧让我们相信这是诅咒,从祖父辈所传下来的诅咒。探讨这部剧离不开其与该隐和亚伯的关系,手足相残兄弟相戮,人类的原罪如同癌症,延伸到子孙的身上。 Dominic相信了这个诅咒,刚开始的他明白发生在Thomas身上的这一切是生物是化学,与Thomas的成长经历没有关联,但是读过祖父手稿的他开始将自己归类,把罪责揽上自身,直到他能逐渐接受自己和继父。最后的转变明显到导演特意给他换上了红色的衣服,这显得相当刻意却相当有效。在最后为了表现Dominic摆脱了诅咒,事实上编剧很巧妙地从第三四集就开始了铺垫,他失去了一个兄弟,却又找回了一个兄弟,这是他的赎罪,也是他的解放。 以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家族内部的苦难为主题,这部剧很像前几年卷福的《梅尔罗斯》,只是《梅尔罗斯》的拍摄手法更加精致更加英式,而《我知道这是真的》的手法更偏向纪实,手持相机和面部大特写更加重了这一风格。 马克叔是我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他的角色总是很愤怒,带着点愤世嫉俗,又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他角色的愤怒并非毫无理由,当你现在这些角色的角度去看去感受去思考,你就会像《我知道这是真的》中的社工一样,发现“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如此生气了。”
(以下有剧透)
没想到这部剧到现在几乎是无影评状态呀,还以为有马克大叔在,感觉应该会很火才对呀……
两天刷完,故事写得确实好,看的真心难过,本来觉得够惨了,半集之后又有更惨的等着你。
喜欢那个社工和心理医生,是真的付出心力去帮助这对兄弟,也给出了很多好建议。最后一集心理医生说的话可以说是点醒了多米尼克,外公失败的人生寓言其实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他确实做了许多失败的选择,但起码证明了人是可以做选择的,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听完这一段,不只是多米尼克,就连我也豁然开朗了,压抑了一整部剧的心情好了很多。过去的人生给了他太沉重的负担,活得仿佛行尸走肉一般,直到最后他才终于从这种泥泞中挣脱出来,尝试审视和体验属于他自己的生活。
一个可能不是核心话题,但也算是关键话题,精神疾病的治疗和看护,至今都是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领域都非常棘手的难题,自身的安全、他人的安全、自身的权利、他人的权利,如何保障,如何平衡,都是越来越发达和文明的现代社会制度下需要考虑的重要议题。
呵呵~能看到剧集已经不错了。假若当下十几亿“银民”都看这剧或原著…也斗不过朝阳区大妈~PS!第一集结尾手持镜头堪比24K特效。完美。
唉,心理医生的话大概就是这部剧的主题吧:take it easy on urself、适时放下担子、放过自己。谁不想一身轻松往前走,可要是生活不允许呢
分饰两角不少见,精神分裂也不少见,能不“炸裂”表演出来的没几个,给马克叔颁奖吧!
这简介详细到剧透的程度了……
一直在想有没有一部剧能跑得像电影一样…这部就是了,人物刻画足够细腻,故事结构插叙,超级好的剧,可遇不可求
马克叔一人分饰两角并不算是片子的亮点,片子一开始就奠定了苦难深重的根基,后面的剧情会越来越复杂
精神分裂的弟弟和煎熬操劳的哥哥两个悲悯揪心的角色 完美融合在平时欢脱蠢萌的马克叔身上 两个角色感情的对立性与复杂性 一人驾驭 自然得当行云流水 事实证明不论是超级英雄同性恋人律师小偷记者音乐家坏人好人普通人 马克叔没有任何时候让我不🉑️
第一集不错,继续观望
第一集,看的过程和当年看《海曼》太相似。人活着苦多于乐,可仍要走下去…
Living means suffering. 残酷但真实,隐忍着隐忍着,人就都离去了,事就都消散了,但回忆始终都在。一开始看着有些出戏的绿巨人,最后就成了两种悲伤生活象征的代表影像,鲜明,深刻,一星给马克,剧本身三星半吧
有人说,人生的苦难是磨炼;有人说,人生的苦难是价值。难道,“痛苦才是真正的人生”?
Get this man a fucking Emmy already.(更新一下,横扫主要奖项:艾美奖✅ 金球奖✅ SAG✅
迄今为止,2020年度最佳。极具文学性,隽永,苍茫。如此个人化的故事,聚焦一个家庭,却如此磅礴。命运诡谲,救赎藏在绝望之后,上帝的恶作剧还是恩典与奇迹?
一个“《遗传厄运》式的故事”。以为总能长大摆脱,或是可以行进不同轨迹直至告别,但过往却终如潮水般不断汹涌袭来,最终包围湮灭。海湾战争、精神疾病、PTSD、艾滋病、抑郁、死亡…无数看来沉重残酷的字眼密集地冲入画面,注定了这个故事的不凡和如炸弹般的情绪释放。大半个近代史与社会变化都浓缩在了Thomas和Dominick的人生中,由他们,体悟着沧海桑田。唯有直面这些失去与痛苦,试图最终找到出口—“我”,一个多么模糊却又始终相伴的存在。【首集很任性的宣泄,第五集试图做“独立集”,这种安排都显得有些奢侈,某些时候打碎了剧集的节奏】
看狩猎的时候恨不得麦子叔能变成汉尼拔,现在又恨不得马克叔变成浩克
配乐 色调 镜头 都体现了HBO的一流水准 马克叔的演技好棒!继续观望
这个剧情简介的要素过多看得我一脸黑人问号???
这个剧本太绝了!演技发挥也太好了!
若看不出来一人分饰两角,是演员演技的高水准代言吧。人物刻画细腻到位,以至于也不会觉得节奏缓慢。反倒是那种悲伤、孤单,压抑得如同上海的黄梅天,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我个人觉得,可以翻译成“我只知道我该知道的”。剧中的每个人,从多小的路人角色,到主角,本都只该知道自己该知道的,有些人也努力保持这种无知。但主角没有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