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这部包括之前看的《人间课堂》,整体观影下来我个人认为都要比现有的分数略高一些的,但是实际上8分出头在豆瓣的电视剧板块并不太够打。
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是网飞的播出方式。众所周知Netflix是少有的会一次性全集播放的视频网站,这种运行方式会造成观影的连续性。这其实是好事,但是对于其在观影平台的口碑评价上就相对很吃亏。
举个栗子,之前ocn的《火星生活》其实整体看来并不会比被害者好太多,包括最近的mbc的《365》,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比《人间课堂》更好,但是分数却相差明显。其实究其原因我还是觉得与这种播出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一次性放出全集固然使观众有了流畅的观影体验,但是相对的,观众更像看了一场8-10小时的电影,由于连续观看,所以其中的缺点或不合理处也会被持续放大。相反,如韩国电视台的播出方式,更看重与观众的互动,因此即使某一集有一些瑕疵,但是由于结尾的悬念和反转会无限弱化这种缺点,而只要结局不崩的太厉害,对于已经有感情的观众来说一般不会有太大程度的改分。因此电视剧的分数往往比电影要高很多。
其实说了这么多,主要想说的就是,对于这种一次性放完全集的电视剧来说,是不是也能以稍稍宽容的分数来对其进行评判呢(唉,其实只是稍稍有点鸣不平啦!)
话归正题。其实《谁是被害者》对于我而言是有些些失望的,毕竟在看过《与恶的距离》和《想见你》之后,对台剧期望还是蛮大的,又是和网飞合作的犯罪悬疑。但是看完后其实有点好像讲了很多但是啥都没深入的感觉。(唯一惊喜的确实是场景道具布置,很逼真)
影片从疑似过气歌星死亡到之后一系列的死亡引发最终悬念到达高潮,其实整个过程看下来还是流畅的。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刘光勇这个角色。还特地搜了一下,演刘光勇的这个角色明明还是个老戏骨啊?但是对于刘光勇这个这么重要的角色给我的感觉就是他的抱歉和悲伤完全浮于表面,完全感受不到那种深入骨髓想要自杀的抱歉。就,其实刘光勇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其实是后期破解整个案件的关键,但是真的给我的感觉太拉胯了!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就,中规中矩,其中穿插了很多想要说,或者可以继续深入说的话,比如资本和政治持续勾结,比如过气明星的痛苦,比如少数群体如何能够正常的生活,以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其实最后一条还不太准确,江晓孟的成长其实还掺杂了太多这样那样的东西。那其实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表达个啥呢,好像都涉及了一点,又好像都很弱?
影片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的对话就好像鸡汤和邪教的碰撞,最终鸡汤获得了胜利。
ps:吐槽下说林心如演技好的,当林心如表情正常的时候确实还行,但是当她癫狂的时候那个瞪眼+青筋暴起的绝活,实在....你们看那个表情不会想到大宝贝吗???大宝贝一生气起来也是这一招...
如果你是一名过气歌手,已经完全被市场遗忘,被人们遗忘,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再次“火”起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你和你的最新专辑,但是,条件是用你的生命去交换,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性别错乱者,从小到大一直想要变成女性,却从来不被父母所理解,被别人嘲笑和霸凌,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可以让你实现愿望,并且成全另一个人的梦想,代价是牺牲掉你的生命,你愿不愿意?如果你是一名房地产公司的员工,在以付出自己健康为代价的基础上,一次又一次为公司获得更大的利益,最后却因为患胃癌而被公司无情抛弃,连售楼奖金都拿不回来,这个时候有人出面说可以帮你搞垮公司,但是要你去公司最新开发的楼盘自焚,你愿不愿意?...... 就是这样的五个人,因为他们都想到自杀,都在同一家医院看过病,而结识一个幕后大BOSS,再加上警察局鉴识科(法医)科员的女儿,一起设计很大的一个局,把所有人都列入一份“遗愿清单”,以所有人的死亡来换取别人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这就是台剧《谁是受害者》所讲述的故事。该片一开场,浴缸溶尸,自焚等凶案现场的大尺度,血腥程度就要吓走一波人,不过请不要被吓跑,坚持看到最后,结局很温暖人心。当然,历来写观后感我都不会过多的去叙述剧情,因为:第一,剧透太多的话大家去看就没多少意思啦;第二,平铺直叙的去讲述剧情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字。所以,老规矩,我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看完这部剧我的感受。 第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新闻媒体,网络自媒体,网络大V等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时代,作为一名记者,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的时候,是完全不顾被报道者及其家人的死活(参见另一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只管商业利益最大化还是面对自己的良心,考虑到有可能对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而中肯的去发布文章?这应该是摆在每一名记者,甚至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摆在每一名用文字或镜头记录别人生活的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网红”为博眼球,博出位而不择手段,有的假装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结果在分发完所谓的“捐赠物品”,摆拍完毕后立马就收回;有的以模仿,嘲笑,捉弄伤残或有智力缺陷的人为乐;有的为制造“噱头”和吸引关注就造谣甚至是发布不雅视频等等。《谁是受害者》里的女主,也就是那个女记者,因为从小被她父亲带着全家在车上“开尾气”自杀而留下阴影,用她自己的话说,从而变得“嗜血”,一心只追逐利益最大化和名气;而在跟随男主一路追查这些案子之后,开始慢慢关注到人性,回归到理性思考,回归到人性里的“善”。希望每一名媒体人,都能够秉持新闻报道的职业操守,在充分为被报道者考虑的前提下,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要误导试听,简单点说就是“接地气,说人话”。 第二方面,其实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是探讨“自杀”这个话题。剧中几个主角都被设定在不完美的家庭中,刑侦队队长“宽哥”,因为一心放在工作上,而忽略对自己家庭,尤其是有残疾的儿子的照顾,导致他的儿子患上抑郁症和父子关系的疏离;鉴识科的“方毅任”,不但忙于工作,而且自身患有“艾斯伯格”症,从症状描述来看,应该也是属于“自闭症”的一种,导致家庭离异,女儿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多次进出“少管所”,而且和还和本片的幕后大BOSS一起策划这一系列案件来引起他的关注。导演和编剧对这些角色的设定是有用心的,就是为引起大家对于这些社会特殊人群,边缘人群,甚至说弱势人群的关注。幕后大BOSS叫“李雅均”,由林心如饰演,一直到最后,她都还是执迷不悟,认为劝那些人自杀是在帮助他们,其实不然,谁都没有权力决定别人的生死,包括那个人自己。从基督教来看,《圣经》里虽然没有直接说不可以自杀,但是在“十诫”里有记载,“不可杀人”,杀死自己也算是杀人,所以稣哥的态度是明确的;佛教里的《成实论》、《梵网经》和《大智度论》等经典里都明确说明自杀乃是一种“大恶”的做法;而中国的“道家”一直以来都追求的是“修行”和“长生”之法,所以更不可能支持自杀的。这是从宗教的角度来阐述不可自杀,从电视剧和人性的角度来说,庄子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个道理用在电视剧里的幕后大BOSS身上也是再适合不过:子非彼,安知彼之苦?她一心只想劝他们自杀,然后用他们的命,他们的血来报复社会,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却忘了帮助他们去寻找别的解决办法,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出路,而自杀,死亡,只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对家人,对自己,对生命,都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表现。 很开心有部剧能够关注到这些问题,去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就是台剧的“爆发年”,当我们的脑海里还回响着"last dance"的旋律时,又给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喜,希望台剧继续这样的拍下去,希望大陆这边也能够拍出如此深刻的,揭露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好剧。其实,话说回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进步和人们意识的觉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可以很惊喜的看到“人性”的回归和“人文关怀”的觉醒,当我们在酷狗音乐的搜索栏内打上“自杀”两个字的时候,出来的歌单是如此的治愈和安慰,17年的时候我们也惊喜的看到一个非常暖心的广告:这个世界,总有人在偷偷爱你。 是的,这个世界如此美好,这个世界也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因此,无论怎样,都不要放弃,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加油~
近两年,网飞始终在不遗余力地拓展华语剧市场。
遗憾的是,结果却并不理想。
从噱头十足的《罪梦者》,到后来的《极道千金》与《彼岸之嫁》。
评分一路下跌(7.1,5.8,4.9),让观众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网飞出品的华语剧来了。
万万没想到,它竟然实现了口碑逆袭,为网飞打了一场翻身仗——
导演:庄绚维 / 陈冠仲 编剧:梁舒婷 / 徐瑞良 / 黄雨佳 主演:张孝全 / 许玮甯 / 王识贤 / 黄河 / 李沐 上映日期:2020-04-03(中国台湾)
集数:8 单集片长: 60分钟
这是上个月末刚上线的一部剧集。
截止目前,豆瓣评分8.1,是网飞目前出品的华语剧最佳。
此剧改编自台湾畅销小说《第四名被害者》。
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是一部犯罪悬疑题材的作品。
剧集不仅延续了原作烧脑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惊人,且完全没有马赛克。
每集的开头,都有一段郑重提示。
注意这几个关键词:“暴力场面”“身心不适”“斟酌观赏”
这可不是在吓唬人。
第一集刚开始,就出现了浴缸里“溶尸”的特写镜头。
到了第二集,被焚烧的“焦尸”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就连主演之一的许玮甯也表示,被剧中“尸体”的还原程度吓得反胃。
尺度之外,这部剧真正大获好评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
男主角方毅任(张孝全 饰)是一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鉴识官。
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
亚斯伯格症被认为是自闭症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社交困难、沟通困难,以及个性偏执等等。
而鉴识官的主要工作,就是从犯罪现场取证,并运用相关专业技能来辅助推理、帮助破案。
这两个特征结合,将方毅任变成了个不近人情、只关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许玮甯 饰)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体的资深记者,在职场打拼多年,深谙人际往来之道。
她可以为了获得一手资讯,八面玲珑、谎话连篇。
不仅如此,她还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类案件的最新消息。
这两个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却因为一起连环杀人案被联系在了一起:
一名失踪女歌手,被发现死在了一家旅馆的浴缸里。
浴缸里放置了浓度极高的强酸,被发现时,尸体已经面目全非。
发生命案的旅馆房间里,没有他人进出的痕迹。
而女歌手尸体的死状,竟和她未发表的最后一张专辑封面照一模一样。
一时间,这起骇人听闻的溶尸案,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女歌手的专辑也成功发表,并且销量惊人。
当方毅任介入尸体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女歌手明明有整容史,可是这具尸体的面部骨骼却毫无整容痕迹。
更惊人的是,根据尸体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断,这应该是一具男尸。
换句话说,这名死者并不是这个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谁?为什么死状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踪的女歌手又在哪里?
这些疑问尚未解决,很快又发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栋还未完工大楼里,发生了焚尸案。
尸体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无法确认身份。
但是在尸体附近,却发现了一张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师,恰好就职于这栋大楼的开发商。
经过警方的尸检和调查,发现这名死者并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尸案中被认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踪的女歌手。
不仅如此,这两具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点:死前体内被注入了大量的麻醉剂。
也就是说,这两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个人所为。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下一个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师。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发现了工程师的尸体。
与此同时,第一个旅馆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务生,从小有性别认知障碍,并渴望成为女性。
随着案件逐渐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渐渐明晰。
但真正的凶手,直到现在仍然销声匿迹。
警方通过总结了这几起案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每一个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难以实现的愿望:
服务生希望成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愿望达成后死在旅馆。
女歌手希望发表专辑,在死前专辑大卖,愿望达成后死在大楼。
工程师希望揭发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愿望达成后死在仓库……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计划和预谋、精心设计的连环杀人案。
至于凶手是谁?TA为什么要帮助死者实现愿望?又为什么要杀人?
这些谜题就不过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剧中寻找答案。
同为犯罪悬疑题材,为什么《谁是被害者》能够超越《罪梦者》,获得观众的普遍好评?
在我看来,是因为此剧在人物设定和剧情设置上,都体现出了华语剧里难得的用心程度。
先来说说人物设定。
张孝全饰演的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和美剧《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种病症)。
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主创团队找来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指导,使得这个人物的言行更贴近真实。
片中有一场戏让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车场,商榷利益交换的条件。
上一秒,方毅任还认为自己占据主动,振振有词。
可当他发现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对方威胁时。
他马上变了一副脸色,然后徐徐走回自己的车内。
性格中狂躁、偏执、近乎疯狂的部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彻底爆发。
当他发泄完情绪,下一秒,又无缝切换回冷静理智的状态。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优势,和徐海茵交换信息。
一个在极度狂怒与极度理智之间摇摆的病人形象,由此鲜活地立了起来。
徐海茵这个角色同样如此。
主创团队找来了专业的记者,去研究和发掘他们身上的工作状态,用于剧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
徐海茵为了采访第一个死者(男服务生)的家属,谎称自己是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的工作人员。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动作:
衣服,从低胸衬衣换成了纯白色的卫衣。
头发,从披肩扎成了马尾。
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博取受害者家属的好感与信任。
更绝的还在后面——
为了完美营造一个人畜无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发之前,刻意灭掉了自己还没抽完的烟。
可是,当死者的妹妹出来后。
徐海茵意外地发现,其妹妹也喜欢抽烟。
于是她又马上掏出烟,和死者妹妹坐在台阶上一起抽。
这几处细节上的动作设计,已然将一个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记者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人物设定上的走心,《谁是犯罪者》在剧情上也值得一提。
剧集围绕着连环杀人案展开,环环相扣,层层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紧凑的剧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将矛头直指当前普遍存在,却不被广泛重视的社会议题:
性别认同、校园霸凌、企业压榨、外貌歧视等等。
从剧名开始,主创团队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们并未将镜头聚焦于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点关注这一个个不被社会关心和重视的受害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底层人物群像。
通过这群想要放弃生命的人,来反映社会问题,并探究其背后自杀动因。
以此引发大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以及对自杀群体的关爱。
根据统计,中国每年有约30万人自杀。
走向自杀的现实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个情感上的共同点却殊途同归:
这些下定决心去自杀的人,都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在乎了,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活着没有意义。
这点恰好和鉴识工作形成一种悲伤的联结——
因为鉴识人员的职责,就是通过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还原死者生前的每一个细节,去关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贤所说:
“鉴识科学有一句话,生前没有人在乎你是谁。
当人死了,却拼命用各种方法查出你是谁,可惜伤心的点在于,人已经死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谁是被害者》想要探讨的核心,仍然是对于生与死意义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但《谁是被害者》给出了它的答案:
不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我们都在选择过出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只不过,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活着,有的人选择有价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选择有价值地死去的人,却忽略了一点:
死亡何其简单,又何其短暂。
一直努力活着,才是最大的考验。
活得有价值,是比死得有价值,更有价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张不才
这是一个很大很纠结的命题。剧情到最后,徐海茵和李雅均争执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乍听一下,似乎海茵更有道理,因为死了的生命终结了,唯有活着才能看到之后的希望。但她是站在事后的角度去说,她知道三个月后怎样两年后会怎样。可是对于那些选择离开的人来说呢?他们不知道,对他们来说,眼前大概只有无尽的黑暗。如果有可能,有人可以和他们说,什么时候你的苦痛就会过去。或许他们还真的会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早放弃。可惜没有这种可能。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得所思所想可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生与死,真的就在一刹那间。
我们或许可以试着想开。单单想着,起码他们选择的那一刻,求得了自我解脱。
谁也不谁,谁也不能真的感同身受谁,所以谁也替不了谁做决定,也没有资格去评价别人对自己的裁定。当然,人活着,总要努力抓住希望的。
最好的是,we face the truth and go to work to turn it round.
吸引人的看点:1.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尸体 2.悬疑的案件 3.主角的鉴识专业知识
可惜,随着第三具尸体身份被确认,悬疑紧张的部分就荡然无存,整个事件已经摊开让观众明白了,于是看警察追查的部分失去了意义。
接着,后面连所谓“鉴识”的部分都懒得拍了,剩下就是看老爸莽撞寻女的剧情,毫无戏剧张力……
尸体部分,可能预算都用在前面,后面没有新尸体道具,直接让演员装死。所以,开始让人眼前一亮的三个看点,在后面都让人失望。
得分点:
- 溶尸的场景做得非常出彩~尸体的部分是挺用心的。
- 每集片尾有花絮可看。也是通过花絮知道主创们想表达什么,因此知道了他们在剧中没有把想做的表达出来。例如他们想写不近人情的方毅任因为女儿的事,慢慢变得想去了解别人(真没看出来);想表达有些边缘人活着的时候没人去了解,变成尸体之后,鉴证科的人却拼命想了解它生前的故事(这一点很有意思,但不说的话,看剧感觉不出来)
如果不是有花絮,真不知道原来主创这么有想法的。(可惜啊,成品没做好)
扣分点:
- 警察从头到尾办案都很水。警察的调查一直落后于记者,要看新闻才知道内幕;放刘光勇回家监视他,然后刘光勇回家自杀;刘光勇送医院,两个警察远远的在外面聊天,刘光勇就这样被人杀了。——现实有这种警察你能放心?算实实在在的辱警了吧 囧
- 男主性格孤僻,跟同事都无法相处,是怎么结婚的?这也是很多人的疑问,但完全没交代。显得人物很假。同理的还有徐海茵爸爸为什么要自杀。(也有网友指出,以为徐海茵的爸爸是怕自己死后,巨额债务要由妻女来偿还所以拉家带口地去死。可是后来剧情中,徐海茵和母亲虽然生活的不富裕,但也没有被疯狂追债的样子啊。 )能明显感觉到编剧创造人物只是为了剧情服务。
- 突然的父爱。离婚后对妻子女儿不闻不问,期间妻子重病、女儿陪酒……直到在案件中看到录像才想起自己原来有个女儿!然后就修改证据,疯狂寻女。这样的转变超突兀。
如果,你真的关心女儿,是为了不想伤害她们母女才选择离婚,那离婚之后也会默默关注吧?又没有说妈妈带着女儿出国了或者妈妈禁止父女相见,怎么会十年都不管妻女的死活?只能说是渣男。
- 人物缺乏成长曲线,性情突变。嗜血精明的记者因为发布了雕刻师哥哥的新闻,一步到位完成良心发现变助人为乐乖宝宝;晓孟突然就2年后想通了;警察宽哥在最后一集变大好人到处帮人……
- 李雅均家里不锁,等着方毅任随便进去、警察随便进去,家里还一直循环播放被害人自述视频。能不能拍得再假一点……(还真能……后面她居然自首去了……)
- 没有交代李雅均犯罪的决定性证据。1 李雅均怎么杀刘光勇的?——没监控没证据。2 怎么在殡仪馆偷尸体的?——不知道。3 怎么捉到李雅均的?——她自己大摇大摆走进警局自首的。是有多敷衍观众……
原以为自首是完成最后一步,结果只是因为剧情需要让方毅任找到女儿……
- 缺乏交代案情。这些连环案是怎么一步一步策划的?被害人是怎么同意的?是怎么决定顺序怎么具体实施的?一概欠奉~
- 父女相见,总是互相数日期。爸爸数女儿的成长重要日子,这点也符合爸爸的怪人性格,但女儿紧接着数爸爸经手的案子日期,数自己受伤日期、杀妈妈日期……你们两父女为什么爱一见面就互相数日子???要从这点来确认是亲生的?
- 还有鉴证方面的水份,严谨老爸居然不关门让女儿受伤……等等的不提了。甚至还有这种情景——刘光勇自杀未遂,躺在医院床上,警察急着询问:
挺可惜,这些情节元素可以发挥得更好的。例如,前几案可以像日剧那样一集一案,前半集查案,找到被害人信息,后半集挖掘被害人的故事,引观众当成连环杀人案来看——“生活遇到不公的人,居然恰好都被人杀了,凶手选被害者有什么标准?”到总体过半才让主角从关键证物发现真相,再找女儿,从女儿口中得知为什么会凑在一起实施这件案。但女儿不可能拿到芬太尼,也没有杀刘光勇的机会,再找出幕后大boss,捉到大boss之后,她再交代一系列案件的起因经过(交代清案情很重要)。
客观来说,这部剧不是一部烂片,它言之有物,有想表达的主题,有自杀者与施救者的立场对立,有些发人深省的对白(例如刘光勇老婆说,“世人记得的他,只在他犯错的那瞬间,但我记得的更多,有他的愧疚,有他的体贴与善良,那才是他真正完整的样子。”)主创有想法,但想到却做不到。
能看出编剧或者导演的稚嫩,好牌乱出,越到后面越无聊,第8集结局的节奏让人昏昏欲睡,简直像是多余的。
————分割线————
看到一篇影评,从另一个角度点出这部剧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这部剧里每一个糟糕的父亲和丈夫都能得到原谅?凭什么?(谁是被害者)剧评》
//movie.douban.com/review/12605396/
————分割线————
苏可芸在剧中唱的那首歌,是陈小霞的《还活着》。
歌词很点题,是每个脆弱者的心声。
————分割线————
看到有一个短评是——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大陆的这些悬疑剧能有这个一半能看,都可以烧高香。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另外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都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
不明白为什么要踩大陆剧,也不知道ta到底多久没看过大陆作品,反正上一个让我觉得惊艳的华语推理剧是《唐人街探案》网剧,就今年的事~而且《唐人街探案》网剧前8集水准完全秒杀《谁是被害者》。
上一年有一个在家乡的表哥自杀了,没有去考究是不是事实的全部,只听到妈妈说,手机身份证都没有带上,走到河边,咚的一声就跳下来了。
今年刚刚发生在上为身边的事,老公的两个孖生表妹在家和农药自杀了,也是毫无预兆。
我觉得要自杀的人,大多数都也没想过自己的死是否有意义。像剧中刘光勇的太太说,他只是不知道怎么面对痛苦。
在面对痛苦想拉着我不去自杀的是:我还没找到一种必死无疑并且没有任何痛苦的死法;我的尸体不能不麻烦到任何人去处理;我还有爱我的亲人朋友呐~活着,确实需要更大的勇气啦!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林心如演技很👍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林心如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