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的故事顺序:8年前长毛杀人,到警局认罪,事后又找到他的不在场证明,于是无罪释放。从此这人被打上个戏耍警察的超级探案迷神经病印象。5年前,丹叔在两尸凶案现场误杀一个女孩,同事们为了救他,将两尸案做成三尸,丹叔外调。5年后,丹叔偶然回到曾经的地方,正碰上眼前发生的一系列连环杀女案,积压心中5年的愧疚自责和无颜面对涌上心头。警局审讯室,他见到了5年前杀害两个女孩的凶手,因为当时自己误杀一个、只能伪造成三尸案,所以不能抓他——一抓一审只杀了两个,那么丹叔误杀的真相就会曝光。所以丹叔说出一个受害者的名字,逼他自杀。追查案件中,丹叔被长毛带到曾经的抛尸地点,这个地点除警察和凶手之外不该再有人知道,所以丹叔几乎可以肯定凶手就是他,只是法律需要的诸多证据还差一项,幸存女孩也第一时间就认出真凶了,但因为隔离工作没做好、她见他的第一眼不是指认时间,这就导致了她随后的指认结果不会再有法律效力。长毛又开始戏耍挑战警察,带着年青警察开始游戏时间,甚至想在戏耍够之后干掉警察,不料年青警察没忍不住一个不小心一铲子拍死了他。丹叔赶到,开着长毛车回去伪装处理布置成潜逃模样——这也就还原了8年前长毛不在场证明的场景。虽说丹叔可以肯定凶手就是长毛、小警察也一遍一遍念叨希望长毛就是真凶,但毕竟这些离法律要求始终还差一项,这差的一项也将是年青警探后半生永远挥之不去无法驱散的梦魇,为使其不至于走上自己的老路,于是丹叔买了个红色发卡寄给他……
之所以说这是个披着破案悬疑的人性救赎故事,只因为丹叔还是那个神探,无论当年的三尸(其实是两尸)还是眼前的连环案,丹叔都很快找到真凶,这些在他面前根本够不成难度、也就更无所谓悬疑。所谓悬案,只是因为一些意外因素导致了无法结案——他误杀一个女孩、不得不伪造成三尸悬案,年青警察杀了凶手、不得不又伪造成凶手潜逃……而这两起悬案,恰恰是为救丹叔和年青警察。
看完《the little things》(中译名:蛛丝马迹)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说,是不是毛骨悚然,鸡皮疙瘩起一地,像是电流过遍全身的感觉。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说句实在话,和我看完《盗梦空间》的那个晚上感觉特别像,压根儿就睡不着觉,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那个小李子在桌子上转动的陀螺,转啊转,让你思索许久、回味无穷.... 在对影片内容评价之前,我先给出我的评分。如果说2021年是全世界影迷最值得期待的一年(无论是上半年还是下半年,值得期待的作品及种类之丰富都超过想象。在这里私心安利一下“猫和老鼠”,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那么这部《蛛丝马迹》算是开了个好头,无论是卡司阵容还是剧情处理,在我这里都是五星好评,特别推荐。 好了,我们开始看看电影,电影一开始,乌漆嘛黑的高速公路,独身一人的年轻女孩,阴魂不散的陌生车辆,这打眼一看,变态杀手和连环杀手那感觉就扑面而来啊。再一联想到丹泽尔·华盛顿老师,好家伙,妥妥的伸冤人第三部啊!看来又是一部替人伸冤,打抱不平的爽片。我感觉丹老师那水中举起钉枪,指着恶人额头的名场面又要再整一遍了。可是事实上影片的基调却完全不是这样。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老人正在向你娓娓道来他这一辈子的回忆,诉说的声音虽然平淡却有力,而作为听众的我们思绪也被拉进并沉浸。 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Joe Deacon(丹泽尔·华盛顿饰)原本是城里警局凶案组一名非常优秀的警探。在经历了一起凶杀案后,突然退下来做了一名小县城的巡警。机缘巧合遇到了年轻有为的警探Jimmy(拉米·马雷克饰),两人携手侦破一起手段残忍的连环杀手案。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故事,那相同的剧本好莱坞每年能整出来一大堆,并不什么值得推荐的。真正让这部影片精彩的地方就如片名所言,是交错贯穿的little things。这些蛛丝马迹让影片内容充实,人物形象饱满,拿几个例子来说(涉及剧透): 影片最后Jimmy收到一封信封,上面写着“No angles”,结合之前Joe说的一句话可以理解,如果把惩恶扬善的警察比喻成天使的话,没有人真正做到了如天使一般纯洁,Jimmy冲动失手杀了嫌疑人,包括Joe自己也在破案中意外杀死了平民,虽说都是在为了守护正义,但是这道路却并不美好无瑕。 2.在Joe闪回的记忆中我们知道原来第三个被害者是Joe开枪打死的,但是联想到之前所有的对话细节,包括Joe在嫌疑人家中搜出的那张旧报纸都表明第三个受害者是被捅死的,再结合影片开始和法医的那段对话我们明白原来法医和Joe的同事帮他撒了谎,保守了这个秘密。当然影片最后也直接挑明了。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包括那个受害者的红色发卡;Jimmy坚信嫌疑人就是凶手,以至于把那个嫌疑人指认的地方挖了很多个坑;Joe同死者的对话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我想说说自己的感想,电影看完后,其实内心之所以不能平静不在于到底抓没抓住真凶,而在于男主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当Jimmy看到信封里那个红色发卡时露出那一丝释然的神情时,Joe也终于将自己的过去一把扔在了火里。他误杀了好人,于是这件事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但是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哪怕是善意的谎言拯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灵魂,正如法医和同事拯救自己一样。想要实现正义,解决问题,除了那千寻万觅的蛛丝马迹,还有最关键的他人的一丝丝善意。没错,那是谎言,是虚假,是欺骗,可同时那也是抓住穷凶极恶之徒的正义之举。实现真正的正义需要的就是这一点点蛛丝马迹。 脑海里又不禁浮现出美剧《真探》第一季结局那段画面:马蒂问坐在轮椅上的拉斯特,你以前不是会编点关于星空的故事吗,现在仰望星空,随便编点故事吧。拉斯特回答说,这所谓的星空,其实就是一个古老的故事,Light versus dark(光明与黑暗之战)。马蒂望着星空说,看起来黑暗占了上风啊。这时拉斯特挣扎着起身,马蒂搀扶着他,两人往前步履蹒跚地走着,拉斯特说,你知道的,关于天空,你弄错了,以前这个世界只有黑暗,依我看是光明占了上风。
一开始以为是侦破悬疑片,双雄共同侦破连环杀人案,有合作有斗争,演到一半,我错了,导演压根就没想告诉我们凶手是谁,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凶手是谁,因为他急着要告诉我们警察这个职业因为强大的正义感很容易心里抑郁。又要追凶 又要心理建设,不是不可以,关键是火候未到,导演功力也差些。剧情稀碎 让人昏昏欲睡。可惜了三个好演员,卖力演出了三个莫名其妙的人。小警察干嘛要被嫌犯操纵,叫你挖坑就挖坑,叫你去哪就去哪,警察是傻子吧?
编剧要表达的东西比导演拍的水平高的一部片子 有的人是故意犯错,有的人是因为别人的错误不小心犯错 都是犯错截然不同 最后又都殊途同归,始终要找到解脱和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保持善良,尽量仔细,放过自己,no angles
保持善良,尽量仔细,放过自己,no angles
保持善良,尽量仔细,放过自己,no angles
这电影的特点就如同它的标题一样,给出海量细节,而且很多镜头推的比较近,比如关于车辆的,真的是drive me crazy!因为不懂车,有些时候就判断不好到底是不是一辆车…但我还是努力的看了两遍!……
然后讨论这个电影,肯定要剧透,而且我第二遍看就是已知结尾之后带着问题,再看前面的情节。仍然看的很累,一方面是线头太多,一方面画面太黑。我觉得用海量细节来淹没观众算是导演编剧的本事,但是把画面弄得看不清,就有点欺负人了。
—————————剧透,这电影剧透就没法看了———————————————
第一:这个电影一共有几个杀手:起码有两个,甚至更多
有一个特征十分明确的,也就是死者头套塑料袋的案件,也是迪肯(华盛顿那个角色)五年前没破的三尸命案(有一个女受害者是被迪肯误杀了)再加上后来公寓里死一个叫做朱莉的黑发女孩。一共四个受害者。这很可能是一个人干的,是不是莱托的角色杀的,不确定。然后还有一个或多个在公路上猎杀女性的杀手,实际上也没破案。强调一下,我不赞同两个杀手是按照杀妓女,和杀普通人这个来分的。我觉得杀手是按照作案方式不同来分的,杀手是不是一定要杀妓女,或者不是妓女?他们真的会在乎吗?
第二:开始公路追杀小女孩的那个男人是不是莱托后来扮演的Albert Sparma,、好像翻译叫史帕玛??不是。
为何不是,很多人分析了步态、车辆颜色等等。我再回看也重点看了这里。那个男杀手,短发,没有胡须,车是蓝色。所以史帕玛不可能贴假胡子面对警察吧,也不可能那么快长出长胡子
所以这个杀手到最后也没有找到。也不知道和杀跑步女孩荣达的是不是一个人,也许不只这一个杀手。
第三:杀跑步女孩的车是下面这辆,好像是棕色,也可能光线的缘故,变色了。
后来小史史帕玛对吉米( Jim Baxter,马雷克演的这个角色)说,你拿到original的照片了呀,就是说吉米从女孩父母那里拿到了寻人启事用的这张照片的原版,还是只能说明他关注这个失踪了。
第四:一共有几个受害者?这是最让我头疼的。有必要再捋一捋。
五年前的三个受害者,这个是最清楚的。值得一提的是,被迪肯误杀的玛丽罗伯后腰也被捅了,她很有可能也会流血而死。但不管怎样,迪肯的错误是没法洗的。这三个人就像幽灵一样,围绕迪肯阴魂不散。他的事业、家庭、健康全都毁了。
然后回到电影的主时间线,开始迪肯去拿证据,就已经有四个受害者了(不包括开头逃掉的那个女孩)。
然后迪肯来了之后,公寓死的朱莉,外加河边死的一个不知道是谁的女尸。再加失踪的荣达。
确定的是有六具尸体。
吉米的判断,至少有两个杀手。一个杀妓女,一个杀普通女性。我同意是至少有两个杀手,但是不是按照妓女、和普通人分的,其实我不同意。这可能是他自己的偏见,我后面再说。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女性哪些是妓女?
第五:女性受害者的身份
首先,五年前的三个都是妓女。然后主时间线,六个死者,有五个好像都没法确定身份(四个迪肯到之前就死了,还有一个河边女尸),也就不知道是不是妓女。然后死自己家(其实是租的房子)的朱莉,是一个很重要的矛盾点。
朱莉似乎是受过好的教育的,那么就不太可能是妓女。但她住的地方看起来又很破,所以会不会从事性工作,似乎没法确定。所以小史吉米马上要去排查周围的人,包括妓女。但是我觉得凶手可能根本不是按照这点来选择受害者的。毕竟她的死,头上套塑料袋这个恶趣味,是跟这段时间别的尸体不一样的。但是不是一定和五年前是一个人干的?很可能。又不确定!!!奔溃了。
我们知道这个史丹,五年前也被迪肯收拾的不行。他是不是凶手也不知道,显然迪肯不认为他是。毕竟太怂了。但他有可能是看客。那么套塑料袋这个特征是不是就在他们中间传播了呢。那朱莉的死虽然和五年前的三人很相似,我觉得很可能是一个人干的。但是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这部电影里所有的结论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这真的很让人崩溃。
然后还有一个没有发现尸体,大概率也是死了的荣达。她的失踪或许是逼疯吉米的原因。他去到人家里,看到荣达的父母,大概想到了自己女儿和妻子。所以他到后面很执着的要破案,甚至选择不和程序的方式,就是觉得不然自己有一天也会像那对老夫妻一样,怎么办……
有剧透(当然了看完trailor大家也应该能猜到 就是个找证据的故事
莱托少爷大概率就是凶手了吧hhh
remi在预告里还是让人想起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freddie,完全跳戏
分割线——
看完了!太懒了现在才来写
一开始我就认定莱托是凶手,后面的发展始料未及。没有想到remi失手把他杀了,到最后也没有用公义法律去审判这个罪犯。
本来以为是破案电影,却其实是个探讨制度和人性的作品。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警探,由于早年破案失手杀了幸免于难的受害人,导致一桩桩连环杀人案毫无头绪,他也从此陷入心魔,自己的事业家庭统统抛诸脑后。直到遇到另一个自己remi。
remi年轻有位,大好前程,但是已经有他当年的端倪。对妻子女儿漠不关心,一腔热血扑在破案上,影片后半段甚至失手将嫌疑人杀死。
故事到最后也没有点明莱托是否凶手,大家自由心证。他无论是否真的凶手,都是个反社会人格,而且各种迹象指向他是凶手,两人却阴错阳差一直没有直接证据。电影设计了很多巧的不能再巧的巧合来为难两位警探:慢跑的女生在警局先于指认环节看到莱托的脸,老古板阿姨几十年来第一次出门约会,案发现场一次次指纹对比差一点就可以定罪。莱托固然不能靠司法定罪,但两位经验丰富的警探心里都很清楚是莱托杀了人。
后半段丹泽尔异常冷静地帮remi处理尸体,营造莱托搬家离开假象,烧毁痕迹,甚至买了红色发卡好让remi解开心结。这一切所有,都是在向观众发问:我们的安全环境,背后有多少警务人员的牺牲?现行的司法模式下,有多少犯罪分子钻了漏洞或因为客观条件逍遥法外?不得而知,但是看完电影心里有一种凄苦,一个年迈的老警探,失去了妻儿,挚友,完全过着苦行僧的日子来为自己赎罪,孜孜不倦地想要位当年误杀的受害者找到凶手。
莱托死了,他还要继续为remi背负第二条人命的负担,尽管他大概率是凶手,这位老警探心里又有多少宽慰呢?回到荒无人烟的住处,也只有一只野狗陪伴。
拉到最下面请看评论里一位豆友指正:(我发现我确实看错了,评论应该是正确解读)
CR:宇宙觉醒者
萊托並不是凶手喔,片頭一開始追著開車女孩的殺手,仔細定格去看,是有戴眼鏡的,是一個有近視的人,然後車的拷漆顏色也不一樣,殺手是藍色,萊托的車是綠色,黑人翻遍萊托全家,找不到髮夾,還特地去買了一個,他之所以知道拋屍的路線,是因為他家有警用的無線頻道,這點前面警探有跟黑人提到,棄屍路線的資訊曾在警用頻道公開過,嫌犯在叫警探挖洞的時候,就說了自己不是凶手,之前也說過自己是凶案的愛好者,他有可能是戀屍癖所以他在看到照片時起了生理反應,他騙警察挖洞是因為他曾被警探約酒吧放鳥一次,你的論點錯的很大「我们的安全环境,背后有多少警务人员的牺牲」,這個影片的重點是無辜的人在警察查案的時候被誤殺,而事實真相被官官相護所掩蓋,黑警內骯髒的體制才是這部片的重點,你完全講反了,黑警製造了疑犯逃跑的假像,而無辜被警方殺害的受害者,則是在體制內永遠逍遙法外。
29.01.2021 | @ HBOMax | 没有Mindhunter的第98天,想小乔。
真是不敢相信能拍的这么难看... 好几场戏尴尬到我能原地用脚抠出一套三室一厅。
真的挺好的故事,可是每到该重拳一击的时刻就泄气,这导演和剪辑也是应该好好再锻炼锻炼…Leto依旧的变态般的迷人,但三个影帝的对比下华盛顿绝对是浑然天成的王者。
唉,槽点太多了,警长故作深沉,莱托专注饰演多话反派,调情失败,拉米马雷克也太听话了,看电话响就去接,莱托带他走他就走,让挖坑就挖坑。。我目瞪口呆
汉考克好稳啊,冷峻沉稳的硬派侦探故事,杀人回忆似的结局,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以为我看了个目前为止最喜欢的新片,看到评分吓了一跳。拉米马雷克在丹爷和少爷的松弛面前劣势明显
冰箱线索,隔窗恐吓,车道对峙,认罪执念,荒地挖洞,红色发夹;以为是硬派侦探,原来是罪与罚?演员都很好,但故事确实好奇怪……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参考影片《冰封之地》
尽管John Lee Hancock早在90年代就完成了这个故事,但谁曾想到最后还是绕了个圈兜转回来,直到真正蹭了“年代查案”风潮才得以制作。一个故事、一个构思和它发生的时代息息相关,或许在没有《心灵猎人》、《真探》、《佩森探案集》、《我即黑夜》的“昨天”…它拥有新鲜瞩目的东西,和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真相寻找”剧情。但过去了就是过去了,那些靠三两首金曲就氛围情调的营造或是试图蒙惑观众由蛛丝马迹引导的“反转/假象”都如一场没有惊喜的拼盘晚会,就这样编排了下去。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剧本最开始完成的1993年没有Rami,Jared还在跑龙套(并在一年后才邂逅《我的青春期》),Denzel也仅是初露头角…但如今能将三人齐聚,用尚佳并且具有不同风格的演绎齐力完成了对它的诠释,也算没有浪费吧。
这类电影应有的紧张氛围以及悬念感都荡然无存。导演很明显也意识到自己能力技巧上的不足,试图用频繁剪切镜头所制造出来的“凌乱感”(虽然是乱剪)或是像开场演员写在脸上“我被杀人犯吓死了”的表演来弥补。难以置信的还有人物塑造上的匮乏,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使得华盛顿和马雷克之间的对手戏没有一丝看头;而莱托表演上的力度也因电影各种小毛病被大幅削弱(如审问戏)。
直接在HBO上出,算是COVID期间的大福利了。三大主演都很棒,但对比起来还是Jared Leto更胜一筹啊!又增肥又瘸腿,完全变了个人!重点不在破案而在警探的内心,所以看到最后都感觉很没有closure。两个警探在办案中迷失,固执地认为自己认定的人就是凶手,最后跌入深渊。其实如果减掉最后几分钟,不直接告诉观众红发夹是新买的,反倒更有余韵。
这个故事的走向真的是太不按套路出牌了。人家一个好端端的高智商嫌犯,愣是被低情商给治服帖了。前面整整100分钟的戏,本来以为是在破案,结果是给你挖坑。最后就真的挖坑给你看了。也不难看,多少还有点耳目一新的感觉。情绪比较复杂倒是真的……
剪辑啥破玩意,切来切去全是特写像拍日间肥皂剧。
有点闷闷的,直到最后三十分钟才意识到这不是一个抓连环杀人犯的故事,而是两个警探一个步另一个后尘在办案期间迷失、挣扎、跌入深渊、循环往复。感觉有很多同类型的片子,这样的结局倒也有新意反而与众不同了。ps:红发卡的秘密不点出来会不会更有意思
片子最大的反转是类型期待的落差,以为是七宗罪的观众,结果发现在看魔警,想看爽片的结果闷着收场,弯儿转得有点儿大,当然老中青三代影帝的表演还是有看头的。。
又是大家演的很不错,但故事本身nonsense系列。不要钱的话三星。要钱的话两星
一部90年代的怀旧片,没有什么新意,悬疑犯罪惊悚每样来一点的大乱炖,也没讲出个什么所以然。看完只感慨丹泽尔华盛顿居然这么老了
能理解为啥三个奥斯卡影帝都会加盟,毕竟不是套路剧本,而且重头在表演上,还是可以一看
我看見萊托,我打五星,就是那麼誠實
比想像中喜歡!整部片夜戲就佔了一大部分,可能精神不濟的觀眾就會睡去了,但是夜戲反倒成為吸引我的點,夜晚的光影捕捉的相當迷人,本片非一般逮捕真兇的警匪片,比起查案,它更像是透過案件本身映照出警探過往的失誤,導致對案件本身的執迷不悟,湯瑪斯紐曼的配樂填補了不少畫面的空白之處,收尾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甚至還很黑暗騎士,真相有時不夠好,但唯有謊言構築出的真相,能讓一個人解脫。雷米馬利克的確不適合演警察,但作為他第一次嘗試,就給點鼓勵吧哈哈,傑瑞德雷托戲份少卻是畫龍點睛,是不錯的警匪片,但是期待錯誤就會是爛片XD
不惊悚,不推理,没有正义必胜的戏码,只有无尽的疲惫、挣扎与妥协。The little things matter,无论对于警察还是罪犯——从战友变成共犯的那一刻,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