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对于日本战国时期的固有印象便是“哀婉”。任何能被称之为美的事物一旦在那样一个纷乱的时期便有了转瞬即逝的易碎感。无论是所谓三杰还是小城互攻,哀婉这一气质似乎总围绕在战国这一时间轴上。
勅使河原宏的电影自然是美的,电影所展示的日本美学也是美的。千利休完成了茶道的形式,探究自己心中所信奉的“侘び”。日本所追求的美学基本上可以说是被他奠定,小到捧在手中的茶器,大到庭院的布置,千利休赋予了日本美学独特的气质。
千利休的美学带着清苦的美感,其创建的“草庵茶”不仅不追求华丽、奢靡,相反对过于奢靡的装饰及器物有所排斥和批判,更追求“空无一物”的禅意。
而执政者丰臣秀吉则依靠千利休的茶道附庸风雅拉帮结派,追求奢靡的金箔茶屋和纯金制的茶器,茶道对于丰臣秀吉而言无非是一种宣传自己权势以便提高自己声望的方式。追求茶道,更像是追求权力。这种带有炫耀目的、庸俗至极的艺术追求与千利休所追求的美是南辕北辙的。
想来整个电影并没有太多血腥打杀的镜头,但有根紧绷的弦贯穿始终。两畳之间的茶室,谈笑间已暗流涌动。历史的前进、政治的斗争,小小的茶室斡旋在各方势力里,艺术无法向政治所屈服时最后也被政治所迫害。
和田惠美老师在这部里的服装设计可真美啊,贵族服饰的奢华轻浮与茶师装扮的清苦低调、伏在衣物上的织金绣线和毫无装饰的灰黑粗布、极繁的花色和极简的纯色,一动一静便借由面料的光影塑造了人的性格。印象深刻的是德川家康与千利休品茶时所穿的那件。纹样像是松针也像菊花,总之是高雅至极,能说出“生命就是我能活着见到明天”,给人一种无心政斗避世简出的清高;可某个角度看像是孔雀,高傲、虚伪,联想孔雀之于佛教有着何种高贵的地位,再想想历史上德川家康对于异教的打压,这件衣服的设计太精巧。
作为勅使河原宏后期的作品,《利休》和《豪姫》所表达的对政治的批判是早前作品中并未明显表露出来的。勅使河原宏也从存在主义的框架里跳出,探讨艺术与政治间的不可调和。以日本历史为背景,从千利休这一人物出发,聊政治、聊历史、聊转瞬即逝的美和空无一物的美。千利休因艺术被丰臣秀吉赏识,最终也因艺术而选择从容赴死。殉教者最后用性命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追求,而非背弃信仰苟活于世。这样献祭式的结局无疑将千利休及其所追求的美推向巅峰被更多后人所熟知。
历史的车轮向前进的过程注定是会带着压迫的,政治对于艺术的压迫并不是稀罕事。政治与艺术勾结,最后便是艺术惹火烧身。大量出现的插花和茶道美得已经失真,虚伪的表象之下是丑恶的权力斗争。
另:岸田今日子好可爱啊,战国时期的造型格外适合她。山口小夜子扮演的茶茶格外妖娆美艳。美女的表现力好强捏。
1
在片中有一首洋洋盈乎耳的弦乐,音乐充斥着整个影片,像幽灵一样,与茶道的世界交合着。
那其实是一首西洋歌曲。(日出前让悲伤终结这部电影,一开始也是这首曲子,两位少女合唱)
10年以来,我一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但它一直影响着我的潜意识。一种不可名状的哀怨。
原来一种深透持久的情绪传递,是从1600年来的。
在千利休作为商人生活的港口,他能够把万象窥在眼前,那里有世界各国的风物供他采择。其中也一定会有这首从欧洲来的乐曲——
》Une Jeune Fillette《
题目是一首法文歌,却广泛的在各国流传。那时的欧洲是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并且不断的向世界打开,经由东非的马林迪,印度的果阿和印度尼西亚的马六甲。
于是这首gabrieli, Morley,Holborne,Scheidt大航海末期,文艺复兴兴盛期的乐曲就纷至沓来了。那是一个欧洲试图主动交流,而亚洲使劲试图封闭的时代。最终敕使河原宏先生的故事也变成了秀吉,家康禁绝天主教的悲情情绪。
还有那个送来地球仪以及地球所代表的世界知识的荷兰人斯蒂芬,在千利休家学习茶道,然后和他永远作别的时候,也放送了这首音乐。他们在山中苦苦寻找着什么呢?
与Une Jeune Fillette《一名少女》的音乐构思又产生了哪些时空联系呢?
法国大师的名片,黎明前让悲伤终结,也是以这首歌为中心的。
有让人沉溺的危险。 2
荷兰人斯蒂芬与大师告别的时候,问了一句名言。
叫做“名马系茅屋”。可谓日本美学和中国的分野。
在明治大正年间,日本人已经瞧不起中国人的审美和品位了。但明代的审美,正好是日本人的出发点。日本在桃山时代瓷器,正是以万历(青花和五彩)为出发点。因为特别好卖。
但这时候也是长次郎开始生产樂烧的时刻。
“名马系茅屋”,就是说贵重的人应该常常居于朴素,来修养身心。所以他们会用长次郎那样的碗。而讨厌使用奢侈的东西。这就是日本审美极致之处。也开始和中国走向不同的区域。
1
说和田惠美的服装。
这部电影比“乱”晚四年,但是“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
有评论说她清晰透明,而又深不见底。因为他懂得服装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穿着它的人,我们体会他,是由外而内的。
而制作的过程恰恰相反,是由内而外的。
她表现的和服之美,始于布料。从“捻麻”开始,麻布的制作要经过“搓线”、“卷线”、“晒线”、“制纹”、“染色”、“纺线”、“备机”、“绕管”、“纺织”、“雪晒”、“收尾”等一些列繁复的过程,每一步都是辛苦的手工劳作。
这就是制造内质,它的外在是给普通人看的。色彩是最外在的东西,就像张艺谋的英雄一样。
手工织成和印染的布料是最美的。但你往往发现人物的性格背叛了他的服装。
最明显的是石田三成。
2
我认为河原宏大师使用和田,是因为符合他们流派的插花。像野兽一样暴烈。像丰臣秀吉那样富贵的低俗。
所以千大师,千家的茶道就以道服待之。
劣币驱逐良币——喧嚣把天下最宁静的物事谋杀了。
正宗的悲剧。
这是河原宏大师有意要表现出来的。正像在“豪姬”塑造的自由奔放的古田织部大师。也是被政治毁掉了。
3
电影的一开头不知道有人注意没有,上面写着献给我的父亲苍风。
在织田信长本能寺之变之后,街头出现了有人拿红笼子在抬狮子。说明了当时的荷兰贸易什么东西都有。 长谷川等伯的禅意屏风,和秀长的金色莳绘屏风,对比一下真是突兀,可以看出千家的品位,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宗二很中二
导演大师在片中还扮演了一个角色——富田知信,我都不知道是谁。他妹妹也有演出。
我从未见过如此精妙、完美的电影,如果说塔可夫斯基那种诗一般无边际的美是清晨的雾,那《利休》这种踏实触感的美就像利休本人所制造的器物,精巧且收敛。这部电影让我意欲去更深层的探寻日本美学。
它是被细细打磨过的电影,每一帧的构图都平稳讲究,导演很少用运镜将画面打破,有意维持一种静态美。如此,观众便成了看画人,心理上的距离增加了,正符合日本美学中的留白。光运用得极为精确,墙边的插花会细心地打下一束光,在镜头里不至于太亮,但恰好突出了它的存在。色彩讲究,每个人的衣服都可以停下来静静欣赏,它们颜色丰富,却不张扬,甚至和背景暗淡的颜色相处地很和谐。能剧中舞台服饰按道理是太过亮了,可是体现出的感觉却还是平静的。
看到茶碗制造出来的一刻由烧红到黝黑,热量逐渐散去,内核显现出来,我对这宇宙的爱被触动了。
這部電影我看了十遍,突出感受就是每一個畫面都有來處,例如秀吉不喜歡黑碗,喜歡紅碗這件事真的保留在他寫給弟弟秀長的信件中。
《宗湛日記》裡利休說:“黑懷古心,赤顯雜念。”認為美麗的事物會讓心裡撲通亂跳,不能息心,也失掉素心。但他還是順從了秀吉讓人燒了紅碗。
再比如大友宗麟的信中,記載了在大阪城裡能與關白秀吉隨意說話的只有千利休一人。這也是片中表現的利休的權勢,他可能決斷政事、懷柔大名,更可以直言諫阻秀吉攻打朝鮮和中國。
· 贰 ·
天皇也勅賜「利休居士」號,賜秀吉關白、太政大臣稱號,這是二人一生的殊榮。難怪秀吉出了黃金茶室後,不能自持,假鬍子都掉地上了(日本人都說他鬍子是假的)。秀吉還學貴族染黑了牙齒。
· 叁 ·
燕庵露地的延段體現了與利休不同的審美,還有帶著強烈視覺衝擊力的織部茶碗、伊賀水指,均讓利休讚歎不已。片中使用的是五島美術館的文物原件,是一大看點。歷史上,利休見到學生模仿自己便加以訓斥,只有古田織部能大幅度創新,他後來指導德川秀忠(2代)習茶,名震天下。
· 肆 ·
利休、山上宗二有很多共同點,比如因為憨直而喪命,他們同為町人(都是堺港的商人自治階層),且同為秀吉信用等。這可能是兩人如此投契的原因吧。《山上宗二記》後來流傳了下來,成為利休茶道最重要的經典。山上宗二也成為不朽。
· 伍 ·
利休的好友、秀吉之弟秀長去世,石田三成、前田玄以欲除利休而後快,到大德寺山門查封了利休木像,利休已有了死的覺悟。他讓妻子宗恩取來“最好的茶碗”——高麗的三島筒式(仿品),與手書一併交給細川。之後與家康茶會,利休親自斟酒、奉鮑魚。獻茶時,利休雖然沒有加入毒藥,卻緊張得直眨眼。家康淡淡地說,事物是沒有盡頭的,舊的結束新的又開始。
· 陆 ·
利休即將赴死,還在造新茶室(留喜作完成)。對於他來說,藝術是沒有止境的。在第五次茶會上,他也嘟囔著說:茶室可以造的更小一點,於是便有了這一次茶會兩個榻榻米的待庵。
#中国电影资料馆# 整体情节不难理解,但若扣细节就会发现日本历史知识的空白太多,需要补课。利休和热衷战争的秀吉注定分道扬镳,用自身的消亡践行茶道的最高境界——无欲无求。节奏极缓,摄影极美,妆容服饰布景等都应是考据过的,结尾太加分。
利休的极品茶道,曾被丰臣秀吉用来装雅媚上拉拢盟友(伊达政宗),可谓功勋卓著。到头来却因侵华一事的反战谏言惹怒了猴子,“与出征中国相比,分明复仇明智更难!那时间众叛亲离,剩我一人。你竟敢顶嘴犯上!”……伴君如伴虎的故事。从茶道切入虽有新意,观众移情角度却存在缺陷――久看而不知茶味。
3.6星吧男主好眼熟!这片子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大名武士和传教士白种人黑人奴仆及贵宾狗同框!还有地球仪。原来《利休》是人名啊日本茶圣千利休。真胶片135分钟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甚至茶茶…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每次都查一遍日本战国历史然后不多久又忘一片凌乱。加上前阵子看的浮世绘展,已一锅粥。从开头昏暗黎明质感开始,看得我昏昏欲睡,竹林场景和《卧虎藏龙》很像。茶道花道什么的,就那样吧。利休行为也很矛盾,一会儿站着一会儿跪。形式意境大于内容吧,不容易看到是真的,但不是特别值得为此放弃了北京最后一场《指环王》三连(博纳大郊亭IMAX和深影CGS)。抹茶啊“江户难见到”的鲍鱼串儿啊看得又馋了虽不饿。with秀散场和她去日料店吃一顿 松竹经典回顾专题 午后豆瓣评分涨了0.1资料馆1号厅四五成满
对高贵风雅的无法逾越,终究是丰臣秀吉内心的卑微作祟。影片在配乐色调上制造压抑气氛,利休死前与妻子的那段对话却让人豁然开朗。
敕使河原宏在近二十年的创作空白期之后,远离了存在主义,远离了超现实主义, 栖身皈依了传统文化。以茶论政,以古鉴今,自由被困在黄金茶室中,专政将雕塑打碎。电影中的道、法、器无不迷人,没有安部公房的敕使河原宏依然卓尔不群。P.S.想到了蔡国强,艺术家与政治真的无法调和。
8.0/10 分。2019.09.14,初看,日松竹版蓝光原盘。本片续集《豪姬》是导演勅使河原宏的最后遗作。。。节奏缓慢,风景如画。故事比较晦涩难懂,对日本历史不熟悉的我,看得一头雾水。。。风景、服装、摄影、构图、对白,都非常不错。放到30年后的今天,都能秒杀一堆国产烂片(对一堆花花绿绿的国产烂片现在真的是忍无可忍,艺术品味太低了)。。。小日本过去的茶道,瞧着是在大碗里放一小堆茶叶粉末,倒入开水,拿刷子搅拌几遍,看得我简直想说,你们这是在洗碗吗。。。
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利休の死,勅使河原宏倒数第二部作品,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豪姬》的情节也是紧接这一部的。
何谓生?即是能够迎接明天。厚积薄发器量大。说利休不可不说秀吉,趣旨完全两极的两人能相互欣赏才是不可思议更显决裂悲哀。恭敬的茶道师为天下把茶室借为大名外交战场,退让的底线令人肃然起敬。三国山崎一收一放皆名演,猴子难看的吃相尤其活灵活现。末尾竹林是你们草月流的装置艺术吧...
无论叙事还是镜语都精心雕琢,对氛围的塑造是一等一的出色。但也许是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又或者是山崎努对丰臣秀吉的诠释太过乖张,全程我都只能停留在第三人称的观看状态。无论是利休对茶道的传授,还是“伴君如伴虎”的处境,抑或最后直面死亡的泰然,实在难以循序渐进地抵达共情。利休并非纯因反战立场决意赴死,目睹身边诸多暴行,再不愿低下高贵的头颅,一辈子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暴戾的君王在惨白的阳光下戏耍着地球仪,而一个坚毅的身影走入烟雨凄迷的竹林深处。
当艺术被拿来作为装点政治的门面,势必某天会形同水火;一方是对权欲的迷恋与色厉内荏的虚荣,一方则以耿介高洁自勉;影像色调暗沉,结尾尤为肃杀。
4.0。资料馆1厅,胶片放映。(放映事故:观众豆瓣短评区反馈多处字幕存在漏译错译以及字幕跟不上对白情况)抛开历史的正说戏说或者政治说,敕使河原宏选择了严肃正剧的拍法,为了心中的信念、正义和公道而慷慨赴死,这是类似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之中,诸如荆轲、程婴、公孙杵臼等。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日本茶圣千利休传记片。伴君如伴虎,利休在性情多变易怒的丰臣秀吉身边若坚持自我政治观念则更是难以自保。影片拍摄十分考究,通才的敕使河原宏将茶道与自己擅长的花道插花、陶器烧制、装置等艺术元素融于影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茶具、屏风等很多是从博物馆借来的国宝级文物,充分还原历史,令影片如重新演绎的纪录片一般真实,同时也给演员很大压力。三国连太郎此前曾两次出演秀吉,此次主演利休仍稳如泰山。山崎努在《影武者》等黑泽明作品中就大放光芒,演喜怒不定的秀吉同样出彩。三星半。[字幕不佳,后协助云铭兄校对重译]
不能为我所用,就要为我所杀所砍(雕像劈裂一瞬着实恐怖)。一头一尾气氛做到了极致,惊心的肃萧。阴郁的绿色透穿胶片。//第一部敕使河原宏
8/10 温润细腻 和敕使其他的心理悬疑片子不太一样 其实应该结束在秀吉抛地球仪的一刻 后面那段惊悚的地狱漫步让人毛骨悚然 影片里塑造的利休出世清高 致死不愿认错 与家康见面是对应了最初与秀吉见面的时的心境 他们也许在没有到达高位之前都是那么谦卑 心怀天下 想吞并中国这事看来也并不稀奇 但以日本国力加上葡萄牙也不太能抗击的了那时万历的大明吧 秉持【来者是客 众生平等】的理念 茶道亦是世间万物之道 开头的牵牛花故事来自 《茶话指月集》:利休的茶室庭园中有一片漂亮的牵牛花,秀吉欢喜,想前去赏花品茶。利休答应了,却在秀吉来之前将花全部铲掉。秀吉面对空荡荡的庭园大怒,在进入茶室之后猝不及防地看见一朵鲜艳的牵牛花正开在瓶中,那种空山月出一般的美让他惊艳不已,也终于明白利休这种为留一朵毁一片的做法。
日本,大和!基本把什么事物、规程都搞成标准化,才算万事大吉!茶,亦然。至于说,利休大和尚,可以用独特的茶道、茶品等等,把什么什么都什么什么,除了普通百姓可以去趋之若鹜,那时、当世、乃至后世的权利争夺派,是不会信这些----------鬼话额!哈哈哈!
主要围绕丰臣秀吉的茶道顾问利休展开,其以茶道艺术之魅力笼络了全国的武将大臣,并尽其能建造了茶道的最高府第:京都待庵.然美梦不长,自石田势力渐增以来,秀吉和利休的关系便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阻扰出兵朝鲜一事上彻底激怒秀吉,被令责剖腹谢罪.1.敕使河原在沉寂十余年后,选择以表现艺术与政治权利不可调和为主旨的历史题材,回归早年(描述插花绘画艺术的记录短片)古典主义创作.[利休][豪姬]二作中之于时代氛围和细节的考据做得一丝不苟,利休/织部两位沦为权斗牺牲品的茶道大师的悲剧形象更是令人难忘.2.世界虽有方圆,境界亦不过方寸.秀吉和利休相斥的哲学观表达更是习武政人与艺术匠人之别;山崎努的精湛演技与宫泽理惠[豪姬]构成两种性格诠释的极致.3.草月流的竹构装置延续至遗作.4.世事本无终结;生命便是拥有明天.
暗影调彷如黑白片质感,很少出现鲜艳亮色,不疾不徐有种凝重感,就凸显出丰田秀吉的跳脱粗俗。不太明白怎么日本战国大名都如此看重一个茶道师,看这电影也就大概算是接触个人物侧面。战国时代正是动乱岁月,三杰都出场了,可是没有表现战争的场面,几乎都是室内戏,品茶、制碗、摘花,聊聊政事。
看的135分钟版,最后利休的死有点过于“艳俗”,不似其侘寂美学。政治总是希望艺术成为其附庸,权力可以利用并驾驭“美”。艺术在接近权力的同时,又有其视死如归的自由。秀吉穷其一生才取得“天下人”身份,利休动一动手指创造的美学却似乎便足以改变世界,这让权力对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权力感到自己并不能凌驾于艺术,甚至隐隐有被取而代之的危机感。权力既不能统括艺术,那么,便掌控艺术家的肉体,进而操纵其意志。艺术家面临权力是多么的无奈,既要委身于权力以求光大,又要拜服于权力以求存活。当艺术家的梦想与现实,美学与野心无法平衡,他便如政治家一样陷入癫狂与迷失,走向自我毁灭。这与《平家物语·犬王之卷》有异曲同工之处。山崎努所饰秀吉望向利休插花时那不服、好奇、惊叹、嫉妒、愤懑最终杀气腾腾的眼神,太绝了。
以茶议政,以茶殉道,一场茶碗里的暴风雨。茅草屋和金茶室的矛盾里有色与空、形与虚、物与我的转化,黑色的简朴肃穆是野心家眼中的死亡,红色的“喜庆”转瞬间就成了疾病的鲜血,球状的包袱里藏着地球或是头颅,舞台上的胜利和被捣毁的偶像都是膨胀自我入侵表象世界的一种形式。丰臣秀吉扭曲破碎的镜像,假胡子和白面,急火火的动作和粗暴的剪枝都像极了一只小丑猴,相比之下茶道大师不动如山。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世界没有尽头,永远有待征服的土地。德川家康的回答里,活着就是可以看到明天。茶道的一期一会里每一次都可能是只此一次、最后一次。纯白的屏风和黑色的棺椁是此世的冥界,万象在旁,万相皆空。
丰臣秀吉的茶道老师利休。一杯淡茶,论器、论水、论室、论道、论政、论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