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一下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表达那种感受。只能说哈内克太暴力了!
在看到班尼面对那种绝大多数人都会惊错、惶恐、不安现场时的那种冷静,冷静到没有一丝波澜的超然时,一度认为这孩子已经失去了在他这个年龄对这个世界抱有的希望和期盼,只是在借自己的身躯在有生之年借这个世界来完成自己仅有的好奇和爱好,在此之外的其它都是漠然置之。
待看完后,觉着他只是在纪录,只想真实的用他的镜头记录在这个世界所有表象底下每一个真实的发生。这也是他向来不喜欢、也不去看,在他看来那些带有包装外衣的电视影像。
最终他选择将那个现场说出去,也是因为这个——既然在拍摄,既然在记录真实生活里的发生,那就不应该只留下可以看见的真实而抹去或消失不能被看见的真实。只要发生过,无论是什么,就不应该将其隐藏或消失。这就是哈内克的暴力!不从众于表象,就是要对这个世界发出他的反叛和批判。
班尼的原型就是哈内克,哈内克的内部就是班尼。
Benny生活在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常常租赁大量有关于暴力的电影录像带,也喜欢用自己的摄影机拍摄暴力景象,并反复播放暴力的桥段。影片从Benny拍摄的一段杀死猪的影片开始,并反复播放了猪被枪杀死的那一刻。影片的惊悚的高潮开始于Benny音像店门口遇到的一个女孩。Benny将女孩带回家,给她播放了杀死猪的影片,并在给女孩展示了那把杀死猪的枪时,杀死了女孩。然而,Benny从处理尸体,到向父母坦白,到埃及旅游,再到向警局承认罪行,Benny,一个少年,从未表现出一丝的慌张。Benny在杀人后的心理和精神的稳定,便是本片最值得关注的特点。
首先,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看,Benny的人物塑造比较立体。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班尼,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本尼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正在与无聊感和对生活的不满作斗争的年轻人。从Benny的房间中电视,录像机,和大量录像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Benny是一个对视频技术和拍摄痴迷的人,也能看出父母常常满足Benny的物质需求。Benny每日都把自己沉浸在房间里,通过观看新的暴力电影和自己的片段消遣。Benny并没有在学校和社区与他人有很强的联系,and父母为他提供的更多是经济支持。因此他对视频的痴迷和对拍摄一切的渴望可以被看作是他逃避世俗现实和寻找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方式。Benny不断地观看他那段最喜欢的杀死猪的影片,从中获得快感,以至于他对暴力和死亡产生了麻木,这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心理疾病的症状。Benny在杀死女孩后,不仅没有表现出慌张,还悠闲地吃东西,打电话,听摇滚乐,用摄影机拍摄女孩的尸体,并把血液抹在自己的身上。对于Benny来说,死亡似乎是一种值得被影像记录的美学。他倾向于把人和事件看成是电影中的情节,并倾向于把他人物化和非人化,这表明他可能患有缺乏依恋和缺乏移情能力的问题。
同时,影片的cinematography对塑造Benny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起到了较大帮助。整部影片的视觉可以被分成两个差异较大的部分:一个是在阴冷的奥地利,另一个是在温暖的埃及。奥地利的部分以冷色调和高对比对为主。在Benny的家中,影片只使用了单点光源,从单个方向投射硬光在环境和人物的脸上。房间的环境因此显得十分昏暗,让人感到窒息。此外,Benny和他父母的脸会被单点光源营造出有强烈对比的光影。在Benny和父母坐在家里餐厅一起吃饭,和对话时,影片把单点光源移动了至了头顶。人物的眼睛都被处于阴影之中,而仅有额头和鼻子反射着顶部的光源。这种如Francis Coppola的《教父》的打光方式,能很有效地突出人物的神秘和压力感。此外,影片极力避免了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远景,而是尽量地利用了中长焦镜头所带来的压缩感。在中长焦镜头的成像下,环境和人物主题都会在视觉上压缩得更为紧致,and物体之间的距离也更为接近。这样的压缩感能很有效地创造出狭小的空间,并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而这样的高度压抑的环境整反映了Benny生长的环境的内心活动,可能是导致Benny孤僻和冷漠的关键因素。然而,当Benny和他母亲来到埃及旅游时,整个画面转向暖色调,形成较大反差。尽管影片仍然主要使用了中长焦镜头拍摄Benny在埃及的生活场景,埃及其广阔的沙漠和城市,仍能表现出与奥地利全然相反的气质。
总结,Benny's Video的人物塑造是丰满的。Benny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很容易从他在犯罪前和犯罪后的各种行为的细节中看出来。同时,摄影所营造的Benny生活的压抑的环境和气氛,更能暗示Benny形成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部分原因。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帮助,Benny的形象将会薄弱不少。
作为“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也是三部曲中故事性最强,主题最单刀直入的作品。
影片开始便是班尼珍藏的一段杀猪视频。这个视频的拍摄地在班尼父亲的农场里,14岁的班尼反复的观看着杀猪枪射入猪脑里一枪毙命的镜头,不断的倒带观看颇有后来《趣味游戏》的意思,哈内克对于观看者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和反思贯穿于三部曲中。班尼痴迷于观看暴力影像,而自己也在房间里使用摄像机记录拍摄着生活中的点滴。他在录像店外搭讪到了总是在此驻足观望的女孩,女孩受邀来到了班尼家。班尼给女孩观看了自己最喜爱的杀猪影像,在观看过程中班尼同样不断倒带反复观看,不断在重复的暴力瞬间中满足自己的心理快感,这种对暴力影像的操纵感同样在《趣味游戏》中达到极致,只不过此片还是角色对影像的控制,而《趣味游戏》中则将对操纵,窥视暴力的权利以及反思对象丢给了观众,每个看电影的观众都成了此片中的班尼......随后班尼将杀猪枪递给女孩,但女孩胆怯的放下了杀猪枪,班尼嘲笑她是胆小鬼,而女孩也嘲弄班尼是胆小鬼。在如此刺激下,班尼向女孩的腹部开了一枪,女孩应声倒地并惨叫爬行。面对不断惨叫的女孩,班尼向她的头部开了一枪,整个世界安静了下来,班尼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暴力影像作品,他是演员,是编剧,是导演......
他冷静,淡然,有条不紊的清理现场,洗净布满血迹的衣服,在摄像机前将腰部的血迹涂抹均匀,仿佛鲜血与自己肉身的结合如同艺术品。随后他淡定的和朋友去夜店消遣,并在朋友家过夜,他没有丝毫情绪的波动,仿佛杀死的只是一头猪而已……第二天他剪去了长长的头发,留了一头接近光头的板寸发型。在理发前,理发师询问他是否确认要剪,理发师害怕班尼的父母接受不了。此时,这个冷静的杀人犯还是一个未成年的需要监护人监管的事实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牵扯众多的黑暗故事。
回到家的班尼被父亲强势的斥责他的新发型,并告诉他父亲讲话时不准走动,而母亲则坐在一旁保持沉默。此时,一个父权统领下的家庭状态慢慢展现出来,颇有后来《白丝带》的影子,不同的是班尼在父权压制的阴影下还多了现代化影像的侵染。班尼堂而皇之的在父母面前播放了自己杀死女孩的录像,他麻木的表情让人无法琢磨他的动机。父母知道了他杀人的事情,于是在客厅商量着处理尸体的计划,比如将尸体切成块状销毁……而班尼房间里的录像机记录下了父母谈话的录音。
影片后半段,班尼与母亲为了躲风头去埃及旅行,而父亲留下来处理尸体。大量母子两旅行的片段,暖色,充满自然美感的非洲景色和人文与班尼生活的钢筋水泥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班尼与母亲用摄像机拍下了旅途中的一切,此时摄像机记录的美好与城市生活里记录下的暴力可谓充满讽刺的意味。可电视上无处不在的战争新闻和洗脑节目却依旧无法逃避,暴力始终没有离开过,暴力是人性中不可回避的元素,死亡本能,施虐与受虐,即便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依然无法回避,所以母亲在旅行的最后一天崩溃痛哭。用大量电视新闻中对战争的报道和暴力血腥画面的呈现来揭示生活中暴力无处不在的状态,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之后的《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中达到了极致。
最后班尼将记录下父母关于如何处理尸体的对话影像播放给了警察看,他的父母被传唤至警局,班尼只是冷冷的对父母说了声对不起。到底是警察破案还是班尼自首,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也不是重点。故事开始于影像,也结束于影像,杀人,处理尸体,破案,所有人的行为都被影像操控。《第七大陆》中失去信号的电视在此片中展现了它掌控一切的力量。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t682766d2 终于续期了,胡锐!!!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传媒中的暴力本质与人类心底的毁灭欲连同性欲的满足,哈内克所探讨的内容与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近似,同样涉及‘暴力“然而与柯南伯格的极端血腥大相径庭,利用画外空间和监视器内的镜面镜头对画面造成大量的留白,类似加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门框“象征着封闭、压迫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不咆哮的野兽。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或许是部传播学电影。媒介(摄像机)首先作为界面,被用来拓展电影表现形式,是一种媒介自反;作为“窗口”的媒介展示超真实的世界,人被暴露在拟像化的现实之中,对暴力习以为常,而媒介展示的暴力对人的消解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自私等绞缠在一起,互为因果。暴力养成于此,后根植于人。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